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168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docx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类

初二文言文上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

 

11、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

13、遂迷(终于)

12、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计划)

14、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三、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四、一词多义。

 

3、初极狭,才通人:

使动用法,使……通过。

七、出自本文的成语。

3、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4、无人问津:

没有人来询问渡口。

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八、重要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

朝就更不必说了。

九、课文整体把握。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又是怎样划分结构的?

课文以武陵鱼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林、出而复寻桃林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全文分三部分:

(一)1节发现桃林

(二)2、3节进入桃林(三)4、5节离开并复寻桃林。

第二部分是重点,是作者借此寄托的社会理想。

2节写桃源宁静安乐的社会环境。

3节写桃源淳朴的社会风尚。

2、作者的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实现?

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样的理想?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他所处的现实社会对照的。

他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

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本文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

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种理想早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能是空想。

短文两篇

一、生字读音。

陋_室德馨苔_痕案牍西蜀甚蕃淤_泥洗濯_清涟_蔓

亵玩隐逸颐噫鸿儒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有龙则灵_(灵验)2、斯是陋室_(这;简陋的屋子)

3、惟吾德馨_(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往来无白工_(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调弄,这里指弹(琴);不加装饰的琴】6、无丝竹之乱耳(琴瑟S&箫管等乐器,这里这里指

7、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奏乐的声音。

8、孔子云(说)9、可爱者甚蕃(多)

16、花之隐逸者也(指隐居的人)17、陶后鲜有闻(少)

三、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可爱者甚蕃(……的)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者{花之隐逸者也(“者”与“也”

1、之{水陆草木之花(的){连用,表判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古今异义。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古义:

应当。

今义:

合适。

五、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2、苔痕上阶绿(名词用作动词,长到,蔓到)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长旁枝)

六、重要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成堆的)公文是身体疲劳。

3、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课文整体把握。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1、文章题目是《陋室铭》,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的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山水写起。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喻,这方法叫比兴。

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

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室之陋与不陋,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品德是否高尚。

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表现陋室的简陋的?

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

3、作者为什么有写诸葛庐、子云亭?

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西汉学者杨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

除此之外,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就是要做像他们一样的人。

4、作者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

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

菊花秋天开放,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菊并不反感,只是感叹真正的隐士极少。

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用牡丹来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而对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核舟记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与竖相对。

3、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四、一词多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珠可粒粒数也(可以,能够)

五、词类活用。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帽子。

2、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六、重要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课,刻成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成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子下边的衣褶中。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总计整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6、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七、课文整体把握。

1、文章的整体思路是什么?

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思路:

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核

舟”的主题。

中间(2—5节)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山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6节)总结全文,通记舟

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说明顺序:

按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核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2、船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一船舱一船尾”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两个: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可以关闭,先写这个可以引起读者兴趣;二是窗上有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

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的特殊氛围。

大道之行也

一、生字读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恶矜、寡、孤、独

二、重点字词解释:

1、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2、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7、盗窃乱贼而不作(造反;害人;兴起)8、故外户而不闭(泛指大门)

9、是谓大同(指理想社会)

三、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鳏”,老而无妻的人。

四、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

3、老有所终:

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

4、壮有所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

5、幼有所长:

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五、出自本文的成语。

1、天下为公:

愿意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

2、老有所终:

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六、重要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七、课文整体把握。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什么?

照应此句的时哪句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本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三峡

一、生字读音。

1、阙曦襄_

二、重点字词解释。

I、略无阙处(完全,全部)

3、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5、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7、则素湍绿潭_(急流的水;深水)

9、飞漱其间(冲荡)10

II、良多趣味(实在)12

13、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15、故渔者歌曰(所以)

三、通假字。

1、略无阙处:

四、一词多义。

_溯漱巘

2、重峦叠血社(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4、至于夏水襄陵(到;上)

6、或王命急宣(有)

8、绝巘多生怪柏(山峰)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

、每至晴初霜旦(早晨)

14、空谷传卩」(回声)

“阙”通“缺”,空缺。

属湍嶂

山高;草盛)

2、哀转久绝:

“转”通“啭”,声音曲折。

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2、三{巴东三峡巫峡长(数词,实指)

3、绝{沿溯阻绝(断)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袁鸣三声泪沾裳(不是确数,几)

{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

{哀转久绝(消失)

五、古今异义字。

1、或王命急宣。

古义:

有时

2、虽乘奔御风。

古义:

即使

六、词类活用。

七、重要句子翻译。

1、

今义:

表选择,或者。

今义:

表转折,虽然。

虽乘奔御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素湍緑潭,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水清、树荣。

山高、草盛,实在有许多趣味。

高处的猿猴时常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八、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

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本文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

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合为一体描绘。

2、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作者描写春冬二季的景物,以“素”“绿”绘色,以“绝”“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萧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

摇曳生姿。

作者的情感则蕴含一个“趣”字中,它确切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愉悦心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触发的情感。

2、文中曾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帞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

前句是概括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起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作者正是通过一般、特殊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描述,表现夏日

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短文两篇

 

、重点字词解释。

2、晓雾将歇(消散)

4、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6、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相与步与中庭(共同,一起)

1、四时俱备(四季;都)

3、夕阳欲颓(将要;坠落)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7、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9、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0、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下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少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三、古今异义字。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只是,不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清闲的人。

今义:

表转折。

今义:

无事可做的人。

四、重要句子翻译。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袁猴、鸟雀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里(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7、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啊。

五、课文整体把握。

1、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

作者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趣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轴。

2、《答谢中书》书中的作者以一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吗?

结尾言简而意深。

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到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什么独寻张怀民?

好友,志趣相投;被贬,遭遇相同。

可以说是志同道合。

4、看着月夜的美景,苏轼发出什么感慨?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1)“何夜无月?

何夜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里是描写是美景的象征。

(2)那些陷入宦海而热衷于争夺功名利禄的人何暇领略这清虚冷落的仙境?

它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露着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观潮

一、生字读音。

雷霆书斋履朦艟倏焚舸

泅僦仞罗绮溯穹赁

二、重点字词解释。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农历十六日)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候)

(跳跃)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样势){腾身百变

四、词类活用。

1、皆披发文身:

名词用作动词,画着文彩。

2、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五、重要句子翻译。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

2、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声音大的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逝。

5、饮食百物皆倍宆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时贵上一倍,而租赁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会空下来。

六、课文整体把握。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写观潮的?

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

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

就是:

潮来之状-雄伟壮观,演习之行-精彩动人,弄潮之势-勇敢矫健,观潮之盛-盛况空前。

3、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的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人借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写,使雄伟之中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如身临其境一般受到美的熏陶。

湖心亭看雪

、生字读音。

更定毳衣雾淞

1、一{上下一白(全,副词)2、更{

五、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J。

白,古义:

指酒杯;今义:

白色。

六、词类活用。

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七、重要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正沸。

(我)看见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

酒烧的滚沸。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强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八、课文整体把握。

1、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行文朴实,交代了一个

,更

不寻常的人。

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

“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个人)

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2、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

看雪就是写景。

但本文用了一半的篇幅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有人景色更具魅力。

写观景人的感受乃点睛之笔。

舟子的话对一行看雪人给予肯定与赞赏,还包含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