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632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docx

考研政治复习暑期之中国近代史3

选择题精选及答案(三)

2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协议有:

A.改组国民党一党政府

B.成立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

C.立法院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D.中央同地方分权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

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协议有:

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政协协议规定,改组国民党一党政府,成立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委员的一半由国民党以外的人士充任。

改组后的政府为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到实施宪政的过渡时期的政府,负有召集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的任务。

会议通过的宪法草案规定,立法院为相当于议会的最高国家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并对立法院负责;立法院对行政院全体不信任时,行政院或辞职或提请总统解散立法院。

中央政权的这种体制相当于英国、法国的议会制和内阁制。

这对于蒋介石的独裁政体是一种限制。

宪法草案又规定,中央同地方分权,省为地方自治的最高单位,省长民选,省可以制定省宪等。

这对于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存在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保障。

政协的上述协议及其他协议,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

在一个时期内,是否忠实履行政协协议,成了人们衡量政治是非的重要尺度。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08页;《大纲解析》第259页。

23.毛泽东讲“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

A.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是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反革命战争

B.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

C.在人心向背方面,共产党占优势

D.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具有爱国的正义的革命性质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优势敌人的进攻,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清醒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分析了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坚决认定,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首先,毛泽东指出:

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

是因为:

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个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

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表示软弱,表示退让,不敢坚决地起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我们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

其次,毛泽东又指出:

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

是因为:

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

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占着优势。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

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这一理论的提出激发了全国人民战胜蒋介石的勇气,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10页;《大纲解析》第260页。

24.《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有:

A.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B.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C.统一平均分配土地

D.实行减租减息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是,第一,规定“废除封建及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同时,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第二,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在质量上抽肥补瘦,使乡村人民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

”第三,规定“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的出租的权利”。

《大纲》是一部彻底的、比较完备的土地法大纲。

它的公布,有力地推动了各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14页;《大纲解析》第261页。

25.为什么说中间路线是行不通的:

A.民主党派组织松散

B.帝国主义的压制

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D.国民党的镇压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一些人,包括某些领导人,既不满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又不赞同中国共产党的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和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鼓吹走中间路线即第三条道路。

1945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宣言和政治报告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上述这种政治见解。

主张走中间路线的人,他们所坚持的,实质上是一条旧民主主义的路线。

但是,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生活都表明,这条路线在中国行不通,因为: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不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从而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第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在政治上十分软弱。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官僚买办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封建官僚政府的压榨,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又有割不断的经济联系。

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不可能为在中国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决定了它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三,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国民党对各民主党派的迫害和镇压,促使了民主党派想走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18页;《大纲解析》第263页。

26.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

A.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B.推行彻底的土地革命

C.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D.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它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曲折的斗争,逐步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

毛泽东指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因此,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就是: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25页;《大纲解析》第266页。

27.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矛盾是:

A.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其主要途径。

决议提出,中国社会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

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这样的认定,实际上就是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来了。

因为革命的性质是由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担负着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个主要矛盾的任务。

B选项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矛盾已经不存在。

D选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33页;《大纲解析》第268页。

28.对于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B.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C.先机械化、后合作化

D.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包括:

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

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所以选项C错误。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42页;《大纲解析》第273页。

29.下列关于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内容,正确的有:

A.委托加工B.计划订货

C.统购包销D.经销代销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家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来实现的。

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作用,是根据国家的性质而定的。

在我国,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按照其中社会主义因素多少等情况,又可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形式。

初级形式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是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43页;《大纲解析》第274页。

30.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表明:

A.我国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确立

C.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结束

D.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到1957年,各种经济成分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分别是:

国营经济33%,合作社经济56%,公私合营经济8%,个体经济3%,资本主义经济0.1%。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合计为97%,占到了国民收入的绝大多数。

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

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确立。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但是,中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

一方面,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够搞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说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不可能越过这个阶段的。

所以选项C错误。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45页;《大纲解析》第275页。

3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我国面临的两大问题是:

A.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B.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

C.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D.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将全面铺开,客观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从社会革命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要求。

但我们要建立的是怎样的社会主义?

我们又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

当时中国主要面临两大问题:

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由于我们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够,我们未能避免大的曲折。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49页;《大纲解析》第276页。

32.《论十大关系》中重点阐述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的关系有:

A.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

B.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D.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主要阐述了正确解决我国经济建设方面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处理好矛盾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涉及经济发展战略的有三大关系。

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毛泽东要求避免苏联、东欧国家轻视农业和轻工业,忽视改善人民生活的错误,开辟一条同苏联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了创造性论述。

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有两大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毛泽东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高度,要求改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张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

涉及政治生活方面的有四大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

涉及思想文化方面的有一大关系。

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强调对待外国的科学文化,既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也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既要提高民族自信心,又要谦虚谨慎,向外国学习。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调: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地处理这些矛盾。

我们一定要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50页;《大纲解析》第277页。

33.关于1957年的整风运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

B.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

C.整风的初衷是要反右派

D.其目标是要造成“六又”的政治局面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1957年的整风运动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

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

方针和方法是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做到既严肃认真又和风细雨,开展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真诚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党外人士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

毛泽东在1957年7月撰写的《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通称“六又”政治局面)的思想。

这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整风运动是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反右派”并非整风运动的初衷。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55页;《大纲解析》第279页。

34.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正确的说法是:

A.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

B.是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

C.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总路线提出的“多快好省”这四个字,本来是相互制约的,但在宣传中和实际工作中片面地突出了一个“快”字,提出“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发动“大跃进”期间,由于持续不断地批判反冒进,党内气氛紧张,中共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方针实际上已难以坚持和贯彻,而主张“大跃进”的意见却屡占上风。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全国范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57页;《大纲解析》第280页。

35.以下属于中共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的是:

A.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B.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C.“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D.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或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等领导人还总结出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以及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方针原则。

这些经验和原则,尽管有的还不够成熟,有的还处于萌芽状态,有的未能完全付诸实施,有的没能长期坚持下去,但其中包含的许多真知灼见,仍然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它们为后来党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党和毛泽东提出:

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计划指标须切合实际并留有余地,建设规模须同国力相适应,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要坚持国营经济的领导,坚持按劳分配和发展商品生产,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71页;《大纲解析》第287页。

3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

B.是继延安整风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注意和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明确地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打破了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继而影响了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75页;《大纲解析》第288页。

37.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B.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C.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D.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要从根本指导思想上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必须正确认识建国以来党走过的道路,科学总结这个时期的经验。

为此,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讨论稿在党内高层反复讨论,又经过党内四千多人讨论修改,历时一年半时间,于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

决议的内容主要有两点: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32年的历史;核心内容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

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决议为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为维护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为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决议的起草和通过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能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长的时间里做出这样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决议,体现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成熟和远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反省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道路的能力;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此,经过3年多的时间,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专题笔记》第181页;《大纲解析》第291页。

38.1985年,中央决定开辟的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为: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

D.京津唐地区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地,对经济特区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根据他的建议,同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上海、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广州、湛江、北海、福州14个沿海城市,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

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指出这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

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在沿海形成了包括一个省、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

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到1987年,全国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项目10350项,累计协议金额625.09亿美元。

因此,本题的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