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350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docx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

环评技术方法知识总结

篇一:

环评技术方法复习要点

《技术方法》复习要点环境影响评价师精品资料:

1

第四节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概述

一.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主要原则(掌握)

(1)减量化———清洁生产

(2)资源化—一综合利用

(3)无害化——安全处置

二固体废物处置常用的方法概述(熟悉)

(1)预处理(包括压实、破碎、分选)

(2)堆肥处理

(3)卫生填埋

(4)一般物化处理

(5)安全填埋

安全填埋是一种把危险废物放置或贮存在环境中,使其与环境隔绝的

处置方法,也是对其在经过各种方式的处理之后所采取的最终处置措

施。

(6)焚烧处理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焚烧处置的特点是可以实现无害化、

减量化、资源化。

(7)热解法

例题:

一种把危险废物防止或储存在环境中,使其与环境隔绝的处置

方法,此法为(B)

a卫生填埋法B安全填埋法c堆肥处理法d热解法

三固体废物常用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1.固体废物预处理技术

(1)固体废物的压实

(2)破碎处理

(3)分选

2.固体废物堆肥化技术

根据生物处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可以把固体

废物堆肥分为好氧堆肥法和厌氧堆肥法。

故国内外用垃圾、污泥、人

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制造堆肥的工厂,绝大多数采用好氧堆肥法。

例题:

目前,国内外用垃圾、污泥、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制造堆肥的

工厂,绝大多数采用(d)

a低温堆肥法B厌氧堆肥法c绝热堆肥法d好氧堆肥法

3.固体废物焚烧处置技术

燃烧系统中有三种主要成分:

燃料或可燃物质,氧化物及惰性物质。

为防止二次污染,工况控制和尾气净化则是污染控制的关键。

例题:

固体废物焚烧处置技术的燃烧系统,最普通的氧化物为含有(a)

氧气的空气,空气量的多少与燃烧的混合程度直接影响燃烧的效率。

a21%B26%c37%d29%

4.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

四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熟悉)

1.城市垃圾的收运

(1)城市垃圾的收运路线

(2)城市生活垃圾的转运及中转站设置

中转站的选址原则

①尽可能位于垃圾收集中心或垃圾产量多的地方。

②靠近公路干线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③居民和环境危害最少的地方。

④进行建设和作业最经济的地方

2.危险废物的收集、储存及运输

3.生活垃圾的填埋场

(1)垃圾填埋场的类型

①衰减型填埋场

②半封闭型填埋场

③全封闭式填埋场

前两种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后一种适用于危险废物处置。

(3)垃圾填埋方式

①山谷型填埋

②平地型填埋(又分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

首页>环境影响评价师>复习指导>正文环境影响评价师精品资料:

《技术方法》复习要点2

第五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

(1)体现法规的严肃性。

(2)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战略。

(3)体现产业政策方向与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特别注重保护三类地区:

一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要预防对其破坏;二是生态系统特别重要的地区,要加强对其保护;三是资源强度利用,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处于高度稳定或正在发生退行性变化的地区。

例题:

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特别注重保护下列哪些地区(BcE)?

a城市居民区B生态良好地区c生态系统特别重要的地区d工业开发区E资源强度利用,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处于高度不稳定或正在发生退化的地区

(4)满足多方面的目的要求。

注重生态保护的整体性,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

例题:

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以保护(B)为核心,保护生物的生境。

a植被B生物多样性c物种d群落

(5)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原理。

(6)全过程评价与管理。

措施包括勘探期、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期、施工建设期、营运期及营运后期的措施。

(7)突出针对性与可行性。

二.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措施

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应遵守以下原则(熟悉)

(1)凡涉及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

(2)凡涉及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

(3)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恢复和补偿措施。

(4)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

(5)需要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

(6)要明确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费用的数量及使用科目,同时论述必要性。

三.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措施(熟悉)

从工程项目自身的合理选址选线、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合理的施工建设方式和有效的管理出发来减少生态环境影响,使最有效的方法,也最具有可行性。

1.合理选址选线

①避绕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

②不使规划区的主要功能受到影响。

③选址选线不存在潜在环境风险。

④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受到损害或威胁。

例题:

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措施有(acdE)

a合理选址选线B项目规划论证分析c工程方案分析与合理化建议d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E施工方案分析与合理化建议

2.工程方案分析与优化

篇二: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知识点汇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第1章概论

第1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知识点: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熟悉]按评价对象划分: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环境要素划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时间顺序划分: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了解]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

◆与拟议规划或拟建项目的特点相结合

◆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

◆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

◆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

◆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

◆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

◆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要求

◆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

◆正确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

◆选择适当的预测评价技术方法

◆环境敏感目标得到有效保护,不利环境影响最小化

◆替代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经济可行

第2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

工程分析[熟悉]:

(1)工程分析的原则

当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技术文件中记载的资料、数据等能够满足工程分析的需要和精度要求时,应先复核校对再引用。

对于污染物的排放量等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应通过分析尽量给出定量的结果。

(2)工程分析的对象

工艺过程,资源、能源的储运,交通运输,厂地的开发利用

对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一般性事故和泄漏等情况发生时的污染物不正常排放

(3)工程分析的重点

工程分析应以工艺过程为重点,并不可忽略污染物的不正常排放;

资源、能源的储运,交通运输及厂地的开发利用是否进行分析及分析的深度,应根据工程、环境的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决定。

(4)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与工程分析

根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将建设项目分为建设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进行工程分析。

(5)工程分析的方法

目前采用较多的工程分析方法有:

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等。

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

环境现状调查是各评价项目(或专题)共有的工作,虽然各专题所要求的调查内容不同,但其调查目的都是为了掌握环境质量现状或背景,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累积效应分析以及投产运行进行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1)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的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

原则上调查范围应大于评价区域,对评价区域边界以外的附近地区,若遇有重要的污染源时,调查范围应适当放大。

环境现状调查应首先搜集现有资料,经过认真分析筛选,择取可用部分。

若这些引用资料仍不能满足需要时,再进行现场调查或测试。

环境现状调查中,对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应全面、详细,尽量做到定量化;对一般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调查,若不能用定量数据表达时,应做出详细说明,内容也可适当调整

(2)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现状调查方法主要有:

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法三种。

环境影响预测[熟悉]:

(1)环境影响预测的原则

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应按相应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的特征、当地的环境要求而定,同时应考虑预测范围内,规划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2)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通常采用的预测方法有:

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

预测时应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

(3)预测阶段和时段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三个阶段(即建设阶段、生产运营阶段、服务期满或退役阶段)和两个时段(即冬、夏两季或丰、枯水期)。

预测工作在原则上也应与此相应,但对于污染物排放种类多、数量大的大中型项目,除预测正常排放情况下的影响外,还应预测各种不利条件下的影响(包括事故排放的环境影响)。

(4)预测的范围和内容

为全面反映评价区内的环境影响,预测点的位置和数量除应覆盖现状监测点外,还应根据工程和环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要求而设定。

预测范围应等于或略小于现状调查的范围。

预测的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征及当地环保要求而定,既要考虑建设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要考虑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既要考虑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污染途径,也要考虑对人体、生物及资源的危害程度。

环境影响评价[熟悉]:

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方法有:

列表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图形叠置法、组合计算辅助法、指数法、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等。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熟悉]: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建设项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一般可划分为三级。

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

具体的评价工作等级内容要求或工作深度参阅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

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如下:

(1)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源项等)。

(2)项目的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等)。

(3)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

(4)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3节环境影响评价常用术语

环境要素[熟悉]: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放射性、电磁辐射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组成环境整体或称为环境系统。

环境遥感[熟悉]:

环境遥感

用遥感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以及环境各要素的现状、动态变化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的总称

具体地说,是利用光学的、电子学的仪器从高空(或远距离)接收所测物体的反射或辐射电磁波信息。

经过加工处理成为能识别的图像或能用计算机处理的信息,以揭示环境如大气、陆地、海洋等的形状、种类、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环境灾害[熟悉]:

环境灾害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灾害,是除自然变异因素外的另一重要致灾原因。

其中气象水文灾害包括:

洪涝、酸雨、干旱、霜冻、雪灾、沙尘暴、风暴潮、海水入侵。

地质地貌灾害包括地震、崩塌、雪崩、滑坡、泥石流、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

环境区划[熟悉]:

环境区划

环境区划分为环境要素区划、环境状态与功能区划、综合环境区划等。

环境背景值[熟悉]:

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水、土壤、大气、生物等要素,在其自身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还没有受到外来污染影响下形成的化学元素组分的正常含量。

又称环境本底值。

环境自净[熟悉]:

环境自净

进入到环境中的污染物。

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降低和消除的现象。

篇三:

20XX环评师技术方法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现状调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环境要素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

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地面水、地下水等)应全面、详细调查,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

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方法。

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

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

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一、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P35)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

一般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动植物与生态等内容。

复习关键点:

1.除地理位置外,对每一个调查内容都应从是否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两个方面进行掌握。

此处很容易成为出题点。

2.要分清每个调查项目中的具体调查内容,特别是容易混淆的,分清归属。

(二)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P37)

知识点:

1.社会经济

主要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简要叙述评价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1)人口:

居民区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

(2)工业与能源: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现有厂矿企业的分布状况,工业结构,工业总产值及能源的供给与消耗方式等;

(3)农业与土地利用:

包括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附土地利用图。

(4)交通运输: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公路、铁路或水路方面的交通运输概况以及与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

2.文物与景观

文物:

是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石刻等

景观:

一般指具有一定价值必须保护的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现象,如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疗养区、温泉以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等。

文物与景观;文物或景观相对建设项目的位置和距离,其基本情况以及国家或当地政府的保护政策和规定。

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进一步叙述文物或景观对人类活动敏感部分的主要内容。

这些内容有:

它们易于受哪些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目前有无已损害的迹象及其原因,主要的污染可其他影响的来源,景观外貌特点,自然保护区或风景游览区中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以及文物或景观的价值(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美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等)。

3.人群健康状况

当建设项目传输某种污染物,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的人群健康调查。

调查时,应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建设项目将排放的污染物的特性选定指标。

复习关键点:

此处除需掌握相关内容外,还应对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掌握。

第二节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包括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四方面。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P38

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在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

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一般新建项目通过类比调查、物料平衡或设计资料确定

二、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

1、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

1)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类型:

有现场监测法、收集已有资料法。

2)资料来源:

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采用:

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进行现场监测。

注意:

①.收集的资料应注意资料的时效性和代表性:

(1)监测资料能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和主要敏感点的空气质量状况。

(2)一般来说,评价范围内区域污染源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监测资料三年内有效。

②.现场监测应确定监测因子、监测时间和监测点位等,并提出监测需求,委托有资质的监测部门进行监测。

(具体内容参照相关导则)

监测因子应与评价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有关,应包括评价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

监测时间选取应符合技术导则中关于监测制度的要求。

监测点位设置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