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373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docx

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总复习导学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导学案

第十单元总复习

单元教材分析

课时数

6课时

教学时间

第周——第周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教学难点:

系统地整理出万以内的、加减法竖式计算该注意的地方。

熟练地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内容

 

总复习这一单元包括整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复习共分为五部分:

万以内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分、秒及千米和吨,分数的初步认识。

而“数学广角”是作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而安排的,因此没有单独安排复习。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万以内的加、减法”其难点在于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而根据《标准》对数与代数的内容安排,第一学段只学习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在第二学段没有安排说明三年级的三位数笔算加减是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最高要求。

因此这一内容要让学生切实学好,并要注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第一课时复习计量单位

备课人:

易松审核人:

教学内容:

教材109页第1题

(1)、(2,)练习二十四第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时=60分、1分=60秒及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

计算。

2.通过进一步学习各种形式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物体质量单位,长度但我的知识。

3.通过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的过程。

4.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充分体验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间单位间的关系,比较熟

练地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长度单位的相关

知识。

教学难点:

时间单位。

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吨千克克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2.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时=60分1分=60秒

3.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你们能说说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

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二、基础练习

1.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109页第1题

(1)、

(2)

(1)关于单位的合理使用。

分析题意: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的认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这类题目在考试中经常出现。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能力。

(2)关于时间的计算。

分析题意:

本题是考查经过时间的计算,以及时间的表示方法。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知道时间单位的进率,知道时间的表示方法,认识钟表。

对于本题而言:

现在的时间是9时40分,所以经过20分钟,时间是10时。

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在教材的钟表上画时针与分针,然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我们再来看看教材练习二十四第3题。

组织学生先观察图,理解题意,然后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8分=()秒3时=()分58分-33分=()分

3时+4时=()时41秒-19秒=()秒360秒=()分

5厘米=()毫米360厘米=()分米8米=()分米

2千米-700米=()米10千克=()吨2吨-800千克=()千克

2.电影从2:

05开始,放映到3:

10,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3.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4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思考过程。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页第1题(3),练习二十四第5、18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笔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

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经历笔算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方法的归纳整理过程,

是学生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计算下列各题

52+3586-3447+3336-18

650+345374+456395+256580+370

843-564750-540440-150678-243

学生独立计算,同桌相互检查。

谁能说说笔算加法、减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汇报。

二、基础练习

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109页第1题(3)

出示题目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1.同学们,先一起看看第一个问题:

飞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要求飞机飞行的总路程,我们就要弄清楚飞机飞行的路线。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下,说一说飞机飞行了多少千米,然后指名回答。

得出飞机首先从北京飞到广州,然后飞到三亚。

请大家在草稿纸上计算,飞机到底飞了多少千米,然后指名列式。

学生反馈:

1907+690=2597(千米)

根据横式,指名一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

1907

+690

2597

强调:

个位上是7+0=7;十位上上0+9=9;百位上是9+6=15,所以百位上是5,向千位进1,千位上是1+1=2,结果是2597.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

比从北京直接飞到三亚,这两者相比,飞机飞行的路程,前者比后者要多多少千米?

教师强调:

第一问的结果要作为第二问的条件,必须要保证结果正确,否则第二问无法正确解答。

再让学生在草稿纸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597-2541=56(千米)

2597

-2541

56

3.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

从北京飞到广州比从广州飞到三亚多多少千米?

解答:

1907-690=1217(千米)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并解答。

4.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在笔算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了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在笔算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后再减。

如果想知道计算时你做得对不对,可以采用验算或估算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四第5题。

2.水果店有苹果256千克,有运来苹果346千克,现在水果店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

3.教材第114页练习二十四第18题。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复习倍的认识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1题(5),练习二十四第9、17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解决有关倍数的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

2.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经历倍的认识,求解倍数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归纳、比较的思想

和方法。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

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有关倍的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倍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投影出示教材第110页第1题(5)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题,把你发现的知识记下来,然后向老师汇报。

这道题是有关倍的计算的题,是关于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实际问题。

是的,你们的发现真到位!

其实这就是我们再第五单元学过的“倍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倍你还知道些什么?

还有已知两项求倍数,用除法计算。

同学们学的真扎实,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二、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二十四第9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然后指名分析过程,集体订正。

(1)已知笔袋的价钱是16元,三角板的价钱是4元,所以笔袋的价钱是三角板的16÷4=4倍。

(2)彩笔的价钱是三角板的9倍,已知三角板的价钱是4元,所以彩笔的价钱是9×4=36(元)。

(3)笔袋的价钱是钢笔的2倍,已知笔袋的价钱是16元,所以钢笔的价钱是16÷2=8(元)。

(4)可以用两个物品之间的价钱关系来提出问题。

如:

钢笔的价钱是三角板的几倍?

解答:

8÷4=2

2.投影出示练习二十四第17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分析与解答:

已知前年有16户使用天然气,去年是前年的4倍,可知去年有16×4=64(户)使用天然气,今年使用天然气的比去年增加了20户,所以今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64+20=84(户)。

三、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复习的是倍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又有哪些要提示大家注意的吗?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1题(4),练习二十四第7、8、14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功夫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多位

数乘一位数。

2.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3.熟练掌握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模型。

4.使学生经历乘法的复习过程,体验多次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

5.使学生再次经历解决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日

常生活中的应用。

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

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解决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110页第1题(4)。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学生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解答方法,使大家知道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个数位上的数,不能漏乘。

(2)因数中间的0必须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不能省略不写。

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不能漏掉。

(3)因数末尾的0可以不乘,但在积的末尾要添上相同个数的0.

2、卡片出示下面的题目。

3、计算,能口算的就口算。

23×3=26×5=403×6=635×7=

32×2=257×9=600×5=240×6=

学生独立计算。

同学们不仅口算能力强,笔算能力也不错哦,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你们真棒!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板演。

587×4=105×8=280×3=

订正时,让学生讲述计算过程和方法。

第一个,重点让学生说说连续进位时的计算方法。

第二个,重点放在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上。

第三个,重点复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上。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7题。

2、你能说说题目的具体要求吗?

“估算”是什么意思?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说说每个算式该怎么估算,再汇报,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8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分析问题,提炼已知条件,列出算式:

870×8=,经计算得出票房收入是6960元。

3、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4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题图,指名说一说题意。

本道题最容易忽略的是一共买火车票多少钱,在解答过程中,一定要记得总共买了6张票,来回各3张。

所以是215×6=1290(元)。

4、把3本相同的书摞起来,高度是18毫米。

如果把30本相同的书摞起来,高度的多少毫米?

分析与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归一问题的解答。

解答的方法的首先求出1本书的高度,然后再求出30本书的高度。

这是解决归一问题的一般途径。

1本书的高度:

18÷3=6(毫米)

30本书的高度:

6×30=180(毫米)

5、一批电脑捐给希望小学。

如果每班3台,正好可以分给15个班,如果每班5台,可以分给几个班?

分析与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归总问题的解答。

解答的方法的首先求出

电脑的总台数,然后再求出每班的台数。

这是解决归总问题的一般途径。

每班3台,正好分给15个班,电脑的总数是15×3=45(台)

每班5台,可以分给的班数:

45÷5=9(个)

三、课后小结

4、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知道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了吗?

对于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又是怎样的呢?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2题,练习二十四第11、12、16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2、复习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

3、使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体验数学想日常

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是的拼法,使所拼图形的周长最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分别有哪些特征?

同桌交流、讨论,指名汇报各种图形的特征。

2、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

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

先引导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围成平面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怎么汇报。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长+宽)×2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边长×4

二、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110页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引导学生把组合的图形分别看作一个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分别得读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再用简便方法来计算。

2、算出下列各图形的周长。

4厘米4厘米

2厘米4厘米

 

分析与解答:

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

宽是2厘米,周长是(4+2)×2=12(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周长是4×4=16(厘米)。

3、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6题。

分析:

本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求解长方形地的周长,但是李叔叔是靠墙角用篱笆来围长方形地,所以本题并不是求长方形地的实际周长,而是求长方形地的一条长加一条宽的长度。

解答:

8+6=14(米)。

三、提升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1题。

2、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复习,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由有了哪些了解?

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备课人:

审核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3题,练习二十四第10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分数的相关知识。

2、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正确进行分数的简单计算。

3、经历分数的简单计算过程,体验归纳、推理的数学方法。

4、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巩固分析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将分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分数,学习了分数的简答计算,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

卡片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二、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110页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0题,准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3.出示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5题。

4.出示教材练习二十四最后的思考题。

渗透等量变换的思想方法。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