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586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7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教师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目标

重点关注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了解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的史实。

3、掌握和理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特点和影响。

4、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5、了解明朝时我国东南沿海的形势。

6、掌握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相关举措及历史意义。

7、了解清朝崛起及明朝灭亡的史实。

内阁、票拟、批红、宦官专权、郑和下西洋、倭寇、朝贡贸易。

首先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目: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同学们阅读课文,讲一讲,明朝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史料实证】明朝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看下面的材料,说出独特性的表现

【史料】:

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参考答案:

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

思考1:

明代废除宰相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历史原因:

在中国君主专制体制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现实原因:

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3)个人原因:

明太祖个人性格因素。

(4)根本原因:

加强皇权的需要。

宰相与明朝内阁的比较

比较项

宰相

明朝内阁

性质

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职权

行政、决策

侍从、咨询

任职方式

选拔任命

直接由皇帝任命

本质

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

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对君权的影响

制约君权

强化君权

【教师拓展】

1、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内阁制的本质区别

明朝内阁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是政治民主制度,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史料实证

2、【史料实证】内阁的权力

史料: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根据上述材料,谈一下内阁的权力如何?

【教师解读】:

材料显示阁臣拟旨,皇帝审定,直至符合帝意。

【深化理解】明代出现宦官专权局面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明代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发展的结果。

(2)是宦官机构完备的结果。

(3)宦官对厂卫的操纵。

(4)宦官文化素质提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逐渐发挥较大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个内容: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首先关注学习聚焦,,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思考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厚往簿来”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

(2)耗费巨大,国库枯竭。

(3)明末颁布禁海令,实行闭关政策。

(4)用来输出的物品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手工工匠大量逃亡。

(5)明朝国力日益衰退。

【史料实证】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史料: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

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朝仁圣。

天阶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

思考:

同学们讨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教师}:

明朝派郑和下西洋曾有找建文帝下落的秘密使命,但主要是为了扩大明朝在海外各国的政治影响,显示天朝大国的富庶与强盛。

【深化理解】

1、明朝前期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3)倭患日益严重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

(4)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

2、明朝后来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原因

(1)倭寇总量基本解决,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

(2)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社会各阶层要求开禁的呼声越来越高。

(4)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

【教师拓展】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远洋航海之比较

①规模不同。

郑和下西洋规模大、人员多、组织严密、历时长,欧洲远洋航海远不能比拟。

②动机、目的不同。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

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的主要动机和目的是经济上的,他们航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黄金和财富,寻找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影响和后果不同。

郑和是最早的洲际航海家,开创了横渡印度洋的洲际航海历史。

郑和是和平友好的使者、文明和进步的传播者,这与西方航海家为了夺取殖民地和贵金属从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目的截然不同。

但郑和这种“厚往薄来”的方式也注定了这种航海壮举无法持久,而西方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却开启了人类整体发展的历史,影响较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三外内容: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首行我们关注学习聚焦:

了解明清时的内陆边疆基本史实

1.北部:

蒙古族鞑靼、瓦剌明朝对外政策

(1)明朝措施:

重新修筑长城,加强军事防御。

(2)结果: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2.西南:

藏族

措施:

授封号,设行都指挥使司等机中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

女真族

(1)措施:

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女真族发展历程

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为海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②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③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4.明清易代: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迁都北京。

同学们思考:

清军入关并确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必然性

参考答案:

(1)明末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2)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但由于自身腐化及战略失误,未能挡住清军进攻。

(3)清朝自身的进步发展,已经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具备了入主中原的条件。

(主要原因)

(4)正确的战略决策:

在入主中原前,先征服蒙古各部,对北京形成包围之势,又对山海关的吴三桂进行笼络。

(5)笼络汉族官僚、地主以减少入关阻力,并联合对抗农民起义军。

课堂精练

1、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旋置春、夏、秋、冬四辅官,这些四辅官都是征自民间的老儒,没有政治背景和经验。

任职者于一月内分旬轮流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朱元璋这一举措

A.未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B.表明内阁制度的形成

C.解决了宰相制度的弊端D改变了中枢权力机构

2、明代赋税包含田赋、盐课和杂色收入,国际贸易税归类于杂色收入。

据统计,1570—1590年前后明朝国际贸易税收仅为7万两白银,仅占杂色收入378万两白银的1.85%;占田赋、盐课等在内的收入的0.22%。

这一情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朝贡贸易不能持久进行B.中国逐渐放弃对海洋的经营

C.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D.民间海外文化交流受到抑制

3、在完成藏族地区的统一后,明太祖要求藏族人民输马作赋、承担徭役,或蒸造乌茶、输纳租米,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

这表明

A.藏汉民族实行相同的赋税政策时B.政府施以因俗而治的治藏政策

C.朝贡贸易有利于汉藏间友好关系D.政府对藏族地区实行必要的管理

4、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人称“张相公”,他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居正请广内阁员,诏即令居正推。

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

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A.皇权高度集中B.内阁首辅大权独揽

C.形成君臣共主的理政格局D.内阁拥有国家政治的决策权

5、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和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6“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

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其强烈的小农意识

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7、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其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

这一规定

A.弱化了君主权力B.扩大内阁决策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D.使辅政制度完善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三省的轴心在“尚书都省”,门下、内史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

唐制:

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如果在实际过程中发生分歧异议,皇帝就成为当然的最高裁定者。

材料二朱元璋压缩中书省正官和掾属编制、废行中书省、扩充六部官制、皇太子预征,采取各种措施侵夺宰相的知情权、用人权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

胡惟庸党案促使朱元璋下定决心,对宰相制度“斩草除根”。

朱元璋废相之后,六部尚书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六部由宰相之下属变为由皇帝直接指挥。

六部分理庶务,事权分散,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摘编自《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与隋代相比唐代三省体制的不同及制其产生的影响。

不同:

隋代尚书省处于主导地位,而唐代三省分工合作,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影响:

三省地位平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朱元璋对宰相制度的改变。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改变:

先有步骤地削弱相权,后废除了宰相制度,进而提升了六部的地位。

趋势:

相权不断被分散和削弱,乃至最终宰相职位被取消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

时间

人物

评价

战国

孟子

孔子,圣之时也。

西汉

司马迁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南宋

朱熹

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

明末

李贽

孔子并非“天生圣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晚清

康有为

孔子为制法之王,所谓素王也。

民初

袁世凯

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人人都应该尊孔读经。

1917年

李大钊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摘编自陈典平《在尊孔与批孔之间:

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

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说明:

西汉时期,儒家逐渐成为西汉国家哲学,司马迁将孔子称为至圣之人。

面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盲从孔子。

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为改制创教的“制法之王”。

民国初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李大钊等人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反对对孔子的偶像崇拜。

总而言之,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解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依据表格中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可得出历代对孔子评价不同但都突出其作用的观点。

然后结合所学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孔子评价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

(要求:

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

赞成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

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

反对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

“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

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

史实依据:

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在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如果是赞成主要从其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政局稳定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如果是否定则从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结合上述材料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以来中国部分国礼一览表

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

趋势:

从性质看,从赏赐品、贡品逐渐转变为国家间交流的媒介。

原因:

近代列强侵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朝贡外交体制逐渐崩溃;欧美文明传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

示例2

趋势:

从构成看,送出礼品凸显传统文化特色,彰显民族品牌,从送初级产品发展到送高科技产品;对国外科技成果型礼品从轻视到重视。

原因: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民族工业水平提高;“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实行改革开放。

(说明:

选取一种角度,史论结合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

本题是一个开放型的题目。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可以从国礼的性质和构成两个方面来分析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

然后根据观点,结合历史史实来说明原因。

考点:

中国近现代史·国礼演变·国礼演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

1912年

简介

1月

颁布《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

3月

公布《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

3月

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

3月

颁布《大总统通令开放蛋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

3月

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

3月

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影响。

【答案】影响:

改革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在法律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颁布《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公布《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可归纳出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改革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根据材料“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等信息可归纳出在法律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根据材料“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可归纳出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可归纳出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同时有利于移风易俗的作用。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视野下孔子和儒学的形象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的形象变迁与时代转换》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要具体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答案】此题为开放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

观点:

儒家思想是为晚清统治阶级服务的。

说明:

自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长期闭关锁国造成的盲目自信,促使洋务派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形成了纲领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把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中体西用”思想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举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和新式海军、学校,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但缺乏对“中学”“西学”的深入了解,把“西用”与“中学”嫁接,削弱了西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也直接决定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综上,从内忧外患下的“中体西用”思想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晚清统治阶级服务的。

示例二:

观点:

孔子的形象的变迁与时代转换说明:

1895年甲午战败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学进一步传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要求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

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有利因子,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塑造成主张托古改制的先师,利用孔子的权威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综上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孔子变成了托古改制的先师。

示例三:

观点:

孔子的形象的变迁与时代转换说明: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民主共和制不能得到巩固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制度、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思想牢牢控制,1915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打倒被偶像化的孔子。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

但前期新文化运动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着绝对的肯定或否定的倾向。

综上可知,为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开启民智,孔子被全盘否定。

(其他角度:

儒家思想自身的发展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变迁;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在继承与创新等。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从洋务运动到新时期孔子形象的变化可知,论点需要围绕时代发展和孔子形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展开,在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孔子的形象变化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背景及孔子形象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