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1103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docx

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突破练14教材基础实验

(安徽专用)2015届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突破练14教材基础实验

[直击考纲] 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及要求”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考点41 观察类实验和鉴定提取类实验

1.判断下列有关观察类实验的叙述

(1)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时,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液染色,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而使用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派洛宁(吡罗红)结合(2011·福建,26Ⅱ②改编和2013·山东,4B)( × )

(2)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1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若再直接转换至40倍物镜观察时,则除调节细调节器外,还需要调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放大光圈(2013·上海,13改编)( √ )

(3)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用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2011·山东,6C)( √ )

(4)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均匀分布的(2009·广东,5B)( × )

(5)将洋葱表皮分别置于0.2g/mL和0.3g/mL蔗糖溶液中,观察并比较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预期结果是在0.2g/mL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2010·江苏,19①)( × )

(6)若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以减少实验误差(2013·福建,4D)( √ )

2.判断下列有关鉴定提取类实验的叙述

(1)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应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2011·新课标,6B)( × )

(2)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应用的试剂是甲基绿,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2011·新课标,6C)( × )

(3)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2010·四川,2D)( × )

(4)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2009·江苏,21A)( × )

(5)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如下图)表明,Ⅳ为叶绿素a,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2010·四川,2B和2013·广东,6A改编)( × )

(6)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在95%乙醇中加入无水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2013·重庆,3D)( √ )

1.观察类实验

实验名称

细胞的状态

观察对象

染色剂

生物材料(及特殊要求)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死细胞

DNA和RNA的分布

甲基绿吡罗红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DNA、RNA同时存在时要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观察线粒体

活细胞

线粒体

健那绿

用生理盐水配健那绿染液,用显微镜观察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死细胞

染色体

无(为固定装片)

蝗虫精母细胞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死细胞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洋葱根尖细胞

染色前需漂洗干净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死细胞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活或死细胞

细胞

无(无需染色)

酵母菌细胞、水绵细胞、叶的保卫细胞、鱼的红细胞等

观察叶绿体

活细胞

叶绿体

藓类的叶(或菠菜叶、黑藻叶)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活细胞

紫色中央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1)在上述实验中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情况如何?

除上述实验外,还有什么实验中也用到了显微镜呢?

提示 上述实验中除了“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使用低倍镜即可外,其余均需要使用高倍显微镜;还有“脂肪的切片法鉴定”、“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也用到了显微镜。

(2)在哪些实验中用到了盐酸?

各起什么作用?

提示 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8%的盐酸的作用: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②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与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制成解离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③在“探究酶在不同pH下的活性”实验中,盐酸提供酸性环境。

④研究通过激素的调节过程中,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

(3)分析下列相关实验中的取材问题。

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能否选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为什么?

提示 不能。

因为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几乎不含有DNA和RNA。

②能否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

为什么?

提示 不能。

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的颜色会掩盖线粒体被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

③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为什么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提示 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而呈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④在观察减数分裂实验中为什么不宜选择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提示 因为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易观察到减数分裂。

⑤选用菠菜叶观察叶绿体时,为什么要取稍带些叶肉细胞的下表皮?

提示 因为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⑥为什么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提示 因其含有中央大液泡。

2.鉴定提取类实验

实验名称

试剂

颜色

生物材料

备注

淀粉的鉴定

碘液

蓝色

脱色的叶片等

若材料有颜色,需先脱色

还原糖的鉴定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苹果或梨匀浆等

现配现用、水浴加热

脂肪的鉴定

苏丹Ⅲ(或Ⅳ)染液

橘黄(或红)色

花生种子切片

需用高倍镜观察

蛋白质的鉴定

双缩脲试剂

紫色

豆浆、稀蛋清等

先加A液,后加B液,摇匀使用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液:

无水乙醇;分离液:

层析液

①胡萝卜素:

橙黄色;

②叶黄素:

黄色;

③叶绿素a:

蓝绿色;

④叶绿素b:

黄绿色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叶)

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得更充分;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1)斐林试剂能否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为什么?

提示 不能,因为用于蛋白质鉴定的双缩脲试剂B液是0.01g/mL的CuSO4溶液,两种试剂的本质不同,斐林试剂本质是新制的Cu(OH)2,故应将甲液和乙液混匀后使用,而双缩脲试剂的本质是碱性条件下的Cu2+,故应先加A液造成碱性环境,再加B液摇匀使用。

(2)脂肪的鉴定是否一定要借助显微镜?

提示 不一定,因为脂肪的鉴定有两个方案,可磨碎后试管内鉴定,肉眼观察即可,也可做切片借助显微镜观察。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有何区别?

提示 前者用无水乙醇提取法,原理是色素能够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而后者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快;反之扩散得慢。

1.(2014·重庆,1)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染色,其细胞核呈绿色

B.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区,经染色在光镜下可见有丝分裂各时期

C.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慢

D.在光镜的高倍镜下观察新鲜菠菜叶装片,可见叶绿体的结构

答案 A

解析 A项,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可用于观察DNA在细胞中的分布,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所以用甲基绿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观察到细胞核呈绿色。

B项,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时,由于要对细胞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等操作,制成装片后才能进行观察,此时细胞已经死亡,细胞将保持细胞周期的某个特定时期,且根尖细胞分裂期较短,未必能观察到各个时期的细胞。

C项,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原理是:

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高,则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越快;反之,则扩散速度越慢。

D项,叶绿体的结构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2.(2014·山东,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加CuSO4溶液

B.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C.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答案 A

解析 A项,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应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滴加CuSO4溶液。

B项,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应该先进行漂洗,然后进行染色。

C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制作装片的基本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低温诱导不会再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应先对大蒜根尖进行低温处理,然后制成装片。

D项,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将酶与底物分别于不同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再混合,如果先在室温下混合,会导致酶与底物发生反应,使温度梯度的设置失去意义。

3.(2014·四川,4)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 A

解析 A项,“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使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对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进行染色,以便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B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的亲和力强,使DNA呈现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红色。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C项,绿叶中的色素是有机物,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或丙酮)中,所以用无水乙醇可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纸层析法应用于“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实验和“胡萝卜素提取粗品的鉴定”实验。

D项,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许多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不能用标志重捕法。

4.(2014·江苏,22)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

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答案 AB

解析 A项,用5mL量筒量取2mL斐林试剂比用10mL量筒更精确。

B项,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才能保证试管内的液体受热均匀。

C项,斐林试剂的实质是新配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呈蓝色),故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为蓝色。

D项,斐林试剂需现配现用,不能长期保存备用。

5.(2014·新课标Ⅰ,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 B

解析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

红色花瓣是由液泡内花青素的颜色呈红色导致的,所以用红色花瓣作为实验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项正确。

黑藻叶片中的叶绿体显绿色,液泡中细胞液的颜色接近无色,两者之间有颜色差异,因此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的细胞细胞液浓度可能不同,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

通常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用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外表皮,因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较多色素,发生质壁分离时容易观察,D项正确。

6.(2014·江苏,15)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答案 B

解析 A项,第一次观察时由于未滴加蔗糖溶液,细胞还没有发生质壁分离,较易观察到的是紫色的大液泡,由于此时液泡占整个细胞体积的比例较大,因此观察到的无色的细胞质基质区域应较小。

B项,第二次观察时已经通过引流法使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可以发现首先从细胞的角隅处开始发生质壁分离。

C项,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蔗糖溶液或清水,使溶液浸润整个标本。

D项,第一次显微观察是为了获得实验前的现象,以便于和实验中的现象变化进行前后对照,因此不能省略。

7.洋葱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之一,下列是利用洋葱为实验材料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洋葱的叶可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实验。

提取色素时要充分研磨,加入碳酸钙粉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提取的色素溶液加入富含CO2的水中,给予适宜光照,________(填“能”、“不能”)释放出氧气。

(2)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可用于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

将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某低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到液泡开始变大,此过程中细胞吸水的能力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后来液泡体积不再变化,此时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培养分散开的连续分裂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并根据DNA含量分类,结果如图:

有丝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分别包含在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组。

如果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会使________组细胞相对数目增多;如果加入DNA合成抑制剂,会使________组细胞相对数目增多。

答案 

(1)防止色素被破坏 不能 

(2)变小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3)③ ③ ③ ①

解析 

(1)提取色素时要充分研磨,加入碳酸钙粉末的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将提取的色素溶液加入富含CO2的水中,给予适宜光照不能释放出氧气,原因是光合作用除需要色素外还需要酶、ATP等多种条件。

(2)将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某低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到液泡开始变大,此过程中细胞吸水的能力变小,原因是细胞液的浓度变小。

后来液泡体积不再变化,由于细胞壁的存在,此时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为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3)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的细胞中因为间期DNA复制,使得其核DNA含量在4C水平;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加倍,会使后期细胞相对数目增多;如果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细胞会停留在间期的2C水平上。

8.研究人员从一种野生植物的贮藏根中提取出一种化学物质,有人认为是一种能促使葡萄糖分解的酶,有人认为是一种能促使蔗糖分解的酶。

对此,研究人员设计并做了一些相关实验。

(1)要鉴定此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还是RNA,可分别选用________试剂和________染液。

(2)要确定此物质是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还是催化蔗糖分解的酶,研究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请分析可能的实验结果。

在水浴加热后,若两支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两支试管均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以上实验完成后,已经确定其为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需要确定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参照上图中甲试管的处理方法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再选择其中砖红色沉淀最少的两支试管所对应的温度,设置________________,重复进行实验。

答案 

(1)双缩脲 吡罗红 

(2)该物质是能催化蔗糖分解的酶 该物质是能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3)系列等温度梯度 更小的温度梯度

解析 

(1)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RNA与吡罗红发生颜色反应。

(2)葡萄糖是还原糖而蔗糖是非还原糖,但蔗糖分解产物为还原糖,若两个都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该物质是能催化蔗糖分解的酶;若两个都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蔗糖没有分解而葡萄糖被分解,故该物质是能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3)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是:

先确定系列等温度梯度,再选择其中砖红色沉淀最少的两支试管所对应的温度,并在它们之间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

考点42 探究类实验和调查类实验

1.判断下列有关探究类实验的叙述

(1)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2010·四川,2A)( × )

(2)若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选用材料与试剂:

前者为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而后者为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2013·江苏,23AC改编)( × )

(3)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2013·重庆,3C)( × )

(4)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2009·福建,1B)( × )

(5)用两种不同浓度2,4-D溶液分别处理月季插条形态学下端,观察并比较扦插后的生根数,预期结果是低浓度2,4-D处理的插条生根数总是更多(2010·江苏,19④)( × )

(6)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可减少实验误差(2013·福建,4B)( × )

2.判断下列有关模拟调查类实验的叙述

(1)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时,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有助于减少实验误差(2013·福建,4C)( √ )

(2)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方法不包括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2010·江苏,8C)( √ )

(3)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方法不包括对正常个体与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2010·江苏,8A改编)( × )

(4)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有遗传病史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2010·四川,2C)( × )

(5)调查并比较同一地段甲区(腐殖质较丰富)和乙区(腐殖质不丰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预期结果是甲区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更高(2010·江苏,19③)( √ )

1.探究类实验

实验名称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

漏斗玻璃管液面的上升高度

半透膜的种类、开始时的液面高度、温度等条件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温度(至少三种)

酶的活性(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pH、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pH(至少三种)

酶的活性(气泡的数量或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

温度、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氧的有无

CO2生成量(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酒精的产生(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

葡萄糖溶液的量和浓度、石灰水的量、温度、pH、锥形瓶的洁净程度等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或长度

实验材料的一致性、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时间

酵母菌种群数量

培养液的成分、培养条件、空间等

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

时间

群落的演替

水族箱的培养条件和环境等

2.调查类实验

调查类实验课题

调查对象

统计方法

计算方法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人群

汇总法

发病率=患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

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n)=再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以此来估计种群密度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样方法

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个体总数/样方的总面积

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农田生态系统

汇总法

能量传递效率=第n+1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第n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土壤中小动物

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丰富度=样地中物种数目多少/样地面积

1.下列有关调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一组是(  )

内容

方法

实验要点

A

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

实际调查法

要选择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B

种群密度调查

样方法

随机选取不同大小的样方,统计种群密度平均值

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抽样检测计数

取样之前试管要轻轻振荡

D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取样器取样法采集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

答案 B

解析 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要选择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选择患者家系,A正确;种群密度调查对植物常用样方法,注意事项是随机选取相同大小的样方,统计种群密度平均值,对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用抽样检测计数的方法,取样之前试管要轻轻振荡使酵母菌混合均匀,保证实验结果准确,C正确;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D正确。

2.实验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下列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答案 C

解析 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避免植物自身原有的有机物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A正确;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将每一组温度都控制在37℃,是控制无关变量温度对实验的影响,B正确;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这是设置自变量,不是控制无关变量,C错误;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淀粉的量也影响实验的结果,需要控制,D正确。

3.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