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6181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docx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oc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

作者:

万玉昆  2009-9-1015:

26:

50   来源:

湖北巴东县审计局

在中国审计走过25个春秋的今天,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值此历史时期,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

因此,新形势下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应是国家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不断丰富和拓展审计领域,探索出与中国实际相符合的绩效审计之路,予我国审计事业以新的活力,使中国审计逐渐融入世界审计主流,这个问题无疑是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面临的又一次挑战。

目前关于绩效审计的论题,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颇多,且众说纷纭。

借鉴众家之长,结合中国国情以及笔者25年来的基层审计实践与研究,本人在此着重从绩效审计的内涵、中外绩效审计的沿革与时局、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意义、开展绩效审计面临的主要困难、绩效审计发展规律及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定位、绩效审计模式、如何开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等七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称谓。

各国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称谓不尽相同,如英国的现金价值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澳大利亚的效率审计、瑞典的效益审计、中国香港的衡工量值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绩效审计,等等。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审计总署1972年在《政府的组织、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中对政府绩效审计的解释:

绩效审计就是客观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活动和功能进行独立地评价的目标,以便为改善公共责任性,为实施监督和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进行决策提供信息。

2003年颁布的最新《政府审计准则》则将绩效审计重新定义为:

对照客观标准,客观地、系统地收集和评价证据,对项目的绩效和管理进行独立的评价,对前瞻性的问题进行评估或对有关最佳实务的综合信息或某一深层次问题进行的评估。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对绩效审计做出了如下定义:

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E”审计。

巴基斯坦审计长公署认为:

绩效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的经营活动所做的评价,检查其资源管理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否符合经济责任的要求。

澳大利亚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定义为独立、公正、系统地对一个单位管理运行情况的检查,以评价管理活动是否做到经济、效率、效果,内部管理程序是否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并提出管理建议。

德国的绩效审计除了强调效果性以外,还重视预算事项的事前分析。

日本的绩效审计主要是效果性审计。

瑞典侧重的是业务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

印度则强调经营事项、计划或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国内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也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审计界著名学者李凤鸣教授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和资源的经济性、效果性进行审查、评价和分析,发现其业务活动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充分挖掘潜力,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绩效的一种活动。

以上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尽管在文字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

一般认为,所谓政府绩效审计,就是政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对政府机构、公共投资项目和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的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既要简短明确,又要符合其内延外涵,同时应当做到有法可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在目前情况下,如下定义较为简单明晰: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就是对国家各级部门的财政收支或者国有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和评价。

(三)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

绩效审计的本质,其实就是资金运行效益审计,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所谓经济性是指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是否经济合理地利用,即支出是否节约。

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佳产出,即支出是否高效。

效果性,是指计划和方案等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

二、中外政府绩效审计的沿革与时局

(一)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状况

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

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产生的背景一是西方市场经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趋于完善,财务会计活动日益规范化,财务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现象日趋减少,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自然减少。

因此,不断扩大审计职能作用范围,向绩效审计延伸,成为审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是1929年至1933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西方工业国家经济低迷,人民对提高公营部门资金支出效果和明确支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政府开支日趋膨胀,政府可以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但其所承担的社会经济义务却日益扩大。

因此,美国审计总署扩大了审查范围,率先开始进行绩效审计。

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1972年,美国审计总署发布《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黄皮书,第一次把绩效审计运用于政府审计。

1979年,澳大利亚对审计法进行修订,正式授权审计署对政府机关和其他经营机构进行绩效审计。

1983年,英国颁布《政府审计法》,授权审计长可以检查任何部门使用资源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性,为英国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6年,在悉尼召开的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正式使用“绩效审计”这一名称,至此,绩效审计的名称正式在全世界统一。

政府绩效审计的成熟。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绩效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的主要发展趋向,在澳大利亚绩效审计一般占政府审计总量的50%以上,瑞典和日本占40%以上,英国占35%以上,在美国绩效审计已占政府审计总量的80%以上,世界审计史上逐渐呈现出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现代审计格局。

例如,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已经涵盖了武器控制、健康及社会安全、人力资本、核污染、政府应对犯罪和恐怖威胁能力、计算机安全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状况

审计机关成立初期至八十年代末。

审计界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审计制度建立不久,就开始探讨绩效审计问题,当时称之为经济效益审计,并提出我国审计工作应该朝着效益审计方向转变。

国家审计署对此也一直是持积极的态度,倡导和鼓励审计机关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和开展绩效审计。

在此阶段,审计理论界及部分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但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绩效审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0世纪90年代。

在199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首次提出:

“在开展财务审计同时,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效益审计方面延伸”。

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正式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体现绩效审计思想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得到发展。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合规合法性审查,又包括对党政领导任期内绩效进行评价。

专项资金审计,一方面要求检查财政资金支出的合法性、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包括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价。

在这个时期,全国一些地方审计机关继续实施了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开展了一些事后来看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的经济监督活动。

比如,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审计、行业审计等,审计后压缩了建设规模,为国家节省了投资,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审计在改善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但在此阶段,主要是以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绩效审计的含量极低。

跨入21世纪至今。

跨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审计界都在思考一个共同问题,即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中国审计如何与国际审计接轨。

近几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对绩效审计工作都明确提出了任务和要求。

在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审计方面,开始注入绩效审计内容,进行绩效审计调查。

在外资领域明确提出其审计目标是提高外资使用效益。

不少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制定计划,在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等财政投入较多的部门实施绩效审计,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如广东省的深圳市、山东青岛市、浙江省等地,地方政府审计机关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绩效审计路径,实施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审计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此阶段,中国内部审计组织于2007年制定了关于绩效审计的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管理部门更加融为一体,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及管理咨询,以推动管理部门改进未来的工作,实现其潜在效益,内部审计在绩效审计领域取得了较超前的发展。

三、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意义

(一)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更是一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

长期以来,在我国,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加之制度上的空白,使得一些领导头脑发热,违背规律,盲目蛮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愿上什么项目就上什么项目;或好大喜功,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个接着一个,导致国家大量的资金被白白无效地消耗掉了;还有些人认为,反正是政府的钱,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于是政府的预算资金便成了一块块“唐僧肉”,时不时地就要被“咬”上一口;同时由于监管上的漏洞,违反规定、玩忽职守、漫不经心、肆无忌惮、任意妄为等情况时有发生;国民经济发展中更是长期存在着高速度低效益且重速度轻效益问题,人们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低效益不讲效益熟视无睹或习以为常,等等。

开展政府绩效审计能够在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以及寻找出路方面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绩效审计是突破传统审计局限的有效途径

由于当前政府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漏洞,以会计假设为基础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受到了严峻挑战。

如果审计工作仅仅局限于既有的会计政策和财务制度范围展开,由此得出的真实合法性审计结论也往往是有局限性的。

以财政资金审计为主线的国家审计,如果只检查政府机构及项目的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只关注预算安排的资金是否真实、合法地花掉了,而不检查政府机构的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的经济、效率和效果,那么,这样的审计活动就偏离了审计的根本目的,审计结果的实际价值就会大打扣折。

(三)政府绩效审计是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审计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现代审计体制、现代审计模式及现代审计方法。

但目前我国审计体制改革受制且服从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和转变,只能循序渐进,顺势而为。

而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为主的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由于目标相对比较清楚,经过近几年来的加快推进,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就审计模式而言,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执政理念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逐步构建,为现代审计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当财务收支审计不能满足审计评价的需要时,审计就自然会扩大职能作用范围,向高层次的绩效审计发展。

四、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普遍存在着认识偏差和误区

首先,不少人认为绩效审计是对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而言,而对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机构不存在绩效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审计也就勿需进行绩效审计。

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存在着局限性,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有关情况的介绍,甚至有些人认为,绩效审计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在中国目前没有实施的基础,因而驻足不前。

再次,在尽职履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不少领导干部绩效意识淡薄,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和领导认为,审计就是审计我违反法律法规没有,只要单位没有违法乱纪,个人廉洁自律,就算我在决策、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也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并不算违法,审计不审计我都无所谓。

另外,人民的民主参政意识及社会对政府的监督意识不强,目前人民的要求仅停留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阶段,用于民而不经济,用于民而无效果,人民并不特别关注和在意。

(二)绩效审计的基础薄弱

绩效审计必须建立在基础数据和资料真实合法的基础上,才能实施绩效审计,否则就会使绩效审计的质量大幅度下降,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令人置疑,绩效审计评价也就失去意义。

当前,虽然政府部门通过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支付,物资集中采购以及收支两条线等制度的施行,财政监管力度已大大加强,但由于我国政府会计制度还不完善,经济领域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很严重,会计信息资料的失真行为相当普通,绩效审计赖以评价的基础可靠性不够,这就给开展绩效审计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风险。

(三)法律制度建设滞后

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来看,凡是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都较早地制定和颁布了绩效审计准则及相关规范。

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绩效审计准则的国家,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对政府部门和其他非政府部门有公共资金的领域进行绩效审计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颁布了《绩效审计准则》,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没有该方面专门的审计准则,但就绩效审计也制定了专门办法。

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

据了解,在我国除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996年财政部颁发的《国有资本金评价规则》可以看成是绩效审计的配套法规外,全国仅有深圳市《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湖南省《湖南省审计监督条例》、珠海市《珠海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浙江省《浙江省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管理办法》等引入了绩效审计的概念,除此以外,目前尚无绩效审计的具体规定。

(四)理论研究滞后,探索实践不够

从近年我国绩效审计工作的推进来看,之所以绩效审计工作难以推进,最重要的是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没有突破,对引进国外经验,似乎也不太注意,相关资料也较少。

国家审计机关高层在中国目前条件下,对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缺乏宏观性的战略思考,缺乏科学性的发展规划,微观方面更是缺乏一个系统实用的实践指导计划,仅是提了一些口号式的要求而已。

同时一线审计机关,由于穷于应付繁重的审计任务,或因审计条件,或因认识误区,或因畏难情绪,因而实践欠缺,长期以来绩效审计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五)审计人力资源不足

审计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绩效审计需要比财务审计更优质的资源,特别是审计人员以较多知识和较强能力构成的综合素质。

由于绩效审计方式和评价的特殊性,审计人员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中国审计机关特别是基层审计人力资源状况堪忧,突出问题是中老年审计人员多年轻人员少;财会专业人员多,审计、计算机、法律、工程、统计、管理等专业人才少;从事非审计业务人员多,从事审计业务人员少。

而在香港和美国,如香港审计署,在审计人员的配置中,有80%是各种业务人员,而业务人员中有40%是高级审计人员。

又如美国审计署更是重视审计专业人员的多样性。

工作人员包括很多方面的专家,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如会计、法律、统计、工程、工商管理、经济学、计算机甚至包括物理学、控制学、信息学、心理行为学等方面发挥作用。

目前这些专业人才已占到工作人员总数的75%左右。

另外,国外在吸纳审计人员方面比较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

美国在吸纳审计人员时会考虑各种专业人才,并非局限于财经类人才,其审计机关的总体人员的素质结构具有综合性。

如美国审计总署5200人中,有2500名是会计师,1500名是经济师、律师、工程师、电子计算机专家等。

若非财经类的人员被录用后,审计机关也负责对其进行补课式财经审计知识培训,使其能胜任绩效审计的工作任务。

(六)审计目标模糊

政府部门的活动主要是公共管理,范围涉及城市建设、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而且提供的服务一般是无形的,非赢利性的,加上常有的政策原因等各种利害关系的影响,导致政府目标的多样性和模糊性。

因此,审计机关有时难以确定绩效审计的目标和判别界限。

(七)审计主体的多方制约

在绩效审计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评价绩效的标准,这就如同财务收支审计中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法律法规。

绩效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评价的基础,是衡量绩效优劣的尺度,是审计机关出据审计报告的依据。

绩效审计一开始就遇到与审计目标相关联的评价标准问题,千差万别的审计对象,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多种诉求,需要审计人员建立适合特定项目的正确的评价标准,这是每一项审计成功的起点。

审计取证也是一个问题。

作为绩效审计对象的政府管理活动广泛复杂,其绩效又具有间接性和延续性,即便使用多种审计方法和技术,收集的资料也总是有限度的,何况有些资料根本就无法取得。

而不取得充分可靠的证据,就难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

最大的原因还是受审计资源的限制,审计机关的独立地位、职责权限、制度建设、人员素质、技术配备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资源状况,都可能制约绩效审计的开展。

(八)审计环境影响

绩效审计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社会及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比如政治环境的影响,是否具备有利于进行绩效审计的审计体制以及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等制度条件。

绩效审计是审计代表国家监督政府的行为,如果政府高层和立法机构不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授权,行政部门又缺乏绩效意识,绩效审计就很难普遍开展。

又比如社会环境的影响,公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国家事务、关注政府财政收支。

此外还有整个社会的民主意识、道德风气和信用状况,以及对绩效审计的认可,都将对绩效审计产生重要影响。

五、绩效审计发展规律及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定位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违抗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目的。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状况将长期存在。

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要达到审计的预期目的,就必须尊重审计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客观实际出发,予以科学定位。

(一)中外发展简况对照

经济方面。

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历经了300多年的建设,仅市场经济就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世界上出现了不少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比如美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现代化的农业国,高度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而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才刚刚60年,其间因“文化大革命”等原因耽搁了20年,真正搞经济建设才40年,发展市场经济不过20年,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刚进入小康社会,中国经济的发展,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是不行的。

审计方面。

考量世界审计,传统审计历经上百年充分发展;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于20世纪70至80年代,完成传统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成熟转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其间历时半个世纪。

考量中国审计,自83年成立至今,总共才25年时间,绩效审计还处在学步阶段。

记得审计机关成立之初,笔者从财校毕业参加工作才五个月即调入刚组建的审计机关,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包括领导、组织部门根本不知道审计是干什么的,有人说审计是“审计量”的,有人说审计是“审计划”的,还有人说审计是“审会计”的,直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到中南财经大学参加培训聆听杨时展教授讲课,才搞明白审计就是“会计检查”“纠错防弊”、“对纳税人的钱负责”。

以后又历经了查找问题、经济卫士、企业审计直至财政审计等各个阶段的审计实践。

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于1989年施行,1994年颁布2006年改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于1995年起施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于2004年颁布试行。

至此,历经25年的风霜雪雨,中国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才算逐渐走向成熟。

在李金华同志任审计长期间,审计风暴席卷全国,震撼世界,将中国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推向了极至。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位

国家审计署于2003年制订了《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规划提出:

“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步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

”2008年7月,审计署向社会公布的《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机关责任追究制。

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

本人认为审计署2003年制定的五年规划,关于绩效审计的定位较为接近合理实际。

审计署2008年制定的五年规划中提出“到2012年所有的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这一提法是有欠妥当的。

其理由有四,一是从审计实践看,国家审计署2003年提出的规划目标到目前为止都未能达到,近几年来,除中国内部审计及深圳市等少数地方开展绩效审计探索实践以外,全国绝大部门地区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即使涉及到有关绩效的内容也只是皮毛而已;二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审计的基本职能,也是世界各国审计的共性职能,且部分项目不需要开展绩效审计,就连高度发达的美国,绩效审计已占到85%以上,还有14%左右的项目也只进行传统审计;三是绩效审计特别追求和讲究的是质量而并非数量,如同科学发展观理论中对国民经济倡导“又好又快”平稳发展的道理一样。

没有质量的绩效审计与审计的初衷无异于南辕北辙。

美国绩效审计的发展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这不仅体现在绩效审计占全部工作的比重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的完善方面,更重要的是,美国审计署通过自己高质量的审计成果,促使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公营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间接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仅2003年,美国审计署通过绩效审计工作,就为国家和政府带来了354亿美元的直接财政收入。

另外,美国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建议能够使政府运作和服务效率得以提高,其社会效益更是难以计量。

四是,在中国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社会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在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不完善、财务会计活动不规范的情况下,在国民整体素质不高的现实下,在共和国审计尚处年轻传统审计才刚走向成熟的情况下,100%都开展绩效审计是不现实的,也是很不科学的。

抛开资本主义数百年来发展积聚的强大基础不说,单就审计来说,国外传统审计历经上百年发展,绩效审计也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才走向成熟,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在刚刚起步的情况下用五年时间“到2012年所有的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绩效审计同样不能进行跨越式的“大跃进”或想当然,同样也不能走高速度、低效益的粗放型审计路子。

因为它同样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应有的成长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

瓜熟才能蒂落,水到方能渠成。

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中的“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等例子,都生动地说明了“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么一个简浅的道理,世界上万事万物概莫能外,中国政府绩效审计亦是一样。

中国现阶段的审计可称为发展中审计,也就是不发达阶段审计,简单地说,它是由中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在此阶段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