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1140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1课 拣麦穗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第11课拣麦穗学案粤教版必修1

第11课 拣麦穗

学习目标

 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学习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麦穗(  )      ②歪歪趔趔(  )

③磕碰(  )④蚂蚱(  )

⑤疙瘩(  )⑥田埂(  )

⑦蹒跚(  )⑧山坳(  )

⑨戏谑(  )

答案 ①màisuì ②liè ③kē ④màzhɑ ⑤ɡēdɑ

⑥ɡěnɡ ⑦pánshān ⑧ào ⑨xuè

(2)多音字

①攒

②肚

答案 ①zǎn/cuán ②dù/dǔ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4)

答案 

(1)磕打/瞌睡 

(2)毛茸茸/修葺 (3)拣麦穗/捡破烂 (4)田埂/梗概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蹒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言不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死乞白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贼眉贼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前仰后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3)方言,状态词。

纠缠个没完。

(4)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5)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紧跟着又来了一个人,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可是老太婆摇摇头说:

“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  )

(2)这些贪官,大言不惭地收受了很多不义之财,遭到法律的严惩,是罪有应得。

(  )

(3)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  )

答案 

(1)√。

(2)×。

“大言不惭”指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不合语境。

(3)√。

2.辨词填空

企望·期望

“企望”指希望,侧重于“有所企盼”。

“期望”指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侧重于“等待结果”。

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的人都热切________各国政府能够携起手来,改善目前的金融危机局面,因为这也是人们普遍________的。

答案 期望 企望

三、名言警句

1.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

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

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

2.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一、作者简介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辽宁抚顺人。

是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上另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她的作品以“人性”与“爱”为创作主体,作品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中短篇小说集《方舟》、《祖母绿》,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二、背景展示

张洁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呼唤、追求“爱”与“美”。

1980年前后,她发表了《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总名为“大雁系列”的散文。

她的散文大多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洋溢着对失落的“爱”与“美”的真诚渴求。

《拣麦穗》中“大雁”憨厚、顽皮、活泼、纯真的天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童年”虽混沌未开,但这真醇的“人性”往往成为令人返顾、眷恋的“精神家园”。

三、文体知识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课堂导语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

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童年是一首难忘的歌,《拣麦穗》是歌中最美的乐章,它唱出了张洁心灵深处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情感的呼唤,它赞美了世间纯洁无私的真爱。

让我们一同走进张洁的散文《拣麦穗》。

(1)文中写老汉对大雁满脸笑意,还送她灶糖和礼物,这表现了老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请在图中①处填出,限两个字。

(2)文中还写到了大雁为老汉绣荷包、哭老汉等内容,这表现了大雁对老汉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请在图中②处填出,限两个字。

答案 

(1)①慈祥 

(2)②真挚

1.课文中主要写的人物是谁?

“我”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中主要描写的人物是“我”和“卖灶糖的老汉”。

(2)“我”拣麦穗的目的是“备嫁妆”,由这一目的自然而然地引出“我”和“卖灶糖的老汉”之间的故事。

2.结合课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分析概括“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卖灶糖的老汉”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我”的形象:

幼年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灶糖的老汉”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幼年时期:

从以下细节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纯真、可爱、贪玩、充满稚气、憨态可掬、不谙世事、善良的小女孩——拣麦穗时“看不见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且还去追赶它们,“好不容易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跳出来,重新回到地里”;给老汉绣荷包;“大言不惭”的回答;不以那个孤苦的“卖灶糖的老汉”为丈夫而觉得不体面;担心老汉早晚有一天会死去;为老汉的死“哭了”等。

长大以后:

从“我”常常想念他,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2)通过以下描写可以看出“卖灶糖的老汉”是一个孤苦但善良、心细、慈祥、善解人意的老人:

外貌描写;老汉与“我”的对话中说“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呵哒,就歇在呵哒”;老汉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尊重小女孩的内心,保护她的感情,在她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她是自己的“小媳妇”;因为她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而疼爱她。

3.文中主要讲述了“我”和“卖灶糖的老汉”之间所谓的“爱情”故事。

你是如何看待“我”和“卖灶糖的老汉”之间的所谓“爱情”的?

[探究点拨] 结合文中能体现所谓“爱情”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挖掘“爱情”背后蕴涵的深层意义,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和“卖灶糖的老汉”之间的感情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老汉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2)老汉之所以那么疼爱“我”,是因为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孤苦的老汉,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正是作者要倾力讴歌的爱。

4.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写农村姑娘拣麦穗的情景?

[探究点拨] 这一部分的描写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

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作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为下文做铺垫,并与下文相映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自然环境,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美丽。

(2)描写社会环境,着重写了农村的风俗习惯——拣麦穗、攒钱、备嫁妆。

(3)描写了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交代了姑娘们最后的结局:

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

5.指出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二姨)戏谑地问我:

“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

”我大言不惭地说:

“我要备嫁妆哩。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言描写。

表现了“我”不谙世事、憨态可掬的童趣。

(2)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

那些皱纹,为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

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尽显旧时遗风的齐颈白发,便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表现了老汉的善良、勤劳。

(3)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地倒像个猪肚子。

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细节描写。

借用世俗“婚姻”形式,表现了“我”与“卖灶糖的老汉”之间超越世俗、无功利的情感。

为什么农村姑娘们的“痴想全都变了味儿”?

为什么最后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而不去寻找一份真正的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时所想象的又是多么不同”。

(2)她们最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的原因,正如文中所说“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甚至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地悲伤”。

正是当时那种妇女婚姻不自由的社会现状及妇女们不敢抗争的麻木,令她们不能寻找到一份她们拣麦穗时幻想的真正的爱。

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如“小火柿子”在文中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结合全文可知,“小火柿子”寄托了作者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淳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技巧点拨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会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适宜用象征手法呢?

(1)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又有深刻的意义,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这时不妨用象征手法。

比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作者以松树为象征,通过它要求于人的甚少而贡献给人的很多这一特点,生动地阐明了共产主义的高尚风格。

文章深入浅出,寄意深远。

(2)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于是便采用象征手法。

如鲁迅的小说《药》,结尾处写到夏瑜坟上的花圈,就是作者当时不便直说的内容:

虽然夏瑜死了,但自有怀念他的同志会接替他把斗争继续下去。

夏瑜坟上添了一圈花,象征革命的力量是扼杀不了的。

由此可见,作文构思技巧中的象征手法能深入浅出地表达精深的意蕴,常常能收到饶有意味的审美效果。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能使你的文章意味深长。

迁移运用

从松、竹、梅、名川、清风、明月中选择一例,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文字片段,不少于15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松”为例)风雪又能对你怎样呢?

苍劲挺拔足以构成一种气势,健美的臂膀擎起绿的精灵,在狂风暴雪中你的身躯依然挺拔如初,依然把那苍翠欲滴的爱意,还诸天地。

不管是新生幼林,还是参天古木,一样诉说对生命的追求,一样的浪漫云霄。

风雪的思绪如潮,被这不屈的绿意震撼,风雪无情,青松有情。

“青松恨不高千尺”,你总是虔诚地去追求生命的辉煌,晶莹的绿意不正展示了你对生命的执着的爱吗?

走出风雪的迷惘,矫健的身姿便如一支绿色的巨笔直指蔚蓝的天空!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拣麦穗》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

希望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像“卖灶糖的老汉”那样的慈爱之辈,懂得爱护、关心别人,尤其关心“丑小鸭”式的孩子,而且这种关心、爱护又该是没有任何希求的给予。

运用示例

 随着父母进城务工时间的不断延长,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团聚频率低,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亲子教育缺位现象”。

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之爱,容易产生心理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留守儿童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

孩子是未来和希望,国家不能无视他们的成长。

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2.课外素材

女子弃高薪九赴山区支教

一个平凡的辽源女孩,只身前往贵州大山深处支教,开始了一段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山区生活;孙影,一个不平凡的“80后”女孩,放弃高薪工作,放弃了一个年轻姑娘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大好时光,用柔弱的双肩为山里的孩子担起“沉甸甸的梦想”。

有人叫她“最美女支教老师”,也有人叫她“撵不走的支教钉子户”。

因为在孙影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

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走出大山,去完成他们的理想。

选材感言

 到山区支教的志愿者都具有乐观向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宝贵品质,如果全社会都能够像他们那样关注落后地区,关注落后地区的孩子,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小康生活也会早一天到来。

挖荠菜

张 洁

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

刚抽出嫩条还没打花苞的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刚割下来的蜂蜜,我会连蜂房一起放进嘴巴里;更别说什么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啰。

所以,只要我一出门儿,碰上财主家的胖儿子,他就总要跟在我身后,拍着手、跳着脚地叫着:

“馋丫头!

馋丫头!

”羞得我连头也不敢回。

我感到又羞恼,又冤屈!

七八岁的姑娘家,谁愿意落下这么个名声?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我饿啊!

我真不记得什么时候,那种饥饿的感觉曾经离开过我,就是现在,每当我回忆起那个时候的情景,留在我记忆里最鲜明的感觉,也还是一片饥饿……

吃那些没收进主人家仓房里的东西,我还一次也没有被人家抓到过。

倒不是因为我的运气格外好,而是人们多半并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

可有一次,我在财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被他的大管家发现了,他立刻拿着一根又粗又直的木头棒子,毫不留情地紧紧向我追来。

我没命地逃着。

我想我一定跑得飞快,因为风在我的耳朵旁边呼呼直响。

不知是我被吓昏了,还是平时很熟悉的那些田间小路有意捉弄我,为什么面前偏偏横着一条小河?

追赶我的人越来越近了。

我害怕到了极点,便不顾一切地纵身跳进那条河。

河水并不很深,但是足以没过我那矮小的身子。

我一声不响地挣扎着,扑腾着,身子失去了平衡。

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好难受,我几乎背过气去,而河水却依旧在我身边不停地流着,流着……在因恐惧而变得混乱的意识里,却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个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

我简直不知道我是怎么样才爬上对岸的。

更使我丧气的是脚上的鞋子不知什么时候掉了一只。

我实在没有勇气重新回头去找那只丢失了的鞋子,可我也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

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

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

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

太阳落山了,橙红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

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

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嘎嘎地叫着回巢去了。

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

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生平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说过了这些,人们也许会理解我为什么对荠菜有着那么特殊的感情。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

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

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

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巴,真是无上的美味啊!

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

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

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着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得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

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

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

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顺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癖的长辈一样。

这时,我深感遗憾:

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

想想你们的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有删节)

读后启悟

 文章很好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观点。

前面的内容以记叙为主,生动具体地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

末尾以议论为主。

作者结合现在的经历,谈感受,表希望,议论深刻、细致、委婉、动人,给读者以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这样叙议结合的写法,既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又易于被青年读者接受。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六——平等

1.[名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第七十七章》

[译文]上天的原则,是减少多余的,补充不够的。

[解读]老子认为,大自然的规律是公平的,对万物平等以待,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会取长补短,以多补少。

而人类社会,却常常与之相反,“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因此才产生了不公平的源泉。

道家的平等思想,带有朴素的辩证唯物色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第五章》)。

在原始社会人人平等,当物质资源逐渐丰富,社会出现等级,平等的机制也就相应被打破。

渴望回归原初状态的道家,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变化,因此强调平等的重要意义。

2.[名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译文]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边远的少数民族,而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仁。

[解读]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在他的执政生涯中,平等尊重地对待外族,是让他及唐朝赢得声誉的重要原因。

唐朝初年的民族政策讲求以德服人、四海一家,如派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打败东突厥的挑衅后却仍旧给予其首领颉利可汗以优待,设立安西都护府得到西域诸国归附,任用大量少数民族人在朝廷为官等,改变了过去边疆少数民族往往与中原汉族政权相互对立交战的局面,实现了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和友好交往,唐太宗也因此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的民族平等观,对现代世界的各国外交是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世界各国,不论大小、富贫、强弱,地位平等,友好交流,互利互惠,才能共同发展进步。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你把我的书弄脏了,不但不道歉,反而________,对吗?

②遗憾的是,在如今的网络上,的确充斥着各种________的宣传,如果依照“连广告都信,你也太傻了”的心态,这的确是用户“太傻”。

③在未弄清楚事情真相之前,凭着一孔之见就________,常会臆测错误的。

A.出言不逊    大言不惭    大放厥词

B.大放厥词    出言不逊    大言不惭

C.大言不惭    大放厥词    出言不逊

D.出言不逊    大放厥词    大言不惭

答案 A

解析 “出言不逊”指说话不客气。

“大言不惭”指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大放厥词”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多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含贬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拣麦穗,也是最能引动姑娘们遐想的时节。

B.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

无非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吧。

C.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嘎嘎叫着的一群鸭子。

D.当我能够刚刚歪歪趔趔地提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就跟在姐姐们的身后拣麦穗了。

答案 B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应为“拣麦穗的时节”。

C项语序不当,应为“一群嘎嘎叫着的鸭子”。

D项语序不当,应为“刚刚能够”。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记忆是作家的财富,作家的资本,作家的原料。

________________。

汽车驾驶员对于道路方位、公安侦察员对于犯罪征兆都会有杰出的记忆力,而作家,他的记忆力主要是对于人,对人的精神活动和内心体验,对于各种生动细节的记忆。

A.有了许多许多栩栩如生的记忆,才有思索、有探求、有想象、有虚构,没有记忆的人是白痴,而作家尤其是善于记忆的人

B.没有记忆的人是白痴,有了许多许多栩栩如生的记忆,才有思索、有探求、有想象、有虚构,而作家尤其是善于记忆的人

C.而作家尤其是善于记忆的人,没有记忆的人是白痴,有了许多许多栩栩如生的记忆,才有思索、有探求、有想象、有虚构

D.而作家尤其是善于记忆的人,有了许多许多栩栩如生的记忆,才有思索、有探求、有想象、有虚构,没有记忆的人是白痴

答案 A

解析 这是观点的支撑句,紧扣观点谈记忆对作家的作用。

选项中“有记忆”和“没有记忆”前后对比,继而再强调作家“尤其”善于记忆。

A项语序最为恰当。

4.请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另写一组描写童年的排比句。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

童年像一幅褪色的画,贴在记忆迷离的墙壁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