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1902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docx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docx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

 

摘要:

探讨现代技术异化的根源,不能只从技术层面去寻找。

技术是人类生存实践的产物,技术形态和应用后果都是社会建构的,技术异化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应用技术的主导模式。

通过对劳动异化和技术异化的分析,认为技术异化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机器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为前提的,根本的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劳动异化了。

因而,技术作为资本增值的内在手段,与劳动和自然对立,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表现。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异化的根源及其后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技术;技术异化;劳动;劳动异化;资本

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技术的成功支持下,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技术似乎已真的使人类变成了宇宙间真正的王者。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人类的并不仅仅是福祉。

它在显示人对自然伟大胜利的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冲突愈加显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地暴露出来。

面对当代技术近乎裂变式的发展,人们清醒地看到,如果人类真的不能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那我们就有可能失去驾驭技术发展的自由,存在着一种使其变为异己力量的危险。

因此有必要对技术异化的根源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加深我们对技术异化的认识,为应对技术异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一、技术异化的表现和后果

技术本是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物,是为人类目标服务的。

但在人类利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技术以相应的力量反控制人类,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技术异化。

技术经人类创造出来之后,逐渐摆脱人的控制。

正如哈瑞•雷德纳所指出的:

“人类已经设计出一种系统地统治、控制和处置所有事情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刚开始时是指向自然的,但是他们发现现在这种方法也转向自身……。

”[1]技术的异化似乎成了当今社会最突出的现象,它对人的主体地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技术异化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

在异化过程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的力量或观念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地强化,甚至畸形增长[2]。

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牢牢地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分工角色上,不断重复同一件工作,因而使劳动成为一种机械性的、非创造性的劳动,工人“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这样,大工业将人变为了机械的一颗螺丝钉。

机器的发明是为了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然而,在机器化的生产中,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不是机器为人服务,而是人为机器服务。

工程技术人员也是技术发明和技术维护的“片面角色”。

技术异化危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机器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依赖自然而生存的农业时代的平衡,使人类走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生存模式。

尽管这是一种进步,却也为破坏自然和统治自然开辟了道路。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致使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预大大地超过了自然界自身的复原限度,使不同层次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

技术异化对自然的破坏导致了一系列对人类长远生存发展不利的后果,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

技术的异化使技术成为了统治人的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大大地加强了,但是这种征服最终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代价的。

也就是说,统治集团借助技术将其自身的意志和需要,内化为一种社会及个人心理,使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认为,在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统治论”观念对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技术对日常生活领域的侵蚀,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人类的异化越来越普遍[3]。

二、对技术异化根源一般解释的缺陷

技术异化现象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已引起许多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学者甚至科学技术专家的深深忧虑,他们纷纷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寻求解决途径。

一些学者认为技术是导致文明堕落、道德沦丧的根源,技术应对工业社会中人的种种异化现象负责。

以早期的人本主义者如哈贝马斯和埃吕尔等为代表,他们将技术异化归结为技术本身的展现。

例如哈贝马斯突出地把科学技术直接作为他的批判对象,并认为科学技术必然产生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

因此,悲观主义派如以“罗马俱乐部”的米都斯为首的一些学者,他们为了防止全球性严重后果的发生,提出了“零增长”的方案,即停止增长,“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5]。

针对这种观点,有学者们认为,面对异化现象,指责技术本身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偏差。

“技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从来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人类,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

”[6]技术异化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异化,是一种人的异化。

技术异化是由于受到错误价值观的指导而导致的,体现在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使用过程中。

技术异化的产生要归因于技术以外的因素,是由于人类对技术的不适当、不合理的应用造成的。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不适当、不合理的应用,主要有认识的和社会的两方面原因。

国内还有学者认为,应把技术异化与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技术异化的主要社会根源在于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观上的享乐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及发展观上的经济主义等。

毋庸置疑,学者们对现代技术的反思和批判是发人深省的,对确立全新的技术理念和生活目标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但是对技术异化的根源的解释,多数还局限于现代技术应用及其后果方面,还只是就技术来解释技术现象。

技术是人类生存实践的产物,技术形态和应用后果都是社会建构的,技术异化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应用技术的主导模式。

因此,分析技术异化的社会生产制度,才能深入探究技术异化现象的本质性原因。

三、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马克思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并汲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合理成分,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个经济事实出发,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7]44。

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

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竟是如此不同。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

”[7]46马克思认为,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

“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7]45。

2.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就是劳动的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

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

从而,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7]47。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在劳动者的体能、脑力上生产了畸形;机器养肥了资本家,同时也造就了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劳动者在劳动中被异化了。

3.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生活,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

人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自然界的过程中得到确证。

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

“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那种优点变成缺点。

”“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7]51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工人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把工人变成单纯制造剩余价值的机器。

4.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

马克思认为:

“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7]52也就是说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来说是异己的,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别人而不属于劳动者。

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本身说来是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乐”[7]53。

至于这另一个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

从而,私有财产是与外化劳动相伴而生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或使用“技术异化”概念,但已经注意到了技术异化现象,他把技术异化现象包含在劳动异化之中给予了分析。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必然存在着技术的参与。

机器的应用直接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引起工人劳动力的贬值,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提高了资本家的利润。

同样,马克思也不认为技术异化是独立的现象,而是把技术异化归属为劳动异化的一种衍生形式,由于劳动异化了,才导致技术也异化了。

马克思主义主张任何事物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协同起作用。

技术一经产生就存在着异化的可能,社会应用为技术异化提供滋生的土壤,没有人类社会的应用其负效应也不可能显现出来。

因此,探讨技术异化的根源,要把技术层面的原因和社会应用环境制度方面的原因结合起来。

四、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衍生形式

1.分析技术异化的基础

马克思将异化与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其中就包含了技术异化思想的萌芽。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劳动产品的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技术产品对人的奴役的根源在于它的资本主义运用,而不在于技术产品本身。

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对我们进一步探究技术异化的根源,寻找消解或缓解技术异化后果的措施,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技术本身的因素是通过前两者体现出来的。

2.技术异化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工厂制度的建立和机器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是技术异化产生的前提条件。

技术是劳动的产物,技术产生后,不仅作为劳动产品而存在,它还将作为劳动条件投入到生产中去。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单个的或成组的劳动者必须用自己的手工工具来完成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不但劳动者要适应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也必须适应劳动者。

而当机器大规模投入到生产中后,这种依据经验的分工原则失去了作用。

“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

”[8]417“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

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

”[8]463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异化为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作为劳动产物的“技术”便也与劳动者相异化。

3.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推行是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劳动产品隶属于资本,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生产资料而处于受资本统治的地位。

马克思指出:

“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

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

……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8]483

机器技术作为资本的助手必然与“劳动”相冲突,进而也要与“自然”相冲突。

4.技术异化是资本增值的必然选择

技术异化是技术作为资本的成员的内在要求。

由于劳动已经异化,技术作为“死劳动”和资本的助手才成为自然和劳动者的异己力量。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增长的需要而把自然转化为人工物的手段,资本家却将技术当做提高利润的武器。

资本的增值需要自然界为其提供生产原料,自然力成为“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最大限度地榨取自然资源是资本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以破坏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

资本榨取自然的“价值”,必然通过技术来实行,科学技术也是在资本的支持下快速发展,技术对自然的破坏性利用是执行资本的意志。

同时,人类以多大的力量控制自然,自然就以多大的力量反作用于人类,这种自然对人的反作用也表现为技术异化的后果。

因为技术是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和手段,技术应用“破坏”自然,实质是技术与自然作为隶属资本的一部分,联合起来完成资本剥削劳动和资本增值的使命。

5.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现

今天,劳动仍然受雇于资本的本质结构使技术异化犹存。

现如今虽然劳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劳动必须受雇于资本和适应资本要求的本质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必须通过劳动(工作)来获得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正是人的满足生存需要的实践活动以及人在历史活动过程中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才使技术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才对技术抱着特别重要的期翼和苛求。

科学技术虽然逐渐独立,也还是某种特殊劳动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受制于资本(资金)追求利润的目的,承担着实现经济增长的总目标。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遵循一个原则-最小投入与最大产出的效率原则。

在这一效率原则的支配下,技术系统将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人的体力和智力不得不依赖于越来越复杂的机器才能提高效率,从而使多数人失去了其应有的创造性,成为机械系统的奴隶。

因此,只要劳动异化还存在,技术就必然异化,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体现。

总之,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重要方面和内在因素。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技术结合[CD2]即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资料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的结合,决定劳动的社会结合-即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在阶级对抗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在增强了人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技术的胜利”必然使劳动失去自主性,使人更受异己力量的支配和奴役。

甚至科学技术还成为意识形态,使劳动者在受技术统治时还称赞技术。

劳动异化之所以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劳动是为他人(雇主)进行的,而且也因为劳动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是机械的、非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劳动是通过技术完成的。

五、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条件和途径

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技术为资本增值服务。

科学技术成了资本对劳动剥削的工具,成了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根据。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是从属于资本的,“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

这样一来,科学作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同时就和直接劳动相分离……”[9]。

因此,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根本条件,是逐步消除劳动异化和资本对技术的控制。

在现代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劳动异化的基础还不能彻底改变,技术异化现象作为劳动异化的体现还不能根本消除。

但是,可以通过改善技术与劳动、技术与资本、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状况,限制技术异化的程度和范围。

技术来源于劳动,因而从根本上也属于劳动,技术与劳动应该也可能建立一种和谐的、互相协作的关系,这样技术才能够健康、迅速地发展。

现阶段技术虽然仍被资本(资产)用做增值的手段,但它已通过科技劳动者的理性活动和科技立法渗透到劳动当中,而不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与劳动相分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劳动异化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仍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但劳动者的地位提高,使技术与劳动的对立得到了相应的控制和调节。

在市场经济阶段,技术既是生产手段也是资本(资产)增值的手段,但是,技术服务于资本的方式和范围可以受到约束。

例如,通过立法、民主协商、伦理观念等影响技术开发应用状况,削弱资本对技术的支配控制,使技术并不是唯一地、首要地为资本增值服务,技术也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劳动者福利增长服务。

技术作为增加利润的生产手段与过程,必然要改造自然、制造产品和干扰自然进程,但是,技术改造自然的方式和程度可以有选择地实行。

尽量开发利用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技术”,就是一种改善技术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举措。

通过推行自然环境保护立法、自然环境伦理、绿色消费观念、技术民主决策、环境保护运动等,可以限制技术对自然的破坏的范围与程度。

参考文献:

[1]RednerH.Inthebeginningwasthedeed:

reflectionsonthepassageoffaust[M].California: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2:

5.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Ⅱ[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1090.

[3]FeenbergA.Alternativemodernity:

thetechnicalturninphilosophyandsocialtheory[M].California: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5:

79-86.

[4]毛勒堂,董美珍.对“科技批判”的批判[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0

(2):

5-7.

[5]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10.

[6]韩孝成.科学面临危机-现代科技的人文反思[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4.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上)[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9]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861—1863)[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8:

2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