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287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9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人体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A.淀粉被消化分解成麦芽糖B.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

C.胰高血糖素的合成D.血浆蛋白与游离脂肪酸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生理活动方式的场所,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A、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麦芽糖是在消化道内,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O2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

C、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发生在胰岛A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血浆蛋白与游离脂肪酸结合,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抗体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

D.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虽然产生较多的乳酸,但不会引起血浆pH明显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有:

水分、盐、糖类、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细胞分泌物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抗体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是Na+和Cl-,K+主要位于细胞内,是维持细胞内渗透压的主要离子,C正确;

D.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人体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浆中HCO3-、HPO42-等缓冲物质的存在,不会引起血浆酸碱度的明显下降,D正确。

3.下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泌尿系统

B.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

C.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血浆

D.激素、氨基酸、胰蛋白酶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形成血浆。

【详解】A、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要经组织液、血浆等,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系统、泌尿系统,A正确;B、①是血浆,不是血液,血液包含血细胞,血浆不包含血细胞,B错误;C、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是组织液,而不是血浆,C错误;D、激素、氨基酸属于内环境成分,胰蛋白酶是消化液,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

A。

4.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B.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

D.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唾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A错误;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都要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点睛】注意:

凡是动物体上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或相通的液体均不属于细胞外液,则不属于体液,如各种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肠液等)、泪液、汗液、尿液、鼻粘液等等。

5.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是()

A.中暑B.糖尿病

C.低钾血症D.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

,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A项错误;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B项错误;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小于5mmol/L,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C项错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为遗传病,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D项正确。

故选:

D。

6.下图是人体肝脏细胞及其所处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主要组成在图中均有显示

B.③④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相同

C.胰岛素浓度升高可以抑制③②过程

D.a可表示由许多C6H12O6连接的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是人体肝脏细胞及其所处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③表示血糖进入肝细胞,其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①可表示葡萄糖聚合形成肝糖原;②表示葡萄糖分解成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④表示氧气进入肝细胞,其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详解】内环境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在图中没有显示淋巴,A错误;③过程中物质葡萄糖的转运方式是主动运输,④过程中物质氧气的转运方式是自由扩散,③④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不同,B错误;胰岛素浓度升高可以促进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葡萄糖及肝糖原合成,即促进③②过程,C错误;a可表示由许多C6H12O6连接的物质即肝糖元,D正确。

故选D。

【点睛】C项中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要分成两个方面回答,抑制来源、增加葡萄糖的去路如氧化分解转化储存等,此处容易混淆。

7.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

B.饥饿时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低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A正确;饥饿时肝糖原可以分解形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故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高,B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越高,血浆渗透压越大,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故选B。

8.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

B.血浆蛋白的含量下降可能会引起机体组织水肿

C.机体产生乳酸后,主要依赖HCO3-/HPO42-缓冲体系来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

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详解】A.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所以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蛋白的含量下降,相对的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结果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可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维持血浆pH的稳定,C正确;

D.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会促进水分的重吸收,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9.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②④⑤B.⑤⑥C.①③④D.①③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不是内环境.

【详解】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①正确;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②错误;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③正确;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发生在组织液内,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④错误;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⑤错误;⑥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体液,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⑥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⑥中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①③⑥。

故选:

D.

【点睛】本题是对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的总结,规律总结:

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生化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凡是只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都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生化反应也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10.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氨基酸、神经递质、血红蛋白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艾滋病都是由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

D.大量出汗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涉及内环境成分渗透压、免疫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

【详解】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血浆渗透压大小与血浆中的微粒数目多少有关,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艾滋病是由HIV侵染T细胞造成免疫功能过弱引起的,C错误.

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水的重吸收,D错误.

【点睛】易错点: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血浆蛋白在血浆中,血浆蛋白是内环境的成分。

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病;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保水即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

11.如下图为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细胞外液的三种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Y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多,则Y的渗透压会升高

B.若Y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则X的含量会增加

C.X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Y

D.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Y、Z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

【详解】A、若Y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多,则Y的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

B、若Y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则X组织液的含量会增加,B正确;

C、X、Y、Z分别代表组织液、血浆、淋巴,三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错误;

D、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Y血浆、Z淋巴,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的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种细胞外液的成分及转化,答题关键是识记相关内容。

12.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

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1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方向是双向的。

【详解】在a点左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a、b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2、3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如图4,A正确;在b点右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b、a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3、2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B正确;在a、b两点的中央刺激,兴奋向两侧同时等速传导,不会出现指针的偏转,如图1所示,因此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C正确;如果刺激点在a、b两点的中央偏左,所以a点先兴奋,电位如图中2情况,然后b点后兴奋,电位如图中3情况,即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D错误。

13.下图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乙表示神经中枢,甲、丙未知。

神经元A、B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

现欲探究A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某研究小组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

B.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

C.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

D.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已知乙表示神经中枢,则甲、丙中,一个是感受器、一个是效应器,A和B中,一个是传入神经、另一个是传出神经,而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据此分析。

【详解】A.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B传向A,则A为传出神经元,A错误;

B.据A分析可知,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B正确;

C.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A传向B,因此A为传入神经元,C正确;

D.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A传向B,因此A为传出神经元,D正确。

14.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该反射弧由a、b、c、d、e五部分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表示效应器,e表示感受器

B.刺激①处后可在神经纤维d上检测到电信号

C.针刺导致大脑皮层产生痛觉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D.兴奋在c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e、d、c、b、a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e、d、c、b、a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A正确;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刺激①处后不可以在神经纤维d上检测到电信号,B错误;C、针刺导致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只有感觉无相应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是不完整的,不属于非条件反射,C正确;D、兴奋在c处的传递属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

故选:

B。

15.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正确;

B、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结构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完成“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6.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的结构关系。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a、c结构分别通过生物电、生物电与化学信号传递兴奋

B.结构 c中的酶能与相应受体结合使兴奋终止

C.剌激b,则在a、d处可测得膜电位的变化

D.静息时,d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a为神经纤维,c为连接两个神经元的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在突触中单向传递。

【详解】A、神经纤维上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神经冲动,突触中通过生物电与化学信号传递兴奋,A正确;

B、c处的酶能把相应神经递质分解使兴奋终止,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因此刺激b处可在a处和c处测到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

D、静息时,由于少量钾离子外流,导致d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D正确。

故选B。

17.冬天,一健康男子在室外静静地等车,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其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男子的体温调节中枢一直处于调节体温稳定的较兴奋状态

B.该男子体内热量主要来自④⑤的产热

C.②③、②⑤均属于神经调节

D.②的活动增强,会引起⑥⑦⑧的活动相应增强,有助于机体增加产热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的体温调节有产热和散热双重调节机制,人体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机体体温的恒定。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由于该男子一直处于较低温度下,所以其体温调节中枢一直接受来自①的兴奋,故一直处于较兴奋状态,A正确; 

B、安静状态下,机体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和骨骼肌,B正确; 

C、皮肤血管和骨骼肌都属于效应器,下丘脑控制皮肤血管和骨骼肌收缩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活动加强,会引起⑥⑦⑧的活动相应增强,但不一定会使机体产热增加,D错误。

 

故选D。

18.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适宜强度的刺激进行如下实验:

①只刺激a神经元,②只刺激b神经元,③先刺激a立即再刺激b。

结果c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表现分别为曲线甲、乙、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a神经元,c神经元产生电位变化,属于反射

B.由图可推知,突触2释放的递质起抑制作用

C.适宜强度刺激b神经元,b神经元不会产生电位变化

D.若c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刺激能够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则c为垂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①只刺激a神经元,甲出现动作电位,说明突触1释放的递质起兴奋作用,②只刺激b神经元,乙不出现动作电位,③先刺激a立即再刺激b,动作电位减弱,说明突触2产生抑制作用。

【详解】刺激a神经元,c神经元产生电位变化,由于不是在反射弧上完成的,不是反射,A错误;由图可知,只刺激b神经元时,c不兴奋,可推测突触2释放的递质起抑制作用,B正确;适宜强度刺激b神经元,b神经元兴奋,会产生电位变化,C错误;若c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刺激能够分泌促激素,则c为垂体,D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及动作电位的发生。

神经递质分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抑制,不产生动作电位。

19.下图表示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流计的电极均连接于神经纤维外表面,A、B、C为可以选择的刺激位点。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刺激A点,兴奋以局部电流

形式传到B点

B.若要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最好刺激C点

C.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D.刺激B点,观察②指针的偏转次数,可以判断X处有无突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在突触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

【详解】AB之间有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A点,兴奋是不能传到B点的,A错误。

刺激C点,只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从C传到B,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