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概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2647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儒家思想概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家思想概论.docx

《儒家思想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概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儒家思想概论.docx

儒家思想概论

儒家思想概论

1、荀子是儒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富民主张的人,同时也是儒家中第一个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2、在人性论咨询题上,张载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把人性划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3、孔子人性论的差不多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

4、子路要紧继承、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被后世尊为“复圣”。

5、理学初创于北宋,由张载、周敦颐奠基,由程颢、程颐完成,成熟、进展于南宋,由朱熹集大成。

6、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7、一样而言,从哲学意义上,宋明理学家内部有三种本体论思想。

张载主张气本轮,二程主张理本轮,陆九渊、王阳明主张心本论。

8、宋初三先生指的是胡瑗,孙复、石介。

9、宋代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10、梁濑溟是20世纪现代新儒学的先驱和开创者。

11、儒家的差不多经济主张:

崇本逐末的生产观、诚信为本的交换观、“均无贫”的分配观、尚俭去奢的消费观

12、儒家经典赏析

(1)不经担忧,难成大业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译文]

因此上天要把重任托付给某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苦恼、筋骨劳顿、肠胃饥饿、身家穷困,使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不能如意,如此的目的,是为了使他的心意有所震动,使他的性情更加坚强,使他的能力得以增强。

(2)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讲:

“君子并不因为一个人话讲得好举荐他,也并不因为一个运气德上有咨询题而鄙弃他的主张。

(3)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倚恃实力强大而使别人服从的,别人内内心并不服从,别人只是由于自己力量的不足,不得不临时地屈服;依靠道德教化和仁政使别人服从的,别人会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拥戴孔子一样。

(4)不行不至,不为不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译文]

道路尽管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情况尽管小,如果不去做,就可不能成功。

(5)子贡咨询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子贡咨询如何样去培养仁德。

孔子讲:

“工匠想要干好他的活儿,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锐利。

我们居住在那个国家,就得事奉那些大官中贤能的人,结交那些知识分子中有仁德的人。

(6)学之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讲:

“人们讲我是既圣德又仁慈,那如何敢当呢?

我只是是在学习上永不满足,在教诲别人时不知疲乏罢了,如此而已。

公西华讲:

“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做不到的地点啊!

(7)敏而好学,不耻下咨询

子贡咨询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咨询,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咨询道:

“孔文子凭什么给他‘文’的谥号?

孔子讲:

“他既灵敏,又勤奋学习,向地位、学咨询比他差的人请教不以为耻,因此给他的谥号为‘文’。

(8)“道之以政,齐以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讲:

“用政策、法令来治理,用刑罚来整治,百姓虽可暂免于犯罪,却缺乏耻辱之心;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乐制度来规范,百姓不但有了耻辱之心,而且可使百姓自觉纠正错误。

13、孔子举贤才思想

(1)如何选才?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先有司,即当政者应该领先垂范,赦小过,确实是对人要宽容,孔子把举贤才放在与这两个方面同等的位置上,可见他对人才咨询题的重视。

(2)贤才的标准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也确实是讲要有宏大的政治抱负,要求人的品行兼优,要有一技之长。

(3)选拔贤才的途径

“学而优则仕”孔子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

他反对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

他主张一个人应该先学习礼乐知识,然后再成为国家的官吏。

14、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

“仁政”。

(1)孟子的“仁”:

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然而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

孟子的仁政主张,确实是把这种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之中去,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

因此,施仁政,就应该从事亲开始,施仁政的目的,是推广和爱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

(2)施行仁政的条件:

统治者能够领先垂范,躯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15、荀子的礼治主张:

第一,法后王。

法后王的差不多内容,确实是全面复原古代的政治制度。

在经济上,复原井田制度;在政治上复原周代的分封制度,在分封政体下面,建立天子、王公、诸侯、卿大夫各个等级构成的权力结构。

第二,尚贤使能。

贤能要紧由两个方面的标准来确定:

一是道德标准,上能忠于君王,下能仁爱百姓;

二是个人的才能,即熟知国家内外政务,足堪重任。

用人的原则: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第三,富国富民。

富国与富民的关系:

富民是富国的前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因此,富国与富民是一致的。

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

第一,通过礼调剂人的物欲。

其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再次,通过薄税敛的政策,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固与进展。

16、“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与引伸义

二程提出的最闻名的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封建道德原则去限制“私欲”横流,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进展私欲。

“存天理”由因此道德原则,故是人类所特有的,“私欲”如果无限制地进展,就与禽兽无区别。

至于讲“灭人欲”是反对被压迫人民求生存的要求,这是这一命题的引申义和政治作用、社会成效。

17、孟子的性善论:

(1)人性善:

“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也确实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

(2)人性善的根源:

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

(3)人性论的差不多内容:

理和义,理和义的表形形式确实是敬长和爱亲。

18、儒商:

所谓儒商概括地讲确实是“儒”和“商”的结合,是具有儒家伦理品行的商人的简称,或者讲儒商是把“儒”的伦理品行和“商”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经济活动主体。

19、儒商的经营伦理观:

(1)儒商的信用原则

儒商强调“信”。

不仅注重自己讲信誉,重信用,而且也提倡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

(2)儒商的竞争伦理

儒商主张要主动参与竞争,并通过竞争来求得自己的进展,但儒商在竞争的同时也注重“仁”与“和”。

(3)儒商的义利观念

儒商强调“财自道生,利缘义取”,把道义作为取利的前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提倡“义然后取”。

20、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其将“天理”引入儒,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要紧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1、汉武帝时,什么原因会“独尊儒术”?

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来爱护。

故采纳董仲舒建议统一思想,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百家”。

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第三讲秦汉时期的“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是秦帝国的开创者。

他名政,祖姓赢,十三岁即位,称“秦王政”。

秦王政与祖先相比,更加霸气,于公元前221年扫平六国,完成了统一霸业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

(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140年,年仅17岁的汉武帝即位。

武帝尽管年少,却有胆有识,雄才大略,一心要振兴朝纲,加大集权,巩固汉家天下。

他认为儒家思想比黄老思想更适合他的需要,即位伊始,就采取了两项措施:

其一,起用儒生。

其二,任用“俱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主持政府的要害部门。

(二)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思想家。

景帝时为博士,(博士,指熟知古今,本为古代学官名称,战国时期就有设置。

)闻名的儒学大师。

他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

这种思想因符合政治上大一统的形势而被汉武帝采纳并作为统治政策。

从此,开创了二千多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一、儒家的义利观

(一)重义轻利,但并不排斥利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二)儒家把“利”作了“公利”和“私利”的划分

二、儒家的差不多经济主张

(一)崇本逐末的生产观

1、以民为本,不与民争利。

2、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

3、以德为体,不违规求利。

(二)诚信为本的交换观

1、“诚信”在儒家文化中具本体地位。

2、经济的交往不是物与物的交换,其本质依旧人与人的交往。

3、经济交往中的信依旧以对宗法等级制的信守为保证的。

(三)“均无贫”的分配观

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生产的目的不只是甚至不要紧是物质财宝的极大增长,它的终极目的是社会的道德和谐。

因此,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分配比生产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直截了当涉及宗法等级制度及其所规定的权益与义务的享有和履行。

(四)尚俭去奢的消费观

儒家的消费观是节用克俭的消费观,它包括个人消费的克俭和国家财政开支的节用两个方面。

第一,儒家的尚俭去奢的主张是与其理欲讲紧密相联的。

其次,由节欲的思想动身,儒家确立了以等级制消费观为核心的黜奢崇俭的思想。

三、儒商:

德性经济理论的实践者

一)关于儒商及其形成概讲

1、儒商:

概括地讲确实是“儒”和“商”的结合,是具有儒家伦理品行的商人的简称,或者讲儒商是把“儒”的伦理品行和“商”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经济活动主体。

2、儒商历史足迹的追踪与反思

(二)儒商的经营价值观

1、儒商的金钞票观

邵逸夫(1907-),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香港闻名的电影制作者。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拍照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2、儒商经营活动的价值追求

儒商经营的价值目标要紧有三个层次,即“经世济民”、“创家立业”、“治生裕后”。

这些价值目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其价值取向的立足点不是个人,而是国家、天下和家庭。

(三)儒商的经营伦理观

1、儒商的信用原则

儒商强调“信”。

不仅注重自己讲信誉,重信用,而且也提倡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

但西方商人重契约的信守,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这种彼此不信任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由其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决定的一种普遍现象。

2、儒商的竞争伦理

西方商人:

信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对竞争对手往往不择手段,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儒商:

参与竞争,并通过竞争来求得自己的进展,但儒商在竞争的同时也注重“和”。

儒商之祖——王炽

3、儒商的义利观念

儒商强调“财自道生,利缘义取”,把道义作为取利的前提,提倡“义然后取”。

清誉至上,君子风范

小利不取,大利不放

小利不舍,大利不来

4、儒商的治理伦理

儒商内部治理的伦理原则归纳起来要紧是“和”与“仁”。

西方商人在内部治理中提倡的差不多原则是公平,或者讲公平竞争。

一、求知的方法与态度

1、学之不倦,功高不傲

子曰: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论语·泰伯》

[译文]

孔子讲:

“学习三年却没有做官的念头,这需要专门高贵的品德。

“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

“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

2、真学为己,假学为人。

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咨询》

译文:

孔子讲:

“古时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孔子讲:

“人们讲我是既圣德又仁慈,那如何敢当呢?

我只是是在学习上永不满足,在教诲别人时不知疲乏罢了,如此而已。

公西华讲:

“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做不到的地点啊!

4、拒绝安逸,立志高远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

人有人的行事原则,吃饱、穿暖,住的安逸却没有教养,就和禽兽差不多了。

5、盲目崇拜,不如不信。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译文]

完全相信《书》,不如没有书。

6、敏而好学,不耻下咨询。

子贡咨询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咨询,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咨询道:

“孔文子凭什么给他‘文’的谥号?

孔子讲:

“他既灵敏,又勤奋学习,向地位、学咨询比他差的人请教不以为耻,因此给他的谥号为‘文’。

7、学无止境,乐而好之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讲:

“懂得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译文]

孔子讲:

“学习就看起来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还怕会有所丢失。

9、人之与学,如琢如磨

人之与文学也,犹玉之与琢磨也。

——《荀子·大略》

[译文]

人们关于文化知识,应当像雕刻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0、实事求是,见贤思齐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讲:

“仲由,我来教诲你,什么是明白,明白确实是明白,不明白确实是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明白。

二、自我境域的提升

1、不经担忧,难成大业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译文]

因此上天要把重任托付给某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苦恼、筋骨劳顿、肠胃饥饿、身家穷困,使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不能如意,如此的目的,是为了使他的心意有所震动,使他的性情更加坚强,使他的能力得以增强。

(2)怨天尤人,君子不为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

君子不埋怨天,不责备人。

(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讲:

“犯了过错而不知加以改正,这才真是有过错了。

(4)存心寡欲,保持本心

孟子曰: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下》

[译文]

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克制物质生活欲望。

为人减少了欲望,本心即使有所丧失,也可不能专门多;为人欲望专门多,本心即使有所储存,也是专门少的。

(5)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咨询: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译文]

鲁哀公咨询孔子:

“你的学生中谁是喜爱学咨询的?

孔子回答讲:

“有个名叫颜回的喜爱学咨询,他从不迁怒于人,犯过的错误后绝不再重犯。

不幸他短命死了,现在没有如此的人了,再也没有听到过有喜爱学咨询的人了。

(6)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咨询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译文]:

冉雍咨询如何样去实行仁德。

孔子讲:

“出门办事时,要像接待贵宾那样尊敬、庄重、使用百姓时,要像承办大的祭典那样严肃、认真。

自己不喜爱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要做到在诸侯国中无人埋怨,在卿大夫封地中无人埋怨。

冉雍讲:

“我尽管不是专门聪慧,但我情愿遵照这话去做。

(7)为人处世,以信为先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讲:

“作为一个人如何能够不讲信用呢?

(8)君子之勇,以义为上

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

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译文]

子路咨询孔子:

“君子崇尚勇敢吗?

孔子讲:

“君子正义为最高尚。

君子有勇而没有正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有勇而没有正义,就会做强盗。

三、修身与处世之道

(1)以爱易爱,互尊互敬

爱人者,人恒爱人;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译文]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2)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子罕》

[译文]

能够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够一起走向正道;能够一起走向正道的人,未必能够一起尊习礼乐;能够一起尊习礼乐的人,未必能够一起通达权变。

(3)不行不至,不为不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译文]

道路尽管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情况尽管小,如果不去做,就可不能成功。

(4)曾参杀人,道听途讲

子曰:

“道听而途讲,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

[译文]

孔子讲:

“在行走的道路上听到的话,不去证实就沿途传播,这是自甘抛弃道德的行为。

(5)流言蜚语,止于智者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荀子·大略》

[译文]

滚动的弹丸遇到坑坑洼洼的地点就会停下来,流言蜚语在智者面前就会烟消云散。

四、治理与谋划

(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

[译文]

孔子讲:

“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去考虑职位上的事。

(2)以近知远,防微杜渐

以近知远,以防万一,以微知明。

——《荀子·非相》

[译文]

由近才明白远,由一才明白万,由隐薇才明白明显。

(3)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孔子讲:

“君子并不因为一个人话讲得好举荐他,也并不因为一个运气德上有咨询题而鄙弃他的主张。

(4)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子贡咨询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子贡咨询如何样去培养仁德。

孔子讲:

“工匠想要干好他的活儿,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锐利。

我们居住在那个国家,就得事奉那些大官中贤能的人,结交那些知识分子中有仁德的人。

(5)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倚恃实力强大而使别人服从的,别人内内心并不服从,别人只是由于自己力量的不足,不得不临时地屈服;依靠道德教化和仁政使别人服从的,别人会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拥戴孔子一样。

(二)《六经》

1、《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聚拢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点的民歌。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颂”是祭奠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奠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孔子讲:

“学生们什么原因不学习《诗》呢?

学《诗》能够激发志气,能够观看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能够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能够使人懂得如何样去讽谏上级,近能够用来侍奉父母,远能够侍奉君主;还能够多明白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2、《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约一千五百多年。

它的差不多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它是用散文写成的。

大致有四种体式:

(1)典政治法律、祭奠制度;

(2)训诂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

(3)“誓”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

(4)“命”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告示。

3、《礼经》简称《礼》也称《仪礼》。

儒家经典之一。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制的汇编,共七十篇,近七万字。

《仪礼》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奠、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4、《乐》,差不多佚失

5、《易经》又称“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

在中国人心目中,《易经》是一部充满奇异色彩的上古奇书。

《易经》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它通过阴阳变化来讲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

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存进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

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的精神所在

6、《春秋》:

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西周末年以来各诸侯国的档案文件。

我们现在所见的“春秋”,是经孔子整理过、记载以鲁国活动为主线的各国往来的史实。

孔子用鲁国史官所记春秋,编成儒家经典的《春秋》,目的在于正名分,对史实人物有褒有贬,史称“春秋笔法”。

二、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

(一)仁、礼学讲

1、仁:

仁这一概念,早在孔子往常就差不多提出了,大体上,春秋前期人们把亲敬尊长、爱抚众庶、忠于君主等行为都看作是仁的表现。

孔子关于仁的懂得,差不多上继承了这些认识,同时在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进展成了系统的仁学。

孔子的仁要紧有几个方面的内涵:

(1)爱人为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咨询仁。

子曰:

‘爱人’。

”——《论语颜渊》

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差不多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专门是关于居于统治地位的等级来讲,爱人专门重要。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全然,建立其各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固。

(2)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克己复礼”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一为“克己”,二为“复礼”,复礼是遵守礼的约束的意思。

克己复礼,所强调的是人的道德的自觉。

即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如何做到仁爱?

子张咨询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咨询之。

”曰:

“恭,宽,信,敏,慧。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慧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3)孝梯和忠恕

孝梯是仁的全然,而忠恕则是行仁的方法。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忠恕:

诚实待人和宽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和孝梯,要求人们能够善事尊长,在社会上能够推诚待人,“与人忠”,如此,忠恕和孝梯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样原则,而且也是衡量仁与不仁的标准。

2、礼

何谓“礼”?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礼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