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1041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docx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正稿

 

包头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析公元前一世纪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方面的异同——以阿莱西亚之战与郅支城之战为例

学生姓名:

王硕

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

历史学

班级:

09历史

指导教师:

尚烨

指导教师:

×××教授

 

二〇一二年12月

 

摘要

公元前一世纪是古典文明较为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先后发生的阿莱西亚之战和郅支城之战,体现了古代东西方在围城战中所奉行的两种不同的军事思想。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古代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方面均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均重视联合当地力量、重视技术力量。

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则在于战争进程、攻城方式和后勤补给方式上。

正是因为古代东西方军事思想中相同的先进因素,使古典文明保持了数百年的辉煌。

然而同样是因为古代东西方军事理念中的不同点,使得两个文明最终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并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局。

关键词:

军事思想;围城战;后勤补给;文明进程

 

Abstract

ThefirstcenturyBCisarelativelyprosperousperiodofclassicalcivilization.ThisperiodhasoccurredinthebattleofAlesiaandtheWarofZhizhiCity,reflectstwodifferentmilitarythinkingduringthesiegepursued.AscanbeseenbycomparingtheEasternandWesternmilitarythinkinginthesiegetotakereinforcementsaroundpointtacticalemphasisonjointlocalforce,attentiontotechnicalforce.Thedifferencesbetweenthetwoarethatinthecourseofthewar,siegemodeandlogisticalway.PreciselybecauseEasternandWesternmilitarythinkingthesameadvancedtheclassicalcivilizationmaintainedcenturiesofbrilliant.However,thesameisbecauseofdifferencesintheEasternandWesternmilitaryconcept,makingthetwocivilizationseventuallyembarkonadifferentdevelopmentpath,andeventuallyledtoadifferentoutcome.

Keywords:

militarythinking;siegepursued;logisticalway;Theprocessofcivilization

 

引言(绪论)…………………………………………………………………………1

一、阿莱西亚之战与郅支城之战概况………………………………………………2

(一)阿莱西亚之战概况……………………………………………………………2

(二)郅支城之战概况………………………………………………………………3

二、简析两场战役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

(一)两场战役之间的相同之处…………………………………………………4

(二)两场战役之间的不同之处……………………………………………………5

三、简析前一世纪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中的异同……………………………6

(一)相同点及其原因………………………………………………………………7

1、围点打援…………………………………………………………………………7

2、注重联合…………………………………………………………………………7

3、科技先进…………………………………………………………………………8

(二)不同点及其原因………………………………………………………………9

1、东快西慢…………………………………………………………………………9

2、东攻西围…………………………………………………………………………10

3、东运西掠…………………………………………………………………………11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致…………………………………………………………………………………35

 

引言(绪论)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来源于人类的军事实践,同时又给人类的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在军事实践中接受检验。

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状况和环境下会产生出不同的军事思想和理念,因此对比两个地区的军事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侧面反映出两个地区的文明差异。

纵观古代战争史,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逐步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形成了两种军事思想和理念,一种主要见于以古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的西方各国的作战之中,而另一种则体现于以中国西汉为中心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各国的作战之中,除此之外的地区因发展程度较低,还尚未形成完整的军事思想理念。

这两个地区所奉行的军事思想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二者有很多可比较之处。

而围城战在这一领域被提及的并不多。

本文将通过细致分析阿莱西亚之战与郅支城之战这两场时间上相近、且同为围城作战的战役,阐述公元前一世纪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方面的异同。

学术界对于所谓“”与“西方”概念的界定一直有不同意见,从不同的角度定义往往会界定出不同的东西方分界线。

本文主要是从军事角度分析东西方对比,从古代一世纪的世界形式上来看,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军事思想基本上是相同的,亚洲大部分地区虽然作战方式上有很大差别,但军事思想和理念上也基本上是相通的。

因而本文将幼发拉底河上游(即古罗马与帕提亚帝国的分界线)以区定为“西方”,与之对应则把幼发拉底河上游以东的西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定为“”,特此明晰。

研究古代东西方军事思想的异同,有利于从该领域深入剖析东西方文明差异,并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解释东西方文明发展走向的不同,对于阐述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基于此,本文力求准确阐述古罗马与古代汉朝在围城战这一特殊的战争类型中所体现出的不同的军事思想与相近的军事理念,并进而引申到当时整个的西方与,通过这两大文明在各自所处世界中的重要地位,来阐述公元前一世纪古代东西方军事思想的不同点与相通之处。

以此来最终解释两大文明圈发展轨迹何以不同。

 

一、阿莱西亚之战与郅支城之战概况

阿莱西亚之战与郅支城之战均发生于公元前一世纪,是古罗马国与中国西汉王朝各自对边疆民族进行的两场战役,对于这两大帝国当时与日后的发展进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本文将对这两场战役各自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以便于对两场战役所体现出的东西方军事思想差异进行具体的展开分析。

(一)、阿莱西亚之战概况

阿莱西亚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2年,是古罗马著名统帅凯撒在征战高卢部落的八年战争中规模最大、也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

此战凯撒率领4万罗马军团击败了数倍于己方兵力的高卢联军,迫使高卢联军领袖韦森盖托里克斯投降。

此战至今为止被看作是围攻战和包围的典之一。

公元前58年,凯撒被罗马元老院任命为山南高卢的行政长官[1]。

为了获取山北高卢的财富和土地,并锻炼出一直能征善战的军队,几乎在刚到任的时候,凯撒就发动了高卢战争。

在短短数年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拉拢、分化、收买和战争,凯撒征服了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所有高卢部落。

但与此同时,高卢人的反抗意识也越来越强,公元前54年之后,高卢人的起义开始此起彼伏,就连凯撒在高卢的盟友爱杜依人[1]也逐渐参与其中,高卢各部落的同盟开始形成。

公元前52年,他们在集会上推举韦森盖托里克斯为高卢同盟军的指挥官。

当时凯撒本人在山南高卢,他不知道这个反抗他的同盟的成立。

最早的反罗马迹象是卡尔努特人把凯纳布姆的所有罗马人杀了。

凯撒获得这个消息后立刻整顿他的兵马,开入高卢中部。

从一开始凯撒就认定韦森盖托里克斯才是高卢人的主力和精神支柱,因此他亲率六个军团[1]和日耳曼盟军的骑兵追逐韦森盖托里克斯。

两军在日尔戈维亚相遇,凯撒蒙受巨大损失后不得不撤军来避免大败。

前52年夏双方的骑兵发生了多次战斗,罗马军中的日耳曼骑兵作战极为悍勇,凯撒军得以不断击败敌军,分散高卢军。

韦森盖托里克斯认为此时正面对击罗马军队的时间还不成熟,因此他在阿莱西亚重组他的军队。

阿莱西亚是一座建在一个山头的要塞,周围被河谷围绕,防御性能非常好。

由于强攻没有胜利的指望,凯撒决定包围阿莱西亚,迫使对方粮绝后投降。

为了保障彻底隔绝要塞与外部的补给,凯撒下令环绕要塞修筑了一堵围墙。

在三个星期,他的工程师和士兵建造了一道长18千米,高四米的围墙。

围墙的部(既超被包围的要塞的一面)还有一道四米半宽、约一米半深的沟。

离要塞最近的沟里引用周围河流的水灌了水。

沟前还设置了陷阱等圈套,围墙上的瞭望台上布置了罗马弓箭手。

[1]凯撒知道对方或派遣援兵,因此下令在围墙的外面建造一座外围墙,让他的军队能够处于这两道围墙之间。

外围墙的设计与围墙完全一样,全长21千米,还包括四座骑兵营。

罗马的包围军为自己被包围做准备。

在凯撒布置包围圈的同时,韦森盖托里克斯派遣他所有的骑兵突围出包围圈到各自的部落求援,他自己率领8万高卢步兵镇守阿莱西亚城堡。

骑兵们很快就把阿莱西亚被围的情况通报给高卢各部落。

为了营救他们的领袖、并借此机会击败罗马人,从而赢得独立,高卢人组建了一只庞大的援军(约25万步兵、8千骑兵),开赴阿莱西亚地区。

[1]

九月末高卢援军攻击凯撒的外围墙,同时韦森盖托里克斯下令攻击围墙,但是日落时这两次个进攻都被击退。

次日高卢人夜袭。

他们攻入了数段凯撒的围墙,但罗马骑兵迅速反应击退了高卢人。

与此同时韦森盖托里克斯下令进攻围墙,也同样遭遇失败。

但是此时罗马士兵的情况也相当糟糕。

他们自己被包围,粮食殆尽,已经开始定量,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精疲力尽。

次日,高卢援军中的精锐部队六万人进行总攻,与此同时韦森盖托里克斯的人则从各个方向向围墙冲击。

罗马人的状况越来越急迫。

就在罗马军的防线即将崩溃的时候,凯撒采取绝望措施,他带领13个骑兵队(约六千人)从后方进攻增援的六万人。

这个行动出乎进攻者和守卫者的意料。

罗马军团看到自己的指挥官身先士卒,冒险冲锋立刻士气大作,而高卢援军则仓皇退逃。

在古代作战中一个阵营溃逃立刻就一发而不可收,高卢人大批阵亡,几乎全军覆没。

韦森盖托里克斯认识到他的增援部队被击溃,突围已成不可能,于是决定投降。

第二天他向凯撒交出了他的武器,结束了阿莱西亚之战。

[1]

(二)、郅支城之战概况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部分裂。

由五单于争立的混战发展至呼邪单干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

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邪单于附汉,是为南匈奴。

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康居王因数为乌所困,欲联合北匈奴击乌。

郅支单于遂引北匈奴到康居东部筑城而居,路上死亡甚众,仅余3000余人。

此后,郅支单于数击乌,又勒索大宛等国,令其每岁纳贡。

[2]俨然成了西域地区的“太上皇”,这就不能不引起此前在西域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汉王朝的注意。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汉副校尉汤深虑郅支单于势力危及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乃矫诏发西域城郭诸国兵及汉屯田吏卒4万余人,分六校(即六队)击郅支单于。

三校从南道越葱岭,经大宛至康居;另三校由汤和甘延寿率领经北道入赤谷,过乌,进入康居界,至阗池(今吉尔吉斯国伊塞克湖)西。

时康居副王抱阗率数千骑袭掠乌赤谷东,杀千余人,抢牲畜甚多。

汤令西域诸国兵击之,杀460余人,解救被俘民众470余人,并获牛、马、羊作为军食。

入康居界后,令士卒不得抢掠。

至郅支城(郅支单于在康居所筑城池)60里止营。

捕得康居贵人,了解城情况。

次日距城30余里止营。

第三日,距城3里布阵。

郅支单于以数百人披甲守城,向汉军呐喊。

百余骑兵在城下往来,步兵百余夹城门列阵。

汉军以弓、弩射郅支城下骑、步兵,其骑、步兵皆入城。

又以持盾者在前,持长兵器和弓、弩者在后,向城下进攻,仰射城上守军。

并烧毁土城外木城。

当夜,匈奴骑兵数百欲出城反击,被汉军射杀。

郅支单于亦被汉军射伤,诸阏氏(单于妻之称号)多被射死。

半夜,汉军攻入土城。

时康居兵万余骑环城十余处援救郅支单于,不利。

天明,康居兵退却。

汉军攻入城中,四面纵火。

单于受重伤而死。

是役斩郅支单于、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共1518级,俘145人,降千余人。

[2]

二、简析两场战役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经过上述对于阿莱西亚之战和郅支城之战的简述,我们对于两场战役的大体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两场战役时间上相近,均为围城战,且最终均是围攻者获胜,因而很具有可比性。

下面就分别具体分析一下这两场战役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一)两场战役之间的相同之处

在阿莱西亚之战中,罗马军团想要取胜的关键不在于战胜困守于城堡的高卢领袖,而在于击败数量更多的高卢援军,因此凯撒在制定作战计划时确定了以少量军队凭借工事抵御包围圈敌军的突围,大部分军队用于对付高卢援军的作战方针。

[3]而在郅支城之战中,汉军统帅汤也遇到了相同的困境——一万多康居援军在攻城战最激烈时抵达城外,并攻击汉军侧背,与匈奴相呼应。

在此紧要关头,汉军暂缓了城攻势,集中力量击退了康居援军,从而使城匈奴残军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

在这一点上,两场战役的指挥官采取的策略可谓异曲同工。

罗马人的骑兵力量不强,因而骑兵作战通常需要依靠作战当地的雇佣军或同盟军。

例如,在上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阿莱西亚之战中,一支“日耳曼骑兵”对于罗马军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联合当地土著部落,获得可信赖的同盟军,对于罗马人的获胜有着重要意义。

同样,在郅支城之战中,汤“矫诏发西域城郭诸国兵及汉屯田吏卒4万余人”,这里的“西域城郭诸国兵”就是当地的同盟军。

这些西域小国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多、战斗力不强,但对于西域当地的地理人文情况十分了解,对于郅支城乃至于康居国的情况也远比汉军熟悉。

这些同盟军的加入大大减少了汉军开赴郅支城的过程中与当地居民不必要的摩擦,从而为汉军的获胜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在对比这两场战役的时候,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不论罗马军团还是西汉军队,在作战中都动用了比敌方先进得多的技术力量,最终确保了战役的取胜。

在阿莱西亚之战中,被围困的高卢军队有8万多人,外围的高卢援军有20多万,而参与此次战役的罗马军队总数不超过5万人。

[4]之所以罗马人在兵力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仍能够取胜,除了凯撒本人的军事天赋之外,更多地依靠罗马人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工事、器械制造工艺。

罗马人的攻城器械对于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高卢人的震撼是相当大的,在凯撒的《高卢战记》中曾有过描述,在一次战役中,当罗马人把巨大的攻城车推进到高卢人的城池边沿上的时候,高卢人无不为之感到惊骇,甚至没等罗马人开始攻城就投降了。

[1]在阿莱西亚之战中,罗马人造了两道围墙和无数防御工事,在战斗中这些工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极减缓了罗马军团的压力,削弱了高卢人的人数优势。

而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虽然构筑工事并非其强项,但中国人拥有克制游牧民族骑兵的利器——强弩。

西汉的强弩在对抗匈奴骑兵的作战中非常有效,加上西汉的铸钢技术有所突破,汉军装备的环首刀也比匈奴人所使用的弯刀更加锋利耐用。

这使得汉军凭借兵器优势常常能对匈奴军以少胜多。

正如汤所说,“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

何者?

兵刃朴钝,弓弩不利。

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2]。

因此在郅支城之战中,匈奴骑兵多次突围,均被汉军射杀。

这一系列的技术优势都最终决定了两场战役的结局。

(二)两场战役之间的不同之处

通过简要分析两场战役的概况,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阿莱西亚之战持续的时间要比郅支城之战长得多。

即使仅从凯撒开始包围阿莱西亚城算起,直至阿莱西亚之战结束,前后也进行了两个月之久。

如果从高卢人大规模起义、凯撒进军平叛开始算起,那时间更是长达将近一年。

反观郅支城之战,汤从决策部署、矫诏发兵到最终攻克郅支城、击杀郅支单于,前后不过数日。

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差,一方面是因为凯撒作为高卢地区的行省长官和军中的绝对统帅,可以无所顾忌,而汤不过是一个副校尉,加上还有“矫诏”之罪,不得不尽快结束战事。

另一方面,当时汉军中的骑兵所占比重比罗马军团大得多,加上汉军的步兵装备没有罗马军团的重步兵那样沉重,这就使得汉军的行进速度要快于罗马军团。

此外,造成这种结果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攻城方式上的不同。

在攻城方式上,两场战役的区别比较显著,罗马军团采取的是围困战术,通过长期围困阿莱西亚迫使高卢人最后粮尽投降。

这一方式往往需要旷日持久,并且必须确保被围敌军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

罗马人所擅长的工事建筑恰恰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而相比之下汉军则是以非常迅速的方式进行攻城,先“以弓、弩射郅支城下骑、步兵”,迫使敌军龟缩于城,又“以持盾者在前,持长兵器和弓、弩者在后”,向城下进攻,并通过仰射城上守军,给攻城部队以“空中掩护”,使得攻城部队顺利攻入城中。

显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弓弩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促使郅支城之战得以迅速获胜。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即是两场战役的性质不同,从而导致的指挥官的作战理念的不同。

罗马军团进行此次战役的目的在于镇压高卢人起义,所以在转战中均为就地筹集军需粮草。

或是向盟邦征集,或是在附近劫掠,凡是带不走的一律烧毁,对高卢当地的破坏很大[1],这也就使得高卢人面对罗马人同仇敌忾,连以往罗马人的盟邦爱杜伊人都参与到反罗马阵营,这给凯撒的作战带来了很大麻烦。

而西汉军队的此次行动则更像是一场“斩首行动”,目的在于消除郅支单于这样一个西域的“不稳定因素”,军需用品和粮草多为己方筹备运输,虽然加重了己方的运输压力,但赢得了西域各国的好感。

加之西域各国对于郅支单于的作威作福也早已存在不满情绪,在听闻汤矫诏征讨郅支城的时候纷纷响应加入西汉军队,不仅壮大了汉军的声势,也使得此次战役的人心向背更加明显,为郅支城之战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三、简析前一世纪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中的异同

通过上文对于两场战役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大体上看出当时古罗马军团与西汉军队在围城作战中所采取的战法、策略和作战理念上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

由于在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国在西方世界居于无可争议的中心地位,正如此时中国汉朝居于世界的中心地位一样,加之古罗马军团和西汉军队在各自所处的世界具有较为典型的特征,因而二者之间的军事思想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公元前一世纪东西方军事思想对比。

因本文所采取的战例均为围城战,所以下面单从围城战方面剖析公元前一世纪东西方军事思想的异同。

(一)相同点及其原因

1.围点打援

纵观古代世界战争史,不论是还是西方,围点打援都是围城战中的重要战法。

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以“围救”而著称的桂陵之战,就是围点打援的经典战法。

而西方诸如此类的战役同样是数不胜数,本文中的阿莱西亚之战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为什么两个相隔数万里的地区,选择的战法却如出一辙?

这都要归因于古代东西方在这一方面军事思想上的相通之处,即以尽可能小的伤亡代价获得战役的胜利。

公元前一世纪时的古代世界人口还比较稀少,人口随气候的变化起伏也很不稳定,如公元前49年到45年古罗马国的战,由于战争、天灾、瘟疫等因素,使罗马丧失了一半的人口。

[5]西汉末年人口统计接近6000万,经过了两汉之际的天灾、战乱和饥馑后,东汉初年人口仅余1800多万。

[6]中国东汉末年的备也曾说过:

“成大事者以人为本”,[7]这里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口视为珍惜资源。

而在围城作战中,守方因有城池作为依托,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攻方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伤亡代价才能攻克城池。

正如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子兵法》中所说:

“上兵伐交,其次伐谋,再次伐兵,最次攻城。

”[8]而当守方援军与围城部队进行野战时,因围城部队可以得知守方援军的行进目标(即被围城池),这样也就获悉了其行进的基本方向和路线,加之双方所处地势相近,围城部队就可以在较为有利的态势下进行战役,变被动为主动,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战役上的胜利。

2.注重联合

在公元前一世纪的古代世界,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异地作战难度很大,因而无论还是西方,在对外作战时都十分重视联合当地力量,以此来解决和缓解后勤供给压力,争取同盟军,并以此增加对陌生地区的了解。

在古代的围城战中,西方国家的主要联合对象有盟邦、盟友和土著部族三种类型,例如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在穿越阿尔卑斯山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高卢人加入军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9]。

在这一场战争中的卡普亚战役,汉尼拔争取到了意大利南部多个城邦的支持,曾一度几乎把罗马逼入绝境[9]。

同样是在这一场战争的后期,罗马人在西庇阿的率领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被处于兵力优势的迦太基人追击,但通过联合了当地的努米底亚盟军,西庇阿扭转了劣势最终取得了胜利[9]。

而这一点在高卢战争中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先后联合厄尔维几人、爱杜依人、比尔及人等高卢部落,凯撒分化了高卢各部族,通过代理人安抚了高卢人的情绪,并获得了强大的同盟军,解决了后勤问题,确保了最后的胜利。

而在同一时期的,在进行对外战争时同样十分重视与盟国、属国和当地土著的关系。

以西汉为例,在汉匈战争中联合多个盟国,著名的骞出使西域,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联合大月氏从东西两面夹击匈奴。

虽然这个目的没有达到,但西汉转而把联合目标转向了西域大国乌,并且建立了与西域诸国的良好关系,同时也对匈奴部进行持续的分化瓦解,导致了匈奴的分裂。

如公元前121年,浑邪王和休屠王等降汉,共四万余人。

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

陇西、北地、朔方、云中、代五郡设五属国纳其部众[2]。

这一系列的行动最终迫使匈奴转变了对汉朝的强硬态度,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邪朝见汉元帝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都是希望加强汉匈关系。

“罢边备塞吏卒”的请求未被接受,“愿婿汉氏以自亲”则得以实现,汉元帝“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汉匈关系以王嫱(即王昭君)和亲为标志,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阶段。

[10]

3.科技先进

公元前一世纪是古典文明较为辉煌的时期,从地中海到黄河流域一字排开着古罗马、帕提亚、西汉王朝等多个文明,形成了一条地跨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

之所以这些国家能够在与“蛮族”的交锋中占据上风,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它们在当时较为先进的科技力量,尤其是军事科技。

在古代东西方进行的对外围城作战中,守方凭借城池,在态势上处于有利的位置,但攻方往往能够凭借先进的军事技术扭转己方劣势,从而在对“蛮族”的围城作战中往往能够居于上风。

例如,古罗马军团中设有专门的工程兵与机械兵,这类部队融汇和用用古典欧洲的工程技术与攻城机械,如弩炮、投石机、攻城锤、攻城塔等,在围城作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1]。

而同一时期的中国西汉王朝的军队,其军事科技更多地体现在各类兵器上。

汉代中国的冶铁技术有很大进步,出现了“百炼钢”,钢的质地较为坚韧,这就使各类加长武器和新式兵器得以出现,如汉长剑、长刀、长戟以及著名的环首钢刀。

弩也得到了推广和改进,出现了连弩、强弩、小弩等,进而成为汉军对抗游牧民族骑兵的制胜法宝[12]。

古代东西方文明之所以能够拥有比周边“蛮族”更为先进的军事科技,是因为军事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