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2180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docx

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

2022年四川德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_四川德阳中学高考喜报

四川德阳2022届高三二诊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用微波炉煮粥热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微波炉中,微波扯着水分子猛烈晃动,微波的能量就变成了水分子运动的能量,这样食物就被加热了。

②同样是电磁波的太阳光,跟微波炉里的微波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它们身上携带的能量可以作用于个头更小的电子。

我们可以把原子核看成地球,电子就像在周围运行的卫星。

如果要把卫星送上高空的轨道,需要火箭提供动力,相应的,当卫星从高空轨道返回到低轨道或者地面时,则会释放出能量。

同样在电磁波的作用下,电子可以在轨道间跳来跳去(跃迁),吸收或者放出能量,更重要的是,这种电子的跳跃行为,可以在原子之间传递,当一个原子的电子从高轨道跳下后,能量传递给旁边原子的电子窜上高轨道,太阳光的能量就这样在专门的原子间传递下去,直到能量被汇集到一个反应中心分子身上。

③由于收集到的能量巨大,反应中心分子的电子连同大量能量一下就被“崩飞”了出去,沿着“氢离子大坝”(细胞中一种带有ATP合成酶的膜结构)开始奇异之旅。

在高能电子“飞行”中,一个叫PQ的醌类分子会把它拦下。

为了正负电荷的平衡,PQ会在“氢离子大坝”的下游俘获一个氢离子,当它再次把电子投出的时候,会把氢离子释放到大坝上游。

这样一来,氢离子就被源源不断地送上了大坝,从而形成氢离子浓度差,推动三磷酸腺苷合成酶运转起来。

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大帮辅助分子帮忙,辛勤地进行电子传递和能量输送过程。

于是,大名鼎鼎的光合作用开始了,地球生命史迎来了辉煌的篇章。

今天,我们还能从光合细菌身上看到营建第一个“氢离子大坝”的生命的影子——原始、简陋,却孕育了生命的未来。

⑤顺便提一下,这里所说的电子轨道高低,是指轨道能量的高低,与电子到原子核之间距离的远近没太大关系。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轨道并不是连续的,只有能量合适的电子才能运行在特定的轨道上,当然要在这些轨道间跃迁也需要特定数量的能量。

也就是说只有特定能量(即特定波长,因为波长跟能量呈反比)的电磁波才能驱动这个过程。

太阳光是个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搅和在一起的大杂烩,所以特别颜色的光被吸收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满眼绿色,实际都是植物“吃”剩下的残羹冷炙。

所以光合作用其实并不是太阳光驱动的,而是太阳光中特定能量即特定波长的电磁波驱动的。

⑥另外,光合反应中心在电子传递游戏中投出了第一个球,为了维持正负电荷守恒,它需要从其他地方的抢电子。

最初,在光合细菌中提供电子的是硫化氢,这种东西在地球上可不多。

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最初这些细菌利用氢的过程我们了解还很少。

后来,水分子中的电子成了新兴的蓝藻的掠夺对象,同时氧分子被释放了出来,光合作用就这样运转起来,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就是光合生物的代谢产物。

(选自《冷浪漫·新生》,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波炉工作时,微波扯着水分子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微波的能量转变成水分子运动的能量,食物被加热。

B.太阳光和微波都属于电磁波,他们携带的能量可以作用于个头更小的电子,而电子可以吸收或者放出能量。

C.要将卫星送入高空轨道,需要火箭提供动力,电磁波就像提供动力的火箭,可以使电子跃迁从而传递能量。

D.在电磁波的作用下,太阳光的能量通过电子在原子高轨道上的灵活运动进行传递,并最终汇集在分子上。

答案:

D(理解失误,据原文“电子可以在轨道间跳来跳去”和“当一个原子的电子从高轨道跳下后,能量传递给旁边原子的电子窜上高轨道”可知,电子不仅仅只在高轨道上运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氢离子源源不断地被释放,形成氢离子浓度差,推动三磷酸腺苷合成酶运转起来,进行电子传递和能量输送,光合作用就可以开始了,地球迎来了生命史辉煌的篇章。

B.电子轨道高低与电子到原子核的距离关系不大,高轨道指能量高的轨道,低轨道指能量低的轨道,电子就在高低轨道间进行能量输送。

C.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轨道并不连续,光合作用的运转过程中,由特定能量即特定波长的电磁波驱动能量合适的电子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行。

D.最初光合细菌利用氢的过程我们了解并不多,但可以确定,提供正负电荷守恒的电子是它从硫化氢中抢来的。

但硫化氢太少,于是蓝藻光合过程中抢的是水分子中的电子。

答案:

A(以偏概全。

在电子传递和能量输送过程中,还有一大帮辅助分子的帮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应中心分子的电子沿着“氢离子大坝”开始“旅行”的原因是当太阳光的能量汇集于一个反应中心分子上,这一分子能量聚集太多,使它的电子和能量被崩飞。

B.PQ在拦下高能电子后,必须通过俘获和释放氢离子来解决正负电荷不平衡问题,所以光合作用过程中,通过氢离子来平衡正负电荷是重要因素之一。

C.虽然最初的光合作用原始而简陋,却孕育了生命,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光合细菌的身上看到这一过程,说明光合作用的运转因素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D.太阳光的颜色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不同的颜色,光合作用中,特别颜色的光被吸收,留下的绿色仅仅只是植物吸收能量后的“残羹冷炙”。

答案:

C(最初的光合作用孕育了生命的未来,不是生命;从文末可知,最初提供电子的是硫化氢,后来是水分子,有所改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

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

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

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

“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

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

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

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

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

及居蜀,尤有善政。

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老媪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

公取俸钱与之,曰:

“用此为生以养。

”母子遂相慈孝。

人皆以公为仁恩。

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

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

公入谢,上曰:

“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

”公益感激自励。

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

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

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

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

“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

”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

“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

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

“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遽曰:

“其在衮冕也。

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

天子曰:

“吾不可以数烦公。

”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

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

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

太常议曰:

“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

今其状应法。

”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B.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C.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D.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答案:

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B.“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的读书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统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谥”,是指对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以总结他一生最主要的功业成败和品德的优劣。

答案:

B(“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错,“会试”与“殿试”互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奎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没有显达,而薛奎十余岁就能写文章了,因此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薛奎参与政事,辅佐皇上,终于成为宋朝的名臣。

B.薛奎为官有善政,任隰州军事推官,平反冤狱,挽救了四个被冤枉的人性命;任莆田县令时,全部废除旧时王氏无名目的租税;到蜀地做官,更是有好的政治举措。

C.薛奎为人刚毅,坚守节操,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受别人牵制。

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大臣们犹豫不决,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

D.薛奎因病要求告老还乡,皇上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薛奎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太常根据他一生的功德,为他议定的谥号是“简肃”。

答案:

D(“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错误,应为“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却让他像原来那样处理政事”)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师顾曰:

“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

译文:

薛公的父亲看着他说道:

“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大我家门第,我还要干什么呢”于是不再从事其他的产业,而致力于发放借贷来

周济乡邻。

(“顾”、“大”、“务”各1分,全句大意畅顺2分)

(2)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

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

译文:

薛公为人一向刚毅,坚守节操而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受人牵制。

薛公想要约束天下,各类事务无论大小,全都按照规矩来处理。

(“素”、“与”、“绳”各1分,全句大意畅顺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

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

杜鹃花科,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③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④斗:

通“陡”。

8.“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两句描写景物很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

(6分)

答案:

本诗运用了衬托、拟人修辞手法(2分):

“哀猿啼处两三家”,以声衬静,用猿的哀鸣之声打破山村的安静,衬托出山村的宁静(或以竹的勃勃生长和花的色彩艳丽之乐景衬托出诗人的悲哀之情)(2分);“筼筜竞长”拟人手法,赋予“筼筜”人格化,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2分)。

9.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5分)

答案:

遗憾未报君恩,叹息无辜被贬,不愿虚度年华。

(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离骚》中屈原用香草做比喻

来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德行高尚的两句是:

“          ,             。

(3)杜甫漂泊异乡,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对此直接描述的句子是:

“         ,          ”。

答案: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有改动)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

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

“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

“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

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

“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

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

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

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

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

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

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

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

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

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

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⑴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B.文章通过祖母往事的回忆,突出了祖母一生虽都处于黑暗之中,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温暖和光明,从而表现出祖母笑对磨难的乐观开朗的性格。

C.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祖母的大便时祖母像疯子一样发火、像小孩一样哭的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和叔叔的孝心,更表现出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E.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

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答案:

E,3分;A,2分;B,1分,“乐观开朗”以偏概全,还有“坚韧顽强”;D,“拟人”错,应为“比喻”;C,“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错,应该是祖母“一生的尊严和坚守被毁掉而悲伤”。

(2)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6分)

答案:

①坚韧顽强:

认为祖父活着,终生不嫁以等待;通宵给我们嗑瓜子以对抗疼痛。

②充满母爱:

苦难岁月,为了孩子,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嶙峋的瘦骨。

③自尊自重:

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和叔叔为她抠大便,祖母拉被子遮脸、发火哭啼。

④勤劳能干:

虽然生活在黑暗里,照样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4点,答对1点2分,答对3点6分)

(3)文章以“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从修辞手法而言,标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

(2分)把祖母比喻成蜡烛,把磨难比喻为黑暗,“倾听黑暗”属于通感,视觉与听觉沟通,巧妙地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的方式和乐观的态度;这样使标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标题感染力;(2分)从全文内容而言,统帅全文,暗含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对祖母的赞美。

(2分)

(4)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8分)

答案要点:

①祖母的哲学是什么可扣住祖母饱受磨难而不消沉的人生态度、敢于与苦难搏斗的坚毅顽强,敢于驾驭苦难的乐观精神三个方面来表述;(3分)②祖母的哲学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可扣住祖母对待磨难的人生态度结合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乐观坚韧的民族精神来表述;(2分)③祖母的哲学有什么意义可扣住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或对我们自身的教育意义来表述。

(3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有改动)

①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

在他长达47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是对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倡的“五育”中,即“德、智、体、美、群”,并以此指导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从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这些思想是一笔宝贵的应该加以继承和借鉴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后人加以吸收、总结、研究和珍藏。

同时,他令人称道的人格魅力和品德气质以及个人修养,都反映出近代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在人格方面有机、完美、和谐的融合统一。

②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是变化的,他在西南联大时期发表的《大学一解》中,体现了梅贻琦教育思想定型之后的核心观念。

梅贻琦认为: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③梅贻琦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德。

许多人对“大师”有片面的理解,仅看到学问的一面,而梅贻琦讲的“大师”则是学问道德都好的楷模。

他说,老师不但要“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榜样。

为此,他提出了“从游”这一生动的比喻,以老师为大鱼,学生为小鱼。

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这种以教师的高尚品行和渊博学识来自然地引导学生,达到“不为而成”的观点,就是著名的“从游论”。

④梅贻琦针对当时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重实科不重文理”的教育方针,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的观念。

这种“通才教育”并非西方的简单搬移,而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博采近代中外大学教育思想的精粹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思想体系。

梅贻琦认为,大学应该着眼于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至少应该有知、情、志三个方面。

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标应该是“通才”,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而大学应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训练。

⑤清华大学一向重视体育,并把体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与梅贻琦的倡导很有关系,他认为这是学生“养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

高尚人格具体体现在“团体精神”、“急功好义”、“遵守纪律”上,要借团体的运动“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

并在学籍管理上明确规定“体育不及格,不得毕业”。

这些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

1928年,梅贻琦还是教务长的时候,就曾明确告诉学生:

“须知体育之目标,不单是造就几个跑多快、跳多高、臂腿多粗的选手,不单是要得若干银盾、锦标;除此之外,也许可以说在此之上,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

1934年,已经担任校长的梅贻琦对自己的学生说:

今天我们提倡体育,不仅是为了锻炼个人的身体,更是为了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我们要借团体项目,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

他还说,体育比赛的目的不在于能不能取胜,而在于是不是各尽其能,能否使本队团结合作的精神得到有效表现。

在体育比赛中,“胜固大佳,败亦无愧”。

假如在比赛之前,有人因为没有取胜的可能就放弃比赛,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他忘记了在团体中应尽的任务。

⑥群育则是梅贻琦德育观中有特色的部分,这源于他对人类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他说:

“文明人类之生活,不外两大方面:

曰己,曰群。

而教育的最大目的,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此则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也。

⑦在《大学一解》中,梅贻琦着重论述了学术自由在大学教育中的特殊重要性。

这也是他们那一代的教育家们的共识,1945年11月5日,梅贻琦在日记中写到:

“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该追随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

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

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相关链接

①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人物》杂志《梅贻琦:

清华的名片》)

②梅贻琦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恽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

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黄延复《梅贻琦:

一个时代的斯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梅贻琦所提倡的“德、智、体、美、群”的“五育”主张,继承和发展了蔡元培教育思想,反映出梅贻琦与近代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在人格方面有机、完美、和谐的融合统一。

B.梅贻琦的“通才教育”,认为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标应该是“通才”,大学应该着眼于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至少应有知、情、志三个方面,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训练。

C.梅贻琦一向重视体育,把德育作为体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他认为,体育是养成“团体精神、急功好义、遵守纪律”等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可以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

D.群育是梅贻琦的德育观中有特色的部分,群育的作用是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可以“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也”。

E.在《大学一解》中,梅贻琦论述了学术自由在大学教育中的特殊重要性,表达了他们那一代的教育家们的共识,认为只有以“兼容并包”的态度,才能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

答案:

D,3分;B,2分;C,1分;A,不是“‘五育’主张反映出……”,原文意思是梅贻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