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7503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九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考试时间:

2019年9月23日】

第l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

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

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

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

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

《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

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

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戒。

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

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

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

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

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

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

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

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D.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早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

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答案】

1.B

2.C

3.A

【解析】

1.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此题B项混淆范围。

2.

试题分析:

从原文看,臣民的意见能上达天听的应该是皇帝举行的其他的一些活动,如征求臣民的意见,下“罪己诏”等,而不是在祭祀等活动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C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

原文中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的出现被古人认为是对统治者的惩戒。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A项混淆范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

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交阯为吏。

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贵不从。

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明年进兵,大破之。

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

“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

今奈何忽为此举?

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畊,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

“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不然,恐贻大患。

”兵部议,寝不行。

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

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

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

“出城者斩!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

亨信登城语曰:

“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着兜鍪处,颠发尽秃。

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

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

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有删改)

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正统为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这里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亨信以国事为重,为人正直。

蒋贵讨伐阿台、朵儿只伯,以粮食军饷没跟上为由,带领军队撤回,罗亨信劝阻无效后上书皇上,皇上让监督尚书将蒋贵革职。

B.亨信能为军民着想,很有主见。

在军田征税问题上,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他说出不能征税的理由,最后皇上采纳了。

C.亨信临危不乱,处事有法。

他关键时刻能够稳定人心,当大家都要逃出城时,亨信仗剑坐在城下,并且说:

“出城者斩!

”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城池,人心才安定下来。

D.亨信治军严谨,尽职尽责。

赤城等地诸守将弃城逃跑,他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他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对外抵御强敌,对内守卫京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答案】

4.D

5.B

6.A

7.

(1)你们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么敢面对敌人而退缩呢?

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那一个更值得呢?

(2)计臣只专注于收粮食,不知道民心不稳定,即使有粮食,边关谁来守?

【解析】

4.

5.

试题分析:

元朝以后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元朝以后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6.

试题分析:

“皇上让监督尚书将蒋贵革职”为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如此题选项A“皇上让监督尚书将蒋贵革职”为无中生有。

7.

【参考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考中永乐二年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

晋升为吏科右给事中,给事中,因受牵连获罪被贬谪到交阯为小吏。

过了九年,仁宗即位,才召入朝中为御史。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

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

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居留十日率军返回。

罗亨信责备他们说:

“你们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么敢面对敌人而退缩呢?

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那一个更值得?

”蒋贵不听从。

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

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

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

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晋级一等。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

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

参将石亨请求选拔三分之一的大同居民为兵员,亨信上奏制止这件事。

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当时皇上派遣官员测量两镇军田,一军八十亩以外,都征税五升。

罗亨信说:

“文皇帝时,诏令边防军队尽力垦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今天为何忽然采取这一举措呢?

塞上诸军,防卫边疆劳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

每年自冬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开次割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

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人民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

计臣只专注于收粮食,不知道民心不稳定,即使有粮食,边关谁来守?

”皇帝采纳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

“也先专等时机,以图入侵。

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来防备。

不然,恐怕贻留大患。

”兵部议论,废置不用。

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争而出。

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

“出城的杀。

”又与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

也先挟持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

罗亨信登城告诉他们说:

“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

”也先徘徊而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

那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

戴头盔之处,头发全秃光。

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第二年,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

答应了他。

回去八年后,死于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杜甫《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

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

(6分)

【答案】

8.《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诗人孤苦悲凉之感;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诗人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9.①羁旅悲愁:

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在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

②垂老多病之叹:

诗人已近垂暮之年,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

③心系朝廷:

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

④苦无知音:

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解析】

8.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是乐景哀情和哀景哀情,《登高》显然是哀景哀情,此诗的开头“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显然是乐景,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9.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关键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和注释中的内容。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重点注意诗中的词语“适远”“老病”“君恩”“百年”“未见”。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客人的箫声极具感染力来表达自己此时内心的感伤的两句是: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3)与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王湾《次北固山下》用“,”两句表现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答案】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解析】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相应的题号涂黑。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川主寺的夜晚

非鱼

旅游团到达川主寺镇的时候,是下午五点多。

圆脸的藏族导游普通话不太标准,他告诉大家尽量少活动,多休息,到街上买东西最好结伴。

他不想听导游絮叨,拿到钥匙就进了房间。

男团员是单数,他给导游提出来自己单独住,说怕影响别人。

其实,他是不想让别人打扰他。

这一路,他几乎不说话,大家唱歌讲笑话,他从不参与,也不笑。

他不知道怎么会弄成这样。

似乎所有通往未来的路都被堵死了,除了仰望天空一声接一声地叹息,他不知道该做什么,还能做什么。

看到贴在旅行社门口的广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九寨沟,因为那美丽的水。

在把两千块钱交给了旅行社后,除了几百块钱零花钱,一张身份证,一间孤单的屋子,几样家具,他在那个城市,真的是一无所有,了无牵挂了。

十月末的川主寺寒气逼人,他躺在冰凉的床上,头疼欲裂。

走廊里旅行团的人们笑语喧哗,他们结伴去逛街。

他想起那句课文:

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

他把柜子里的被子也拿过来盖上,还是冷,脑后像要炸开一样,他不停地用手去敲头。

有人敲门。

持续的敲门声让他很烦,他起来开了门,是那个圆脸的小导游,笑眯眯站在门外:

出去转转吧,现在就睡觉晚上会睡不着的。

走出宾馆,他朝和主街道相反的方向走去。

公路的右边有几个小饭店和小商店,左边是坡度很缓的草地。

远远的,一群白羊在草地上吃草,没有一点声息。

对面的山坡上,是一个藏族的小村落,五彩斑斓的经幡在微风中飘动。

他在草地上躺下,身边有一簇黄色的小花,天空阴沉得叫人难过,云层从四面八方压过来,他转个身,趴在草地上。

黄昏渐渐来临,他离开了。

他问路边一个小店的老板娘,哪里有藏刀卖。

年轻的藏族女人正在炉子上炖一锅牛肉,肉汤发出诱人的香味。

她指指他来的方向,用生硬的普通话说:

街上有。

又指指锅里的肉:

吃不吃?

他摇摇头。

门口一个老阿妈端坐着,沉默地望着远方。

他买了一把藏刀,刚回到房间,导游又敲门,后面跟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是他们团里的。

导游说:

他和你一起住。

男人很健谈,不停地说话,问东问西,问他头疼不,要不要喝红景天,要不要喝热茶。

他一直摆弄着那把藏刀,头也不抬地说:

不要。

不要。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导游问他是不是买了一把藏刀,他说是。

导游让他把刀交给他保管,说进景区要检查的,所有游客买的藏刀都要交给他保管。

他狠狠地瞪了同屋的男人一眼,把刀从怀里掏出来,交给了导游。

终于到九寨沟了。

他跳下车,那对一路上叽叽喳喳的恋人跟着跳下来:

大哥,我们一起走。

他说不用,女孩说:

导游安排的,必须结伴,要不走丢了怎么办?

走吧。

他远远地跟着那对年轻的恋人,他想独自走,一直走到没有人的地方去。

可那对年轻的恋人似乎很听导游的话,一直在不停地回头看,看到他离得远了,就停下来等着他。

每到一个景点,女孩都会发出阵阵惊呼,把那些惊艳的水指给他看,让他帮他们拍照,拉着他一起合影。

到最后,女孩子干脆让他和她的男朋友一左一右拉着她的手,女孩嗲嗲地说:

大哥,不行,我缺氧了,头晕,帮帮我。

他只好和她的男朋友拉着她的手。

他感觉她的手软软的,凉凉的,和他那个一声不吭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女朋友一样。

他扭过头看了她一眼,她咧嘴一笑,很抱歉的样子。

一路走到长海,他趴在木栏杆上,呆呆地望着那一汪清澈的湖水。

女孩趴在他旁边说:

这里的水不能碰,都是有神性的。

他暗暗冷笑。

他笑女孩说的神性。

神在哪里?

神看得到他的苦难和绝望吗?

男孩子拍拍他的肩:

走吧,大哥。

我们俩任重道远呢,得把这个小东西拖回去。

他继续和男孩拉着女孩的手,走着看着,看着走着。

一路颠簸,一车人又回到那座让他伤心的城市。

他背起背包刚要下车,导游叫住了他,导游把那把精美的藏刀递给他:

还你的藏刀。

我们藏族人佩戴藏刀一是为了装饰,一是为了切牛肉羊肉。

他接过刀,对年轻的圆脸导游说:

谢谢。

导游在他身后幽默地说:

大哥,切肉的时候千万小心,别切了自己的手。

他抬起手冲背后摇了摇。

那对年轻的恋人在车旁等他。

女孩说:

大哥,再见啊。

我们拜见过神了,神会保佑我们的。

他走了。

那对恋人,那个中年男人,还有好多刚下车的团员们,当然,还有那个年轻的藏族导游,都微笑着和他挥手告别。

他弯下腰,给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匆忙离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川主寺的夜晚”为题,讲述了一个城市旅游团去九寨沟的路上,夜宿川主寺镇的时候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B.在川主寺镇,藏族导游告诉大家尽量少活动,到街上买东西最好结伴,说明这个地方的治安不好。

C.主人公“他”在去九寨沟旅游之前,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他感到自己所有通往未来的路似乎都被堵死,只有仰天长叹了。

D.同游的男人看见他买了一把藏刀,劝他喝茶他也不喝,男子怕他一时想不开出现意外,就把买刀这件事告诉了导游。

E.导游说的“大哥,切肉的时候千万小心,别切了自己的手”,可以说导游看出了他是个心思很重的人,有开导他的意味。

(2)小说中写到的“那对一路上叽叽喳喳的恋人”,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画线的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出来了,还是没有解脱出来?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1)答C3分;E2分;D1分;答A和B不给分。

(2)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女孩在景点让“他”帮他们拍照,男孩子要求“他”帮助拖女孩子往回走,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②那对恋人的乐观、单纯与“他”的沉闷、呆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他在旅途中的心境。

③那对恋人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有助于“他”心情的转变。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没有生息的在草地上吃草的白羊,在微风中飘动的五彩斑斓的经幡,营造出一种安静、平和的氛围,既与主人公内心的压抑、苦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人公此时的心境,同时也有对主人公的内心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②一簇孤单的小花,阴沉得叫人难过的天空,从四面八方压过来的云层,又营造出一种孤独、压抑的氛围,衬托了主人公孤独、苦闷、压抑的心境。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他”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出来了。

①从主人公“他”的行为上看,他是想用旅游来把自己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这次旅游确实起到了解脱的作用;②从小说情节中看,导游的关心、炖肉的藏族女人对他的友好、健谈男子的关心、那对恋人对他的影响,都在感染着他;③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作者的整个安排都有利于解脱“他”的苦闷,最后一段“他”的“深深地鞠了一躬”的行为已经说明他感谢那些影响他的人,可见他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出来了。

〔观点二〕“他”没有从苦难和绝望中解脱出来。

①从主人公“他”的行为看,他是封闭的,和同游的人没有什么交流,很难解开内心的疙瘩;②从小说情节中看,虽然同行的人都在有意无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但他内心的郁积太深了,觉得神也看不到“他的苦难和绝望”;③从最后一段“他”的行为来看,他只是感谢这些对他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