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054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2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讲 商鞅变法讲稿.docx

第一讲商鞅变法讲稿

第一讲商鞅变法

一、章结构

春秋战国时代背景

春秋:

前770----前476

战国:

前475----前221

大变革: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

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

大发展:

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司马迁说: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属于春秋时期。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二、课结构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

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4、关于必修一:

西周时期主要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关于必修二:

商周时期主要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关于必修三:

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指?

其影响如何?

请列举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四、教学过程

㈠春秋战国

1.春秋战国时代背景

1、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表现

(1)经济上:

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铁农具和农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进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井田制瓦解、大量私田出现和土地买卖(生产力);新的剥削关系和租佃制度的出现;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地主(旧奴隶主转化而来和勤劳致富的平民)、农民(由奴隶和平民转化而来)。

(生产关系)

(2)政治上:

废除旧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改革

世卿世禄、封邑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局面需要打破。

(3)军事上: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直接动力)

战争更加频繁,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富国强兵

(4)文化上:

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理论武器

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法家顺应时代需求。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

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发生变革。

(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

2、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2)鲁国的改革:

鲁国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

3、战国时期

(1)背景

经济上:

封建土地私有制获得发展。

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表现

魏国:

李悝变法;楚国:

吴起变法;秦国:

商鞅变法。

齐国、赵国、韩国等也陆续实现改革。

3.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

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背景:

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

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

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

政治上,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

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注:

这是1976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兵器;从左至右,分别是:

戟、戈、戈、殳。

由于战争的需要,战国时的武器已经大为改进。

图中的这些武器都属于长柄武器,非常适合在战争中攻击敌人使用。

4.评价标准:

一场变法和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㈡秦国商鞅变法

(1)背景

1、改革必要性

①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②不利形势:

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初步改革成效不大。

2、改革可能性(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

①有利条件:

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

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受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历史机遇:

三家分晋、士人要求

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力量削弱;中原人士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进行改革。

②直接原因:

秦孝公发愤图强;商鞅来秦

注:

商鞅

公孙鞅,卫国

魏国——遭忽视

秦(孝公)——重用→左庶长,

大良造(商君)

两次推行变法:

前359年,前350年

1、成长的历程:

自小喜好刑名之学,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投身魏国,受到公叔痤赏识,但不为魏惠王赏识

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

A、秦孝公招揽人才。

B、卫鞅受到秦孝公赏识,与BC356年开始主持变法。

注:

商君者,韂之诸庶駆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

”公叔曰: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

“王□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

“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

“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2)措施

1、经济(以农求富)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内容:

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意义: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2、军事(提高军队战斗力)

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加强集权)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

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4、文化(思想文化专制)

“燔诗书而明法令”。

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秦律。

5、社会风俗(改革旧俗)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父子及成年兄弟分户而居。

(3)性质:

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宗旨:

富国强兵。

(5)指导思想:

法家思想。

(核心内容:

鼓励“农战”,实行“法治”。

(6)特点:

1、全面性: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多方面,对奴隶制进行全方位改革。

2、彻底性:

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以法律形式推行改革措施,改变“刑不上大夫”传统。

3、有效性:

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进步性:

以废除奴隶制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

5、持久性:

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

⑺思考:

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㈠原因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㈡根源:

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1、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㈢定义:

重视农业生产,抑制(限制)工商业发展.

㈣目的

1、直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㈤评价

1.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基础。

2.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特别是明清时期):

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

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合乎秦国国情(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3、商鞅不顾自己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个人努力)

4、干扰力量相对少(君强贵弱、三家分晋)

5、秦固有文化低,易吸收较高的文化(认同法家)

6、措施全面彻底(赏罚分明、执法如山、法不阿贵)

7、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⑻评价

1、积极作用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①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

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④综合国力

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的认可

作用: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六.变法的意义:

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下了土地兼并的祸根,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改革不完全彻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④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⑤倡导君主独裁,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⑥文化高压,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导致创新意识窒息

(8)成功因素

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

3、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4、商鞅的个人因素:

政治才干(取信于民、充分的舆论宣传)、铁血手腕(执法如山)、坚毅果断的精神品质。

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

1、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全面的、成功

地主阶级改革运动;(性质)

2、除旧布新,推动了社会进步;

3、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

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发展都起了重

要作用;

5、变法也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注:

请分析:

商鞅变法的特点有哪些?

指导思想:

法家思想

主要宗旨:

富国强兵

内容范围:

涉及社会各方面,变法全面彻底。

推行方式:

以法律手段推进,实行法治。

变法性质:

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运动。

结果影响:

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商鞅变法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1、经济: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2、军事: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主观上:

(1)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

(2)秦孝公重用并大力支持。

客观上:

(1)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

(2)商鞅有杰出才能,能取信于民,态度坚决,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认识:

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进步性;局限性。

启示:

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启示:

(1)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2)要取信于民,有社会基础;

(3)应具有创新精神;

(4)应具有斗争精神。

关于工商业政策:

雅典:

鼓励发展工商业;

战国:

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

关于人民权利问题:

雅典:

打击贵族势力,扩大民主基础,让更多的人享有民主权利;

战国: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加强君主集权。

注:

材料一商鞅以三晋地狭(少)人贫(穷),秦地广人寡,故草(荒野)不尽垦,地利(物产)不尽出。

于是诱(诱导)三晋之人,利(利益)其田宅……(使其)务(专心从事)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裁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回答: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诱”因:

要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受诱”因:

“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结果:

经过几年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典型例题】

(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

【解析】

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

变化:

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2分)

关系:

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8分)

参考资料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曰:

“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

“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

“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

‘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商鞅入秦[编辑]

卫国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

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

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

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

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

商鞅说秦孝公意图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垦草令[编辑]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主要内容有:

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第一次变法[编辑]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主要内容为: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

前358年,秦国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

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

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

第二次变法[编辑]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

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主要内容为:

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

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

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

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

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

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

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仅仅29岁,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才22岁,刚刚登基为王。

据《史记》司马迁讲,商鞅第一次去见秦孝公,他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

事后,秦孝公怒斥景监:

“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谈。

”商鞅反而高兴了:

“原来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

”第二次见面,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秦孝公的兴致比前一次好点了,但还是觉得不着边际,哈欠连天。

商鞅更高兴了:

“秦公志不在王道。

有了前两次的试探,商鞅第三次去见秦孝公,又用“霸道”来试探秦孝公;秦孝公很感兴趣,激动地握住商鞅的手:

“请先生教我。

商鞅能一再受到秦孝公召见,走的是秦孝公宠幸的阉臣景监的后门。

在三次接见中,商鞅终于发现秦孝公对霸道的兴趣。

他对景监说,下次再接受召见,一定要跟秦孝公好好讲讲霸道。

果然,商鞅第四次去见秦孝公,两人谈得非常投机,一连谈了好几天。

后来,景监问商鞅是怎样打动秦孝公的。

商鞅说,帝道和王道的实现,需要很长久的时间,秦孝公等不及;这一次讲可以速效的“强国之术”,很符合秦孝公的心意,但秦国从此不会有殷、周那样的成就了。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有很深入的刻画:

变法初期,给新法提意见的人很多,商鞅竟借口太子触犯新法,让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代为受过,一个处以刖刑(砍脚),一个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涂墨),于是“秦人皆趋令”,再也不敢批评新法;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十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一些原来批评变法的人,又改口说变法的好话,等于是向商鞅认错,商鞅却趁机大做文章,将这些“乱化之民”全部发配远方,从此秦“民莫敢议令”;几年以后,商鞅又以公子虔触犯新法为由,将他处以劓刑(割掉鼻子)。

商鞅变法,先后分两次进行。

要实现三个基本目标:

一、发展农业;二、扩张军事力量;三、强化君主权力。

主要内容为建立邻里连坐、兄弟析产分居、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农抑商、建立县制、鼓励垦荒、平均赋税、统一度量衡等制度。

然而,就变法的主导倾向而言,商鞅是要通过奖励军功,建立一个以军功等级制为基础的社会,并将鼓励战争杀戮彻底制度化,推崇暴力,“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将整个国家改造成一部战争机器。

后来有人以秦国“与戎狄同俗”,谓秦人有“虎狼之心”,来说明秦人从来都具有嗜杀的本性;事实却与此相反。

《左传》上说,秦穆公在位时,有一年,晋国发生大饥荒,晋惠公向秦国请求粮食支援。

对于晋惠公,秦国是不喜欢的。

当年,晋惠公在秦国的支持下继任晋国国君,却立即与秦国翻脸,自食其将晋国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的诺言。

对此,秦穆公深恨不已。

但秦穆公认为,晋国百姓是无辜的,还是应该给予粮食援助。

然而,对于秦国的以德报怨,晋惠公却毫无感激之心。

第二年,秦国也发生饥荒,向晋惠公请求粮援,晋惠公却趁概率军攻打秦国。

不得已,秦穆公哀兵出征,击败并俘获了晋惠公,但最终还是释放了他。

秦穆公的一再以德报怨,足以证明秦国曾经颇有仁义古风。

而称秦国为“虎狼之国”,其实都是商鞅变法以后的事情。

商鞅在秦国任宰相十年,权焰熏天,志得意满时,赵良却跟他说了这么一番话:

“你靠巴结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才得以亲近秦孝公,飞黄腾达。

这不是成名的正道。

“你治理国家却对百姓漠不关心,光顾著大建豪华的宫殿城阙。

这些工程算不上政绩。

“你利用法律手段来排斥异己,对政敌你可以割掉太子老师公子虔的鼻子,对平民百姓你随意用严刑酷法予以残害。

这不是执法,只会积累怨恨酿成大祸。

“传统道德对百姓的感化比官府的恐吓命令更能深入人心,下民效仿上官的清廉正直比遵循上官的三令五申更为迅速。

现在你排斥传统道德,用权力来强行灌输所谓的先进文化,这谈不上教化百姓。

“你又称孤道寡,炫耀权势,天天把秦国的贵公子投入监狱,无礼地欺凌他们。

诗经说:

‘老鼠都举止得体,这人却蛮横无礼,既然蛮横无礼,何不赶快断气。

’根据诗经来看,这不是平安长寿的做法。

“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后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你不但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杀掉杜欢,在公孙贾脸上刺字。

诗经说:

‘得人心者上台,失人心者垮台。

’这几桩事,不是得人心的举措。

“你出行的时候,后面随从著几十辆车子,车子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士兵,有身材魁梧的大力士陪着你坐车做贴身保镖,车子旁边还有手持矛戟的徒步卫士飞奔护送。

这几样东西只要少了一样,你就坚决不出门。

书上写着:

‘仰仗道德的人走向昌盛,仰仗暴力的人走向灭亡。

’你现在处境危险的就像早上的露珠受阳光照耀一样,还想延年益寿吗?

“你为何不放弃权力,归还十五座封邑,到乡下去浇灌菜园,劝说秦王多做好事:

提拔被埋没的贤能、赡养老人、抚恤孤儿、尊敬长辈、礼遇功臣、尊崇有德之士?

这样可以使你稍微安全一点。

“难道你还要贪图既得利益,要垄断所谓教化,要积蓄百姓怨恨吗?

一旦秦孝公死后,秦国难道真的不会逮捕你吗?

可以坐等灭亡的来到了!

商鞅死于自定的法律

五个月后,秦孝公死去,太子即位,太子老师公子虔告发商鞅意欲谋反,秦惠王下令派人逮捕商鞅。

商鞅本是魏国人,就潜逃到边境,天黑了想在旅馆里住下。

旅馆老板拒绝他说:

“对不起,商鞅定下了法律,入住客人没有身份证明,要连旅馆老板一起治罪。

商鞅这才哀叹道:

“天啊,苛法的害处竟然厉害到这种程度!

”他不敢住店,连夜逃到魏国。

然而魏国因为他曾经背信弃义,又是秦国的通缉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