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741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docx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

生日顾城的阅读答案

【篇一:

我喜欢活着阅读答案】

t>8.文章的题目为“我喜欢”。

请概括的说出作者喜欢什么?

(4分)9.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3分)草莓像个精致的红灯笼,一路殷勤地张结着。

10.第⑺段“我喜欢另一种花,是绽开在人们的笑颜上的”一句中。

“花”指的是什么?

(2分)11.文章结尾“我喜欢活着,而且深深地喜欢能在我心里充满着这样多的喜欢!

”一句该怎样理解?

(3分)

12.从作者的喜好上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4分)答案:

8.作者喜欢冬阳、春风中的山径、夏日、秋风中的芦苇、梦、花、笑脸、读信、看书、朋友、松散闲适的生活等。

(2分)实际这些喜欢是作者热爱生活的写照。

(2分)9.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成熟的草莓低垂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草莓的喜爱,心情的舒畅。

(3分)10.指人们的笑脸,及笑脸所代表的和善、青春、活泼等。

(2分)11.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为自己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乐观的生活而高兴。

(3分)12.

(1)作者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良乐观的人。

(2分)

(2)略(2分)。

结合文章内容1分,谈自己获得的启示1分。

②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

③我喜欢在春风中踏过窄窄的山径,草莓像精致的红灯笼,一路殷勤地张结着。

我喜欢抬头看树梢尖尖的小芽儿,极嫩的黄绿色中透着一派天真的粉红——它好像准备着要奉献什么,要展示什么。

④我喜欢看一块平平整整、油油亮亮的秧田。

⑤我喜欢夏日的永昼,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

小山谷里的稻浪推涌,美好的稻香翻腾着。

慢慢地,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柔和的晚星遂一一就位。

⑥我喜欢看满山芦苇,在秋风里凄然地白着。

在山坡上,在水边上,美得那样凄凉。

那次,刘告诉我他在梦里得了一句诗:

“雾树芦花连江白。

”意境是美极了,平仄却很拗口。

想凑成一首绝句,却又不忍心改它。

想联成古风①,又苦再也吟不出相当的句子。

⑧我当然同样在现实生活里喜欢山,我办公室的长窗便是面山而开的。

每次当窗而坐,总沉得满几尽绿,一种说不出的柔如。

⑨我还喜欢花,不管是哪一种,我喜欢清瘦的秋菊、浓郁的玫瑰、孤洁的百合以及幽娴的素馨。

我也喜欢开在深山里不知名的小野花,十字形的、斛形的、星形的、球形的。

⑩我喜欢另一种花儿,是绽开在人们笑颊上的。

?

?

?

?

我喜欢,我喜欢,这一切我都深深地喜欢!

我喜欢能在我心里充满着这样多的喜欢!

(选自《张晓风散文》)

〔注〕①古风:

古体诗。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透过清新且温馨的文字,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末尾一句中加粗的“最美丽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示例:

粉嫩色的花瓣,柔柔地铺满了大地。

火红的枫叶,如绸缎似的在秋风中翻滚。

篇三:

我喜欢活着阅读答案

篇四:

我喜欢活着阅读答案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

“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

怎样的人物形象?

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

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

(比如:

“————”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

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

其作用是怎样?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

它完全避免了文章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

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

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

3、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结尾写道:

“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4、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

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议论文的写作。

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不可缺痕。

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有其规律可循。

考点名称:

修辞方法修辞手法:

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如《》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如《》一文,就是从作者到开始写起,再写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如《》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

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2.倒叙

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如《》、《一件小事》、《》、《》等。

3.插叙

4.补叙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如《》第十六回《智取》一节,叙述在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

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等人就喝不得?

这时,作者地交代了、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

5.分叙

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

顺叙法

【特点】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倒叙法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插叙法

【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

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补叙法

【特点】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

考点名称:

现代诗歌赏析现代诗歌:

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2)自由诗:

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

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

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4)韵脚诗:

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

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

出道于2000年之后。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一、初读,了解诗的内容1、了解题目背景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

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看“注释”。

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你的暗示。

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

然后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

【篇二:

顾城诗歌赏析】

p>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小时候,一个寒冷的冬天,顾城在幼儿园里发起了高烧,妈妈赶来了,把顾城包得厚厚的放进儿童车里,在推着去医务室的路上,顾城感觉到世界都睡了,只有星星还又大又亮,小车吱吱地响着,而妈妈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童话,然后他看见了那童话中的世界,正和那洁白的水汽一起,在夜空中轻飘?

?

在妈妈为顾城建造的童话的世界里,他不想长大,想要永远做个孩子,永远坐在妈妈的小推车里,但是他却不能拒绝长大,所以此后漂泊在江湖里,他就像一块漂在大海的小木片一样,思念着他的陆地,思念着他童话的城池。

谢烨说顾城:

“他喜欢睡觉,生活对他来说不过是通向梦海的沙滩。

顾城是一个被幻想宠坏的孩子,如果说梦境是熟睡者的幻想,那么幻想就是清醒人的美梦。

所以他想要拒绝长大,但是成长不可避免,但长大了的诗人,却不让他的灵魂破茧而出,因为这个过长的梦,他变成了蛹。

他就一直呆在这个蛹里,做着关于这个世界的美梦,但是他知道:

我的梦不会太久,她预备了萤火虫。

孵梦的壳不可避免地在一丝丝裂开,只到有一天无法遮住诗人长大的身体,有一天,他胆怯地睁眼看着这个世界,梦,告诉他,生活是假的,而此时生活扑面而来,告诉他,梦是假的。

生活,像一群又一群蒙面人,打劫了诗人的梦。

最后,诗人的那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终被一把斧头拆毁。

那一把斧头莫名的出现在悲剧现场,却不是凶器,仿佛是种意向,就像那扛着斧头进山的樵夫,遇仙人,下一局棋,等要回去,才发现斧已烂柯,才知人间已今夕何夕,他是真的误入了那座仙境,却再也回不去了。

就像顾城,携一笔,进入了他的童话乐园,他描绘了这童话里的种种美好,可是再出来,看见这人世亦是不知今夕何夕,而离开童话的他亦如离开水的鱼,离开天空的飞鸟,离开花朵的蝴蝶,濒临死亡。

顾城说:

“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不少人认识顾城大多起于《一代人》同时又终于《一代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此顾城就非彼顾城,而这首诗虽然曾经以朦胧诗的典范而出现,但是当人们已经在某一个较固定的层面普遍认同和接受了它,把它当成了“一代人”独特的标志与象征,那么实际的它也就已经不再是以“朦胧”的形态而存在了。

它成了一个有着特定指代意义的符号,诗的思想性虽被拔高了,而它的诗意和情绪性却遭遇了不可避免的简化和滑坡。

(这里也许有一个不甚明显甚至还有待商榷的悖论:

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却在不朦胧的层面被广泛接受了。

因此在朦胧诗最有影响的时候,“朦胧”的含义本身却并没有被完全的理解和接受。

当然这已经不是本文所要和所能讨论的了)

而如果每一首诗都像一个标语口号那样确定不移,那么它就不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去反复品读和欣赏。

今天当我重读顾城的《一代人》,它吸引我的地方已经不再局限于它曾经据以成为典范之作的对一个时代以及那一代人遭际、姿态和抱负的统摄与反映。

而是要远在这一点之外,在诗歌本身自然保存的字句中。

寻求那最初的表达冲动、表达难度、表达幅度和在这个寻绎的过程中我在其间自由领略时所享受到的快感与快意,才成了我作为另一代人却仍然能够对它感同身受的原因。

这首诗的“诗眼”,或者说解读这首诗的关键词我以为是一个“却”字。

对这个字的不同感知、理解与领悟,对它不同的定性,造成了极不相同的欣赏和解读效果。

在从前一些特殊年代,这种思想上的取向也许就是判定一首诗优劣的标准,但是今天,对它的偏好与取舍则更应该退回到诗意本身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上去,退回到文学自身的感性与情性范围以内来对它进行选择和评说。

诗歌在现代失去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诗歌解

读的可能性与自由性的被戕害与被强奸。

当所有诗句不是直言不讳,就是微言大义;读者要么只看到一种赤裸裸的煽情和无从参与的直白,要么是被宏大而又枯槁的口号压得失去判断、丧失了个体鲜活的感性与悟性。

这样一来还会有什么诗的欣赏可言?

当欣赏成了不可能,又哪里会有什么欣赏的快意和兴趣?

而既然没有了兴趣,自然也就不会有对诗歌的关注与热情了。

当然这是后话。

既然诗歌是一种敞开,那么也许这种相互纠缠混合的混沌状态才是它的真实状态和原生状态。

但是既然诗歌同时又是一种命名,那么它就必然会有哪怕截然不同却一定切实存在的具体意向。

解读的自由不是盲目与不可确定,而应该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确定。

所以我抓住了“却”字作为我的诗歌“确定”的契机。

正如上文已经有所提及的那样,一切可以从对“却”字的不同命意开始。

如果我们把“却”理解为一个转折连词,理解成“但是”和“偏要”,那么这首诗就有了一种英雄主义的决绝与悲壮。

即便执拗得孤傲,那也是对丑恶势力的孤傲。

因此它成了“一代人”凛然的肖像,哪怕黑夜漆黑了“我”的眼睛,但是这只会使“我”更起而反抗,而决不屈服。

“黑色的眼睛”既是一次受骗和被伤害,同时也导致了“我”的觉醒与反抗。

至于“光明”的有无,并不是诗要表达的重点,也不是它主要关心的所在。

它要突出的只是一种对待“黑暗”的态度,表示一种在荒谬中却依然坚定的一代人孤胆英雄般的姿态。

这种理解是《一代人》被接受的主要理由和方式。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却”的意义理解为一种反讽或自我嘲弄,把它理解成“竟然”的意思。

这样,英雄主义的色彩便被极大地消解。

诗歌所表示的不再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姿势,而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嘲笑。

“黑暗”在这里压倒了对光明本该有的信念,而“光明”是不可能的。

追求光明是可笑的,因为唯一可用来追求的武器也已经被黑暗所俘获、所污染。

“黑色的眼睛”和“光明”之间形成了不可抹灭也无法调和的悖谬。

谁如果去打破它,谁就应该受到失败和嘲笑。

只是在这里,打破和嘲笑的人,几乎就是同一个人,因此这种英雄主义的退守里其实也能够包含着一丝时不我与的进击。

嘲笑因为发自自我而有了指控的力量,虽然它是曲折的、甚至是消极的。

这样的理解少了许多悲壮,多了一些苦涩;少了一种顽强不屈的“韧”的精神,多了些自我消沉的颓丧。

就像接受一种宿命,“我”嘲笑并且接受了“人的不成功”。

从很多方面来看,这种理解似乎更接近顾城本人的真实。

同样作为黑暗现实里的失败,前者也许是暂时的,后者却宣告着一种必然。

如果前者还有更多的“壮”可言,那么在后者也许就只剩下了自我解嘲后无以复加的“悲”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

是在接受中被简化和定型化了的悲剧英雄,还是在浓重夜色中冲突不出,因而沉湎理想的“一个任性的孩子”?

事实也许是,这两者在深层其实是相通的,英雄往往正是那些比普通人多了一些“任性”和孩子气的人。

他们的身上保存着更理想化也更纯粹的天性,正是这一点才使他们和一般人区别了开来,也才使他们最终选择了“英雄”的行为并且成为英雄。

所以孩子的任性其实是对英雄的丰富而不是消减。

只是,过度的理想主义也可能导致对现状的抗拒和悲观,毫无保留的退守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取向。

当孤傲的执拗走向极端,无奈的自嘲不是作为一种清醒而冷静的精神底色平衡激情,而是成了一种自我沉溺的理由和表现方式,对英雄行为和理想主义的期冀就容易在现实磨难面前,由希望而转向无望进而步入绝望。

这就会导致人的遗世孤立和他偏执性格的片面发展与激化。

从而导致两者在这一点上趋于统一,走向汇合,并且在这个封闭的圈内相互助长、恶性繁殖。

如果这样说不是十分的牵强附会的话,我还想指出,在本诗的题目“一代人”和诗句中的“我”——而不是“我们”——之间,其实早已经隐含着或者预示着在那个时代语境中,个人选择的矛盾及其张力。

比如“一代人”的宏大和“我”的渺小,比如“一代人”的担当和“我”的不胜。

我不敢说这是顾城所自觉和有心的用意,事实上,这两者也没有必然如此的对立,因为“我”完全可以作为“一代人”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发言、而具有代表性。

同时无论在诗歌的节奏上还是就诗歌本身的个人性表达而言,用“我”都要比“我们”适宜。

因此我之所以指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诗意的内在张力而言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那特殊的一代人他们痛苦而艰难的现实选择与内心冲突,强调诗歌表意所具有的充分性。

作为同时代人,温情的舒婷也曾写下《一代人的呼声》,在那里喊出了另一种更坚定也更自信的声音。

所以我相信,无论是“一代人”还是《一代人》,它们都是丰富的、多面的。

而我们对它的解读、我们作为又一代人正在和将要做出的选择也一样。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只是把它当成了名人名言。

到了2003年的文学课上,我知道了它是一代朦胧诗人顾城的名作。

2007年,又再次聆听了郑大老师对这首名诗的赏析,颇有感触。

于是在课余去图书馆寻找有关顾城的书籍与这位神奇的诗人作心灵的沟通?

?

——题记

一、闲谈顾城

出生于1956年的顾城在“文革”期间只是个少年。

和大多数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一样,他经历了少年时代天真单纯的信仰的破灭,也经历了从彷徨、迷惘到追求、觉醒的生活历程。

从他早期的短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世界的冷峻的怀疑和批判。

与同时期的诗人相比,顾城显得与众不同,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写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他要用“纯银”一样的声音去构筑一个天国。

为此,他被成为“童话诗人”。

诗人也不愧于这个称号。

在他的笔下的世界是纯净和谐的,他的诗作被表现在未被涉世的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中,也被表现在没有被污染的大自然中。

他一直去寻找朦胧又纯粹、自然简单又高度理想的童话王国。

甚至为了保持这个童话王国的纯粹,他拒绝长大,拒绝成人的心态和眼光。

我认为这和他小时候随父亲下方,在自然环境里长大有关。

阳光、沙滩、松树是他诗作中始终不变的角色。

所以说,在朦胧诗人中,顾城赢得了这个称号是理索应当的,舒婷曾在《童话诗人》中十分形象地勾勒出了顾城和他诗歌的特征。

但是,在童话诗人顾城的内心一直就有着另外一面:

童年的记忆培养了诗人的敏感和想象力,却也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这既是他极力逃避现实的主要原因,也是后来造成他性格怪异、人格分裂的重要因素。

下放时受歧视的生活和返城后人生际遇的不顺都使他心灰意冷。

他在诗里写到“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童年生活留下的阴影,使他对新是生活充满了恐惧,也使他不能像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那样对历史做出理性的评价。

他说:

昨天,像黑色的蛇,盘在角落?

?

写的如此忧伤绝望、可怜幽冷,与他唯美纯真的童话诗形成极大的反差,其实这也是诗人心灵真实的一面。

由于无法摆脱阴冷的记忆,又深深知道童话王国的脆弱,现实中的顾城只能以离群索居的方式逃避现实。

就是这样一位诗人,给后人留下了一篇世人皆知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和社会批判意识的诗篇——《一代人》

【篇三:

中国当代文学2014年7月试题与答案】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半开卷)2014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亭面糊”和“菊咬筋”两个人物出自作品:

a.《山那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