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6351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5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docx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第一章、一般术语 

第1.0.1条、公路  

联结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等,主要供汽车行驶、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第1.0.2条、道路  

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

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及乡村道路等。

  

第1.0.3条、公路工程  

以公路为对象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其所从事的工程实体。

  

第1.0.4条、公路网  

一定区域内相互连络、交织成网状分布的公路系统。

  

第1.0.5条、公路(网)密度  

一定区域内的公路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之比。

  

第1.0.6条、公路等级、  

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性质,对公路进行的技术分级。

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将公路划分为高速公路和一、二、三、四级公路。

 

 第1.0.7条、公路自然区划  

根据全国各地气候、水文;地质、地形等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而划分的地理区域,用以为路基、路面设计和路线勘测提供有参考。

我国现行《公路自然区划标准》中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8条、公路用地  

为修建、养护公路及其沿线设施,依照国家规定所征用的地幅。

 

第二章、公路类型 

第2.0.1条、高速公路  

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服务设施,全部控制出入,专供汽车高速度行驶的公路。

  

第2.0.2条、等级公路  

技术条件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公路。

  

第2.0.3、辅道  

设在公路的一侧或两侧,供不允许在该公路上与汽车混合行驶的非机动车辆、拖拉机等以及准备由出入口驶人该公路的汽车行驶的道路。

  

第2.0.4条、干线公路  

在公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公路。

  

第2.0.5条、支线公路  

在公路网中起连接作用的一般公路。

  

第2.0.6条、专用公路

由工矿、农林等部门投资修建,主要供该部门使用的公路。

  

第2.0.7条、国家干线公路(国道)  

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国家级干线的公路。

  

第2.0.8条、省干线公路(省道)  

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省级干线的公路。

  

第2.0.9条、县公路(县道)  

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经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第2.0.10条、乡公路(乡道)  

主要为乡、村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公路。

  

第2.0.11条、辐射式公路  

在公路网中,自某一中心向外呈辐射状伸展的公路。

  

第2.0.12条、环形公路  

在公路网中,围绕某一中心呈环状的公路。

  

第2.0.13条、绕行公路  

为使干线上的行驶车辆避开城镇成交通拥挤路段而修建的公路。

  

 第三章、公路交通 

第一节、 交通结构  

第3.1.1条、交通结构  

在一定区域内,构成公路交通各种特征的总称。

包括交通流、交通量、交通组成以及决定交通性质的其他因素的特征。

  

第3.1.2条、交通组成  

在交通流中各类运行单元的数量及其所占百分比。

  

第3.1.3条、混合交通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车辆与行人,在同一行车道上混行的交通状态。

  

第3.1.4条、交通流  

公路上车流和人流的统称。

  

第3.1.5条、交通流理论  

分析研究交通流特性及其规律的理论。

  

第3.1.6条、车流  

众多车辆在车道上连续行驶所形成的具有流体运动特性的状态。

第3.1.7条、车流密度  

一个车道单位长度内某一瞬时存在的车辆数,以辆/公里表示。

  

第3.1.8条、车头间距  

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前后相邻两车车头之间的距离。

  

第3.1.9条、车头时距  

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前后相邻两车车头通过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

  

第3.1.10条、车间净距  

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前后相邻两车的前车车尾至后车车头之间的距离。

  

第3.1.11条、延误  

由于驾驶人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驶时间的损失。

  

第3.1.12条、地点速度  

车辆驶过公路某断面时的瞬时速度。

  

第3.1.13条、行驶速度  

车辆驶过某一区间正常运行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除其区间距离所得之值。

  

第3.1.14条、区间速度  

车辆驶过某一区间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除其区间距离所得之值。

  

第3.1.15条、运行速度  

驾驶人员根据实际公路条件、交通条件。

良好气候条件等能保持安全行驶的最高车速。

  

第3.1.16条、临界速度  

在某一路段上通行能力最大时的空间平均车速。

  

第3.1.17条、平均速度  

一、时间平均车速在给定的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所有行驶车辆地点速度的平均值;  二、空间平均车速在给定的时间内,在某一路段上所有车辆行驶距离的总和除以行驶时间的总和。

  

第3.1.18条、计算行车速度(设计车速)  

公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

  

第3.1.19条、交通量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公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我国现行公路交通量调查中,交通量系指折算成载重汽车后的总数,一般以m小时或年计算。

  

第3.1.20条、年平均日交通量  

全年的日交通量观测结果的平均值。

  

第3.1.21条、月平均日交通量  

全月的日交通量观测结果的平均值。

  

第3.1.22条、年第30位最大小时交通量  

将一年内所有小时交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序号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

  

第3.1.23条、年最大小时交通量  

一年内所有小时交通量中的最大值。

  

第3.1.24条、设计小时交通量 

根据交通量预测所选定的作为公路设计标准的小时交通量。

  

第3.1.25条、通行能力  

在一定的公路和交通条件下,公路上某一路段适应车流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

  

第3.1.26条、基本通行能力  

在理想的公路和交通条件厂,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公路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

  

第3.1.27条、可能通行能力  

在现实的公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公路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第3.1.28条、设计通行能力  

公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第3.1.29条、公路服务水平  

表示公路服务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主要以公路上的运行速度、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来反映。

 

第二节、公路交通规划  

第3.2.1条、公路交通规划  

为适应国民经济和客、货运输发展以及政治、国防等的需要,在确定规划期限,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交通调查分析和预测以及社会效益估价,结合考虑土地使用、资金来源等,制订的交通结构与公路网的长远计划。

  

第3.2.2条、交通调查  

交通量调查、交通运行特征调查、起讫点调查、交叉口调查、交通事故调查、交通环境调查等的总称。

  

第3.2.3条、交通量调查  

一定时间、一定期间或连续期间内,对通过公路某一,断面各种类型车辆数量的观测记录工作。

  

第3.2.4条、交通量观测站  

设在公路沿线的某些特定地点观测记录交通量的工作站。

 

 第3.2.5条、起讫(qì)点调查(OD调查)  

对车辆出行的出发地和目的地进行的综合调查。

  

第3.2.6条、出行  

车辆从出发地向目的地的移动。

 

 第3.2.7条、境内交通  

起讫点与交通过程均在调查区域内的交通。

  

第3.2.8条、过境交通  

起讫点不在调查区域内,但通过该区域的交通。

  

第3.2.9条、交通发生  

调查区域内各小区中出行量的总和。

  

第3.2.10条、交通分布  

调查区域内各小区之间出行的数量在整个调查区域内出行总数量中所占比例。

 

第3.2.11条、交通分配 

将起讫点调查所得的交通量,合理分配到调查区域内各条公路(包括规划线)上的作业。

  

第3.2.12条、交通预测  

根据交通调查资料和发展规律,推算地区或路线、路段等未来交通量的工作。

 

第四章、公路路线及沿线设施 

第一节、横断面组成  

第4.1.1条、行车道  

公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部分的总称,包括快车行车道和慢车行车道。

  

第4.1.2条、分离式行车道  

局部路段采用的各自具有独立路基的供往返车辆分道行驶的行车道。

  

(左、右行车道分开修建的公路,包括中央分隔带不等宽的和左、右两侧行车道不等高的公路)

第4.1.3条、车道  

在路面上供单一纵列车辆行驶的部分。

  

第4.1.4条、变速车道  

高等级公路上的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的总称。

  

第4.1.5条、加速车道  

供车辆驶入高速车流之前加速专用的车道。

 

 第4.1.6条、减速车道  

供车辆驶离高速车流之后减速专用的车道。

  

第4.1.7条、爬坡车道  

设置在上坡路段,供慢速上坡车辆行驶专用的车道。

  

第4.1.8条、停车带  

为使汽车停车而不防碍交通安全,在高等级公路行车道的右侧设置的供临时停车用的地带。

  

第4.1.9条、错车道  

在单车道的公路可通视的一定距离内,供车辆交错避让用的一段加宽车道。

  

第4.1.10条、自行车道  

专供自行车行驶的车道。

 

 第4.1.11条、(路侧)人行道  

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它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门供人行走的部分。

  

第4.1.12条、分隔带  

沿公路纵向设置的分隔行车道用的带状设施。

  

第4.1.13条、中央分隔带  

沿路中线设置的分隔带。

  

第4.1.14条、中间带  

由中央分隔带及其两侧的路缘带组成的地带(见图4.1.14)。

 

第4.1.15条、路肩  

位于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结构部分(包括硬路肩与土路肩)。

为保持行车道的功能和临时停车使用,井作为路面的横向支承。

  

第4.1.16条、路缘带  

路肩或中间带的组成部分,与行车道相连接,用行车道的外侧标线或不同的路面颜色来表示。

其作用主要是诱导驾驶员视线和分担侧向余宽功能,以利于行车安全。

  

第4.1.17条、路缘石  

路面边缘与其它构造物分界处的标石。

一般用石块或混凝土块彻筑.  

第4.1.18条、侧向余宽  

从行车道边缘至路旁障碍物所应保持的一定的横向距离。

  

第4.1.19条、路拱  

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

其作用是利于路面横向排水。

  

第4.1.20条、路拱横坡  

路拱横向的倾斜度,以百分率表示。

  

第4.1.21条、公路建筑限界  

为保证车辆、行人通行的安全,对公路和桥面上以及隧道中规定的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障碍物的空间界限。

又称净空。

 

第二节、线形与视距  

第4.2.1条、公路路线  

公路中线的空间位置。

  

第4.2.2条、公路线形  

公路中线的立体形状。

由若干直线段和曲线段连接构成。

  

第4.2.3条、平面线形  

公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第4.2.4条、纵面线形  

公路中线在纵剖面上的起伏形状。

  

第4.2.5条、线形要素  

构成平面线形及纵面线形的几何特征。

前者为直线、平曲线(主圆曲线及缓和曲线);后者为直线和竖曲线(圆曲线或抛物线)。

  

第4.2.6条、平曲线  

在平面线形中,路线转向处曲线的总称,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第4.2.7条、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  

为保证车辆按设计车速安全行驶,对平曲线半径所规定的最小值。

  

第4.2.8条、复曲线  

两个或两个以上半径不同、转向相同的圆曲线相连接或插入缓和曲线相连接而成的平曲线。

  

第4.2.9条、反向曲线  

两个转向相反的圆曲线中间连以短直线或径相连接或插入缓和曲线相连接而成的平曲线。

  

第4.2.10条、断背曲线  

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中间连以短直线而成的平曲线。

  

第4.2.11条、回头曲线  

山区公路在同一坡面上回头展线时所采用的回转形曲线。

  

第4.2.12条、缓和曲线  

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设置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第4.2.13条、竖曲线  

在公路纵坡的变坡处设置的竖向曲线。

  

第4.2.14条、弯道加宽  

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侧,为适应行车需要,弯道内侧相应增加路面、路基宽度。

  

第4.2.15条、加宽缓和段  

设置弯道加宽时,从加宽值为零逐渐加宽到全加宽值的过渡段(见图4.2.15)。

  

第4.2.16条、超高  

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

  

第4.2.17条、超高缓和段  

从直线路段的横向坡渐变到曲线路段具有超高单向坡的过渡段。

  

第4.2.18条、纵坡  

路线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第4.2.19条、最大纵坡  

根据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等因素所限定的路线纵坡最大值。

  

第4.2.20条、最小纵坡  

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

  

第4.2.21条、变坡点  

路线纵断面上两相邻不同坡度线的相交点。

  

第4.2.22条、平均纵坡  

一定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

  

第4.2.23条、坡长限制  

对较大纵坡坡段所限定的长度。

  

第4.2.24条、高原纵坡折减  

对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降低最大纵坡的规定。

  

第4.2.25条、缓和坡段  

在纵坡长度达到坡长限制时,按规定设置的较小纵坡路段。

  

第4.2.26条、合成坡度  

公路路面上的纵向坡度和横向坡度或超高的矢量和(其方向即路面流水线方向)。

  

第4.2.27条、视距  

从车道中心线上1.2m的高度,能看到该车道中心线上高为10cm的物体顶点的距离。

指沿该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度。

  

第4.2.28条、停车视距  

汽车行驶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第4.2.29条、超车视距  

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第三节、公路交叉  

第4.3.1条、路线交叉 

两条或两条以上公路的交会。

  

第4.3.2条、道口  

公路与铁路平面相交处的总称。

  

第4.3.3条、平面交叉  

公路与公路在同一平面上的公路交叉。

  

第4.3.4条、正交叉  

两条公路呈近似直角的平面交叉。

  

第4.3.5条、斜交叉  

两条公路呈锐角(75"以下)的平面交叉。

  

第4.3.6条、环形交叉  

多条公路交会处设有中心岛的平面交叉。

所有横穿交通流都被交织运行所代替,而形成一个单向行驶的环行交通系统。

  

第4.3.7条、十字形交叉  

四岔公路呈"十"字形的平面交叉。

  

第4.3.8条、T形交叉  

三岔公路呈"T'形的平面交叉。

  

第4.3.9条、错位交叉  

一条公路与另一条公路垂直相交于两个距离很近的交点上,可以看作两个反向T形交叉相连接。

  

第4.3.10条、Y形交叉  

三岔公路呈"Y"形的平面交叉。

  

第4.3.11条、立体交叉  

公路与公路或公路与铁路在不同高程上的立体空间交叉。

  

第4.3.12条、分离式立体交叉  

上下各层公路之间互不连通的立体交叉。

  

第4.3.13条、互通式立体交叉  

上下各层公路之间用匝道或其他方式互相连通的立体交叉。

 

第4.3.14条、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四岔交叉的右转弯均用外侧直连匝道连接,左转弯均用环形匝道连接,呈首清叶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4.3.15条、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只设部分环形匝道,呈不完全首清叶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4.3.16条、菱形立体交叉  

设有四条匝道通向被交公路,在次要公路上的连接部分有平面交叉,呈菱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4.3.17条、定向式立体交叉  

为左转弯运行设有一个以上的直接或半直接匝道相连接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4.3.18条、喇叭形立体交叉  

以刺叭形匝道连接的三岔(T形或Y形)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4.3.19条、环形立体交叉  

主干线为直通式,次要路线与主干线转弯车道呈环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4.3.20条、匝道  

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各层公路之间供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

  

第4.3.21条、平面交叉口  

公路与公路平面相交处的总称。

  

第4.3.22条、交叉口进口  

车流进入公路平面交叉处的路口。

  

第4.3.23条、交叉口出口  

车流离开公路平面交叉处的路口。

  

第4.2.24条、加铺转角式交叉口  

用圆曲线展宽各个转角构成的平面交叉口。

  

第4.3.25条、拓宽路口式交叉口  

在接近交叉口的公路两侧展宽或增辟辅助车道的平面交叉口。

 

 第4.3.26条、分道转弯式交叉口  

采用设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转弯车辆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口。

  

第4.3.27条、渠化交通  

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第4.3.28条、交织  

两股车流在短距离内连续进行合流,分流的交通现象。

 

 第4.3.29条、交织路段  

能安全、顺畅地进行交织的路段,其长度为两导流岛端部问的距离。

  

第4.3.30条、合流  

两股车流合为一般车流的交通现象。

  

第4.3.31条、分流  

一股车流分为两股或多股车流的交通现象  

第4.3.32条、冲突点  

在交叉口内,各方向车流固定行驶轨迹的交会点。

  

第4.3.33条、交通岛  

为控制车辆行驶方向和保障行人安全,在车道之间设置的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

包括导流岛、中心岛、安全岛等。

  

第4.3.34条、导流岛  

为把车流导向指定的行进路线而设置的交通岛。

  

第4.3.35条、中心岛  

设置在平而交叉口中央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交通岛。

  

第4.3.36条、安全岛  

设置在往返行车道之间,供行人慎穿道路时临时停留的交通岛。

 

第四节、沿线设施  

第4.4.1条、沿线设施  

公路沿线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环保等设施的总称。

 

 第4.4.2条、交通安全设施  

为保障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和充分发挥公路的作用,在公路沿线所设置的人行地道、人行天桥、照明设备、护栏、标柱、标志、标线等设施的总称。

 

 第4.4.3条、人行横道  

在行车道上用斑马纹等标线或其他方法标示的、规定行人横穿行车道的步行范围。

  

第4.4.4条、人行地道  

专供行人横穿公路用的地下通道。

  

第4.4.5条、人行天桥  

专供行人跨越公路用的高出地面的桥梁。

  

第4.4.6条、护栏  

沿危险路段的路基边缘设置的警戒车辆驶离路基和沿中央分隔带设置的防止车辆闯入对向行车道的防护设施以及为使行人与车辆隔离而设置的保障行人安全的设施。

  

第4.4.7条、防护栅  

为防止牲畜、行人、非机动车辆等进入高速公路,而在路基以外设置的栅栏。

  

第4.4.8条、遮光栅  

为使夜间行车的驾驶人员免受对向来车前灯眩光干扰而设置在中央分隔带上的设施。

  

第4.4.9条、紧急电话  

在高速公路路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供紧急情况时使用的电话。

  

第4.4.10条、反光标志  

在灯光照射下,能反光显示图案,文字、便于夜间识别的标志。

  

第4.4.11条、反光路钮  

按一定间隔埋置在路面车道分界线或其他标线上的点状反光标识。

例如"猫眼"。

  

第4.4.12条、弯道反光镜  

设置在视距不足的转弯处,能使驾驶员从镜中看到对方来车的凸面镜。

第4.4.13条、公路交通标志  

应用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传递特定信息,用以管理交通安全的设施。

一般设在路侧或路的上方。

  

第4.4.14条、警告标志  

警告驾驶人员和行人注意前方有急弯、陡坡、交叉口及其他道路状态信息的标志。

  

第4.4.15条、禁令标志  

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

  

第4.4.16条、指示标志  

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

 

 第4.4.17条、指路标志  

传递公路方向、地点、距离信息的标志。

  

第4.4.18条、辅助标志  

附设在主标志的下方,起辅助说明作用的一种标志。

  

第4.4.19条、可变信息标志  

通过自动或手动变换图形、文学、符号,传递交通信息的标志。

 

 第4.4.20条、路面标线  

在路面上用镶嵌、涂料等标出的线条、图形、文字等,作为引导车流、人流的标记。

  包括:

行车道中心线、车道分界线、行车道边缘线、停止线、减速让行线、人行横道线、导流标线等。

  

第4.4.21条、防雪设施  

在易于发生雪害的路段设置的防护设施。

如防雪栅、防雪棚等。

  

第4.4.22条、防沙设施  

在防治公路沙害路段设置的控制风蚀过程的发生和改变沙粒搬运及堆积条件的设施。

  

第4.4.23条、隔音墙  

为减轻行车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而设置在公路侧旁的墙式构造物。

  

第4.4.24条、停车场  

设在公路外,供存放车辆的场所。

 

第五章、

公路勘测 第一节、勘察与选线  

第5.1.1条、踏勘  

对公路建设的可能方案进行野外勘察和技术经济调查并估算投资的工作。

  

第5.1.2条、可行性研究  

为确定公路基本建设项目的规模、方案、效益提供依据,在投资决策前所进行的技术经济论证工作。

  

第5.1.3条、线形设计  

路线立体形状及其相关诸因素的综合设计。

  

第5.1.4条、公路景观设计  

公路的立体线形、构造物型式与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美学设计。

  

第5.1.5条、选线  

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第5.1.6条、路线控制点  

任务书中指定通过的地点以及为便于分段布线,在选线过程中选定的对路线走向起控制作用的点。

  

第5.1.7条、定线  

根据既定的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综合考虑,具体定出公路中线的工作。

  

第5.1.8条、比较线  

选线或定线时选出的作为比较方案的路线。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最合理的路线。

  

第5.1.9条、展线  

为使山岭区路线纵坡能符合技术标准,采取顺应地形,延伸路线长度的布线方法。

  

第5.1.10条、初测  

根据任务书确定的修建原则和路线基本走向方案,通过现场对各有价值的路线方案的勘测,进行导线、高程、地形、桥涵、路线交叉及其它资料的测量调查工作,并进行纸上定线和有关内业工作,从中确定采用的路线;搜集提供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所需的资料。

  

第5.1.11条、定测  

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在现场进行具体方案的勘测落实,并通过定线、测角、中桩、高程、横断面等以及其他勘测资料的测量调查及内业工作,为施工图设计搜集、提供有关资料。

  

第5.1.12条、地貌  

地表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态。

  

第5.1.13条、地物  

地面上各种有形物(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