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1028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2020年中考第六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英国通史》中写道,过去以天为价位。

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高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材料反映的情景主要表明工业革命()

A.提高了生产效率B.改变了生活习惯”C.拉大了贫富差距D.改善了生活质量

2.科技改变了社会,催生了新职业。

下列职业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轮船驾驶员﹣汽车司机﹣网络管理员﹣飞行员

B.汽车司机﹣轮船驾驶员﹣飞行员﹣网络管理员

C.汽车司机﹣轮船驾驶员﹣网络管理员﹣飞行员

D.轮船驾驶员﹣汽车司机﹣飞行员﹣网络管理员

3.6.随着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各国在世界格局中能够占据有利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

A.外交策略B.综合国力C.国际合作D.军事同盟

4.随着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工人与雇主逐渐形成哪一性质的生产关系?

A.原始主义

B.封建主义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5.傅斯年在五四运动的反思中写道:

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

五四运动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

他们开展社会调査,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活动。

这说明五四运动

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运动

D.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

6.从汉代丝绸之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宣扬大国形象和风采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

7.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历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

D.清朝在西北设伊犁将军

8.如下表是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表(单位:

%)。

导致表格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国有企业

77.6

76.0

64.9

54.6

集体企业

22.4

23.5

32.1

35.6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

0

0.5

3.0

9.8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9.新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北京条约》

B.《中俄伊犁条约》

C.《中俄伊塔通商章程》

D.《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10.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

得出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①古罗马是欧洲哲学的故乡

②罗马的儒略历是今天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③《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④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⑤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古罗马凯旋门、方尖碑等对后世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11.下图为1950年2月中国出版的《世界新闻年鉴》,据此可当时

10日,美国通过助韩国,日本的授权法案

11日,美国拟出援助印度等国的亚洲“小马歇尔计划”

23日,杜鲁门说与苏联的接近是危险的

A.亚洲是美苏冷战的中心所在

B.亚洲局势已然处于战争边缘

C.美苏全面对峙局面已经形成

D.杜鲁门主义扩展到亚洲

12.《凡尔赛条约》的缔造者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指出:

“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下列事件能证实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预言的是

A.组织三国同盟,对抗三国协约B.出兵山东,占领青岛

C.对外侵略扩张,发动二战D.成立国联,对抗英国

13.制作表格整理知识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

下列整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选项

时间

事件

意义

A

1649年

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体

B

1789年

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

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爆发

C

1839年

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

标志着鸦片战争的爆发

D

1889年

日本颁布《明治宪法》

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A.A

B.B

C.C

D.D

14.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下列属于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统治的措施是()

①设西域都护

②设台湾府

③设宣政院

④设驻藏大臣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15.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列人物与史实搭配错误的是

A.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B.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了辛亥革命

D.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1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且互相制衡。

”材料中“世界新秩序”指的是

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

C.多极化趋势

D.多极化格局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材料中“新的力量”

A.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B.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实现了世界文明统一

D.形成了美日欧三国鼎立

18.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

英囯考虑的是

A.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B.波兰的灭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C.帮助波兰维持独立会大量消耗英国实力

D.波兰保持独立会影响欧洲大陆均势

19.“第一条……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

第二条……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第三条……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这则材料选自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美国1787年宪法

20.在反抗殖民压迫时,主张“将管理家庭生活的法则延伸到政治领域,家庭的纠纷与分歧,通常是依从爱的法则而解决的”,认为“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的运动是

A.华夫脱运动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巴拿马收回运河D.纳米比亚独立运动

二、填空题

21.

材料一:

下图是一幅题为“农民从土地上爬起来了”的漫画。

材料二:

1952年,甘肃天水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5、1亿公斤。

较为1949年增长9384.5万多公斤,增长22.5%。

人均产粮1949年的223.8公斤增加到1952年的254.96公斤,增长30.8%。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农民能够“从土地上爬起来”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该依据主要内容有哪些?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22.(改革与创新)

材料一:

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总统。

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大胆地、坚持不懈地进行试验。

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进行试验。

——《世界历史》

(1)材料一中的“大萧条”指什么?

罗斯福面对“大萧条”现状实行了什么政策?

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政策“新”在哪里?

材料二:

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

(2)为改正材料二中的“错误”,苏俄实施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3)材料三中苏联的模式是什么?

(4)通过苏美两国采取的措施,你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3.发现历史的规律。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规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

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

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哪个诸侯国?

最南的是哪个诸侯国?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什么作用?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

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

24.为了探寻大国崛起之路,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下列问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加入探讨。

(1)溯源组的同学探寻英国崛起历程:

英国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7﹣19世纪时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当时的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17﹣19世纪的时候英国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请你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原因。

②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在大国崛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请举出一位伟大的英国科学家。

(2)追寻组的同学通过下列几大板块,来探究美国崛起的历程:

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首批开辟者,但经过100余年的时间,美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我们形象地称之为“从蚂蚁到大象”。

①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那么你知道是谁率领船队成为美洲大陆的首批开辟者?

②“为独立而战”。

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也说:

“北美似乎由上帝的意志决定最终会成为一个国家。

”你知道美国独立战争中哪一文件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是谁?

③“为自由而战”。

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

都对这场战争跃跃欲试,充满期待,都把赌注压在自己这一方。

你知道美国内战中哪一文件的发表扭转了北方不利的局面?

这场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有何作用?

④“创新的美国”。

众所周知,当今美国,人才济济,全球一半多的科技发明出自美国。

请分别举出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在交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和发明人。

(3)探究组的同学探究日本崛起的历程: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

因此,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史•近代史编》

①上述材料表明,日本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态度?

②材料中所说的日本的“社会变革”指的什么历史事件?

这一“社会变革”的众多措施中,最具有远见卓识的,今天仍然值得各国重视和学习的是哪一项措施?

(4)通过探讨,同学们一致认为一个国家要崛起要复兴应具备哪些要素?

25.观察下列两组图片,回答问题。

组图一

组图二

(1)根据所学知识,将两组图片进行正确搭配。

(2)图(d)人物被称为什么?

他还有哪些代表作品?

(3)欣赏图(b),结合作者的希望,谈谈该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4)《英雄交响曲》雄厚、激昂的旋律曾使无数人感到心灵的震撼,结合作者的遭遇,谈谈你的认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指:

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摘编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材料二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变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

材料三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可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知识和观念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在这一原则指引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怎么样的外交实践?

(2)根据材料二推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外交战略的认识。

27.中国精神是近现代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中国人凝心聚力而成的兴国之魂。

请以《中国精神》为题,根据图示撰写小短文。

撰文要求:

(1)史论结合,依据史实(任选5项)及影响介绍这些精神的诞生,并提炼出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

(2)在兴国之路上,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的你应有的担当。

(3)表述清晰流畅,成文,300字左右。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俄国外交大臣激动地说:

“这就是我们的战争!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几乎同样激动地说出了相似的话。

德国主张,“我们必须彻底征服法国,使他永远不再能够档住我们的路。

”英国外交官写道:

“我们读到的尽是那些一味鼓吹打仗的文章,战争影响到所有的人。

”英国、法国认为,“德国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

”·····一位战地记者写道:

“到处都是残骸,一具具的尸体,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卷入战争的人口在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86%,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300亿美元。

这次战争是20世纪初的一场人类浩劫。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德、俄、英、法等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对战争持什么态度?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D

B

C

D

C

C

D

C

B

D

C

B

C

A

C

B

A

题号

19

20

答案

D

B

二、填空题

21.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说明土地改革之后,粮食人均产粮迅速提高。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

解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说明土地改革之后,粮食人均产粮迅速提高。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2.

(1)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或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应对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改革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要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等

解析:

(1)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或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应对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改革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要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等。

23.

(1)铁农具和牛耕

地主阶级

(2)齐国楚国

(3)商鞅变法

措施: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③奖励军功;作用:

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兼

解析:

(1)铁农具和牛耕

地主阶级

(2)齐国楚国

(3)商鞅变法

措施: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③奖励军功;作用:

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百家争鸣。

作用: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24.

(1)①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②牛顿、达尔文。

(随便写1个,但必须是英国的科学家。

(2)①哥伦布②《独立宣言》华盛顿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解析:

(1)①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②牛顿、达尔文。

(随便写1个,但必须是英国的科学家。

(2)①哥伦布②《独立宣言》华盛顿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④轮船——富尔顿;飞机——莱特兄弟

(3)①积极的学习态(言之有理即可)②明治维新努力发展教育

(4)要素:

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改革创新、思想解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写出2个即可)

25.

(1)图(a)——图(d);图(b)——图(f);图(c)——图(e)。

(2)“俄国革命的镜子”。

《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3)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4)面对命运的挑战,我们要勇于战胜自我

解析:

(1)图(a)——图(d);图(b)——图(f);图(c)——图(e)。

(2)“俄国革命的镜子”。

《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3)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4)面对命运的挑战,我们要勇于战胜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等。

26.

(1)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在这一原则指引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

(2)世界局势的变化,美

解析:

(1)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在这一原则指引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

(2)世界局势的变化,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台湾问题等。

(3)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两国间的交往和合作开辟了道路,促进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两国的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4)外交政策要符合国家利益;我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7.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诞生了许多中国精神,如1919年的五四精神,主要内容是: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井冈山精神形成于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之后,主要内容是:

解析: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诞生了许多中国精神,如1919年的五四精神,主要内容是: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井冈山精神形成于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之后,主要内容是: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中国革命才从此一步一步走向胜利;1934-1936年伟大的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它主要包括: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乐于吃苦、敢于战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经过长征的锤炼,中国工农红军力量逐渐壮大起来,后来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31-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抗战精神,就是救亡图存、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精神,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脊梁;改革开放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所形成的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它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当前,我国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迈进。

作为当代中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28.

(1)支持态度

(2)一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解析:

(1)支持态度

(2)一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