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7861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docx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将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

A.元B.穆c.陆D.贺

2.赤壁之战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战役。

它发生在()

A.三国时期B.春秋时期c.东汉末年D.隋朝末年

3.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征,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是()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4.现在的食品安全令人堪忧,于是一些城里人,利用周末时间去农村亲自种地,这就是“城市农夫”一族,但是他们缺乏科学种地的知识,你给他们推荐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它是()

A.《齐民要术》B.《兰亭序》c.《伤寒杂病论》D.《九章算术》

5.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资治通鉴》记载:

“(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该穿汉服D.学说汉语

6.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

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②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③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北方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中不包括()

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B.造船业发达c.修建许多水利工程D.丝织业兴旺

8.右图直接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9.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人口大量南迁B.孝文帝改革c.张骞通西域D.江南的开发

10.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

A.钟繇B.司马迁c.顾恺之D.王羲之

1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D.解除对匈奴族的威胁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地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B.c.D.

13.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女真族

14.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该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1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c.南方社会安定D.北方农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3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

(1)《水经注》的作者是谁?

他生活的历史时期是?

(2)引文是《水经注》对什么地方的描写?

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

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上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

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

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三、综合题(共1题;共15分)

18.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北魏的纠察官),没有俸禄,但在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为“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通过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历史知识储备,不难得出正确答案,通过阅读题干和对选项的分析,孝文帝将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故选A.元。

【点评】本题是对孝文帝改革的考查。

2.【答案】c

【解析】【分析】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此题首先排除大答案B和D。

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和三国鼎立形成的时间。

本题难度适中。

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昭君出塞发生在东汉,属于汉与匈奴关系,A项排除;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有穿汉服的规定,B项符题意;

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处于北魏之后,且也属于民族关系问题,c项排除;

同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也是在北魏之后,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

用排除法解答本题比较适合。

4.【答案】A

【解析】【分析】《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他编著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兰亭序》是书法作品;《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齐民要术》知识的掌握。

5.【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的掌握。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说汉语,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学生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时间、人物、内容和意义。

本题难度适中。

6.【答案】c

【解析】【分析】四次,220年前后曹魏政权统一北方,到晋朝北方分裂。

,前秦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统一北方384年以后再度分裂。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534年北魏分裂。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北周重新统一北方的.排除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北方,因此选c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7.【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的现象是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三国时东吴造船业发达;魏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蜀汉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

8.【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而中原汉族大量迁往江南,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充实了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9.【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低,捉住关键信息,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选B。

人口大量南迁应该是两宋时期,排除A,张骞通西域是汉朝时期,排除c。

江南的开发是唐朝,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

10.【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判断这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根据所学知识,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飘若浮云,矫若蛟龙”其代表作就是《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被成为书圣。

A项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不符合题意。

B项司马迁,西汉时期史学家,著有《史记》一书,不符合题意。

c项顾恺之,东晋时期画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不符合题意。

D项王羲之,其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书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认识。

11.【答案】B

【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历史知识储备,不难得出正确答案,通过阅读题干和对选项的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故选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点评】本题是对孝文帝改革的考查。

1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政权建立的情况是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城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城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城健康。

根据都城位置判断,曹魏在北,蜀汉在西,孙吴在东,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知识。

13.【答案】B

【解析】【分析】通过分析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可知图中A政权是北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北魏的建立,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4.【答案】c

【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历史知识储备,不难得出正确答案,通过阅读题干,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故选c.赤壁之战。

【点评】本题是对赤壁之战的考查。

15.【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

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最主要的。

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项不符合史实,在当时,南方的耕作还是停留在刀耕火种的落后阶段;Ac两项虽然也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郦道元;北朝北魏

(2)长江三峡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以得出出自《水经注》,然后通过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7.【答案】

(1)魏;措施:

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各种人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等。

(2)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迁都洛阳。

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解析】【分析】⑴根据题干中的“官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直接改变了曹操和袁绍集团的实力对比,使曹操成为北方军事实力最强的军阀,为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曹操的政权是魏。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格局乙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最终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从而就为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⑵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

由材料里的关键词:

南迁人民、江南经济、江南许多地区等词语中可以得出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雨量充沛;战争相对较少;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所以才会出现“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⑶由材料里北魏孝文帝、河洛、因兹大举这几个词语可以知道,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及改革的相关知识。

北魏建立之后,定都平城。

平成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所以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除此之外,孝文帝还进行了改革,即:

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等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

尽管如此,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前秦政权则统一了黄河流域。

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得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也迅速发展。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些都是可以使国家实现统一的因素。

故答案为:

(1)魏;措施:

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各种人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等。

(2)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迁都洛阳。

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

三、综合题

18.【答案】

(1)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解析】【分析】

(1)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为“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可以看出,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

(2)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

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3)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

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点评】本题考查魏孝文帝改革,对魏孝文帝改革要从其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掌握。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对这句话认识很深刻,并注重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的是哪一位统治者()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2.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

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实现国家统一c.开通京杭大运河D.社会经济发展

3.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A.作战立功B.辛勤耕作c.参加科举考试D.经商致富

5.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前期B.史称唐玄宗有贞观遗风

c.这时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D.唐玄宗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房玄龄等人为相

6.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7.下图中的人物在581年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南北,他是()

A.唐太宗李世民B.唐高祖李渊c.隋文帝杨坚D.隋炀帝杨广

8.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

下列这些评论中,最中肯的是()

A.奢侈腐化,心狠手毒B.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c.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D.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有贞观遗风

9.隋朝开通大运河,其中连接黄河和淮河的一段名称是()

A.永济渠B.江南河c.邗沟D.通济渠

10.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

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

A.《丹经》B.《旧唐书》c.《金刚经》D.《大唐西域记》

12.“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政治清明B.经济繁荣c.对外开放D.交通发达

13.唐朝时,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的政权是()

A.朝鲜B.高丽c.新罗D.百济

14.宰相魏征去逝后,唐太宗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知人善用的唐太宗统治时期史称为()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光武中兴”D.“开皇之治”

15.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对外交往活跃D.唐朝时中国经济发达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试卷(状元卷)于2016年5月在河南举办的某文化展中展出。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

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说:

“也许是他们(指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

”另一位观察家默德赫斯特评论说:

“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

材料四:

唐朝成为了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

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在位时?

该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该制度在什么时候被废除?

(2)材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其中殿试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开始的?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理解“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含义?

(5)请列举唐朝诗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三位诗人?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

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1)请你说出唐太宗在贞观新政推行的革新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项制度?

请写出该制度的三条积极影响。

(3)说出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三条唐朝繁荣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玄奘与鉴真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一本书籍,成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材料中由玄奘口授而成的书籍是?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要求:

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观点运用史实进行论述。

言之有理即可。

三、综合题(共1题;共20分)

19.回答下面问题:

(1)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

(2)说出大运河的南、北、中心点各是哪?

(3)大运河开凿于哪一年?

哪位皇帝时期?

(4)如何评价大运河?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唐太宗的理解,唐朝建立后,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深刻认识到了百姓力量的强大,把老百姓比喻成水,把君主比喻成船,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意思是不能过分压迫人民,过度压迫人民会引起人民的反抗,危及到封建统治,ABD不符合题意,所以该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稍大,既考察同学们对唐太宗这句话的理解,同时也要对儒家思想的仁政理解充分才能解答这道题,希望同学们对同时期的法家,墨家,道家思想都要重视起来。

2.【答案】B

【解析】【分析】魏晋以来,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实现国家统一是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的统一。

3.【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派遣唐使来访,学习中国先进文化,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和亲结盟体现了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仔细审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4.【答案】c

【解析】【分析】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因此,唐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可以为读书人实现做官的理想。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知识。

5.【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相关的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及所学内容分析:

选项D错误,因为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房玄龄等人为相,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故选D。

6.【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考查。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隋炀帝时期,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时间。

本题难度适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