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1688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新疆乌鲁木齐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时期的反腐败

秦朝对官吏的约束是很严的,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包括《为吏之道》等,突出规定了对官吏经管物资财产的法律监督,以杜绝贪污。

若挪用公款,则以盗窃论罪。

如“通一钱者,则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

《秦简·法律答问》中还规定:

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谓“废令”。

即法律不允许做却做了或法律要求做而不做的,均属违法犯罪行为,该受惩罚。

这成了后代历朝的反腐立法的榜样。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

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军事机构的首长是太尉,监察机构的首长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制约其他两公的有力工具,负责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百官畏之,监察官员被称为

“风霜之吏”。

监察机构的一般官员为御史,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的监察,因而又称监御史、监察史。

常驻地方的监御史地位也相当高,他们常与郡守、郡尉一起,并称“守、尉、监”。

为了防止任用官吏上的徇私舞弊行为,秦朝还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被推荐和任命的官吏犯罪,推荐和任命者须连坐,也即“保任连坐”罪。

这一做法,历代封建王朝均有沿用。

汉代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希望通过强化官吏的考核来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

汉律规定“

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

西汉武帝颁布的《刺史六条问事》正式把“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

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

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

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

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

追究。

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

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汉武帝时,把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很好地发挥了监察御史的作用,强化了监察工作。

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

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令手下人制成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

其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推广运用。

(选自《历数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秦朝反腐败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朝对官吏的约束很严格,专门制定了反腐败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重视对官员贪腐行为的处罚,到了十分苛刻严厉的地步。

B.秦朝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监察体系。

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的御史又称监御史或

监察史,地位仅次于郡守、郡尉。

C.秦朝将监察部门设为国家三大政权机关之一,并将掌管监察机构的御史大夫的地位与掌管行政的丞相、掌管军事的太尉并列,显示了对监察工作的高度重视。

D.秦朝的“保任连坐”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官员犯罪,其保举者或任用者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罪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体现了汉代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强化官吏考核来达到促进官员守法、建设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的目的。

B.汉代对受贿这种枉法行为的处罚十分严厉,除了犯罪官员要“弃市”,还要取消其子孙三代的为官资格。

C.汉武帝完善了汉代监察制度,他对全国进行分部监察,颁布了《刺史六条问事》,并建立了举报箱制度。

D.“三互法”是汉代官员回避制度。

“三互法”从地域、婚姻、血缘等关系上,规定了官员任职时应当回避的因素,以防患未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被李克强总理怒批的一些官员“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

不作为行为,在秦朝属于犯罪行为,是会受到惩罚的。

B.秦朝的监察官员被百官称为“风霜之吏”,可见他们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

C.秦汉时期的许多反腐败措施具有开创性,既对当时的反腐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反腐败提供了借鉴。

D.秦朝的“保任连坐”与汉朝的“见知故纵之法”在立法目的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为了防止官员任用上的腐败行为,后者是为了避免上下级官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奶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

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

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

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

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

“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

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

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

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

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

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

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

“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

“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

“就是该拦住她。

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

“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

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

船是夜里到的。

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

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

“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

“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

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

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

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

“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

“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

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

我们想:

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

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

”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

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

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

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

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

笔。

C.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

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

E.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5.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6.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

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

中西巧调和

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

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20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1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

这栋略显

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

在林风眠5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

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

地。

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林风眠好奇不已。

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

4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

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

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

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艺术不再是儿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

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

1924年5月21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

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

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

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

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

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

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

是林风眠的学生。

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

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1927年5月11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术展。

由于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

执掌杭州国立艺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

这一期间,林风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悲哀》《死》《人类的痛苦》《渔村丰收》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而凝重。

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

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乡。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8日)

相关链接:

①在巴黎国立

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②林风眠曾对人讲:

“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

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

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③“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

他是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

”——中国美术学院原校长肖锋

“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吴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路的。

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林风眠成为中国“百年巨匠”之一并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并且他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画作的独特的面貌,他没有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的人味,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

C.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凝重,独具一格。

D.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媒介。

他借助绘画表达他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敏感与爱。

8.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林风眠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既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又在梁伯聪、南洋回来的朋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B.林风眠敢于打破常规,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欣赏离经叛道的画家。

当校长时他聘请木匠画家的齐白石,打破艺术的崇高地位,提倡各阶级共享的艺术。

C.1919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

D.林风眠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从1919年选择出国勤工俭学,到德国第一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再到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都是他爱国的体现。

E.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

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磨难围绕着他,但他终于超越自我,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

9.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功的缘由,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李元忠,赵郡柏人人也。

初,无忠以母老多患,乃专心医药,研习,遂善于方技。

性仁恕,见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救疗。

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元忠每焚契免责。

乡人甚敬重之。

魏孝明时,盗贼蜂起,清河有五百人西戍,还经南赵郡,以路梗共投元忠。

奉绢千匹,元忠唯受一匹,杀五羊以食之,遣奴为导,曰:

“若逢贼,但道李元忠遣送。

”奴如其言,贼皆舍避。

永安初,就拜南赵郡太守。

值洛阳倾覆,庄帝幽崩,元忠弃官还家,潜图义举。

会高祖率众东出,便自往奉迎。

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见高祖,因进从横之策,备陈诚款,深见嘉纳。

时刺史尔朱羽生阻兵据州,元忠先聚众于西山,仍与大军相合,擒斩羽生。

即令行殷州事。

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寻兼中书令。

天平四年,除使持节、光州刺史。

时州境灾俭,人皆菜色,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

被报,听用万石。

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

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

兴和末,拜侍中。

元忠虽居要任,初不以物务干怀,唯以声酒自娱,大率常醉。

家事大小,了不关心。

园庭之内,罗种果药,亲朋寻诣,必留连宴赏。

每挟弹携壶,敖游里闬,遇会饮酌,萧然自得。

武定元年,除东徐州刺史,固辞不拜。

孙腾、司马子如尝共诣元忠,见其坐树下,拥被对壶,庭室芜旷。

谓二公曰:

“不意今日披藜藿也。

”因呼妻出,衣不曳地。

二公相顾叹息而去,大饷米绢衣服,无忠受而散之。

三年,复以本官领卫尉卿。

其年卒于位,年六十,谥日敬惠。

(选自《北齐书·李元忠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B.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C.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D.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

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技又叫“方伎”,指医卜星相各种技术;文中的意思指医药及养生之类的技术。

B.“车”指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露车”指没有车盖、车帷的比较简陋的车。

C.古代使臣奉命出行要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使持节,一种官职。

D.藜藿是两种野菜的名称,古人一般把自家比较好的饭菜说成藜藿,是自谦的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元忠仁爱宽厚,治疗有病乡亲。

李元忠因母亲年老多病,就专心学习医药方面的知识,后来只要看到有病的人,不论这个人高低贵贱,他都为他们治疗。

B.李元忠赤胆忠心,深受高祖信任。

在高祖率众自东出兵,李元忠拜见高祖,向高祖陈述纵横的策略,体现出他的赤胆忠心,让高祖十分信任他的为人。

C.李元忠不慕虚荣,做事实事求是。

光州遭灾,担任刺史上书请求赈灾,朝廷准许发放一万石粮食,李元忠不图虚名,最终发放十五万石,后受到朝廷的嘉奖。

D.李元忠不事家产,爱好饮酒作乐。

李元忠虽身处要职,但不把物质利益放在心上,以音乐、饮酒自娱,致使庭院荒芜、室内空旷,妻子也穿着不曳地的短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无忠每焚契免责。

(2)二公相顾叹息而去,大饷米绢衣服,无忠受而散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晚次湖口有怀(节选)

刘长卿

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

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

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

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

B.首句是即景抒情,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想象自己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

C.“白发"在古人眼里象征年老,“沧波”则是眼前的湖水,三、四两句的写法是实写。

D.诗句中的“扁舟”跟“今夜谁家扁舟子”“明朝散发弄篇舟”中的“扁舟”均指小船。

E.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

人眠,增添了许多愁情。

15.诗歌的尾联耐人寻味,请赏析其艺术效果。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回环曲折表达了自己的惆怅痛苦,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在《琵琶行》中,白居易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琵琶弹奏的全过程,最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语“

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题(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两项是(3分)()()

A.班主任为了不影响同学们复习备战,把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看管,一心扑在工作上,宵衣旰食,兢兢业业。

B.他的父母都是体育爱好者,休闲时常去打羽毛球、游泳,耳濡目染下,他对体育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时报了体育新闻专业。

C.每次参加车展,都会看到各大经营商使出浑身解数,不必说秀色可餐的车模,单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了。

D.中国女排无可争议的第一主攻朱婷对采访总是敬谢不敏,她说,媒体太过热情会让她迷失方向,前路漫漫,不能因眼前的赞誉而忘乎所以。

E.今年冬季,任有一些地方出现“供暖不暖”的问题,虽然居民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但结果差强人意,问题没有解决。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不同文化对冬至的解读不尽相同,通常都与假期、节日和宗教仪式有关,但无论如何解读,从这一天开始,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将越来越长。

B.近年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滇剧、花灯的鼓乐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