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6012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0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docx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及以前学过的运算律、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

探究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做一做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3.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为a、b,则长方形的周长是;

4.鸡兔同笼,鸡a只,兔b只,则共有头个,脚只.

【教学说明】教师出示上面4个小题,让学生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师可向学生提问:

它们有什么不同?

不管学生对此作出什么回答,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答案】1.a2

2.

ah

3.2(a+b)或2a+2b

4.a+b2a+4b

问题用字母表示数的书写规则.

【教学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规范的书写习惯.

【归纳结论】

(1)乘号的写法:

字母与字母相乘,数与字母相乘时,乘号“×”通常省略不写或用“·”代替.例如a×b写成ab或a·b.

(2)除号的写法:

除号一般不用除号“÷”,而是写成分数的形式,例如:

(a+b)h÷2写成

.

(3)带分数的写法:

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如果是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并且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例如计算2

与xy相乘时,写成

xy或

.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用字母表示数.

问题1教材第54页例1.

【教学说明】上一栏目中,学生已通过做一做大致体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因此对于这道例题,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做一做,让学生有更深一步的体会: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用数去表示数量关系是一样的.

问题2教材第55页例2.

【教学说明】这道例题也同样是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只不过其结果是多项式.教师仍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这道例题完成后,教师向学生提问:

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用数表示有什么异同?

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是不是应用更为广泛一些?

③用数表示是不是有其局限性?

【归纳结论】事实上,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往往更为便捷和直观,而用数表示这些关系往往具有局限性(有些数量关系不能用数表示);用字母表示数,字母和数一样可以参与运算,可以用式子把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

试一试教材第56页练习.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各式:

①1

x;②(a+b)÷c;③2n-1;④2xy

;⑤2.5xy2;⑥

ab3,其中符合书写要求的个数为()

A.1个B.2个C.3个D.4个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

(1)某商店前一个月盈利a元,这个月盈利是前一个月盈利的75%,则这个月盈利元.

(2)三角形的底是高的2倍,若高是xcm,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cm2.

(3)1kg橘子a元,1kg苹果6元,购买10kg橘子和mkg苹果共元.

(4)x的立方与y的平方的差是.

【教学说明】通过这几个小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可采取学生抢答的形式完成.

【答案】1.C

2.

(1)75%a

(2)x2

(3)10a+6m(4)x3-y2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点.教师提问:

如何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你还有什么疑问?

说说看.

1.教材第56页“练习”及从习题2.1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单项式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代数式,了解单项式的有关概念,结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用字母表示有关单项式的数量关系.

2.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难点】

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下列各式子:

100t,0.8p,mn,a2h,-n,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学说明】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换,试着说出自己找到的各式特点.教师给予积极的鼓励,适当的总结,引入新课题.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问题教材第56页思考.

【教学说明】结合上节课时的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式子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稍作思考后回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有关单项式的概念及其系数和次数.教师应向学生强调以下几点:

①单项式中不含加减运算,只含字母与字母或数与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时,“1”统一省略不写.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时,“1”可以省略不写,但“-”不能省略;③一个数也是单项式;④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要写成假分数,如1

x2y要写成

x2y;⑤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⑥单项式的次数是所有字母次数的和,不是看哪一个字母的次数最高.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教材第56~57页例3.

【教学说明】这个例题较为简单,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巡视过程中,教师注意看学生是否会将第

(2)小题

ah的次数写成1,是否会将第(3)小题的系数写成0,若发现有此类问题要进行纠正.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看第(4)(5)小题的结果,向学生强调:

用字母表示数后,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例2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②

;③πr2;④-

a2b.

解:

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④是,它的系数是-

,次数是3.

【教学说明】通过这个例题,教师可让学生说明:

①中的式子是下一课时要学到的多项式;②中的式子是分式,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到;③中的π是常数,不是字母(学生对此可能有思维定势);④中的次数是a的次数与b的次数相加,不是单指a的次数.

试一试教材第57页练习.

【教学说明】在讲解完上面的例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做教材第57页练习.对于第1题,教师让学生分成2组,第1组回答系数,第2组回答次数,看哪个组回答得对,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活跃课堂气氛.第2题为用字母表示数的题,教师仍可点名让学生回答.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各式中,单项式有()

A.4个B.5个C.6个D.7个

2.单项式-3πxy2z3的系数和次数分别是()

A.-π,5B.-1,6C.-3π,6D.-3,7

3.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字母a和数字1都不是单项式.()

(2)

可以看作

与3的乘积,所以式子

是单项式.()

(3)单项式xyz的次数是3.()

(4)-

这个单项式系数是2,次数是4.()

(5)单项式24的次数是4.()

4.指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①-6;②-a8;③+2a2b;④-

.

5.如果(a+1)x3yb-1是关于x、y的单项式,且系数不为0,次数为5,那么a、b满足什么条件?

【教学说明】以上几题均是对本课时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教师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举手回答,看学生会在哪方面有困惑或疑问,然后有针对性地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讲解.

【答案】

1.B2.C

3.

(1)×

(2)×(3)√(4)×(5)×

4.①系数为-6,次数为0.【解析】一个数字也是单项式,此处-6可看作-6与一个指数为0的字母相乘,所以其次数为0.

②系数为-1,次数为8.

③系数为2,次数为3.

④系数为-

,次数为8.

5.解:

由题意可得,a+1≠0,且3+b-1=5,解得a≠-1,b=3.即a、b满足的条件是a≠-1,b=3.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师生一起进行知识小结:

(1)什么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是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

说说看.

1.布置作业:

从教材习题2.1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多项式和整式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式、多项式的项及其次数、常数项的概念.

2.知道整式和单项式、多项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培养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单项式与多项式归纳出整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更新

【情感态度】

初步体会类比和逆向思维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整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掌握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

【教学难点】

多项式的次数.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做一做

1.一袋水果共26千克,其中苹果x千克,橘子y千克,其余全是香蕉,那么香蕉有千克.

2.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教学说明】由于本课时学习的是多项式,所以首先通过让学生做一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来引入多项式,既是对前一课时有关知识的回顾,又由此导入新课,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丰富的素材.以上答案依次为26-x-y、a2-

πa2.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观察栏目一中的结果26-x-y、a2-

πa2,以及前一课时问题2(即教材第55页例2)中的结果,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教学说明】这个问题由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应肯定每一位学生说出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特征的讲述,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多项式的定义,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及补充,并予以板书.

【归纳结论】上面这些代数式都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成的.像这样,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例如,多项式3x2-2x+5有三项,它们是3x2,-2x,5.其中5是常数项.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例如,多项式3x2-2x+5是一个二次三项式.

【教学说明】归纳过程中,教师还应向学生提醒:

(1)多项式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

(2)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此外,教师在此处介绍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并让学生比较多项式的次数与单项式的次数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向学生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判断:

(1)多项式a3-a2b+ab2-b3的项为a3、a2b、ab2、b3,次数为12.()

(2)多项式3n4-2n2+1的次数为4,常数项为1.()

【教学说明】这两个判断能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多项式中项和次数的概念,第

(1)题中第二、四项应为-a2b、-b3,而往往很多同学都认为是a2b和b3,不把符号包括在项中.另外也有同学认为该多项式的次数为12,应注意:

多项式的次数为最高次项的次数.答案依次为:

(1)×

(2)√.

例2指出下列多项式的项和次数:

(1)3x-1+3x2;

(2)4x3+2x-2y2.

解:

(1)3x,-1,3x2;次数是2;

(2)4x3,2x,-2y2;次数是3.

例3指出下列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

(1)x3-x+1;

(2)x3-2x2y2+3y2-5.

解:

(1)三次三项式;

(2)四次四项式.

例4已知代数式3xn-(m-1)x+1是关于x的三次二项式,求m、n的值.

解:

n=3,m-1=0,m=1.

【教学说明】让学生口答例2、例3,老师在黑板上规范书写格式.讲述例2时应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前面的符号,多项式的次数应为最高次项的次数.在例3讲完后插入整式的定义:

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例4分析时要紧扣多项式的定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透彻理解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培养他们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材中的例4由学生自行阅读,教师可酌情讲解.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2.教材第58~59页练习.

3.选择.

(1)如果一个多项式是五次多项式,那么()

A.这个多项式最多有六项

B.这个多项式只能有一项的次数是六

C.这个多项式一定是五次六项式

D.这个多项式最少有二项,并且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五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的系数是-2,次数是3

B.单项式a的系数是0,次数是0

C.-3x2y+4x-1是三次三项式,常数项是1

D.单项式-

的次数是2,系数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是单项式B.

是单项式

C.x的系数是0D.

是整式

4.已知代数式x5-5xny+4y2是关于字母x、y的五次三项式,正整数n可以取哪些值?

【教学说明】上面1~3题较为简单,可让学生口答完成.第4题稍难,教师可作提示:

-5xny的次数是n+1.

【答案】1.

(1)2(a+b)ab106

(2)

(a+b)h15

2.

(1)5x,次数是1

(2)x2+3x+6,次数是2,项为x2、3x、6(3)x+2,次数是1,项为x、2

3.

(1)D

(2)D(3)D

4.n可以是1、2、3、4.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理解多项式的定义,能说出一个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几,分别由哪几项组成,各项的系数分别为多少,常数项为几.

2.这堂课学习了多项式,与前一节所学单项式合起来统称为整式,使知识形成了系统.

1.布置作业:

从教材习题2.1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3.选做题:

(1)“x的12与y的和”用代数式可以表示为()

(2)多项式2-3x2y+2y2-7x的项数与次数分别为()

A.4,7B.4,3C.3,4D.3,3

(3)如图,用围棋棋子按下面的规律摆图形,则摆第n个图形需要围棋子的枚数是()

A.5nB.5n-1C.6n-1D.2n2+1

(4)如图,边长为(m+3)的正方形纸片剪出一个边长为m的正方形之后剩余部分又剪拼成一个矩形(不重叠无缝隙),若拼成的矩形一边长为3,则另一边长是()

A.2m+3B.2m+6C.m+3D.m+6

(5)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是a,十位数字是b,百位数字是个位的两倍,这个三位数表示为.

(6)一个关于字母x的二次三项式的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为7.这个二次三项式为.

(7)父亲年龄比儿子年龄的3倍少5岁,设儿子的年龄为x岁,则父亲的年龄为岁.

(8)关于x,y的多项式5xmy2+(m-2)xy+3x.①如果多项式的次数为5,则m为多少?

②如果多项式只有二项,则m为多少?

 

2.2整式的加减

第1课时合并同类项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法则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渗透分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

正确合并同类项.

【教学难点】

找出同类项并正确的合并.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2).

在西宁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所需时间是th,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要的时间就是2.1th,则这段铁路的全长(单位:

千米)是100t+120×2.1t,即100t+252t.类比数的运算,我们应如何化简式子100t+252t呢?

【教学说明】教师先引出教材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写出答案,教师再予以评讲,为下面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概念的引入作铺垫.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1为了搞好班会活动,李明和张强去购买一些水笔和软面抄作为奖品.他们首先购买了15本软面抄和20支水笔,经过预算,发现这么多奖品不够用,然后他们又去购买了6本软面抄和5支水笔.问:

①他们两次共买了多少本软面抄和多少支水笔?

②若设软面抄的单价为每本x元,水笔的单价为每支y元,则这次活动他们支出的总金额是多少元?

【教学说明】知识的呈现过程尽量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从而能提高学生从事探索活动的投入程度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2观察下列各单项式,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为一类.

【教学说明】由学生小组讨论后,按不同标准进行多种分类,教师巡视后把不同的分类方法投影显示.

要求学生观察归为一类的式子,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请学生说出各自的分类标准,并且肯定每一位学生按不同标准进行的分类,再由教师给出同类项的定义.

试一试

1.下列各式与3a2b3是同类项的是()

A.-3a2b3B.-3a3b2

C.-2b2a3D.-a3b3

2.若单项式3xm-ny3与单项式3x2nyn的和是6xm-nyn,则()

A.m≠9B.n≠3

C.m=9,n≠3D.m=9,n=3

3.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项是否是同类项,并说明理由.

(1)3a2b和-

a2b;

(2)

ab3和-

a3b;

(3)x3和y3;(4)

m2n3和3n3m2;

(5)2ab和2xy;(6)-3和0.

4.

(1)若

x3y2a与-

x5by4是同类项,求a,b的值;

(2)若-3x5y2m-3与

xny5是同类项,求m2-2n的值;

(3)若3amb5和-7bn+1a2是同类项,求m与n的值.

【答案】1.A

2.D

3.

(1)(4)(6)是同类项.

4.

(1)a=2,b=

(2)6(3)m=2,n=4

问题3探索合并同类项的过程.

学生讨论问题1的解答过程,可根据购买的时间次序列出代数式,也可根据购买物品的种类列出代数式,再运用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将同类项结合在一起,将它们合并起来,化简整个多项式,所得的结果都为(21x+25y)元.

由此可得: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板书:

合并同类项.)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k取何值时,3xky与-x2y是同类项?

解:

要使3xky与-x2y是同类项,这两项中x的次数必须相等,即k=2.所以当k=2时,3xky与-x2y是同类项.

例2找出多项式3x2y-4xy2-3+5x2y+2xy2+5中的同类项,并合并同类项.

【教学说明】根据以上合并同类项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归纳,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指数保持不变.

例3下列各题合并同类项的结果对不对?

若不对,请改正.

(1)2x2+3x2=5x4;

(2)3x+2y=5xy;

(3)7x2-3x2=4;(4)9a2b-9ba2=0.

解:

(1)不对,结果应为5x2;

(2)不对,两者不是同类项;(3)不对,结果应为4x2;(4)结果正确.

【教学说明】通过这一组题的训练,进一步熟悉法则.

例4合并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教学说明】用不同的记号标出各同类项,会减少运算错误,当然熟练后可以不再标出.其中第(3)题应把(x+y)、(x-y)看作一个整体,特别注意(x-y)2n=(y-x)2n,n为正整数.在讲完这个例题后,教师可让学生做教材第64页例1,进一步体会合并同类项.

例5求多项式3x2+4x-2x2-x+x2-3x-1的值,其中x=-3.

试一试把x=-3直接代入例5这个多项式,可以求出它的值吗?

与上面的解法比较一下,哪个解法更简便?

【教学说明】通过比较两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求多项式的值时,常常先合并同类项,再求值,这样比较简便.在讲完这个例题后,教师可让学生看教材第64页例2,看跟此题有什么类似之处.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4.教材第65页练习.

【教学说明】这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上台板演.

【答案】略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要牢记同类项的概念,熟练正确的合并同类项,以防止2x2+3x2=5x4的错误.

2.从实际问题中类比概括得出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的合并同类项.

1.布置作业:

从教材习题2.2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去括号

【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过程与方法】

经过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教学难点】

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uh,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u-0.5)h,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ukm,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u-0.5)km,因此,这段铁路全长(单位:

km)是

100u+120(u-0.5)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u-120(u-0.5)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u+120(u-0.5)=100u+120u+120×(-0.5)=220u-60;

100u-120(u-0.5)=100u-120u-120×(-0.5)=-20u+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u-0.5)=+120u-60③

-120(u-0.5)=-120u+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教学说明】上一栏目中问题,应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归纳结论】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每一项都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化简下列各式:

(教材第66页例4)

(1)8a+2b+(5a-b);

(2)(5a-3b)-3(a2-2b).

【教学说明】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

去括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