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703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docx

整理地形测量实习报告

一、概述

(一)、实习任务的来源

(二)、实习的内容和目的

1、实习内容

2、实习目的

(三)、实习测区范围及行政隶属

1、测区范围

2、行政隶属

(四)完成工作量

(五)完成期限

(六)项目承担单位和成果接受单位

二、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一)、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二)已有资料情况

1、平面控制点资料

2、高程控制点资料

三、执行技术规范标准

四.成果主要指标和规格

(一)、成果种类及形式

(二)、坐标基准和高程系统

(三)、比例尺及地形图分幅编号

五、项目实施

(一)、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

(二)、人员配置

(三)、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四)、选点、埋石

(五)、图根控制测量

1、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2、图根点高程测量

3、图根导线及三角高程控制测量成果

(六)、大比例尺地形测绘

1、测图前的准备

2、地形图测绘方法及要求

3、地形图测绘内容及取舍

4、地形图的拼接

5、地形图的检查与验收

6、数字地形图

(七)、测绘成果检查

六、实习总结

一、概述

(一)、实习任务来源

为满足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地球科学技术系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实习需要,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安排我们测绘1321班在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武定校区进行1:

500全野外数字地形测量及数字成图软件(CASS7.0)使用任务实习。

在此过程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5-六个人左右。

(二)、实习的内容和目的

1、实习内容

(1)使用苏光全站仪(2秒级)建立图根级平面及高程控制网点;

(2)使用全站仪进行1:

500数字地形图

(3)使用南方CASS数字成图软件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编绘大比例尺(1:

500)地形图。

2、实习目的

(1)培养学习、研究与实践工作中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工作作风;

(2)锻炼工作中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3)培养工程建设中地形测量及数字测图工作的独立实践或动手能力;

(4)巩固、深化和验证所学地形测量及数字测图理论知识;

(5)了解精密测量仪器的基本构造,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与使用;

(6)掌握地形测量及数字测图外业、内业的流程;

(7)可用所学理论与技术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般性测量技术问题。

(三)、实习测区范围及行政隶属

1、测区范围

1:

500地形图测量范围大概0.1平方公里

2、行政隶属

测区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

(四)完成工作量

二级导线点5个,图根点控制点8个,1:

500地形图测量0.1km2。

(五)完成期限

外业阶段:

2013年12月23日~12月30日进场并进行野外测绘;

内业阶段:

2013年12月27日~2014年1月2日进场并进行内业成图;

内、外业检查:

2014年1月3日进场并进行野外测绘;2014年1月4日进行内外业自检;

2013年1月5日提交成果资料。

(六)项目承担单位和成果接受单位

项目承担单位:

成果接受单位:

二、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一)、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武定县恩路新村云南国土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武定校区,地处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地跨东经101°55"至102°29"、北纬25°20"至26°11"。

东邻禄劝县,南与禄丰、富民毗邻,西与元谋接壤,北与四川会理县隔金沙江相望。

武定县地处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其自然环境形成了县境地表崎岖,群山连绵。

山地、丘陵、谷地、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相互交错,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7%,坝子及水面占3%。

全县平均海拔1910米,地势东西两侧及西南部高,北部低,东南部较开阔。

武定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

武定境内山岭纵横,地形地势复杂多样,地势、海拔高低悬殊较大,季风气候明显。

武定县年平均气温15.1℃。

(二)已有资料情况

1、平面控制点资料:

经踏勘检查,测区内有指导老师提供的二级导线点5个,分别为:

II01、II03、II07、II08、II09,控制点保存完好。

然而在用全站仪检测已有控制点时发现两已知点距离相对中误差分别为:

K(II01-II03)=1/38183;K(II07-II08)=1/69118;K(II08-II09)=1/17794;因此能满足图根级导线控制网起算点要求,所以采用IIO1、II03、II07、II08、II09布设了两条附和导线。

2、高程控制点资料:

在测区附近有校区的已知点的国家四等水准成果,经踏勘检核无误,成果可以作为本次测量的起算数据

三、执行技术规范标准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3《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

4数字测图实习指导书。

四.成果主要指标和规格

(一)、成果种类及形式

成果种类

成果类别

规格

实习报告

电子文档word格式、纸质

A4纸

控制点成果表

电子文档word格式、纸质

A4纸

1:

500地形图

电子dwg格式

(二)、坐标基准和高程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

采用武定县城建坐标系

高程系统: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三)、比例尺及地形图分幅编号

地形图测图比例尺1:

500;分幅采用50cm×50cm正方形分幅;编号采用自然数编号法,编号顺序为自西向东,从北到南

五、项目实施

(一)、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

1、硬件

苏一全站仪RTS312L一台;仪器标称精度为:

(2mm+2ppm)。

2、仪器检验情况

经检验全站仪的照准部,旋转部,十字丝,圆水准器气泡,管水准气泡,激光对点器,2C值,竖盘指标差都能满足测量的各项要求

3、软件

(1)计算机操作软件windows系列;

(2)文字处理软件:

word、Excel;

(3)平差软件:

南方平差易2002处理软件;

(4)成图软件:

南方CASS7.1。

(二)、人员配置

实习项目指导教师:

杨争龙

实习小组负责人:

邓政廉(组长)

实习小组人员:

鲁筱娜、赵利平、张正仙、储薇、方菽兰

(三)、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整体技术路线:

接收任务后,进行现场踏勘,然后进行技术设计。

方案经业主审批通过后开始作业。

选点、埋石;平面控制、高程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经检查合格后进行地形测量工作,外业工作结束后进行内业成图、报告编写工作;以上工作始终坚持过程检查,过程检查通过后,提交指导老师进行最终检查,修改存在的问题,经复核、检查后,提交成果资料。

工艺流程:

 

 

(四)、选点、埋石

图根点是直接供测图使用的平面和高程依据,宜在各级国家等级控制点、城市等级控制点、控制点下加密。

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图比例尺和地形条件而定,传统测图方法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不宜小于表4之规定;数字化测图图根点的密度不宜小于表5之规定。

地形复杂、隐蔽以及城市建筑区,应以满足测图需要并结合具体情况加大密度。

图根控制点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长期保存、便于仪器安置、通视良好、视野开阔、便于测角和测距、便于施测碎部点的地方。

要避免将图根点选在道路中间。

图根点选定后,应立即打桩并在桩顶钉一小钉或画“+”作为标志;或用油漆在地面上画“⊕”作为临时标志并编号。

当测区内高级控制点稀少时,应适当埋设标石,埋石点应选在第一次附合的图根点上,并应做到至少能与另一个埋石点互相通视。

表4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点/Km2)

测图比例尺

1:

500

1:

1000

1:

2000

图根点密度

150

50

15

表5数字化测图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点/Km2)

测图比例尺

1:

500

1:

1000

1:

2000

图根点密度

64

16

4

(五)、图根控制测量

1、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图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可采用图根导线、图根三角锁(网)方法,不宜超过二次附合,图根导线在个别极困难的地区可附合三次。

局部地区可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和交会点等方法,亦可以采用GPS测量方法布设。

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之规定。

因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支导线。

支导线不多于4条边,长度不超过450m,最大边长不超过160m。

边长可单程观测1测回。

水平角观测首站应连测两个已知方向,采用DJ6光学经纬仪观测1测回,其它站水平角应分别测左、右角各1测回,其固定角不符值与测站圆周角闭合差均不应超过±40″。

表6图根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的技术要求

比例尺

平均

边长

(m)

导线

全长

(m)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m)

方位角

闭合差

(″)

水平角

测回数(DJ6)

测距

仪器类型

方法与

测回数

1:

500

80

900

≤1/4000

≤±

1

Ⅱ级

单程观测

1

1:

1000

150

1800

1:

2000

250

3000

图根三角锁(网)的平均边长不宜超过测图最大视距的1.7倍。

传距角不宜小于30°,特殊情况下个别传距角也不宜小于20°。

线形锁三角形的个数不应超过12个。

图根三角锁(网)的水平角,应使用DJ6级仪器并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1测回。

当观测方向多于3个时应归零。

图根三角锁(网)水平角观测各项限差应符合表7之规定。

表7图根三角锁(网)的技术要求

仪器类型

测回数

测角中误差

半测回归零差

三角形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

DJ6

1

≤±20″

24″

≤±60″

≤±

采用交回测量时,其交会角度应在30°~150°之间。

前、侧方交会应有三个方向;后方交会(α+β+δ)不应在160°~200°之间。

交会边长不宜大于0.5M(m)(M为测图比例尺分母),点位应避免落在危险圆范围内。

当局部地区图根点密度不足时,可在等级控制点或一次附合图根点上,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布点加密,平面位置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之规定。

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所测的图根点,不应再行发展,且一幅图内用此法布设的点不得超过图根点总数的30%。

条件许可时,宜采用双极坐标测量,或适当检测各点的间距;当坐标、高程同时测定时,可变动棱镜高度两次测量,以作校核。

两组坐标较差、坐标反算间距较差均不应大于图上0.2mm。

表8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

项目

仪器类型

方法

测回数

最大边长

固定角不符值

1:

500

1:

1000

1:

2000

测距

Ⅱ级

单程观测

1

200

400

800

-

测角

DJ6

方向法,连测两个已知方向。

1

-

-

-

≤±40″

注:

1边长不宜超过定向边长的3倍;

2采用双极坐标测量时,每测站只联测一个已知方向,测角、测距均为1测回,两组坐标较差不超限时,取其中数。

图根三角锁(网)和图根导线均可采用近似平差。

计算时角值取至秒。

边长和坐标取至厘米。

单三角锁坐标闭合差,不应大于图上±

(mm)(nt为三角形个数)。

线形锁重合点或测角交会点的两组坐标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

实量边长与计算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1500。

2、图根点高程测量

图根点的高程,当基本等高距为0.5m时,应用图根水准、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或GPS测量方法测定;当基本等高距大于0.5m时,可用图根经纬仪三角高程测定。

图根水准测量应起闭于高等级高程控制点上,可沿图根点布设为附合路线、闭合环或结点网,对起闭于一个水准点的闭合环,必须先行检测该点高程的正确性。

高级点间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长度不得大于8Km,结点间路线长度不得大于6Km,支线长度不得大于4Km。

使用不低于DS10级的水准仪(i角应小于30″),按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支线应往返测),估读至毫米。

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表10之规定。

图根水准计算可简单配赋,高程应取至厘米。

表9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公里高差全中误差(mm)

路线长度

(Km)

水准

仪的

型号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与已知

点联测

符合或

环线

平地

(mm)

山地

(mm)

三等

6

≤50

DS1

铟瓦

往返

各一次

往一次

DS3

双面

往返

各一次

四等

10

≤16

DS3

双面

往返

各一次

往一次

1.依法评价原则;

1)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在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

五等

15

--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DS3

单面

往返

各一次

往一次

--

注:

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n为测站数。

表10水准测量测站限差

等级

视线长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与管理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的应用m

前后视距差

m

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科学、公正和合法地自主开展安全评价。

前后视距累积差

1.筛选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被筛选为三大类,一类是被剔除、不再作任何评价分析的影响,如内部的、小的以及能被控抑的影响;另一类是需要作定性说明的影响,如那些大的但可能很不确定的影响;最后一类才是那些需要并且能够量化和货币化的影响。

m

(2)辨识和分析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发生作用的途径及其变化规律。

黑红面读数差

mm

发现规划存在重大环境问题的,审查时应当提出不予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黑红面高差之差

『正确答案』Bmm

发现规划存在重大环境问题的,审查时应当提出不予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四

80

5

10

3

5

等外

100

20

100

4

6

图根三角高程导线应起闭于高等级控制点上,其边数不应超过12条,边数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

图根三角高程导线垂直角应对向观测;光电测距极坐标法图根点垂直角可单向观测1测回,变换棱镜高度后再测一次;独立交会点亦可用不少于三个方向(对向为两个方向)单向观测的三角高程推求,其中测距要求同图根导线。

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1之规定。

表11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仪器类型

中丝法测回数

指标差较差

垂直角较差

(″)

对向观测高差、单程两次高差较差

(m)

各方向推算的高程较差

(m)

附合或环形闭合差

经纬仪

三角高程测量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经纬仪

三角高程测量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DJ6

1

对向1

单向2

≤25

≤0.4×S

≤0.2×HC

注:

1S为边长(Km),HC为基本等高距(m),nS为边数,D为距边边长(Km);

2仪器高和目标高应准确量取至毫米,高差较差或高程较差在限差内时,取其中数。

当边长大于400m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

计算三角高程时,角度取至秒,高差应取至厘米。

3、图根导线及三角高程控制测量成果

(1)、平面控制

第一条导线:

(1)、平面控制网等级:

图根测量,验前单位权中误差12.0(s)

(2)、控制网数据统计结果

[边长统计结果]总边长:

254.4950,平均边长:

50.8990,最小边长:

38.5660,最大边长:

70.0260

[角度统计结果]控制网中最小角度:

106.3825,最大角度:

226.4504

(3)、控制网中最大误差情况

最大点位误差=0.0065(m)

最大点间误差=0.0075(m)

最大边长比例误差=12606

平面网验后单位权中误差=18.68(s)

几何条件:

附合导线

路径:

[208-207-A4-A3-A2-A1-203-201]

fx=-0.014(m),fy=-0.006(m),fd=0.016(m)

[s]=254.495(m),k=1/16364,平均边长=50.899(m)

第二条导线:

(1)、平面控制网等级:

图根测量,验前单位权中误差12.0(s)

(2)、控制网数据统计结果

[边长统计结果]总边长:

401.4040,平均边长:

40.1404,最小边长:

26.5420,最大边长:

55.0200

[角度统计结果]控制网中最小角度:

33.4201,最大角度:

272.0756

(3)、控制网中最大误差情况

最大点位误差=0.0088(m)

最大点间误差=0.0103(m)

最大边长比例误差=6293

平面网验后单位权中误差=26.99(s)

几何条件:

附合导线

路径:

[203-201-a8-a7-a6-a5-209-208]

fx=0.018(m),fy=0.010(m),fd=0.020(m)

[s]=200.695(m),k=1/9758,平均边长=40.139(m)

(2)、高程控制

(1)、高程控制网等级:

图根三角高程

每公里高差中误差=11.89(mm)

起始点高程

2031758.9310(m)

2071754.0060(m)

高程控制网等级:

图根三角高程

(2)、每公里高差中误差=29.02(mm)

起始点高程

2091757.5250(m)

2011759.0740(m)

(3)图根控制点成果表

X(m)

Y(m)

H(m)

备注

201

2823275.834

491858.650

1759.074

已知点

203

2823264.134

491744.700

1758.931

已知点

A1

2823289.454

491715.452

1758.331

A2

2823314.205

491679.277

1757.344

A3

2823297.670

491618.085

1754.538

A4

2823227.668

491616.223

1755.237

207

2823190.035

491607.789

1754.006

已知点

208

2823152.245

491665.660

1754.440

已知点

点名

X(m)

Y(m)

H(m)

备注

208

2823152.245

491665.660

1754.440

已知点

209

2823194.413

491698.396

1757.525

已知点

A5

2823176.652

491719.601

1755.111

A6

2823197.103

491736.524

1755.774

A7

2823212.630

491775.596

1756.175

A8

2823240.789

491816.234

1758.200

201

2823275.834

491858.652

1759.074

已知点

203

2823264.134

491744.700

1758.931

已知点

(六)、大比例尺地形测绘

1、测图前的准备

传统地形测图开始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抄录控制点平面和高程成果。

2)在原图纸上绘制方格网和图廓线、展绘所有控制点。

3)检查和校正仪器。

4)踏勘了解测区的地形情况、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位置和完好情况。

5)拟订作业计划。

传统测图使用的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1)视距乘常数应在100±0.1以内;

(2)垂直度盘指标差不应大于±1ˊ;

(3)比例尺长度误差不应大于0.2mm。

(4)量角器直径不应小于20cm,偏心差不大于0.2mm。

在原图纸上展绘图廓点、线、坐标格网以及所有控制点。

各类点、线的展绘误差应符合表12之规定。

表12展点误差mm

项目

限差

方格网线粗度与刺孔直径

0.1

图廓对角线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

0.3

图廓边长、格网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

0.2

控制点量测长度与坐标反算长度之差

0.2

2、地形图测绘方法及要求

(1)、传统测图要求

大比例传统地形测图可选用大平板仪、经纬仪配合半圆仪法等方法进行。

传统测图时,施测碎部点可采用极坐标法、方向交会法、距离交会法、方向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等进行。

仪器的安置及测站上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05mm。

2)以较远的一点标定方向,其它点进行检查。

采用经纬仪测绘时,其角度检测值与原角值之差不应大于2′。

每站测图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定向点方向,采用经纬仪测图时归零差不应大于4′。

3)检查另一测站点高程,其较差不应大于1/5基本等高距。

传统测图时,地物点、地形点最大视距长度应符合表13之规定

表13碎部点的最大视距长度m

比例尺

最大视距长度

地物点

地形点

1:

500

-

70

1:

1000

80

120

1:

2000

150

200

注:

(1)、1:

500比例尺测图时,在建成区和平坦地区以及丘陵地,地物点的距离应采用皮尺量距或电磁波测距,皮尺丈量最大长度为50m;

(2)、山地、高山地地物点最大视距可按地形点要求。

(2)、数字测图要求

数字测图时,碎部点坐标可采用极坐标法、量距法、交会法等,碎部点高程宜采用三角高程测量。

碎部测量与图根测量可同时进行或分开进行。

设站时,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

照准一图根点作为起始方向,观测另一图根点作为检核,算得检核点的坐标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

检查另一测站高程,其较差不应大于1/5基本等高距;仪器高、镜高应量记至毫米。

采用绘草图的数字化成图系统,应在采集数据的现场,实时绘制测站草图。

采集数据时,角度应读记至秒,距离应读记至毫米。

测距最大长度应符合表14之规定。

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删除错误数据,及时补测错漏数据,超限的数据应重测。

数据文件应及时存盘,并做备份。

表14碎部点的最大测距长度m

比例尺

最大测视距长度

地物点

地形点

1:

500

160

300

1:

1000

320

500

1:

2000

600

800

(3)、地形测图基本要求

传统测图时,测绘地物、地貌应遵守“看不清不绘”的原则。

地形图上的线划、符号和注记应在现场完成。

测图过程中应认真进行自检自校。

每测站工作完毕后,应对照实地检查地物地貌是否表示完整,是否有遗漏,综合取舍是否恰当。

按基本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为首曲线。

从零米算起,每隔四根首曲线加粗一根计曲线,并在计曲线上注明高程,字头朝向高处,但需避免在图内倒置。

山顶、鞍部、凹地等不明显处等高线应加绘示坡线。

当首曲线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可测绘间曲线。

城市建筑区和不便于绘等高线的地方,可不绘等高线。

高程注记点分布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丘陵地区高程注记点间距宜符合表15之规定。

2)、山顶、鞍部、山脊、山脚、谷底、谷口、沟底、沟口、凹地、台地、河川湖池岸旁、水崖线上以及其他地面倾斜变换处,均应测高程注记点。

3)、城市建筑区高程注记点应测设在街道中心线、街道交叉中心、建筑屋墙基脚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