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724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六大注意

1

  考生需自己粘贴答题卡的条形码

  考生需在监考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贴本人的试卷条形码。

粘贴前,注意核对一下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是否有误,如果有误,立即举手报告。

如果无误,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

万一粘贴不理想,也不要撕下来重贴。

只要条形码信息无误,正确填写了本人的考生号、考场号及座位号,评卷分数不受影响。

  2

  拿到试卷后先检查有无缺张、漏印等

  拿到试卷后先检查试卷有无缺张、漏印、破损或字迹不清等情况,尽管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如果有,及时举手报告;如无异常情况,请用签字笔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写上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

写好后,放下笔,等开考信号发出后再答题,如提前抢答,将按违纪处理。

  3

  注意保持答题卡的平整

  填涂答题卡时,要注意保持答题卡的平整,不要折叠、弄脏或撕破,以免影响机器评阅。

  若在考试时无意中污损答题卡确需换卡的,及时报告监考老师用备用卡解决,但耽误时间由本人负责。

不管是哪种情况需启用新答题卡,新答题卡都不再粘贴条形码,但要在新答题卡上填涂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4

  不能提前交卷离场

  按照规定,在考试结束前,不允许考生交卷离场。

如考生确因患病等原因无法坚持到考试结束,由监考老师报告主考,由主考根据情况按有关规定处理。

  5

  不要把文具带出考场

  考试结束,停止答题,把试卷整理好。

然后将答题卡放在最上面,接着是试卷、草稿纸。

不得把答题卡、试卷、草稿纸带出考场,试卷全部收齐后才能离场。

请把文具整理好,放在座次标签旁以便后面考试使用,不得把文具带走。

  6

  外语听力有试听环

外语考试14:

40入场完毕,听力采用CD播放。

14:

50开始听力试听,试听结束时,会有“试听到此结束”的提示。

听力部分考试结束时,将会有“听力部分到此结束”的提示。

听力部分结束后,考生可以开始做其他部分试题。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

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

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

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

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

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

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

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

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

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

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

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

文化刚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

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

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

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

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

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

的文化生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

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孝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

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

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

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

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

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

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

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

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

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

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

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

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

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喊啥不一样?

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

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

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

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

那你想坐啥车?

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

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

走呗!

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

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

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

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

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

他不是县长,是俺儿!

我来,我来!

司机要夺车把。

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

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

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

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

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

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

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

他说,大,我知道了。

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小儿,啥事?

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

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

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

咋不走了?

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漓江出版社)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

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

B.“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

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

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

C.“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

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

D.“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

答父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5.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5分)

6.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

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

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

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

“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

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2、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根据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完成10-12题。

10.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状:

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

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

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分)

译文:

(2)微斯人,吾谁与归?

(2分)

译文:

(2)课外文言文阅读(16分)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④,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⑤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

①光、黄:

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朱家、郭解:

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方山冠:

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④前十有九年:

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⑤傥:

倘或。

1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

“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

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3分)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1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

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

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

从“岂山中之人哉!

”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他正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

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

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5.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0分)

⑴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

为而在此?

”(4分)

  译文: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分)

  译文: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分)

  译文: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小题,每题1分)(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表明做君子的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要给他人以足够的理解和宽容的句子是:

,?

(2)《鱼我所欲也》中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4)《曹刿论战》中曹刿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的句子是:

,。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描写了狩猎者盛装出行,随从众多,气势豪迈的词句是:

,。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

,。

(7)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

(8)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

”两句,用两个比喻句浓缩了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坎坷,感慨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难以挽回。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共21分)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B.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

C.他躺在床上看着放在桌子上的照片。

D.月色朦胧在迷雾一般的云层里,水滴漂漂渺渺落下来散成层层水雾,仿佛在喷泉上空穿上了一件朦胧的轻纱。

18.下列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打扫教室历史悠久讲述清楚情节曲折

B.阳光灿烂坚持原则热爱科学勤俭节约

C.享受生活表达观点照顾亲人制定计划

D.调查研究意志坚定禁止吸烟思想解放

19.下列对句子主干的提取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

---东关街是老街。

B.于勒叔叔在把自己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

我父亲应得的那部分。

---于勒叔叔占用我父亲那部分。

C.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企鹅躲藏在悬崖底下。

D.2017年2月15日上午9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扬州市第八届委

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

---政治协商会议隆重开幕。

20.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拿到语文试卷,小明忍不住笑了,拿起笔开始答题,信心满满,手不释卷。

B.危机时刻最能看出人的胆识,勇者首当其冲,怯者畏缩不前,我们当做前者。

C.时光的淬炼、岁月的磨砺让他日渐成熟,处理事情变得优柔寡断,毫不迟疑。

D.我们应做“文明有礼二十四条”的践行者,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成为一纸空

文。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

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

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