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480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石潭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docx

《小石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石潭记.docx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语言,探究景物特征。

3.体悟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意蕴。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写景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及对它们的精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的乐与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都到过些什么地方呢?

那游玩之后有没有写过游记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作家柳宗元写的一篇游记——《小石潭记》。

(板书课题:

小石潭记)

2.学生简介作者:

(多媒体出示: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为《永州八记》。

著有《柳河东集》。

)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注意字音、停顿,初步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2.检查预习。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chí)为屿(yǔ)为堪(kān)佁然(yǐ)

亻叔尔(chù)翕忽(xī)差互(cī)寂寥(1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

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把你认为生僻的字写两遍,记住它。

 

3.检查预习(解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全石以为底

(5)卷石底以出

(6)以其境过清

5.采用“翻译接龙”的形式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可男女生比赛)

6.一生读课文,学生评价。

(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语调的把握。

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三、品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探究景物特征(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一)过渡,出示目标。

(多媒体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语言,探究景物特征。

3.体悟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意蕴。

同学们对字词句理解的很好。

顺利地完成了我们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再来看看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是什么样子的。

(多媒体出示:

品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探究景物特征

请自选角度谈谈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征,结合课文陈述理由。

(二)学生可能会回答:

1.潭水清澈:

(1)“水犹清洌”:

清澈,寒冷。

(2)第二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空游”——突出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象是在空中没有依凭似的。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水透明而鱼不透明,所以当“日光下澈”时鱼自然“影布石上”。

“影”——借日光来显示,这是从感觉的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

太阳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

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

“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先写鱼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再写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过来,一会游过去,非常活跃。

这是活动的画面。

动静结合。

最后用拟人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3)小结:

这一段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

正面写鱼的生动活泼,侧面写水的清澈透明,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绘形,绘神,绘影,绘色,即便是最高明的画师,也很难达到这样超妙的艺术境界。

(4)与《与朱元思书》和《水经注》对比阅读。

(多媒体出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柳宗元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与朱元思书》吴均

“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依凭)空。

”——《水经注》郦道元)

(自由读三段文章)

这三段文字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三篇文章都是以鱼写水之清的美文,《与朱元思书》和《水经注》都直接写水,《小石潭记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光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

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2.潭石奇特: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绘声。

作者以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喻指水声,写出了流水的清脆悦耳。

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正是由于它是个石潭。

(2)“全石以为底……为岩”,——绘石形,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平,多姿多态;非常奇特。

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雅形态。

“青树翠蔓”,绘色。

是采用近义的色彩词直接着色。

“青”与“翠”皆有“绿”意,交互使用,避免重复,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绘木形,或盖或绕、或摇或连、或长或短,变化万千;树木的种种姿态,在说明它是长在石上的。

(4)小结: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

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3.小溪曲折: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外形。

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斗折蛇行”是绘水形,“犬牙差互”是绘岸形,曲曲折折,交互错杂,形象生动。

“犬牙差互”写的是两岸的形状,岸势参差交错。

四、研读课文——体悟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意蕴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质疑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

“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

“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

“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

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五、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

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

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二、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有什么特点?

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

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

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

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

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

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

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

“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拓展练习

  活动设计:

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

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

内部讨论。

(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

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五、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

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1.过渡:

面对小石潭如此的美景,柳宗元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高兴,喜悦,悲凉,伤感等。

(1)你们是从文中哪些语句读到的?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两“乐”体现了作者观赏小石潭的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与快慰。

幽深环境对作者心理和情感产生的孤寂宁静的感受。

(2)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在文中找,景中有没有作者心境的反映?

“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表现环境的幽深。

“以其境过清”,——“清”表现了环境的凄清给作者心情带来的幽凉。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我们要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柳宗元因为参与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被贬来到了偏僻荒凉的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

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

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借景消愁愁更愁”。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3.齐读第四段,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

(配乐)

4.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

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怀才不遇的人吗?

如: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陆游——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韩愈——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5.小结:

那是时代的悲剧啊!

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五、作业:

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借景抒情

水清喜悦

石奇

溪曲悲凉

 

小石潭记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柳宗远(773-819),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

唐顺宗永贞远年(805)他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

失败后,他被贬谪永州,后又转柳州,直至死在那里。

故又称“柳柳州”。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

在永州,作者一住就是10年。

作者为了排遣郁闷,搜奇觅胜,放情山水,写了许多水游记,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心胸气度寄托在里面。

即为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本文是期中的第4篇。

其他7篇是: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山城记》。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作品中写鱼,既写了鱼的悠然自得,也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写溪水和溪岸,通过“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的比喻,“明灭可见”的描写,以及动静相融的笔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溪身和溪流的特点。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从小丘西行:

向西。

/心乐之:

感到快乐。

/伐竹取道:

砍伐。

/水尤清冽:

格外,非常;寒冷。

/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估计数目。

/日光下澈:

通“彻”,穿过,透过。

/影布石上:

倒映。

/佁然不动:

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

忽然。

/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

/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爬行一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

互相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

环绕合抱。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以其境过清:

因为;凄清。

/不可久居:

停留。

/乃记之而去:

于是;离开。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铭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太阳光直照水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石头上。

④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互相逗乐。

⑤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文看不见。

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够长时间停留。

3、简要分析选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

第二段写景采用了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

4、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5、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得出小石潭“其境过清”的结论。

答:

①位置偏僻  ②竹树藤多,少有人来游玩  ③作者对环境的感受

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谪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