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2272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docx

语文必修二人教全国版讲义第一单元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第3课Word版含答案

第3课 *囚绿记

绿色之美

我爱绿色,绿色对我的生活是一种补助,如果在某个夜晚,摘一片绿叶,倾听天穹和大地的声音,内心是多么笃定而恬静。

绿色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净化着空气的魂魄,多少生命依赖绿色而生存繁衍。

当春天来临时,所有的绿色植物,无论处在何方,哪怕是高山坡边、戈壁沙滩、石缝岩缝、树下草丛、田野乡径……都绽放着可爱的象征生命的绿叶,迎着料峭春寒,顽强地撑破束缚着它的芽苞,骄傲地昂着头,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它强劲的生命力,竭尽全力用自己的生命的本色装点着春天。

古朴的山村、荒凉的沙漠、一望无边的戈壁、雄伟的高山、幽静的湖泊……在绿色的热情渲染下,变得温馨而富有情趣。

因为绿“恩泽”人间,人类多了一些心灵藤萝的牵绊,多了一些情感的认同与默契。

我们可以像绿色一样轻松地蔓延着快乐、友善、惬意,像绿色那样欢乐地编织着美丽的梦想和期望,在平凡中展示美好的情怀。

大自然赋予绿色的神韵是神奇无限的,它是我们梦幻的天堂!

绿色美在朴实无华的外表。

它没有表层的妩媚炫耀,而是透着骨子里的强硬和浩然正气!

它天然去雕饰,素面朝天,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依然执着坚定;如清水出芙蓉,一如初装,淡雅的氤氲之气,如雾如露,一如仙尘;它不依恋繁华,也不需要衬托,不怕抛弃和遗忘,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和理想,坚守着一生与之共存的追求。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意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连线

大义凛然的爱国作家——陆蠡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

1931年大学毕业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1942年4月被捕,数月后惨遭杀害。

作品主要有散文诗集:

《海星》《竹刀》《囚绿记》。

译著:

《鲁滨逊漂流记》。

三、背景探寻

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株常春藤。

这常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被“囚禁”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

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

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

四、归纳整理

1.字音

①镶嵌(qiàn) ②蕈菌(xùn)   ③移徙(xǐ)

④猗郁(yī)⑤瞥见(piē)⑥涸辙(hézhé)

⑦闲暇(xiá)⑧淅沥(xīlì)⑨葱茏(cōnglóng)

⑩婆娑(pósuō)

2.字形

    

3.词语

(1)固执·顽固

【辨析】 二者都有“坚持、不肯改变”之意。

“固执”指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常形容人的性格、言语、行为等。

“顽固”为贬义词,程度比“固执”深:

①指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②指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③不易制伏或改变。

【运用】 ①为什么________皮肤病总在冬季复发,或是症状加重?

②邓华德不是一位没有水平的教练,虽然有时________,但他对比赛的阅读能力毋庸置疑。

答案 ①顽固 ②固执

(2)流连·留恋

【辨析】 二者都有“不愿离开”的意思。

“流连”指受吸引而不愿返回,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迹等可供游乐观赏的处所、环境。

“留恋”指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去。

对象通常是故乡、母校、亲人等与自己的经历有过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

【运用】 ①辞职后,她没有________大城市,而是毅然回到了嘉兴农村,和父母一起专心养起了生态鳖。

②喀纳斯景区冬游,景色让人十分陶醉,________忘返。

答案 ①留恋 ②流连

4.成语

(1)了截爽直:

比喻做事情十分爽快、干脆。

(2)急不暇择:

心情焦急而来不及选择。

暇,空闲。

(3)郁郁葱葱:

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

(4)揠苗助长: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揠,拔。

一、文本导学

1.作者插叙以前友人替他拔草的小故事是否远离了眼前写作对象,游离了文章主题?

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答案 没有。

床下无意长出的芽苗也是嫩绿色的,作者一样喜欢,不予清除。

这补充说明了作者对绿的一贯喜爱,切合文章爱绿的主题。

2.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又将“绿友”释放?

答:

                                    

                                    

答案 抗战爆发后,“我”被青藤那顽强的抗争、永向光明的执着精神感染,作者仿佛看见了呼唤光明和自由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故珍重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囚”。

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答案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4.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答:

                                    

                                    

答案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

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5.常春藤到底是象征自己呢,还是象征整个中华民族?

文章是表达自己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呢,还是“渴求民族解放的信念和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认为呢?

我的观点:

                                    

                                    

                                    

观点一:

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信念和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观点二:

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

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才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观点三: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描绘了常春藤的生命状态,赞美了“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表达了对民族光明前景的诚挚祝愿和坚定信念,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情感。

一、百变素材

1.热爱自由,追求光明

热爱自由,追求光明的陆蠡,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写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陆蠡在散文诗《黑夜》中曾表示要“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

他确实是这样做的。

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严肃、踏实、乐观地前进着,正如他笔下的这“绿”,有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骨气和强烈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

海伦·凯勒说:

“信念是命运的主宰。

”青春之程崎岖,命运之路坎坷,愿我们所有的青年人都坚定自己的信念,收获青春的梦想。

2.诗意生活

“绿”是无法被囚禁的,优美与诗意同样如此。

对于“优美”与“诗意”的理解是不是只有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好的人际关系、自由放飞的心灵呢?

其实不尽然!

对事业、学业的坚持不懈的追求,这种追求本身就具有优美的诗意。

所以,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不管是成功还是失意,都可以是有诗意的,生活都可以是优美的。

关键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关键是我们要热爱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每一个过程,这样,我们就能获得优美而诗意的生活。

二、技法学习

象征手法

《囚绿记》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要注意和比喻的区别。

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

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但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

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

迁移运用

请你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景物片段。

要求:

①景物核心内容是绿柳、南风、鸣蝉,并揭示它们的象征意义;②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③语言连贯,表达清晰。

                                    

                                    

                                    

【提示】 

在构思时,首先要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寄托在绿柳、南风、鸣蝉上,通过对绿柳、南风、鸣蝉的描写,来揭示出其象征意义;在语言表达技巧方面,适当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来从气势、语气上赞美绿柳、南风、鸣蝉的精神,从而把它们的象征意义表达出来。

在写作时,要注意赋予绿柳、南风、鸣蝉不同形象的象征意义。

三、考点链接

标题的内涵及作用

《囚绿记》标题富有内涵。

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1939年(写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

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

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而枯萎却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

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

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标题常见的作用:

①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②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

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④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

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提问方式】

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

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解题思路】

①题目含义:

表面义、深层义。

②题目与表现手法的关系:

运用何种修辞。

③题目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是否起到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

④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是否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

⑤题目与主旨情感的关系:

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⑥题目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是否暗示或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标题含义:

表层义、深层义。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

与开头结尾的照应、文章的线索。

第三步,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本身的点题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内容。

第四步,分析效果:

注意题目本身特点(比喻等修辞、特定句式等)。

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思考及兴趣。

【对点训练】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分层训练]中第7题。

四、悦读心赏

绿色生命之歌

——《囚绿记》赏析

《囚绿记》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

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

如果是朱自清,写“绿”不稀奇,因为他是一个古典的文人,多愁善感,喜欢花花草草。

当把这篇散文的作者陆蠡的人生历程和“绿”放在一起看,就会引发很多的联想。

陆蠡是一名烈士,为了自由和民族,遭到日寇的屠杀。

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烈士、战士都该是铁血汉子,粗犷、充满豪气,而不该有朱自清似的“温柔”。

而陆蠡选择了写“绿”,这种不和谐原因何在呢?

我觉得,这正深刻地写出了血性男儿心灵中真实的另一面:

他的生活中不但有斗争,还有和睦,有对美的热爱。

战斗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和平安逸才是他内心真正的需要。

从他对绿叶的描写看,他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你看,多么细腻,多么温柔,“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

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只有诗人才会写出。

一个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

当一种东西侮辱了他的精神的时候,他的内心会逼他去抗争,他为精神自由而死,死而无憾。

也许通过陆蠡,我们能思考出为什么那么多文人会投身革命,为自由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裴多菲、拜伦、柔石、郁达夫……这一串光辉的名字,仿佛在诠释着什么才叫一个真正的作家。

一个武夫为革命献身,值得我们尊敬,一个文人献身了,更值得我们尊敬。

联想到如今的许多作家对社会的阴暗面漠不关心,失去了文人的骨气,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

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

作者是孤独而陌生的,“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

他欣赏绿藤,不是走在外面,而是透过一个小圆洞,这个特殊的角度使得绿藤朦胧美丽。

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

幸运的是,陆蠡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

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垂青于他,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

三者组成了和谐的美的整体。

由此,我想到,同样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写《花未眠》,他在北海的旅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点,一个安静的时间,发现了海棠花的美,并由一朵花引发了那么多人生感叹。

普希金因为流放,才从大海中看见了自由的光芒,写出了《致大海》。

艾青在牢中,孤独无望,对着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乳母大堰河,写出了感人的诗章。

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候,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候,捕捉住那个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散文的生命,在于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可以读出永恒的价值。

几十年前的《囚绿记》,放在今天的“文化地球”中,应该以全新的视角,赋予它全新的现代价值。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巴金听到陆蠡惨遭日军杀害的消息,如醍醐灌顶,半天没说一句话。

②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专家们认为,像对幼儿进行奥数培训就属于揠苗助长的行为。

③擅打心理战的弗格森表示,自从上周在客场以1比0战胜桑德兰,成功把夺标战延长至最后一轮后,现在的曼联已是急不暇择。

④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尽管他貌不出众,身材瘦小,并且右眼失明,但他热情投身革命,用笔代替刺刀,以无所不为的勇气与敌人作斗争。

⑤生长了数百年的森林植被,郁郁葱葱,绿意环绕,为这片土地提供着绵延不绝的清新氧气。

⑥这天晚上月朗风清,四下一片寂静。

难得相聚在一起,大家坐在院子里喝着茶,谈笑自若,每个人都有了不知今夕何夕的感受。

A.②③⑤B.①④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解析 ①“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可用“晴天霹雳”。

④“无所不为”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含贬义,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⑥“谈笑自若”指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

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陆蠡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1983年陆蠡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是一位值得可歌可泣的英雄。

B.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绿洲的欢喜。

C.作者娓娓道来的“我的绿友”给人无穷的魅力,朴实无华不甘禁锢执着向前的绿叶,有着其独到的审美价值和感召力。

D.通过阅读《囚绿记》,使我们享受到绿色天堂里的欢快和喜悦,一种生命、希望之树常绿的审美感,一种不怕挫折、执着、向上的激情。

解析 A项成分赘余,应该删去“值得”;B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D项成分残缺,删去“使”或者“通过”。

答案 C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囚绿记》中只有点滴文字显现那是个黑暗的年代——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句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__①__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散文中那个“囚人”所居的那个环境是个富有深刻含义的典型环境,__②__离开这个典型环境,__③__“我”和“绿叶”的对话__④__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文章的主题__⑤__没有现在这样的深度。

A

于是

假如

/

所以

B

然而

于是

/

C

从而

/

只能

D

/

如果

那么

只能

解析 ②处是假设关系,确定在A、D中选项。

③处与假设关系照应的是“那么”,且④处填“所以”不对,本是表因果,选D。

答案 D

4.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排比)

B.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比喻)

C.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拟人)

D.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比喻)

解析 应该是反复。

答案 D

5.下面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B.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C.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魔念”即邪念,指作者心中产生的邪恶的念头。

D.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 “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念头。

答案 C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恪守心灵的绿色

杨永平

①拥挤的城市建筑物的缝隙偶尔会夹杂着一片空地,空地上填满树木花草所特有的绿色。

四季不停地变换着,可这些花草树木却始终保持着人工剪辑好的造型,它们在阳光下默默地伫立着,在风雨中微微地颤抖着,在钢筋水泥马不停蹄地蚕食下顽强地挣扎着。

②绿色是城市的营养师,无论是多么严重的废水废气、多么狂妄的风沙尘暴,它们都会尽心尽力地将之吸收消化,然后不间断地散发出它们自己生命里产生的清新、光彩和活力。

绿色也是城市的美容师,它们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所特有的魅力,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给人类日渐僵硬的面孔上描摹出了些许温暖和笑意。

于是,绿色成了城市居民呼吸新鲜空气和联系自然的窗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

③总有些喜欢绿色的人常常不经意地来到绿色身边,然后在悠闲的徜徉中不经意地接受着绿色的洗礼。

他们之中有老人,也有小孩;有运动员,也有患病者。

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全都仿佛与绿色融合在了一块。

大家都在扮演着带有不同表情却有着同样目的的角色——乞丐,生存的乞丐。

整天拖着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纤弱白嫩的失去血色的躯体,捧着正在趋向枯竭、干瘪和麻木的意识,向着这些苟延残喘的绿色不停地乞讨,乞讨它们的施舍,乞讨它们的庇护。

④我是一个生长于村野最终又脱离了村野的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城市的绿色总没有乡村的绿色来得自然、质朴和温情。

城市的绿色是被人拘束了的宠物,就像动物园的猛兽,威貌不变,可内在的气质却有所褪色。

城市的绿色总是被那些叫作花工的人预先定了形状和高度,甚至是色彩的浓淡调配,它们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

乡村则不同,放眼望去,满目葱茏,各种绿遍布村落,就连家里的墙壁、屋顶都逃不脱它们的攀爬。

各种绿色随意地摆弄着自己所构思的、喜欢的、创作的任何一种姿势,无须受人摆布,也无须担心受限制,想弯就弯,想直就直,想往哪延伸就往哪延伸,想在哪扎根就在哪扎根。

我常跑到它们中间,躺在它们怀里,或嬉戏,或亲抚,尽情地享受它们提供给我的丝丝缕缕的乐趣。

在这里,天高云淡,唯有凉爽宜人的风徐徐吹拂;唯有高一阵低一阵的鸟鸣虫音啁啾如乐;唯有清静恬淡的泥土芬芳扑鼻润心。

这里,仿佛是一部没有休止符也无主题的魂灵大合唱,恣肆任意而又轻悠悠,曼妙无比,是真正的天籁。

⑤其实,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之外,还有一块心灵的绿色,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精神沃土上。

它不以美丽的外表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