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619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

语  文

2021.2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说泰山文化是一种名山文化,在逻辑上,人们或许不会有什么异议。

问题在于,由于人们常常混淆名山文化和一般区域文化,也就往往把泰山名山文化混同于一般区域文化,进而带来一系列理论混乱。

辨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研究的第一步。

因此,我们就不能不细加辨析。

首先应该指出,就像华山文化不同于华阴文化,嵩山文化不同于登封文化一样,泰山文化也不同于泰安文化,虽然二者也有着一定联系。

这是因为前者属于名山文化,后者属于区域文化(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

说起来,把作为名山文化的泰山文化,与作为区域文化的齐文化、鲁文化相提并论,而作为山东三大文化,就不太科学,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与此相联系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否存在一个文化学意义上的,与齐文化、鲁文化并举的泰安区域文化呢?

现代文化学告诉我们,区域文化的“区域”划分,不一定与行政区域划分完全重合,也不是每一个行政区都一定存在文化学意义(而不是常识意义)上的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必须出现有异于其他文化的生活样式的独特性。

泰安地处古代齐、鲁之间,文化或鲁或齐,或齐鲁兼融,并无独立的鲜明特色。

所以,根本不存在与鲁文化、齐文化相并列的泰安区域文化。

名山文化的客观载体即名山景观,一般局限于山系及其周边范围,而不像一般区域文化那样地域辽阔。

在古代中国的滨海一带,确曾存在一种区域文化——大汶口文化。

近年来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应该把大汶口文化形态纳入泰山文化,乃至想扩大到环太平洋文化圈。

这给泰山文化研究带来了许多混乱。

考古学界公认,大汶口文化遍及山东中部、东部乃至苏北、皖北和辽东半岛等广大地区。

而泰山名山文化却不过仅限于泰山山体景观以及泰安城有关景观所表征的文化。

泰山文化研究,抛弃这些文化,而去研究那种地域十分辽阔的大汶口文化,醉翁之意不在山,而在滨海平原,这能是为人们所接受的科学的泰山文化研究吗?

泰安城不是因大汶口文化而出名,而是因泰山而出名,有一段它的名字就称“岱镇”。

泰山的文化活动历史悠久,迄无中断,并留下丰富的遗迹。

所以,不管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与否,都无损泰安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随意扩大泰山文化的外延,可能出于高抬泰山的善良愿望,但实际上却模糊了泰山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山的本来面目,与其本来愿望相反。

这也不利于泰山自身景观的开发与建设。

泰山文化作为一种名山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可不必拉大汶口文化壮门面。

研究泰山文化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科学,可以称之为“泰山文化学”。

近年来,有人为促进泰山研究,提高泰山知名度,倡导建立“泰山学”,并把它作为与“泰山文化学”相互替代的概念。

这恐怕还要认真研讨。

国内外确曾流行诸如“红学”“敦煌学”一类称呼,“泰山学”也属此类表述。

但实际上,这种表述,只能指示某种研究范围,并表示这种研究达到相当发达的地步,而并非一种严格的学科,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并不很明确。

所以,它们不过是“《红楼梦》研究”“敦煌研究”的代名词。

周一良先生就曾指出:

“‘敦煌学’,不是有内在规律、成体系、有系统的一门科学”,“如果概括地称为敦煌研究,恐怕比敦煌学的说法更确切,更具科学性”。

以此类推,所谓“泰山学”,也就是“泰山研究”的别称,它包括多学科的泰山研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因为不存在一种明确的泰山学研究对象,也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泰山规律。

“泰山学”与“泰山文化学”也不能相互代替,它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概念。

显然,以泰山自然现象为对象的泰山自然科学研究,就不能列入泰山文化学范围。

泰山文化学不管何等重要,最多也只能是泰山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带头学科,而不能等同于包括全部泰山研究的“泰山学”。

(摘编自刘凌《名山文化与泰山文化——论泰山文化性质》)

材料二:

中国山岳不仅仅是旅游胜地,而且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中国山岳不仅仅有海拔高度,而且有民族精神的高度,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进步的资源宝库。

以泰山文化为例,泰山文化历经几千年变化和发展,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

只有深入研究和发现山岳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发挥文化的资源与教育作用,才能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真正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使中华文明得到传承和发展。

深化山岳文化研究,必须有正确的研究方法。

从山岳文化的载体着手,分门别类,通过实地考察、民间调查与文献资料加工整理等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利用好中国山岳文化遗产。

近年来,泰山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泰山大全》《泰山文献集成》《泰山石刻》等大批文献搜集整理与考证著作出版。

文化研究是中国山岳文化造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是对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最合理的开发利用。

(摘编自刘方华《中国山岳文化的载体与文化遗产保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地处齐、鲁之间,其文化没有独立鲜明的地域特色,故不能和齐文化、鲁文化并列。

B.泰山文化研究已相当发达,但是研究对象比较模糊笼统,称其为“泰山学”不算很严格。

C.泰山文化是依托于泰山和泰安城,由泰山山体景观以及泰安城有关景观表现出来的文化。

D.材料一主要以泰山文化为例研究了名山文化,材料二则从山岳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泰山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名山文化、区域文化从现代文化学角度进行辨析,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更好地认识泰山文化。

B.如果把大汶口文化形态纳入泰山文化的研究范围,既无益于泰山文化研究,也不利于泰山景观建设。

C.郭沫若说:

“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这与材料二对泰山文化的认识相似。

D.对于泰山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最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泰山文献集成》等文献著作的出版。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泰山文化学”范畴的一项是(3分)

A.泰山奇石地质特征分析

B.历代泰山封禅仪式考论

C.泰山石刻艺术价值研究

D.泰山石敢当信仰源流考

4.文中画线句子在论证上有何作用?

请结合材料简析。

(4分)

5.某校“家乡文化”研究小组要对本地文化进行探究,但不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请分析材料中体现的研究方法,为该小组提供帮助。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粮食要到肚子里

陈军

儿时在农村,家乡人一般不说浪费粮食,而是说糟蹋粮食。

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粮食、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农村人最知种粮苦,都跟粮食亲。

记得那时收表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

布谷鸟的叫声催着整个村子,“黄了灰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

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

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

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可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

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我们这些孩子也帮着家里麦收。

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晚上躺在床上,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已的了。

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

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珠。

割完麦子,我和妹妹的任务就是拾麦穗。

看着两篓排列整齐的麦穗,爹会表扬我们:

“你俩拾的这些麦子,够咱一家人吃上好几天了。

”拾完麦穗后,地不急着耕,还要空上一个星期左右,娘说:

“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愁,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收表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

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

娘揉面,做馍,上蒸笼。

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

蒸笼开始变得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我和妹妹一步不离地守在旁边,等着开笼。

娘心中有数,她说蒸馍的火候要刚刚好,不够火或者蒸过了,都不好吃。

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

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

中午,太阳当头照,万物明朗。

爹把一条板凳往太阳底下一放,把一屉热腾腾的馍放在板凳上。

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

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来,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一个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

在那明晃晃的阳光下,在那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农村人对粮食的态度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的历程,仿佛是在天地之间进行着某种庄严的仪式。

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

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吸养着人类,一代又一代。

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自然不敢浪费。

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到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上学带的饼,吃不完一定要带回来。

在梅雨季节,被褥、家具都会发霉,但粮食一般不会发霉,都保存得好好的。

粮食,是一家人最可靠的家底。

老家鄂西北都是早田,一年两季主粮,五月收麦,十月收苞谷。

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

家里来了客,娘都是擀面、蒸馍。

苞谷是粗粮,一般不用來招待客人,除了自家人吃,还留一些给牲畜吃。

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就连粮食的那一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

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

有时接济不上了,或者家里来了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

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上,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正”字,欠几瓢就划几笔。

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

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

我说:

“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

”娘噔我一眼:

“你懂啥!

”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我自然知道粮食的金贵,还面的路上,我弓着腰护着瓢,小心翼翼,生怕有风来。

但偶尔也有尖塌了、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

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

还三婶的面时,她说:

“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

”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

如今,生活富裕了,人们不再借面,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我学会了珍惜。

后来我到了城里,虽然不再种粮了,但看到粮食总是格外亲。

对粮食的这份情义和吃饭的那些规矩,我也一点一点地讲给我的孩子。

我给孩子们立了一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一粮食要到肚子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爹娘踏着月光下地割麦、麦秆遇刃时的“嚓嚓”声,表现了麦季抢收的紧张与艰辛,也写出了农村劳动生活之美。

B.麦收后让鸟雀叼干净麦穗后再犁地的做法,与“每一粒粮食都要到肚子里”的追求,都表现出农民对粮食的珍惜。

C.娘不让我们急着吃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不仅是因为担心我们被刚出屉的热馍烫伤,更是因为要用新麦馍敬天地。

D.人们将还而视为磨麦而之后的头等事,既体现出粮食不宽裕时期对粮食的珍重,也让人感受到农民对诚信与名声的珍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儿时在农村”开头,确定了全文写作角度,即以一个亲历者的回忆视角来叙述往事,让文章具有真实感。

B.文中“吹一口气,咬一口”“弓着腰护着瓢”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儿时与粮食有关的往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我家割麦子的场面与白居易《观刈麦》中农民割麦子的场面高度相似,两者都通过语言、动作、细节描写,体现农民生产粮食的艰辛。

D.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沉静质朴的文字之中蕴含着作者对粮食深沉厚重的情感。

8.文中写了一些因吃饭而形成的规矩,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分析。

(4分)

9.某杂志将本文在其“粮史故事”栏目中予以转载。

假如你是该杂志的编辑,请写出转载的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

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

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知长洲县,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日相与赋咏,人多传诵。

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

故事,赐绯者给涂金银带,上特命以文犀带宠之。

时北庭未宁,访群臣以边事。

禹偁献《御戎十策》:

“臣愚以为,外则合兵势而重将权,行间谍离其党,下诏感励边人;内则省官以宽经费,信用大臣以资共谋,禁游惰以厚民力。

”帝深嘉之。

二年,亲试贡士,召禹偁賦诗,立就。

上悦曰:

“此不逾月遍天下矣。

”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诏勿治。

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

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召为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

屡献讨李继迁便宜,以为继迁不必劳力而诛,自可用计而取。

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

其后潘罗支射死继迁,夏人款附,卒如禹傅言。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

真宗即位,复知制诰。

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

后知黄州。

咸平四年,州境群鸡夜呜,经月不止;冬雷暴作。

禹偁手疏自劾。

上造内侍劳问,醮禳之,询日官,云:

“守土者当其咎。

”上惜禹偁才,是日命徙蕲州。

禹偁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

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讣闻,甚悼之,厚赙其家。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已任。

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节选自《宋史·王禹保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能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B.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C.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D.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理寺,是古代的中央官署名称,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是最高司法机构,长官为尚书。

B.醮禳,指设醮禳解,旧时祭祀、祈祷神灵的迷信活动,用以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

C.封禅,古代筑坛祭天和祭地的典礼,“封狼居胥”的“封”也是“筑坛祭天”的意思。

D.賻,以“贝”为义符,可见与钱财有关。

此处指皇帝赐财物给王禹傅家人以办理其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禹偁少年成名,才华横溢。

他九岁能写文章,深受毕士安器重;他与同年进士罗处约互相赋诗唱和,诗文被时人传诵。

B.王禹偁性情刚正,不惧权势。

他处事刚直,不能容人;参与修撰《太祖实录》时坚持乘笔直书,皇帝因此命宰相劝诫他。

C.王禹偁智谋出众,颇有远见。

他多次向朝廷进献计策,征讨李继迁;他认为计取远胜劳力征伐,后果如其料。

D.王禹偁文采出众,品行卓越。

他写文章敏捷迅速,词采富丽渊博;他遇事敢于发言,以直道立身、履行道义来要求自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内则省官以宽经费,信用大臣以资共谋,禁游惰以厚民力。

(4分)

(2)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

(4分)

14.王禹偁为什么被调任崭州?

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朱诗,完成15-16题。

睢阳学舍书怀①

范仲淹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②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③,薄才犹可赋鹪鹩④。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注]①此诗是作者年轻求学时所作。

②汉苑:

指皇家官苑。

③凤鸟:

楚狂接臭曾劝孔子避世,说: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谅,来者犹可追。

”④赋鹪鹩:

晉代张华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

阮籍见之,叹月:

“王佐之才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云飘荡,都城遥远,诗人发出谁才能在汉苑吹奏洞箫的疑问,表现仕进愿望。

B.诗人认为人生多难但不要悲观、消极,虽然不知名也应当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

C.诗人清贫仍如颜回一样快乐;坚信自己琴技高超,会得到钟子期那样的行家的赏识。

D.尾联前句中的“斯文”在此泛指文化,诗人相信上天不会让有才华的人永远被埋没。

16.本诗最后一句化用了西晋诗人左思《咏史》中的诗句: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两首诗都以“涧松”自比,但传达出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嗟来之食”是出自《礼记》中的一个故事,常用来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化用了这个典故。

(2)《桃花源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现在常用来指一个人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琵琶曲在一个高潮之后,开始沉入寂静,孕育着另一个高潮的到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行六人终于上得桥来。

迎接我们的是两旁对立的灯柱,一盏盏古典的玻璃灯罩举着暖目的金黄。

靠在厚实的石栏上,可以俯见近旁桥墩的木架上,一排排都是栖定的白鸥,虽然夜深风寒,却不见瑟缩之态。

(   ),像童话的插图。

桥真是奇妙的东西。

它架在两岸,原为过渡而设,但是人上了桥,却不急于赶赴对岸,反而耽赏风景起来。

原来是道路,却变成了看台,不但可以仰天俯水。

纵览两岸,还可以观停随意,从容漫步。

爱桥的人没有一个不恨其短的,最好是永远走不到头,让魁梧的桥把你凌空托在波上,背后的岸追不到你,前面的岸也捉你不着。

于是你超然世外,不为物拘,简直是以桥为鞍,骑在一匹河的背上。

河乃时间之隐喻,不舍昼夜,又为逝者之别名。

然而逝去的是水,不是河。

自其变者而观之,河乃时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河又似乎永恒。

桥上人观之不厌的,也许就是这逝而犹在、常而恒迁的生命。

而桥,两头抓住逃不走的岸,中间放走抓不住的河,这件事的意义,可供玄学家去冥想,能让诗人来歌咏,会使建筑师在苦思……

18.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岸上的灯光倒漾在远处的河面上,温柔之中带着神秘

B.远处的河面倒漾着岸上的灯光,温柔之中带着神秘

C.岸上的灯光倒漾在远处的河面上,神秘之中带着温柔

D.远处的河面倒漾着岸上的灯光,神秘之中带着温柔

19.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以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

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拟进行简要分析。

(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不但可以看天看水看两岸,还可以看看停停,慢悠悠地走。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找出(只写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4分)

①我国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应法律法规,②对“文化地标”的维护管理、施工建设和决策定位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③为避免滥建现象不再发生,④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大型雕塑建设的管理力度,⑤按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要求履行建设审批。

⑥“文化地标”建设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等多种因素,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⑧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⑨对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的建筑物,⑩相关部门应及时处理。

(1)序号:

    修改:

(2)序号:

    修改:

(3)序号:

    修改:

(4)序号:

    修改:

22.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概述嫦娥五号上升器由月面顺利进入预定环月轨道的过程。

要求:

保留“入轨”的必要条件等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5分)

与地面起飞不同,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起飞不具备成熟的发射塔架系统,着陆器相当于上升器的“临时塔架”,上升器起飞存在起飞初始基准与起飞平台姿态不确定等问题;由于月球上没有导航星座,上升器起飞后,需在地面测控辅助下,借助自身携带的特殊敏感器实现自主定位、定姿。

点火起飞前,“着上组合休”实现月面国旗展开以及上升器、着陆器的解锁分离。

点火起飞后,上升器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三个阶段,进入预定环月飞行轨道。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①“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美丽城市、乡村环境构成了我们的家园——美丽中国。

②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外部环境变化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伟大的抗疫精神……让社会环境为之一新,重塑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③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你怎样,环境就怎样。

王尚海、刘文仕等,勇做塞罕坝的“定海神针”让昔日荒滩成为百里林场,让沙漠变成绿洲;时代楷模张桂梅,立志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变了1800多名女孩的生存环境,让她们圆梦人生。

你的学校“复兴中学”举行以“营造美好环境,建设和谐家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A.不能并列的原因是泰山文化属于名山文化,齐文化、鲁文化属于区域文化,它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B.“泰山文化研究已经比较发达”于文无据。

D.应是“材料一从名山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泰山文化,材料二则主要以泰山文化为例探讨了山岳文化”)

2.D(用“《泰山文献集成》等文献著作的出版”替代“文化研究”,缩小了概念范围)

3.A(A是以泰山自然现象为对象的泰山自然科学研究,不能列入泰山文化学范围)

4.①引用名家论述,增强论证说服力。

引用周先生的话,指出“敦煌学”不是有内在规律、成体系、有系统的一门科学,使论述富有学术气息。

②进行类比推理,使论证富有逻辑性。

以“敦煌学”类比“泰山学”,从而得出“泰山学”也不应是独立学科的结论。

(4分,每点2分)

5.①辨析“家乡文化”含义,明确其内涵和外延,防止出现概念混乱。

②明确“家乡文化”的研究对象,揭示其内在规律,突出家乡文化的鲜明特色。

③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家乡文化的相关文献,掌握第一手资料。

(6分,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C(“不仅是因为担心我们被刚出屉的热馍烫伤”错。

在这里体现的是父母对天地的感恩之心,有一种仪式感,而不是怕烫伤孩子)

7.C(《观刈麦》主要是通过劳动环境渲染,体现农民劳作的艰辛,没有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8.①在主题方面:

“规矩”写出粮食对人们生活的形响,从侧面表现了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