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5851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docx

毕业论文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城镇居民失业、下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分配两极化趋势愈加明显。

而富起来的这部分人中少数人是通过不合理或不合法甚至是犯罪手段致富的。

这一切都成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于是现代经济社会面临这样的两难抉择:

究竟是以效率为主要目标,还是以公平为主要目标?

针对目前存在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政府不能无所作为,而应根据收入分配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手段予以调整,完善个人收入、土地收益、社会保障等的分配,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群众的保障水平,探索一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使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惠及绝大多数群众。

 

关键词:

收入;公平;效率;分配制度

ABSTRACT

Sincetheendof1990s,thepolarizationofcommunitydistributionhasbeenincreasinglydistinctness,fortowncitiesoutofworkandcountrymenincomingincreaseslowly.moreover,hehandfulofpeoplewhobecomericherwereviathewayofunconscionableormisdeedtogetmoney。

Allthisbecometheinstabilityfactorlateninthesociety.andthenmodernecnomicsocietyisconfrontedwithsuchdelimma:

whichshouldbethemostimportantaim,equityorefficiency?

Contraposetheproblemofwidergapofinduvidualincomedistribution,thegavernmentsshouldnotjustattemptandaccomplishnothing。

Theyshouldtakeessentialmeasurestogiveadjustment:

perfectinduvidualincome,groundlucre,socialsecurityandsoon,accordingtocausetoincomedistributionproblem。

Consequently,continuallyreduceincomegapandimprovetheecnomic,atthesametimequestawaytotheaffluentforallthesocialpeopleandtomaketheharvestofreformandopenningbenefitthemass.

 

Keywords:

Income;Equity;Efficient;DistributionSystem

 

1收入分配与公平效率的概述

1.1公平状况的衡量:

基尼系数和贫困指数

1.1.1基尼系数

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M。

O。

洛伦兹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

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如图所示,直线OL为绝对平等线,折线OHL为绝对不平等线,而弧线OL为实际的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用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财富不平等,该曲线作为一个总结收入和财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图形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它的经济含义是: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既图中由绝对平等线和实际洛伦兹曲线所围成的那部分面积AY与由绝对平等线和绝对不平等线围城的面积A+B的面积的比例.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基尼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

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

2—0.3表示比较平均;0。

3-0.4表示相对合理;0.4—0。

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那么我国的基尼系数状况如何呢?

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标准在我国基本适用。

专家建议:

在单独衡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定为0。

4;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警戒线上限定为0。

5,实际工作中按0。

45操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

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1.1.2贫困指数

另一种长用的衡量社会公平的指标为贫困指数(PovertyIndex)。

贫困指数是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占总人口的比例。

贫困指数越大说明贫穷者越多,收入分配也就越不均等,反之则反是。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提出,用一定的、预先确定好的贫困线下的人口(H)作为贫困的共同标准,理论基础不明确,而且忽视了穷人中的贫困程度。

另外,即使在社会中最贫穷阶层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只要他们的收入还没有越过贫困线,就不会影响H值。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森设计了一个能反映上述情况的简单的贫困指数,将贫困人口的数量、收入及收入分布结合在一起,全面反映一国的贫困程度。

森的贫困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P=H·[I+(1—I)·G]。

在这里,

P是贫困指数,

H表示贫困人口的百分比,

G是贫困人口的基尼系数,

I是贫困人口收入差距的总和(即贫困人口的收入距贫困线的差距的总和)

除以贫困线,即贫困距,0〈I<1,贫困距仅适用于贫困线以下的个体。

森认为贫困指数在贫穷国家有它们最内在的应用价值。

森的贫困指数简单易算,已逐渐被广泛应用。

2001年中国人类贫困指数(HPI)排位为26位,数值为14。

2%

1.2公平和效率的替代

基尼系数和贫困指数都只不过是给出了客观衡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参考指标,而没有说明究竟何种收入分配状况是可取的.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迄今尚无一直的意见,其原因之一就是公平和效率的替代关系所造成的选择和困难。

西方经济学认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鱼与熊掌的关系。

现代经济社会面临这样的两难抉择:

究竟是以效率为主要目标,还是以公平为主要目标?

西方经济学中大体有三种观点:

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和效率与公平兼顾。

1.2.1主张“效率优先”的观点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主张效率优先。

反对把收人公平分配作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的那些西方经济学家,大多都持这种观点,例如罗宾斯(L.Robbins),哈耶克(F.A.Hayek),弗雷德曼(M。

Friedrnan)。

新制度学派的科斯(R.Coase)从其思想倾向上来看,也是主张效率优先的。

持效率优先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效率是与自由不可分割的这里的自由是指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资源的自由转移。

这种自由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行从而实现配置效率的前提条件。

增进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如果追求公平牺牲了自由,必将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由此而损害效率,那么这种公平就是不可取的。

这些经济学家反对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所形成的收人分配不公平.他们认为,公平只能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不能依靠法律、行政和税收手段来实现.因为依靠后一种方式实现公平,是把一部分人多于“公平份额”的收人和财产拿给少于“公平份额”的那些人,这实际上是把一部分人的努力移作另一部分人的所得,把一部分人的偏好强加给另一部分人。

这种做法本身就不是公平的。

哈耶克曾经说:

“用特殊干预行动来纠正自发过程所形成的分配状况,就一个原则同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来说,从来就不可能是公正的。

"

坚持效率优先的经济学家认为,真正的公平是机会公平,结果(收人和财富)是否公平并不重要。

国家的作用在于保证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和排他性,保证人人有获得私有财产的公平机会,保证市场的自由竞争,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1.2.2主张“公平优先”的观点

另一些西方学者主张公平优先。

持这种观点的不仅有经济学家,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勒纳(A.P.Lerner)、罗尔斯(J。

Rawles)、米里斯(J.A。

Mirrlees)等人。

英国新剑桥学派的琼·罗宾逊(JoanRobinson)等人也主张公平优先。

主张公平优先的西方学者认为,收人分配不公平会导致权利和机会的不公平,因为在市场经济下,金钱可以和权力相交换,权力又可以成为收人和财富的源泉.这样一来,人们的收人和财富不一定同他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成正比,收人和财富不一定都是“公平”所得.因而不公平会通过损害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来降低效率并以,不平等的收人还会损害人的尊严,使“人人生而平等”成为一句空话。

“平等权利和不平等收人混合结果,造成了民主的政治原则和资本主义经济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

有些大获市场奖励的人,用金钱来谋取额外的权利帮助,而这些权利本应是平等分配的。

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提前起跑使得机会不均等了。

对那些在市场上受到惩罚的人来说,其后果是一定程度的被剥夺,这与人类尊严和相互尊重的民主价值观相冲突。

"

1.2.3主张“效率与公平兼顾”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既不赞成效率优先,也不赞成公平优先,而是主张二者兼顾.他们试图找到一条既能保持市场机制的优点,又能消除收人差距扩大的途径,使效率提高的同时,又不过分损害公平.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P。

A。

Samuelson)、伯格森(A.Bergson)、凯恩斯(J。

M.Keynes)、布坎南(J。

M.Buchanan)和奥肯.以下以萨缪尔森和凯恩斯的观点为例来说明:

在萨缪尔森看来,收人分配过度不平等不是一件好事,而收人分配完全平等也不是一件好事。

他认为,如果没有政府于预,市场经济自发运行形成的收人分配有可能过分不平等而令人难以接受。

但是市场的自动机制又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既要效率又要平等的途径是通过政府干预来修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

凯恩斯从不同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市场失灵。

他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既不能实现公平,又不能获得效率。

一方面,他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富裕中的贫困”,食利者阶层不劳而获,收人和财富分配不公.另一方面,他用消费函数的特性、未来的小确定性、风险和利率粘性等范畴体系证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的结果是非充分就业均衡,即均衡点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而不是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他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提高有效需求水平,以消除资源利用不足的低效率状态;同时通过开征遗产税,实行低利率政策使食利者阶层无疾而终.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依然存在。

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项艰难任务。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个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另一个是共同富裕。

这两个标志是我们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的依据。

2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根据现有国情,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调整、确定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结构形式。

在这同时,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

与所有制结构相配套的分配制度是: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新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倡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所有制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

自此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储蓄存款也大幅增加.在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

如表1所示:

表1: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年份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

城镇居民家庭

绝对数(元)

指数(1978=100)

绝对数(元)

指数(1978=100)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

1978

133。

6

100.0

343.4

100.0

67。

7

57.5

1980

191。

3

139。

0

477.6

127.0

61。

8

56.9

1985

397.6

268。

9

739。

1

160.4

57。

8

53.3

1989

601.5

305.7

1373.9

182.5

54.8

54.5

1990

686.3

311。

2

1510.2

198.1

58.8

54.2

2001

2366。

4

503。

8

6859。

6

416。

3

47.7

38。

2

2002

2475.6

528。

0

7702。

8

472。

1

46。

2

37。

7

2003

2622.2

550.7

8472.2

514.6

45.6

37。

1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4》

对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贫富差别,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和评价,不然的话,我们又会走向怀疑政策和重新走回“大锅饭"的旧日子里去的可能。

一方面,在现在的分配体制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能力应该体现在尊重先富起来的人的身上,他们的先富,是在现有的政策下,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付出而得到的.另一方面,如何改革收入分配从而缩小收入差距也应被重视起来.

2.2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2.2.1个体收入问题

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差距迅速拉开。

统计显示,用以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5。

2004年10月12日,“观澜湖2004胡润百富榜”在上海发布。

榜上100人的平均财富为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

按照美林集团《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关于金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不计房产)为富裕人士的定义,这样的人在中国已达23.6万.而另一面,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2004年7月介绍,2003年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

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贫困人口不减反增。

而我国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003年的年人均收入,上限是637元。

说明我国居民个人之间收入已严重悬殊。

2.2.2城乡收入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有差距,但由于国家对城市居民工资的计划治理,城乡收入差距上的问题并不突出。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472。

2元.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虽大幅提高,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扩大到2003年的3.2∶1。

2.2.3地区收入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家对全社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统配,地区间的收入反差不是很大。

改革开放以后,在“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国家给东南沿海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双重结合下,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相对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于形成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国内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和港澳台资本迅速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从而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腾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数字统计,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最高地区是上海16380.24元,其次是北京14959。

30元。

职工年均工资最低的是贵州6746.36元,其次是宁夏6991。

26元。

表2: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单位:

元)

地区

可支配

收入

总收入

工薪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贵州

6569。

23

6746.36

4668。

50

379.61

55。

12

1643。

14

宁夏

6530。

48

6991.26

4670.76

441。

47

82。

48

1796。

54

甘肃

6657.24

7132。

82

5269.23

269.66

41.40

1552.53

江西

6901.42

7153.65

5108。

21

366。

43

63.76

1615。

26

青海

6745。

32

7155.13

4493.36

276.19

50。

87

2334。

70

全国

8472。

20

9061。

22

6410.22

403.82

134。

98

2112。

20

江苏

9262。

46

9912.14

6091。

04

638。

82

151。

13

3031。

10

福建

9999。

54

10816。

32

7499.01

547。

79

285.75

2483.78

天津

10312。

91

10971.57

6663。

54

468。

96

96.41

3742。

66

广东

12380。

43

13451.13

10413。

47

621.51

307。

52

2108.62

浙江

13179.53

14295。

38

9692。

52

1171.51

373.97

3057。

39

北京

13882。

62

14959。

30

10152.14

314.19

174.67

4318.30

上海

14867.49

16380.24

11525。

99

376.71

130.05

4347。

49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4》

2.2.4行业收入问题

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个别行业的垄断经营,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

表3:

行业收入对比表

行业

金融、保险业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房地产业

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农业

收入

19135元

19113元

15501元

13975元

6398元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4》

2.2.5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问题

关于城市内部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伴随市场改革的大潮,一部分人确实富了起来,但确有相当一些城镇职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改制等原因下岗失业。

他们失去了或本来就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面临着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问题。

根据2004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2004年,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

有6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

农村内部收入问题主要表现为:

东西部农村收入差距在扩大,平原地带与山区地带农村收入差距在扩大,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收入差距在扩大,特色农业与一般农业收入差距在扩大,技术型农业劳动者与普通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在扩大,体格健壮的完全劳动者与弱能及弱势者的收入差距在扩大。

据《半月谈》2006年第2期介绍,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村民平均年收入高达8000美元,而我国农村年人均收入低于625元,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3000万,低于865元的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

这些低收入人口90%集中在西部和中部.

3收入分配存在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3.1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

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具体数据上文已经列间距).

3.2政策因素导致的个人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后,我们首先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并通过“两富”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种政策指导下,我国率先在基础较好且具有开放区位优势的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了特殊的优惠政策,使得东南沿海聚集了国内外大量资本,从而加速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扩大了地区之间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法律政策缺位,在一些领域至今仍是无法可依,如某些娱乐行业;法律政策本身的规制力度不够,如售假制假的惩罚过轻;政策规定有不周延的空隙,如某些税收返还措施;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力或受到干扰等.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合理因素造成的,这就加剧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

3.3制度因素导致的个人收入差距

第一、税收调节乏力.对个人收入最具有调节效力的是个人所得税,但从我国现行的税种结构来看,由于个人所得税不占主导地位,公民个人纳税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个人收入特别是无形收入难以查实,使得个人所得税在收入调节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消费税对个人的收入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从消费税设计来看,范围偏窄,把本应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的个别高档娱乐消费行为,如保龄球、歌舞厅、高尔夫球等价高利大的行业未列其中;遗产和赠予税在调节个人收入方面有其特殊作用,但我国目前还未开征。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时间短,资金来源严重不足,致使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保障力不从心,影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三、分配制度不规范。

我们在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分配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失控状态,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

第四、政府职能“缺位”.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不足,存在拖欠工资、随意增加工资外补贴等不规范的分配行为,也引发了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人的心态不平衡。

3.4体制因素导致的个人收入差距

一是竞争机会的不均等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

一些个体或群体凭借在计划经济时代占据的有利优势或特权,在市场经济放开搞活的条件下捷足先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聚敛了大量的财富,成为暴发户。

二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自行“创收”的存在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放权让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自行“创收”现象基本上是持宽容和默认的态度,使得一些单位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甚或“打擦边球”的途径,尽可能多地攫取收入并将其所获得收入的一部分分配给其职工。

假如是政府部门,则便是权力的滥用,向其治理或服务的对象搞摊派,搞集资,或者乱收费、乱罚款。

由此获得的收入,当然成了为其职工发奖金、福利的财源基础。

于是伴随着各单位围绕抢占收入分配制高点的竞争,不同单位职工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由此形成并拉大了。

三是行业的垄断性经营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

我国直到现在,有些行业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铁路仍未获市场准入。

垄断经营的行业,在极力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