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0853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docx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部编人教版

册数

八年级下册

单元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课题内容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时

1课时

 

内容: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

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视科技工作,在攀登现代化科技高峰的征途上创造了一个又个奇迹,先后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飞船、杂交水稻和青蒿素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成就。

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随随着新中国诞生,文学艺术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地位和作用:

本课学习的建国以来所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特别是国防建设和农业生产领域内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国防是国之保障,农业是国之根本。

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几个历史事件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充分体现本单元科技教育的思想内容,形成这一单元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地位很是重要。

而且本课蕴涵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资源,能够培养学生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自豪感,并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通过对这些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的分析,可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从而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谓一生受用。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所经历的历程,这对于理解新中国取得科技文化成就的背景有所帮助。

学生对我国近几年来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通过电视等媒体的反复追踪播报有所了解,这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八年级学生所处的年代,他们对上世纪的“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肤浅的认识,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也不够理解。

教师应以此为出发点,充分补充一些资料,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和探究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在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一节课,我把实现课标的要求作为我的教学目标,课堂行为和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标来展开。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头绪繁杂,而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人物介绍得不够完整,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灌输,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材整合法:

依据课标及教材内容,打破教材现有结构,从学生兴趣出发整合教材。

问题教学法:

根据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动口,动脑能力。

学法:

阅读、观察与分析、合作讨论与探究,体验等。

并且使用一些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

 

 

了解新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知道新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理解科技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关的新闻、图片、微视频以及文字资料,在互动探究的基础上,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科研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畏艰辛的工作精神,尝试从主要贡献、社会影响等视角评价科技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启发学生学习科学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树立科技强国、科技造福人类的意识,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预期

效果

 

新课导入

师:

在去年召开的19大开幕式上,习总书记作报告时,曾17次提到“科技”,习总书记多次提到了科技的关键作用,他还说: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可见科技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文化成就。

出示课题板书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生;看PPT习总书记照片与文字,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导入,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过来,思维也能跟着动起来。

 

新课讲授

 

  师:

首先了解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

一、国防科技(板书)

用多媒体出示图片《邓稼先》,同学们知道这张照片上的人物是谁吗?

他是干什么的?

这张照片是邓稼先最经典的一张照片,照片中,他正用手比划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大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邓稼先的人生简历。

(出示表格并讲解)

出生:

1924出生于安徽怀宁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求学: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物理系

1948年赴美留学

1950年获得美国物理学博士学位

事迹:

1950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8年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工作任原子弹理论设计总负责人

邓稼先回国的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周年,当时我们国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

回国之后,邓稼先就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一直到1958年有一个特殊的人物找到了他。

这个人也是一个研究原来能的专家,他是当时我们国家原子能研究所的所长,他的名字叫钱三强。

钱三强对他说:

【出示材料】钱三强说:

“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

”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

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并且说: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全靠你了。

——新禾李宪华《科学家故事文库—邓稼先》

师提问:

同学们猜一下。

钱三强所说的这个大炮仗指的是什么呢?

师提问:

那么在接到任务之后,邓稼先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决定?

师:

可以这样说:

邓稼先是为了我们国家的国防事业而舍弃了自己的小家。

(舍家为国)

过渡:

然而他的研究之路更为艰辛。

当时有外国人听说我们中国要开始研究原子弹了,

【出示材料】有外国人嘲讽说:

“在原子的领域里,你们中国人的大脑还是真空的。

”邓稼先说:

“真空有什么?

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

——许鹿希等《邓稼先传》

师提问:

同学们,外国人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师:

在研究原子弹的领域里,我们的基础是零基础、一片空白。

我们看看邓稼先他们刚刚开始研究原子弹的时候,条件怎样?

(出示图片)

我们看图片,邓稼先刚刚开始到戈壁滩的时候连房屋都没有造好,他们的计算工具十分落后,是手摇式计算器,他们甚至用笔和纸在进行人工计算。

然而最最艰苦的还是人才的缺乏。

邓稼先刚刚去报到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带领着28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搞研究,后来我们国家才派去了一批科学家。

而美国在研究研子弹的时候。

他们汇聚了一批当时世界最尖端的科学家,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精英,这种差距是非常非常大的。

师:

尽管条件非常的艰辛,但是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终于用六年多的时间,他们收获了成功。

师:

10月16日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个令全世界震惊的消息: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个重大消息。

师:

同学们知道吗?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第几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师:

第一个是?

师:

第二个是?

后面是法国和英国。

我们中国是第五个。

师过渡:

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继续不懈的努力着。

不久又传来了好消息:

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

是什么时候?

师:

请同学们看一张表:

《各国从研究原子弹到氢弹所花的时间表》(出示表格)

国名

时间

美国

7年零4个月

前苏联

4年

英国

4年零7个月

中国

2年零8个月

法国

8年零6个月

以上数据摘自于许鹿希《邓稼先传》

同学们算一算:

从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研究氢弹,我们中国花了多长的时间?

师:

这个时间大约是五个国家中最短的,而且我们研究氢弹的时间排在世界的第4位,比法国还早。

师过渡:

国家荣耀的背后是科学家无私的奉献。

研究原子弹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因为有核辐射,而且一旦爆炸,它的危害性更大。

师:

1979年,在一次核试验中发生了事故,从此以后邓稼先的身体每况愈下,不久他就得了癌症。

年仅62岁就去世了。

我们一起把邓稼先的人生简历补充完整。

师过渡:

因为邓稼先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9年我国推选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他当选为其中之一(出示图片)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到:

原子弹有核辐射,而且一旦爆炸,它的危害性更大。

我们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研究这种核武器呢?

接下来我们来看两段材料:

【出示材料一】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出示材料二】

法国总统蓬皮杜1964年11月3日在法国国防机构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改变了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地位。

——许鹿希《邓稼先传》

师: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说说看。

师点评:

首先大家看材料中一所说的:

我们要不受别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在朝鲜战争的时候。

美国曾经扬言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尽管后来没有使用,但是对中国的威胁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要通过制造这种尖端的武器来保卫我们自己,增强国防实力。

师:

接下来再看材料二关键一句: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改变了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地位。

我想问一下大家,在当时拥有原子弹的都是些什么国家?

师:

我们拥有原子弹是不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

我们通过核武器可以起到自卫作用。

如果我们拥有了原子弹,那么美国人还能随便扬言对中国威胁使用原子弹吗?

我想不会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那些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我们还可以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呢?

师:

可能大家谁没有想到我们国家在研制出原子弹的第二天就发表声明:

【出示材料】

声明: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建议:

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保证不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的国家使用核武器。

师问:

我们中国好不容易研制出来的核武器,中国政府为什么建议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呢?

师:

(核武器威力很大很大,如果一旦爆炸就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你们知道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武器袭击的国家是谁?

二战时,美国曾经对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扔下来两枚原子弹,使日本军民死伤二十多万,而且之后对整个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大的。

原子弹的危害性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各国都不使用的话,对世界和平会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这一点更是说明了我们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同时也给它其他国家做出表率。

1996年7月29日,这一天是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

我们中国对全世界发表声明:

中国将暂停核试验。

师过渡:

中国拥有了原子弹和氢弹,外国人又来嘲笑我们中国了。

外国人嘲笑说:

你们中国人有弹无枪,就像只有核武器而没有发射的工具。

其实我们国家在研究原子弹的时候已经在研制了。

这种新型的武器叫什么?

师:

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导弹之父是谁吗?

接下来我们了解科学家钱学森。

【出示材料】钱学森的人生简历

出生:

1911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临安

求学: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同年赴美留学

193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

1950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

事迹:

1950年打算回国

1950年他们全家准备回国。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非常需要人才。

而美国政府却阻挠他们全家回国。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看一下

【出示材料】美国海军副部长金贝尔说:

金贝儿(美国海军副部长)“钱学森是美国最优秀的火箭专家之一……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

——叶永烈《钱学森传》

师:

为什么美国政府不让钱学森回国?

可以说他是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

1950年的时候,中美关系非常的紧张,当时中国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双方是敌对的关系。

如果把他放回国,是不是就增强了对手的实力,所以美国人不让钱学森回来。

后来,一直到1955年,在我们国家的干涉和帮助下,他们才得以回国。

师:

1955年回国之后,钱学森就开始负责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补充:

钱学森的人生简历

当时我们中国的导弹事业也是一片空白,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导弹是什么东西。

在钱学森的努力和带领下,后来中国的导弹事业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材料】1966年10月27号,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

我国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师:

中国终于拥有了可以实战的导弹。

接下来在钱学森的带领下,1970年1月30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发射成功。

经过了十年的努力。

我们中国终于拥有了两弹一星。

师:

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师:

核弹包括有原子弹和氢弹。

一星指的是人造卫星。

两弹一星使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了。

(补充表格)评论家指出。

【出示材料】有外国评论家指出:

“由于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叶永烈《钱学森传》

师:

可见钱学森对我们中国的贡献大不大?

师:

2007年钱学森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这是对他的颁奖词。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出示材料】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学森)》颁奖词

师:

1999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我们国家对那些当年为了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

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除了他们,还有许许多多无名英雄为了我们的国防事业献出了青春和热血,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

师: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在航天科技领域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我们来看一下:

【出示图片】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试飞成功。

师: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师: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2008年喜讯又传来了,翟志刚等航天员乘坐神舟七号完成了出舱任务,实现了漫步太空。

2016年,大家知道是神舟几号与天宫二号在空间对接吗?

2016年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在空间对接。

我们国家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杨利伟翟志刚。

这些优秀的宇航员也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师过渡:

刚刚我们学习了第一部分的内容,国防科技,在国防力量增强的同时,我国在农业和医学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二、农业成就(板书)

师: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这个人,他当选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他还是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成果奖的获得者。

他最大的梦想是:

全世界的人免于饥饿。

他的名字叫什么呢?

师:

我们来看一段关于他的视频【播放视频】

师:

刚刚我们看了这段视频。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经历非常的艰苦。

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试验田,他研究出了什么?

师:

刚刚视频讲到: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的人口占到世界的20%,可是,我们的耕地面积大概占世界的7%,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袁隆平有3个梦想:

禾下能乘凉、水稻遍全球、盐碱荒滩变良田

师解释三个梦想

师: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三则材料,小组互相交流并思考问题:

袁隆平的三个梦想实现了没有?

【出示材料】

①1950年中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推广后,1998年水稻亩产已达到450公斤,2016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又创世界纪录:

高纬度亩产超过1000公斤。

——《历史》七下华东师大出版社、《科技日报》

②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中国的杂交水稻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摘自教材

③争取通过3年努力,让耐盐碱水稻亩产达300公斤以上。

如果在一亿亩盐碱地推广,年产量将超过300亿公斤,能养活8000万人口,相当于法国整个国家的人口数。

——《文汇报》2017年9月13日

师:

引导学生回答袁隆平三个梦想的实现情况?

师: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有什么研究意义?

师过渡:

它解决了世界上更多人的吃饭问题。

有一个人,她凭借着他的科研成果。

挽救了世界上更多人的生命。

她名字叫什么?

师:

屠呦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物。

同学们知道屠呦呦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吗?

她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师:

这属于哪方面的成就?

三、医学成就(板书)

师:

同学们知道什么叫疟疾吗?

师:

疟疾通过蚊虫叮咬,血液传播。

一旦感染的话,那这种人的身体就会受到很大伤害。

严重的话,还会危及到生命。

到今天为止,全世界每年还有成千上百万的人感染疟疾。

死亡率高达几十万。

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那么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

许多国家都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

但是收效甚微,而我们中国的屠呦呦。

带领他的科研团队。

经过了一百多次试验。

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

师:

同学们知道屠呦呦是从哪里获得了灵感启发吗?

师:

屠呦呦传承了中医药的精华。

这是诺贝尔评选委员会对他的颁奖词。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出示材料】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

师:

屠呦呦传承了中医药的精华。

从而发现了青蒿素,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因此被评为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师过渡:

以上我们了解的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在科技方面取得的瞩目的成就。

那么在文化事业方面呢?

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板书)

师: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意思就是在艺术上要自由的发展,在学术上要自由的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那么在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的文化领域发展情况如何呢?

同学们看最后一页。

师:

这时候都有哪些杰出的作品?

师:

这些作品当时是大受欢迎,它极大的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但是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双百方针遭到了破坏,很多的文化工作者也遭到了破害,文艺界百花凋零。

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强调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我们的文化领域又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时候的作品题材广泛、佳作崛起。

很多作品还在国际上获得了大奖。

师:

我们最大的一个奖项是:

2012年,有一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名字叫什么?

师:

大家知道他的代表作吗?

师:

红高粱在1988年的时候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

这部电影当年参加了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评比,获得了最高奖-金熊奖。

中国的电影从此走向了世界。

我国的文化事业大放异彩。

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在科学、文化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我们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小组讨论一下:

(提醒学生:

根据上课的内容,以及回顾以往学过的旧知)

师总结:

首先,国家要统一,要有一个稳定发展的环境。

第二,离不开我们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

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国的情操。

第四,良好的国际环境。

 

生:

邓稼先,是研究原子弹的。

 

学生了解邓稼先的人生简历

 

学生看材料思考问题

 

生:

原子弹

生:

用生命来做好这项事情的准备。

 

生:

他觉得我们中国人造不出原子弹,

 

生:

回答

生:

(美国)

生:

苏联

 

生:

1967年的6月17号,

 

生:

2年零8个月。

 

生:

回忆邓稼先的突出贡献

 

生:

看材料思考问题

生:

回答

 

生:

都是一些强国。

 

生:

威慑还有制衡的作用。

 

生:

回答

 

生:

日本

 

生:

维护世界和平

 

生:

导弹

 

生:

钱学森

 

生:

了解邓稼先的人生简历

 

生:

因为钱学森太厉害了。

 

生:

两弹指的是核弹和导弹。

 

生:

 

生:

杨利伟。

 

生:

神舟十一号

 

生:

袁隆平

生:

看视频

 

生:

杂交水稻

 

生:

阅读材料,小组交流并思考问题:

袁隆平的三个梦想实现了没有?

 

生:

回答

生:

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有重大贡献。

生:

屠呦呦

生:

发现了一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生:

医学

生:

回答

 

生:

一本中医药古典文献。

这本书是东晋名医葛洪所写的《肘后备急方》。

 

生:

繁荣。

生: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以及《茶馆》。

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

 

生:

莫言。

生:

《红高粱》。

 

学生讨论并分组回答..

 

通过补充邓稼先的材料,让学生感悟邓稼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形成关于中国研究原子弹背景的大致印象。

 

学生通过补充材料是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会从新闻报纸中获取历史信息,感悟中国人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从而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由此情感升华。

 

(提醒学生注意看材料关键文字)。

 

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从而理解研究原子弹的重要意义,树立科技强国的意识。

 

引导学生善于从教师的讲述中获取或捕捉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由已知分析因出未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参入到课堂。

 

了解杰出人物的重要贡献;感受钱学森不畏艰难、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赞赏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教师要运用诙谐的语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全人类带来了福祉。

问题的设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的知识点。

通过阅读、思考、交流,学习小组能够迅速从中归纳出答案。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感悟袁隆平务实、浓厚强烈的家国情怀

 

补充资料进一步说明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对世界影响之大。

 

 

感悟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引导他们得出合理的结论。

学生回答时观点各异,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也要及时纠正。

 

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回忆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主要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文化成就,现在一起补充表格:

【出示表格】

研究领域

成就

人物

国防科技

原子弹、氢弹

邓稼先

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钱学森

农业

杂交水稻

袁隆平

医学

育蒿素

屠呦呦

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这些伟大的快科技文化工作者,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邓稼先、钱学森的强国梦,袁隆平的三个梦想、屠悠悠战胜疟疾的梦想...无数个人的梦汇聚成一个中国梦,那就是习总书记指出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我国一代代科技文化工作者们爱国奉献,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