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1016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大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生物学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3.考试内容为新课标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2。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小题,共45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的重要成分

B.发生过敏反应时产生的组织胺可引发组织水肿

C.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D.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不需要细胞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有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发生过敏反应时产生的组织胺会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形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C错误;

D、体内细胞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D错误。

故选B。

2.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依赖突触结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前膜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要快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要受到信号的调控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均会引起Na+内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经过突触时有以下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此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详解】A、突触前膜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

B、由于存在突触延搁现象,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B错误;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要受到电信号的调控,并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C正确;

D、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类,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会引起Na+内流,而抑制性递质不会,D错误。

故选C。

3.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以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实现机体稳态。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作用通常相反

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即使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后也不一定出现反射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

(1)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

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

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呼吸和心跳变化与肾上腺素有关,肾上腺素的分泌受神经调节,故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A错误;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作用通常相反,B正确;

C、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动物学习的过程,都需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即使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后也不一定出现反射活动,如直接刺激神经中枢,效应器应答,没有经过完成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A。

【点睛】

4.下列有关科学家及其所作贡献的叙述,错误的是()

A.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认为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B.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第一种动物激素——促胰液素

C.班廷将胰岛产生的与糖尿病有关的物质命名为胰岛素

D.温特将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胰岛素的发现

①1869年:

观察胰腺组织时发现并命名“胰岛”。

②1889年:

切除胰腺的狗患上与人的糖尿病类似的疾病,据此提出胰腺能分泌某种抗糖尿病的物质的假说。

③1916年:

科学家将胰岛产生的、可能与糖尿病有关的物质命名为胰岛素。

④1920年:

班廷了解到胰管结扎或阻塞会引起胰腺萎缩,而胰岛却保持完好,这样机体不会患糖尿病。

⑤1921年:

班廷和贝斯特与生化学家合作通过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直接提取到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

【详解】A、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认为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A正确;

B、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第一种动物激素——促胰液素,B正确;

C、班廷和贝斯特与生化学家合作通过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直接提取到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但胰岛素并不是由班廷命名的,C错误;

D、温特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故选C。

5.下图表示缩手反射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⑤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构成

B.利用图中电表装置无法测出一定条件下的静息电位大小

C.该反射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的调节

D.细胞外液的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的幅度会受到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中神经节的位置及方向可以判断:

⑤是感受器,④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

【详解】A、由分析可知:

①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构成,A错误;

B、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通常以细胞膜的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图中电表的两极均连接在细胞膜的外侧,故无法测出一定条件下的静息电位大小,B正确;

C、该反射为缩手反射,通常手被扎时会出现缩手反射,但采集指血时不会缩手,说明缩手反射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的调节,C正确;

D、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故若细胞外液的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的幅度会受到影响,D正确。

故选A。

6.免疫调节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后不发生免疫反应

B.免疫系统不会对自身组织器官造成损伤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D.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是不能接种灭活疫苗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

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

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后会发生免疫反应,但不会发生过敏反应,A错误;

B、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如自身免疫病,B错误;

C、异体器官移植由于免疫排斥而成活率较低,发生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因此某些免疫抑制剂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C正确;

D、灭活的疫苗能够引起免疫反应而无致病性,免疫缺陷病的初期机体可以产生免疫反应,所以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可以接种灭活的疫苗,D错误。

故选C。

7.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可以共同调节植物

生命活动

B.植物激素需要与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进而引发细胞内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

C.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摸索实验条件

D.缺氧条件下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因为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是一种信号分子,并没有直接参与植物的生命活动,常见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

2、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

【详解】A、乙烯利不是植物激素,属于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A错误;

B、植物激素是作为植物的内源信号而发挥作用的。

植物激素与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过程,引起细胞反应,从而起到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B正确;

C、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了解最适浓度范围,以摸索实验条件,避免资源浪费,C正确;

D、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缺乏氧气,有氧呼吸被抑制,提供给主动运输的能量减少,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正确。

故选A。

8.下图表示种群的部分数量特征的概念图。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戊表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丙

C.预测戊变化的重要依据是丁D.直接决定戊的因素只有甲和乙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种群数量特征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2、据图可知:

戊是种群密度,甲是出生率率,乙是死亡率,丁是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丙是性别比例(仅仅影响出生率)。

【详解】A、戊是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主要是破坏了性别比例,即图中的丙,B正确;

C、预测戊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对应丁,C正确;

D、直接决定戊的因素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选D。

9.下图所示为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其中曲线Ⅰ、Ⅱ、Ⅲ处于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而曲线Ⅳ处于理想状态下。

不考虑自然灾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a点引入新物种可能导致鳄鱼的种群数量由K变为K1

B.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很可能在K1上下波动

C.出现曲线Ⅲ的变化趋势,源于在b点处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

D.曲线Ⅳ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受种群密度大小制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Ⅰ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因此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曲线Ⅱ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Ⅲ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详解】A、在a点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如果该新物种能为该鳄鱼种群提供食物,那么K值可能增加,即鳄鱼的种群数量由K变为K1,A正确;

B、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即处于自然条件下,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B正确;

C、曲线Ⅲ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如仅仅在b点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种群数量还会上升,C错误;

D、据题干信息可知:

曲线Ⅳ处于理想状态下,该状态下没有天敌,食物和资源充足,故曲线Ⅳ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受种群密度大小制约,D正确。

故选C。

10.为了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者利用“把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调查不同退耕年限的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农田退耕后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明显,且乔木的丰富度逐渐提高

B.由数学模型可预测此地区另一耕地还林后7年左右草本植物种类最丰富

C.根据起始条件分析可以确定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应该是次生演替

D.第2年人为在退耕农田种植灌木会使草本植物达到最大丰富度的时间推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

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意义: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详解】A、乔木在与灌木、草本的竟争过程中,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此乔木的丰富度逐渐提高,农田退耕后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更加明显,A正确;

B、由数学模型可预测此地区另一耕地还林后7年左右草本植物种类最丰富,B正确;

C、退耕农田上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某些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退耕农田发生的演替类型应该是次生演替,C正确;

D、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因为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提前,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B.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

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经长期自然选择后进化出耐旱的特性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都以尿酸盐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

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详解】A、某个地方的群落类型,主要受到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A正确;

B、一般而言,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B正确;

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后,从而进化出其耐旱的特性,C正确;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有些是以尿素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如两栖类、哺乳类的动物,D错误。

故选D。

12.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一般可以通过取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地下部分分层会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的分布

B.可以确定数量多的物种就是群落中的优势种

C.目测估计法用于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物种的统计

D.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热的特性设计诱虫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一般不适合直接采用样方法,身体微小,也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因此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其统计方法有两种: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会为动物创造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导致动物也出现分层现,A正确;

B、一般而言,群落中常有一个或几个生物种群大量控制能流,其数量、大小以及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强烈影响着其他物种的栖境,这样的物种称为群落的优势种,B错误;

C、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物种的统计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C错误;

D、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热的特性设计诱虫器,D错误。

故选A。

13.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岛上

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

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

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

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类型包括: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详解】猎物的气味信息属于化学信息,可以为狼追捕猎物提供依据,A正确;由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占10%-20%,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大于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B错误;由于岛上狼的数量长期稳定在m+n+若干只,说明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C正确;从岛上狼的数量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若环境条件变化较大,则狼的数量会出现较大变化,D正确。

故选B。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

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中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该狼获得了兔子能量的10~

20%

B.流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其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海洋生态系统对于调节大气中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农田生态系统中施用粪便等有机肥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能量和无机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等。

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详解】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两个个体之间同化量的比值,A错误;

B、人工鱼塘中有饲料等的投喂,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B错误;

C、海洋中有大量浮游植物,它们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故海洋生态系统对于调节大气中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正确;

D、有机肥是主要来源于植物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要经微生物分解、腐烂后才能释放出养分供作物吸收,可以为水稻提供无机盐,D错误。

故选C。

15.下列有关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将生态缸置于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

B.生态缸所模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小只由缸内物种丰富度决定

C.要定期记录缸内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情况及基质变化情况

D.生态缸制作时要充分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瓶制作要求:

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详解】A、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瓶内的生物,A正确;

B、生态缸所模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小由缸内物种丰富度决定的,以及外界的能量输入,B错误;

C、利用生态缸稳定性观察记录表,可定期记录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情况及基质变化等,对不同生态缸进行比较,分析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异的原因,C正确;

D、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但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即生态系统成分齐全,另外比例适中,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

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离不开信息分子,下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图中骨骼肌是人体安静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信息分子A代表神经递质

B.乙图中信息分子B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进入血液

C.丙图中信息分子C与信息分子D表现为协同作用,最终使人体细胞代谢增强

D.与甲图相比,乙图对应的调节方式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较广泛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中信息分子A表示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信息分子B表示抗利尿激素,信息分子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D表示甲状腺激素。

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人体安静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器官,A错误;

B、乙图中信息分子B作用于肾小管细胞,促进水分重吸收,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进入血液,B正确;

C、丙图中信息分子C(促甲状腺激素)不具有促进人体细胞代谢增强的作用,因此二者不表现为协同作用,C错误;

D、甲为神经调节,乙为激素调节,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长、作用广泛等特点,D错误。

故选ACD。

17.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器官为胰腺,则饥饿状态时胰高血糖素浓度A处高于B处

B.若该器官为肾上腺,则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浓度A处低于B处

C.若该器官为卵巢,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②可表示雌激素

D.若该器官为骨骼肌,则①可能是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答案】BC

【解析】

【分析】

1、血糖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血糖的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感受器进而通过神经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但同时血糖的升高也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分泌的增多:

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②促进糖类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血糖转化为肝糖原、肌糖原;④促进糖类转化为脂肪、非必需氨基酸。

血糖降低,刺激下丘脑和胰岛A细胞,而下丘脑也会通过神经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会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升高。

2、寒冷环境下:

①增加产热的途径:

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

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详解】A、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低,则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所以A处的浓度低于B处,A错误;

B、寒冷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机体代谢速率增加,因此B处浓度高于A处,B正确;

C、促性腺激素可作用于卵巢,使卵巢分泌雌激素,C正确;

D、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BC。

1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

B.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C.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

D.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植物的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