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6176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刘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感悟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借助文章留白处练习补白。

教学重难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细节描写,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回顾,目标导学。

(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情感导入,回顾内容

孩子们,还记得五年级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

课文的名字叫《珍珠鸟》,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看,孩子们!

(媒体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一幅多美的图画,人与动物共同书写的历史是一段多么动人的文字。

今天,让我们走近另一个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

《老人与海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简单回顾一下。

(生回答,师相机媒体出示,生齐读。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到昆明翠湖喂养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去世后,海鸥送别老人的感人故事。

2、目标导学,感悟深情。

主要内容告诉我们,文章给我们讲了两个场景。

两个场景中,最让你们意想不到的场景是哪个?

(生:

海鸥送别老人的场景)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我的感受和你们一样,在安放老人遗相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意想不到了。

快速默读课文14——18自然段,想一想:

A、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

用“”勾画出来。

B、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思考后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二、精读体会,感悟表达。

(此环节用时20分钟)

1、海鸥对老人那令人震撼的情

生勾画、自读体会、交流。

海鸥们意想不到的举动有哪些?

(一次性找完,师相机板书:

飞、立、扑。

媒体出示语句),海鸥的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抓具体动作说体会)

(预设)A、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板书:

飞)

抓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大一样”,你体会到了海鸥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吗?

(感受海鸥的急切)

引读:

是啊!

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好几天没来了,现在老人来了,怎么和往日不一样了,海鸥着急啊!

所以……(生读)

B、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仪容的亲属。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

他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板书:

立)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哪个动作让你最感动?

海鸥为什么要这样做?

(海鸥有着像人一样的情感,它们知道老人不会回来了,所以它们默默地“肃立”,那么安静,那么严肃,好像在为老人守灵一样。

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

我们一起来读,和海鸥一起向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告别吧!

C、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他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板书:

扑)

你觉得课文中的“扑”能不能换成“飞”?

为什么?

从“白色旋涡”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引读:

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

所以,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急了,都希望再看老人最后一眼。

(生读)

总结过渡:

孩子们,海鸥们不会说话,但它们把自己的语言都化做了一个个的动作,(板书:

动作)作者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个的细节,向我们传递出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读到这里,相信孩子们心中一定有一个很想解开的疑问,那就是——(生质疑:

为什么海鸥会有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2、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过渡:

这真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吗?

课文中有个句子直接点明了老人和海鸥的关系?

(媒体出示)齐读“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亲人”,老人把海鸥当做亲人来对待,所以,我们读懂了老人,也就读懂了海鸥。

(媒体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1-13自然段,完成以下目标:

A、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

用横线勾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B、思考:

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爱写出来的?

C、在小组内与同学进行交流。

(预设)A、老人的外貌描写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的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从老人的外貌描写,你能感受到什么?

(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生活俭朴,对海鸥无私的爱。

第二句抓住“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来体会。

B、动作、细节描写(喂海鸥)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板书:

喂)

从老人的动作、海鸥的表现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娴熟,他们之间配合的默契、和谐。

同学们,老人的这份细心,打动了我们,也一定打动了海鸥,整个喂食的过程显得多么和谐、默契。

这仅仅是一幅喂食的画面吗?

不,这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是一首美妙的歌。

看,此时的海鸥——生读(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此刻的海鸥——生读(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指导朗读,师生配合读。

感受意境,感受人和动物之间的和谐。

C、呼唤海鸥,想象语言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板书:

唤)

老人叫海鸥时用的什么语气呢?

(亲昵)感受到了什么?

(老人把海鸥当亲人一样去关心。

孩子们,独脚曾经受过伤,平时它最受老人的关爱,有一天老人正亲昵地跟独脚说:

公主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一位大小姐,干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不紧不慢,连吃东西的时候也是如此。

老人就假装生气地跟他说:

老沙的头上有一个金属光环,它可是鸥群里的老大哥,吃东西的时候老是让着弟弟妹妹。

老人把它叫过来,心疼地对它说:

还有一个词语也可以形容老人的呼唤,找到了吗?

(抑扬顿挫)什么意思呢?

(老人呼唤海鸥的声音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有停顿有转折有延长)孩子们,我们能再现老人呼唤吗?

来,一起试一试。

老人的声声呼唤,全是为了海鸥,你们说,这怎么能让那些海鸥们不心动呢?

D、谈海鸥(神态、语言描写)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板书:

谈)

(一谈起海鸥老人就兴奋,就高兴,就来神,所以他的眼睛立刻会动起来。

其实,在老人的言语中,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媒体出示语句,生读: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

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了,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

三、课堂练笔,升华情感。

(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过渡(音乐起):

十多年了,每日必来的老人,竟然有两天没来,儿女是老人的心头肉啊,在家里躺了两天后,老人就再也躺不住了。

也许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

他特意换上唯一的一身新衣服,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走停,步行20余里,最后一次去看他心爱的海鸥,与他们做最后的道别。

几天后,老人去世了,离他牵挂一生的海鸥而去了,许多人来送他,没有悼词,没有哀乐,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孩子们,白色旋涡中,老沙来了,公主来了,独角来了,老人的儿女们都来了。

(媒体出示海鸥意想不到的举动,生再读,升华情感!

2、如今,在翠湖,市民为了纪念这样一位关爱动物的老人,为他修筑了一座铜像。

(出示课件)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一群海鸥中的“独脚”、或是“灰头”、“老沙”、“红嘴”、“公主”……,当你肃立在老人的铜像前时,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鸥

喂飞

唤立

谈扑

像亲人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011-11-1121:

30:

03)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

说课教案

【教材说明】

六年级第十一册P137页人教社课标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

“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

(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

(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

什么时候“绝”?

……)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

试着用“/”标记。

(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

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

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你弹得太好了!

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

“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

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

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

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

思考:

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

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

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

(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

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

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

(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

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

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

(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

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

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

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

“子期去年染病身亡。

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

’”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

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

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

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

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

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

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

板书

25伯牙/绝/弦

 

喜知音悲

子期伯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