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679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docx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61)

5101.张大千1972年作秋净江南镜心

1972年美国政治新闻局《华府报道》主持人李德延教授在环荜庵对张大千进行了独家电视采访,并录制了大千先生现场创作山水画,从铺纸、执笔,到挥毫作画的过程。

采访结束后,大千先生遂把这幅山水画曾予李德延教授。

《华府报道》是有关美国政治、文化,以及杰出华人在美工作、生活的节目,李教授主持的栏目每周在台湾电视台联播。

李德延(1923-2001),祖籍安徽,其父李泰国曾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华人海关总署总税务司。

二战期间,李德延曾任美国驻华翻译官;并参加日本对华投降仪式。

1955年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法律系。

60年代初定居华盛顿。

1969年,张大千迁居美国旧金山,修园名曰环筚庵。

居美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

1972年,张大千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

此幅《秋净江南》就是1972年元月画的。

张大千曾自言:

“置园如作画,不肯轻下一笔”。

他对购置的本来很洋化的美国宅舍看不上眼,硬是做了中国式的改造,取名“环筚园”,湖山竹石,松荷老梅,添得一笔中国式的古色古香,酷肖一幅古雅的中国山水画。

张大千追求爱尚几近任意孤行,看似怪异,实非怪异。

“環篳庵”筑于圆石滩边。

張大千的潑墨山水,應該有部分靈感來自圓石灘的飛浪拍石。

先生只为经营一种适于他性情的艺术氛围,借以取其形,得其神,这成为他生发创造灵感的不竭之泉。

5102.张大千一九四九年作觅句图镜心

注:

张大千对于传统人物画的研究,早先以陈老莲、仇英、唐寅、赵孟□为学习对象,三十岁后上溯至李公麟等之高古人物,直至敦煌归来,更对宋元名迹悉心研究,臻至高度圆熟的黄金时期。

张大千对于陈老莲一直心仪有加,反反复覆以老莲的画作为临摹对象,却自称苦于不得神似。

他的人物画,总是带着富贵气,同陈老莲古狂奇倔的气质,差异颇大。

此幅《觅句图》即是如此。

张大千索然以自己的风格气质作画,无论线条钩勒力度,须发画法,设色轻重安排,都是自家面貌。

画中高仕面如冠玉,凝神于无物,伏在案头,苦思不已。

虽桌上放着文玩香荷,身旁伴着梧桐湖石,却没心思去玩赏。

整幅画面华丽而清新俊逸,虽说是拟自老莲,亦可视为张大千的精心之作。

此一题材想必是张大千先生特别喜爱的,接近此幅构图者,目前资料所见已有数本。

本作品是张大千在一九四九年暂居香港亚皆老街,到澳门刘梁年处晤张葆萝,此次逗留澳门时间颇长,故作此画赠与刘梁年。

5103.张大千1977年作蟠桃图镜心

题识:

蓬莱弱水三千里,金母蟠桃一万年。

凤鸟自歌鸾自舞,直教衔到寿杯前。

六十六年仲秋,自台北写颂,志山庚兄、琼英仁嫂七旬晋九双庆。

大千弟张爰。

钤印:

张爰之印、大千居士、以介眉寿、己亥己巳戊寅辛酉、丁巳

来源:

美国回流。

Lot172-175为同一藏家提供。

张大千艺术生命中最大的突破莫过于泼墨泼彩,尤以泼彩最具开创性。

这是在他多方吸收涵养,因素齐备后,所自然演变出来的,他在传统古籍中找出自己的立论根据,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扬,将墨以笔运之,控制墨水运行方向,加强其流动性,利用这样的特殊技法,得到水与墨自然流动的湿润效果。

在其晚年,这种技法更是发展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此作即为代表。

画面以水墨晕湿点染山体,秀润华滋,山石树丛层层叠叠,不甚明朗,运笔或快或慢,产生重叠笔触自然晕化的效果,浓重的青绿色彩泼在其间,任其流动出独特的形状,在抽象的山林中又以精细的笔法写出房舍、小桥、树木。

大千此种技法带有极强的偶然性,每张作品具有不可重复的唯一性,此作水墨与色彩控制得当,抽象与具象结合在一起,为其晚年之精品。

5104.张大千1940年作扬帆图镜心纸本

款识:

庚辰初夏将往观其杰位,红书剑因取栗,头马当风便,便面题赠之,大千居士爰。

备注:

上款:

贾培之(1884-1954)川剧演员,工老生、花脸,兼擅小丑。

四川温江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三庆剧社社长和大众剧院院长,1952年任重庆市实验川剧院副院长,1953年任西南川剧院副院长。

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5105.张大千1979年作荷花镜心

款识:

两村姊妹一般娇,同住青溪隔小桥。

相约采莲期早至,来迟罚取荡兰桡。

四十年前庞虚斋中见挂壁没骨荷花幢子,记有此诗。

六十八年己未八月朔,偶写此图书之,爰翁。

印文:

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豪发、摩耶精舍

展览:

“海上升明月—海上画派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5月。

来源:

美国回流。

整幅作品用色淡雅,用笔灵活生动,色在纸上产生的自然晕化效果,并以干笔写出荷叶叶杆,落在纸上的飞白效果,既表达出叶杆不同于荷叶的固有质感,又传达着一种虚灵的气韵。

画面下侧荷叶布置,致使画面有视觉均衡感,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在色的运用上,充分考虑荷叶自然生长形态,以笔的运转而成,造成别样的艺术趣味与视觉表达。

此幅画作虽只用淡彩,然与所画之物荷花的气质契合,使观者观看时体味一股迎面而来清新之气。

5106.张大千1951年作秋水春云镜心

注:

一九五一年八月,大千先生携家眷自印度大吉岭返香港定居。

期间,先后赴日、台旅游,直到十一月方回港,暂寓九龙阿皆老街153号,即他题画所称九龙城西。

是时,其子侄四人从蜀经濠江抵港探亲,后留下相陪,先生甚喜,有诗记曰残年摧急景,为此笑颜开。

这段期间心情畅朗,笔下佳作纷呈。

如:

<1>辛卯嘉平月<云拥山川>,见<张大千画集>,高岭梅编(香港,东方学会,一九六一年七月),页57

<2>辛卯之冬<荷屏仕女),见(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二OO三年九月),图版49

<3>辛卯十一月<青绿山水>,见<张大千作品选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七六年),页25

<4>辛卯十一月<秋水杨帆>及<五><照殿红>,见<近现代十五大家名画选>(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二OO一年十一月),页93,95

无论仕女,花卉、山水,皆工笔精细,重彩设色,极一时胜选。

本幅拈元人诗句入画,据他题日此乃黄庚句,无疑也是画家心目中向往意境的形象化而呈现笔下。

无论早年出自工笔,或晚年则化为泼彩,这项乐于反覆采用的题材,其格调均取写意雅淡,一片恬淡,特别以金笺重彩,色鲜斑烂作表现媒介,乘载的内涵却是忘机出尘,有出世之意,这种反差对比呈南辕北辙,在大千神妙的处理下融贯一体,形式内容统合如一,正是其过人之处,也代表了五十年代初期他心手相应的创作巅峰期!

5107.张大千1976年作山居揽胜镜心

题识:

六十五年午日,写呈岳军大兄,用佐蒲觞之敬,大千弟张爰。

  钤印:

张爰、大千居士、丙辰

  说明:

1976年,大千最终决定回台定居,以度晚年,和老友相伴,生活自然怡然一些。

此画从题识看,正是这年与张群共过端午节,随席赠送之物。

  张群(1888-1990),四川华阳人。

国民党元老,亦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幕僚长,曾任上海市长、湖北省主席、四川省主席、外交部长、行政院长等要职,1949年赴台,任总统府秘书长等职。

张群与张大千相交甚早,1949年大千赴台事宜,张群出力颇多;更是大千晚年在台湾的密友之一。

5108.张大千1962年作层峦独泛镜心设色纸本

钤印:

大千唯印长年

款识:

钓竿七尺玉,夕阳千迭山。

壬寅二月看梅,日本客居颇有园林之胜,弄笔为乐,而右臂酸楚,举笔如不胜,无复空灵之气。

戴点而舞,一何可笑,寄与石溪仁弟,希毋以示人也。

爰翁。

上款人吴石溪:

大风堂弟子。

附:

临时进境文物登记表。

(编号:

0201587)

张大千《溪山独钓图》赏析

此幅创作於1962年,其时大千已由传统全面突破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

此年之後,张大千开始探索采用泼彩画法,并终於在1964年至1969年创造性地发展出整体感的、成熟的泼墨及泼彩作风。

反观此幅,可知大千在1960年代已渐渐把传统的皴擦线条逐次减少。

1962年,张大千已罹患眼疾,但仍勤於作画不辍。

而客寓日本,“梦里常知身是客”,流寓他乡的无归属感也是他挥之不去的情感要素。

此幅《溪山独钓图》虽为写山水,其实亦是抒发去国怀乡之叹。

此幅别有一重深意,即客寓外国因思念从前的红颜知己而苦不得见的怅惘和情愁。

这从其题款“钓竿七尺玉,夕阳千叠山”可窥一斑。

“钓竿七尺玉,夕阳千叠山”本为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沈周的题画诗,其句虽然格高调雅,才情风发,平淡多趣,与画相配,别具浪漫潇洒之意;但同时“夕阳千叠山”却又传达着因故人离去而引发的浓重的惆怅和失落。

张大千非常喜欢这两句诗,在1948年作的《拟赵善长笔山水图》轴中自题款云:

“钓竿七尺玉,夕阳千叠山。

戊子初夏,拟元人赵善长笔於欧湘馆中,张大千爰。

”考1948年3,张大千在上海举办西康写生创作画展,作《拟赵善长笔山水图》的“欧湘馆”即他的红颜知己李秋君上海的画室。

时隔十四载、地隔三海峡,张大千作此幅,重题旧年款,往事历历过眼,而今天各一方,音讯全无,其心中苦自不难推知!

而石溪弟子,朝夕相处,自然了然老师心事,以故张大千殷殷嘱咐於後,云不可示人,其情何痴、其心何悲!

5109.张大千1979年作君子之风镜心设色纸本

钤印:

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法匠、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款识:

君子之风,其清穆如。

六十八年,八十一叟爰。

张大千《君子之风》赏析

《君子之风》画于1979年,这是张大千另一幅画荷佳作。

荷花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一直被喻作“君子之花”、“圣洁之花”。

而历代画家数张大千最爱画荷花,并以此自喻。

张大千的荷花和海棠最为著名,徐悲鸿曾赞赏张大千的荷花和海棠前无古人。

他的《荷花》作品,曾被美、苏、英、法等国博物馆重金收藏。

张大千画的荷花在海外屡创佳绩。

1963年,他的巨幅《荷花》被美国著名刊物《读者文摘》用6万美元买下,创下当时中国画的最高价。

1965年﹐在巴黎举办的张大千画展上,他的6幅泼墨荷花通景屏曾被美国藏家以14万美元购得,再创中国画最高价。

张大千曾为毛泽东画荷,画中两叶藏荷舒卷自如,掩映于幢幢荷影中的是红荷及含苞欲放的花蕾,荷下,水波涟涟。

与此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5110.张大千1947年作春园留香镜心设色纸本

款 识:

丁亥三月十七日写颂慈芳世讲於归之喜,张大千爰。

钤印:

张爰之印张大千

鉴藏印:

来苏楼

意笔绘花鸟,泼墨写山水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名权,後改爰,一名季,又名季爰,一度为僧,法号大千,又称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

与兄善捎皆名重画坛。

九岁从母学画,十七岁随兄东渡日本京都学习绘画和染织工艺。

归国後投海上名士李瑞清门下,数游黄山诸喇,与兄定居上海,鬻画为生。

三十七岁移居苏州网狮园,应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

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称誉“五百年来一大千”。

“七七事变”後入川,四十一岁入敦煌,临摹整理历代壁画,开近代系统整理研究敦煌遗产先河。

1959年定居巴西,建八德园;後赴美,筑圜华园;七十年代定居台北外双溪之摩耶精舍,1983年病逝。

张大千绘画师学很广,在60岁前对石涛、八大、徐渭、陈淳,无不精心临摹,作品几可乱真。

人物画以传统为根基,受日本、敦煌画风影响,略有唐韵。

60以後开始“衰年变法”探索泼墨山水。

其造诣全面而深厚,山水画有“南张北溥(儒)”、花鸟画有“南张北齐(璜)”、人物画有“南张北徐(操)”之誉,广为称颂。

尤其他的泼墨泼彩,先以笔勾勒物象大概,然後以浓淡墨彩泼於纸绢上,任其流溢,再点以浓墨或清水或彩墨,任其渗化融合、变幻,再用笔细心收拾,将浑沦处点醒。

张大千的泼墨绘画,从传统中羽化为现代艺术,对当代水墨画创新,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次秋拍所选张大千作品如《十二月令花卉册页》(见“近现代专场”)、泼彩《春山云起》、张大千、溥儒合作的《山水人物册》(见“近现代专场”)等诸多作品,从多方位展示了张大千的艺术经历和成就,其投资与收藏价值显而易见,值得重视。

5111.张大千1981年作明月馥荷镜心

款识:

钩仙池水近之堂,玉粉光同淡月光。

身与兰梅相馥郁,怎令小字二分香。

七十年十月既望,八十三叟爰,摩耶精舍。

印文:

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辛酉

展览:

“纪念大千居士九四诞辰—张大千回顾展”,1992年5月,台湾。

张大千在花卉画中以荷花画居多。

他之所以喜爱画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

”并且还认为画荷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

故此,张大千画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断推出新意。

形成驰名中外的“大千荷”。

张大千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尤其是晚年创泼墨彩之后,所画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属性,更将文人花卉的笔墨范围拓展至另一境地。

此件泼墨荷花以其惯常的横构图将荷塘一角的生机表现得淋漓尽致。

铺开的荷叶与或含苞或开放的红荷左右呼应,近处的浓墨渲染与远处的淡墨氤氲共同谱写成一首动听的曲子,仿佛荷花的清香随同优美的曲子一起盘旋在观者周围。

5112.张大千1947年作木叶含风静镜心

钤印:

张爰私印、大千

款识:

木叶含风静,千山尚绿肥。

微晖弄晚晴,犹暖旧林扉。

丁亥十一月既望,大千居士张爰。

张大千曾言:

山水画不独要可以观,可以游,且可以居,乃臻上乘。

这是他的创作思想,亦是山水画的灵魂。

较之于花卉、人物的创作,张大千的山水画起步最晚,但却是其艺术生涯中持续时间最长,成就最大的艺术题材。

此件《木叶含风静》创作于1947年11月,是张大千吸收古人笔法与融汇自家画风为一体的代表性作品。

“木叶含风静,千山当绿肥。

微晖弄晴晚,犹暖旧林扉。

”一种潇洒出尘之想油然而生。

静观此作,山峦的巍峨与恬静的山居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对比,但却在小桥、流水和田地间达到和谐与超脱。

密集的点苔和潇洒的斧劈皴,结合画面无不显古意的表现手法,让我们想到一个人—王蒙。

“王叔明乃赵孟俯的外甥……若不远师古人,焉能近似文敏也。

”这是张大千在《仿黄鹤山樵淞峰书舍图》一画中的题识,也曾用在其它画的题识中。

王蒙的画法出自于董巨,并加以发展变化,其最喜欢表现隐居生活的山水风貌,这又契合了张大千的心理。

此幅《木叶含风静》颇具王蒙山水的味道,用披麻皴、斧劈皴和点苔法描绘山石,皴法繁复,苔点有大有小,有浓有淡,或疏或密分布于山石树干之间,但近景描绘的田地、土丘以及院落的画法又融汇了画家自己的画法,别具匠心。

张大千灵动多变的用笔将丰厚滋润的墨色表现的游刃有馀,整体画面构图饱满,结构规整严谨,疏密有致,一派世外桃源之景,引人向往。

张大千曾大量临摹王蒙之作,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在历代大师当中,王蒙是张大千花时间最长且研究临摹最彻底的,因此模仿的也最极致。

张大千仿王蒙山水类画作在艺术市场上也有良好表现,香港苏富比2008年秋拍的作品《仿王蒙林泉清集图》以403.04万元成交,《黄鹤山樵淞峰书舍图》亦是临摹王蒙之作,在荣宝05年秋拍的成交价为484万元。

以此观照,此番推出的这幅张大千《木叶含风静》当也是值得期待的作品。

5113.张大千1939年作赤壁怀古镜心设色纸本

题识:

千古风流,谁得似、髯苏赤壁。

长相望、游情良夜。

风清月白,绿蚁新醅鱼出网,黄泥旧坂霜芟叶。

破寂寥、人影答行歌。

相从客。

波声起、岸千尺;寒水落危崖出。

曾几时重到,江山难识。

杖舄已惊栖鹘梦,啸欲动凭夷宅。

有羽衣,归去揖临皋。

逢畴昔。

满江红。

己卯冬孟,大千张爰。

钤印:

张爰私印、蜀客

展览:

“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

(二)”,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张大千甚爱“苏东坡游赤壁”之题材,盖因其找到了与苏东坡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昔日苏东坡被贬黄州,在政治上失意,于是寄情山水,夜游赤壁后,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以一股豪迈之气抒写了处世的旷达和精神的自由。

这种自由和豪迈感动着宋元以降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在晦暗的现实中和不可预知的前途上充满力量。

此作的题跋即为大千以赤壁为题而赋的《满江红》,词中亦洋溢着一种豪情和一份寂寥。

此图系大千1975年的作品,时大千准备了多幅精品参加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中西名家画展”,后又参加汉城举办的当代画展,此图或为当时为展览所作。

与其多幅“赤壁夜游”图有所不同,此作绘东坡居士一人执杖步行至山崖顶端,向下俯视。

构图颇具危势,倾斜的山岩和山岩上垂下的巨松形成倒三角状。

下方不着一墨,大片空白,或为云雾缭绕,或为开阔水域,到底为何物?

此谜团正是东坡居士欲解开之处,所以他行至崖顶,仍不止步,探向深渊。

整幅章法新奇巧妙,笔法有明显的石涛笔意,笔情恣肆,淋漓洒脱,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

5114.张大千1945年作鹦鹉仕女镜心设色纸本

款识:

谭宾录天宝中岭南献白鹦鹉甚聪慧,上及贵妃皆呼为雪衣女。

上每与嫔御及诸王博戏上稍不胜其爪呼雪衣女必,飞局中鼓翼以乱之。

大千居士乙酉七日作。

钤印:

蜀郡张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

杨妃戏玩雪衣女唐宫博戏见神奇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又名权,后改名爰,又名季爰。

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的人物画大致可以分为写意和工笔两类。

张大千的工笔人物创作始于30年代初。

1932年,张大千获得了传为元代赵孟緁的《九歌图》(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这册《九歌图》分页描绘了楚国诗歌《九歌》中的若干神祗。

尽管当代的学者普遍认为这册页属于14世纪的风格,而非赵氏的原作,但张大千本人确信其为赵氏原作无疑。

这件作品对张大千中期绘画产生深刻的影响。

张大千对册页中使用的柔媚流畅的白描画风十分着迷;30年代中期,张大千有机会接触到传为唐代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及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王己千旧藏,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及徐悲鸿艺术博物馆),这些绘画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线条遒劲,轻重顿挫富有节奏,属于“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疏体”风格。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大多采用了白描形式,线条运用较早期更为丰富,于40年代初形成了成熟的线描风格。

此时的线描不拘于某一传统模式,而是参用柳叶描、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等。

飘逸潇洒者力贯始终,曲折蜿蜒者如随风摆动,粗若浮云、细至珠簪均一丝不苟,点斫有致。

此幅《鹦鹉仕女》(又名《杨妃调鹦》)是张大千仕女人物画中的代表作。

全画以白描手法表现杨贵妃戏玩鹦鹉的故事。

画中仕女,柳叶细眼,体态婀娜,气质娇贵,具有一种貌美华贵的动态美。

人物线条流畅劲健,墨色浓淡得宜,人物与鹦鹉极具动感。

款署“乙酉七日”,即1945年。

是时,张大千自敦煌临壁归来,人物画的头饰、衣饰及衣襟上的纹样全来自敦煌壁画中的藻井纹饰。

杨贵妃戏玩鹦鹉的题材,张大千曾绘过数幅,构图一致,另两幅一为1948年白描本,另一本为1953年工笔设色。

相较而言,此幅绘制时间较早,线描仔细。

(刘阳)

5115.张大千1946年作拂水飘烟出洞庭镜心设色纸本

款识:

丙戌之秋峨眉山中张大千爰。

钤印:

张爰(白文)、三千大千(朱文)鉴藏印:

观翼心赏(朱文)

录文:

何处闲吹两脚笙,云螺黛髻晕眉青。

凉风帝子一千里,佛水飘烟出洞庭。

江渚奇峰,拟北苑河伯聚妇卷笔法为之。

说明:

1992年12月2日,纽约苏富比拍卖第150号。

张大千师法古人,善于摄取神理而不拘于形似。

这幅作品《拂水飘烟出洞庭》作于1946年。

布景为一水两岸式格局,异于巨然的层峦叠嶂的图式。

山峦、坡石圆浑的形体和长披麻皴法、密集点苔等,是典型的古人技法语汇,然而大千在水墨勾皴后,加染沉着的石青、石绿、赭石等色彩,使景色显得明丽蓬勃。

这是他以自己的审美理想来诠释的风格,具有法古变今的创意。

清丽的青绿设色,则表现出他考察敦煌临摹壁画回来后,对唐宋的浓厚兴趣。

这是一幅借鉴古人开拓新貌的变格之作。

5116.张大千1949年作书画合璧镜心册页(四开)设色纸本

题识:

(1).清湘亦有精细,仿宋人笔者,今人动言写意,不知形尚未得,何有于神,写意岂率尔操觚哉。

钤印:

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

(2).盈盈渌水,叠叠青山;放吾艇子,高咏其间。

爰。

钤印:

南场老子、税牛厂

(3).海气茫茫压茆屋。

爰。

钤印:

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4).蓬池几回干,桑田几番改;谁信天地间,竟有山头海。

大千居士爰。

钤印:

张爰私印

(5).上山月在山,下山月在水。

爰。

钤印:

张爰、大千鉨

(6).鸣沙山下閟灵泉,争道清光此最妍;毕竟团栾属天上,人间离缺自年年。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即渥洼池,清水一泓形如上弦月,故曰月牙泉。

顷来濠江度中秋,天昏暗无月,兴致索然,欲赋一诗未成,偶记旧作漫书之。

钤印:

张爰私印

(7).行踏空林落叶声。

汉翘仁弟属,己丑夏张爰。

钤印:

张季

(8).夏间为汉翘弟写此四册,馀纸未及书,即远成都,顷者重来,亦复匆匆,无事忙殊可笑也。

中秋后三日爰。

钤印:

张爰私印

5117.张大千1968年作白帝清晓镜心

款识:

井络高秋隐夕晖,片帆处处忆猿啼。

有田谁道不思归,白帝彩云天百折。

黄牛浊浪路三迷,音书人事近来疑。

吾年三十五岁时写巫峡清秋,依浣溪沙题之。

一时朋辈和之甚众。

顷者天循乡兄索写此图,嘱録旧作,今真欲归不得矣。

五十七年重九前五日,爰。

钤印:

大千唯印大年、大千世界

一洗依傍画格新

—张大千《白帝清晓》之赏

徐见

徐悲鸿评张大千艺术,有“五百年来第一人”之说。

论题材,他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能;论画法,他工笔、写意、丹青、水墨无所不精,笔路之广,见者莫不折服。

张大千言:

“画艺要领,用九个字即可包括,即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

其艺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迈绝古今的造诣,正缘于成功地践行了这一原则。

于传统,他不局限于一家一派,在精研石涛、八大、石溪、浙江诸家同时,对众工画壁、文人卷轴乃至西方艺术兼收并蓄,把古今中外的精华,“一口吞入腹中捣个稀烂”。

同时,他广游国内外巨山名岳,撷取精英,奇峰峭壁,危峦平坡,烟岚云霭,飞瀑奔流……宇宙大观,千变万化皆罗列于胸,齐聚腕下。

更重要的是,他师古不泥,化之为我,自卓然成一家之体。

他指出,“画家在执笔的时候,所理会的,是怎样才能表现出我的性情”,要完成一幅好画,当是“我之心灵,倏然与山川诉合,倏然涌现纸上,一弹指间,气象万千。

张大千山水,工笔、写意皆佳,然最具特色的乃其晚年的泼墨泼彩作品,《白帝清晓》便是其中代表。

他一生曾以巫峡为题作画数幅,此幅乃忆游之作,笔墨酣畅、纵横恣肆。

他充分利用了水的随机性和表现力,来描绘云雾缭绕、山清水秀的场景,山体厚重,墨线、墨块随机生发,蕴含着自然山川无限的生命力,其强烈的故国之思亦奔涌笔端,颇具感染力。

“国画中山水的境界最为重要,然而也要笔墨来辅助。

有了境界,但是没有笔墨,或者有了笔墨,但是没有境界,也就不成为名画”(对大风堂弟子谈话)。

张大千在艺术史上石破天惊的创新之举—泼墨泼彩与其受欧风美雨的吹袭有关,但同时更是其从古人、从造化中彻底超越而得来的成果。

诚如其永别人世前抱病画《庐山高》时题诗所云:

“不师董巨不荆关,泼墨翻盆自笑顽;欲其坡翁横侧看,信知胸次有庐山。

”细观此作,看似洋洋洒洒、随心所欲,其实法度谨严、格调高雅。

山体皴擦与墨染相结合,画中点景之物、水色树影,均有浓郁的石涛笔意,既见传统用笔用墨的功力,又有泼彩泼墨的酣畅淋漓。

文静雍容,一点没有粗暴的火气,蕴藉而深沉。

其在处理泼与勾、粗与细、抽象与具象、文静清俊与气势恢弘等的多样统一方面,显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沉厚而不流为郁滞,传染愈新,光辉愈古。

”(恽寿平语)

“画有三美:

曰大,曰亮,曰曲。

……所谓“大”者,指的不光是画的尺寸和篇幅大,而是角度要大,要开阔。

就是一张小画,也要能从小中见大,虽小景而有大气势、大寄托。

所谓“亮”者,是指一副画能在众人的作品中最为突出和醒目,让人一眼见到,就能为它所吸引,所震撼。

……所谓“曲”者,就是说画里面有股曲折不尽的意思,让人不能一眼看穿,而是感到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一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