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2757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docx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

技术操作规范

编号:

ZYYS—2011〔0005〕

 

编制说明

 

立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归口:

中华中医药学会

承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盐城市中医院

二0一四年十二月十日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技术操作规范

编制说明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技术操作规范》课题研究于2011年10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2014年10月完成。

项目组于项目立项后,在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标准编写规则,完成了起草阶段工作,形成了《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共六个组成部分:

内治给药法、外治疗法、小儿针灸疗法、小儿推拿疗法、小儿拔罐疗法、小儿灯火燋法的初稿,近一年来,又征询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的意见,并在《中医儿科杂志》上公开发表征求同行意见,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现就《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及完成、协作单位

2007年7月项目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提出了编制“中医儿科诊疗操作技术规范”的项目建议书,经专家评审认为建议书内容过多,宜选取具有中医特色和儿科常用的治疗操作技术先行编制。

2009年8月,课题组再次提交了“《中医儿科技术操作规范研究》实施计划”,内容包括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方法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儿科外治给药方法技术操作规范、小儿针灸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小儿推拿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小儿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小儿灯火燋法技术操作规范等6项技术操作规范。

2011年10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立项为《全国服务业标准2009年~2013年发展规划》的中医药服务标准项目“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技术操作规范”,编号:

ZYYS—2011〔0005〕。

项目组随即组织实施,经过两年的工作,项目研究任务完成,形成了6项标准初稿。

近一年来,又将初稿发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中医TC)的委员,请他们审查提出意见;同时,又在《中医儿科杂志》上逐期刊登了初稿,公开发表征求同行意见。

项目组认真讨论了中医TC委员们和国内同行反馈的意见,大部分予以采纳,对初稿又作了全面的整理、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报送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办公室。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南京中医药大学、盐城市中医院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

参加人员所在协作单位有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河南省商城县中医院等。

(二)主要工作过程

本操作规范的编制过程如下图所示:

(三)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

本操作规范的起草人员根据参与情况,分为主要起草人、参加起草人和咨询认证专家,各人的具体情况及所做工作见下表。

1.主要起草人

姓名

学位

职称职务

单位

承担工作

汪受传

硕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南京中医药大学

组织申报、实施、总结。

参与6个规范的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内治给药法》编制负责人。

赵霞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南京中医药大学

组织专家论证。

参与6个规范的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针灸疗法》编制负责人。

王明明

博士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导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与6个规范的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外治疗法》编制负责人。

李江全

博士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导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与6个规范的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推拿疗法》编制负责人。

韩新民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与6个规范的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拔罐疗法》编制负责人。

徐玲

硕士

主任医师,硕导

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参与6个规范的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灯火燋法》编制负责人。

陈争光

硕士

博士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与6个规范起草、修改。

起草编制说明。

戴启刚

博士

讲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与6个规范的起草。

起草编制说明。

徐珊

硕士

讲师,博士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与6个规范的起草。

组织专家认证。

2.参加起草人

姓名

学位

职称职务

单位

承担工作

陈秀珍

学士

主任医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推拿疗法》

倪光夏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针灸疗法》

马丙祥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外治疗法》

侯江红

学士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河南省中医院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外治疗法》

李志山

学士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灯火燋法》

陈光明

学士

主任医师,硕导

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灯火燋法》

李万浪

学士

主任医师

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灯火燋法》

尹东奇

硕士

讲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拔罐疗法》

杨江

硕士

副主任医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针灸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拔罐疗法》

王昕泰

硕士

主治医师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推拿疗法》

职冬丽

学士

主治医师

河南省商城县中医院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外治疗法》

李楠

硕士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拔罐疗法》

申广生

硕士

住院医师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针灸疗法》

杜丽娜

硕士

博士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内治给药法》

谢辉辉

硕士

博士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内治给药法》

李萌

硕士

住院医师

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推拿疗法》

黄争光

硕士

住院医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加起草《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针灸疗法》

3.咨询认证的专家

姓名

学位

职称职务

单位

承担工作

王俊宏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石效平

硕士

主任医师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外宾住院部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闫慧敏

本科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原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杨燕

博士

主任医师,硕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副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陈永辉

博士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中医科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王文革

博士

主任医师

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儿科副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姜之炎

学士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儿科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赵鋆

博士

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副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俞建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医科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孙远岭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中医科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李新民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侯树平

硕士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儿科教研室副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孙丽平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秦艳虹

硕士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副院长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袁斌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张骠

硕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丛丽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儿科教研室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喻闽凤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翟文生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副院长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鲁艳芳

硕士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湖北中医药大学儿科教研室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王孟清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许华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许尤佳

硕士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万力生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宾博平

学士

副主任医师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哮喘病研究所所长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赵琼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常克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张东迪

博士

副教授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儿科主任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郭末

硕士

中医师

加蓬共和国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王素梅

本科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接受专家问卷调查

参加专家审评会

王晶

博士

副主任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学术部

参加专家论证会

吕玉霞

本科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

参加专家论证会

王雪峰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原主任

参加专家论证会

李燕宁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

参加专家论证会

俞景茂

硕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原主任,全国名老中医

参加专家论证会

邱静宇

博士

主任医师

深圳市中医院儿科原主任

参加专家论证会

艾军

博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主任

参加专家论证会

徐伟英

博士

主任医师

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

参加专家论证会

洪两

博士

主任医师

新加坡卫生部中医管理委员会资格认证组主席、考试组主席

参加专家论证会

虞舜

博士

研究员,硕导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室主任

参加专家论证会

参加专家审评会

陈昭定

学士

教授、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原主任,全国名老中医

参加专家审评会

王霞芳

本科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原主任,全国名老中医

参加专家审评会

时毓民

学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医科原主任,全国名老中医

参加专家审评会

董幼琪

学士

主任医师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副院长,全国名老中医

参加专家审评会

丁樱

学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院长,全国名老中医

参加专家审评会

向希雄

硕士

教授、主任医师,硕导

湖北省中医院儿科主任

参加专家审评会

张士卿

硕士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甘肃中医学院原院长,全国名老中医

参加专家审评会

林文贤

硕士

中医师

马来西亚柔佛中华医院院长

参加专家审评会

4.送请审评并回复的标准化专家

姓名

单位

职务

田振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陈珞珈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段逸群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韩学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李佃贵

河北省中医院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严隽陶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刘大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徐志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沈同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韦以宗

北京市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吴勉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一)标准编制原则

本操作规范标准编制遵循“科学性、统一性、实用性、规范性”原则,尽可能与国际、国内通行标准接轨,注意标准的可操作性。

1.科学性

科学性是编制本标准的前提,也是保障标准质量的基础。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科学性原则。

遵循循证医学方法,查找可靠的已发表的医学文献,采用严格的质量评价体系分析文献质量、筛选可用文献,撰写标准初稿;采用Delphi法,针对已形成的初稿撰写专家调查问卷,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

因此,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均具有充分的依据,得到行业内的专家共识。

2.统一性

本规范6个部分的标准编制严格遵循已有的国际、国内标准,与之无违背之处,同时各部分之间的内容、表述前后一致,彼此间的相关内容无矛盾之处。

3.实用性

本操作规范主要是为了规范儿科临床治疗行为,给临床医生提供可以借鉴的常用儿科治疗技术操作标准。

即本标准要求适用于儿科临床,使临床医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易于实际操作。

因此,本标准内容详尽,操作描述详细、规范,临床实施方便。

4.规范性

在编制过程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

标准的结构与编写》(GB/T1.1-2009)等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制订各项儿科技术操作方法规范。

本标准的制定作为国家标准为使用者提供统一的儿科常用治疗技术操作方法,并明确了标准化规范操作的要求。

(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论据

1.标准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共有六个组成部分:

内治给药法、外治疗法、小儿针灸疗法、小儿推拿疗法、小儿拔罐疗法、小儿灯火燋法。

每部分又分为若干内容,现将各部分主要内容分列如下。

(1)《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1部分:

内治给药法》

——儿科口服汤剂操作步骤与要求

——儿科口服中成药操作步骤与要求

——儿科中药鼻饲给药方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儿科中药直肠给药方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2)《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2部分:

外治疗法》

——蒸气及气雾吸入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熏洗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涂敷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罨包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热熨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敷贴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擦拭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刮痧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药袋疗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3)《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3部分:

小儿针灸疗法》

——小儿毫针疗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小儿三棱针疗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刺四缝疗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小儿艾灸疗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4)《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4部分:

小儿推拿疗法》

(5)《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5部分:

小儿拔罐疗法》

(6)《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6部分:

小儿灯火燋法》

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方法

(1)文献查找:

遵循循证医学方法,查找可靠的已发表的医学文献,按证据强度标准对已有研究进行分类,作出系统评价或荟萃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收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与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外治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灯火燋法等相关的临床报道、操作方法、技术操作规范、标准等资料。

总结各类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外治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灯火燋法等相关文献及已有国际标准、国内标准。

(2)文献筛选:

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凡涉及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外治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灯火燋法等的①术语和定义;②操作方法;③相关器具;④环境要求;⑤消毒措施;⑥护理要领;⑦注意事项;⑧禁忌的文献纳入,反之排除。

(3)文献研究: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选取质量较高、技术先进、有效性好、安全性好的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研究总结。

(4)提出草稿:

召开各课题组会议,研讨以上文献研究报告及搜集的相关标准,充分讨论后,由各课题组分别撰写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中医儿科外治疗法、小儿针灸疗法、小儿推拿疗法、小儿拔罐疗法、小儿灯火燋法6项技术方法操作规范草稿。

(5)问卷调查:

按照《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技术操作规范》草稿,采用Delphi法,撰写专家调查问卷,向中医儿科行业专家30人作问卷调查。

专家遴选的标准是: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15年以上,熟悉中医儿科常用技术操作方法。

他们是:

中国的王素梅、王俊宏、石效平、闫慧敏、杨燕、陈永辉、王文革、姜之炎、赵鋆、俞建、孙远岭、李新民、侯树平、孙丽平、秦艳虹、袁斌、张骠、丛丽、喻闽凤、翟文生、鲁艳芳、王孟清、许华、许尤佳、万力生、宾博平、赵琼、常克,中国台湾的张东迪,加蓬共和国的郭末。

收回答卷30份。

分析总结专家意见,形成了《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技术操作规范》二稿。

(6)专家论证会: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技术操作规范》二稿完成后,于2012年3月8日,邀请了10名国内外著名中医儿科、文献研究、标准化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他们是:

王晶、吕玉霞、王雪峰、虞舜、李燕宁、俞景茂、邱静宇、艾军、徐伟英(中国澳门)、洪两(新加坡)。

会议就项目组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讨,对二稿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

项目组汇总专家论证意见,并对照国家关于中医药标准制订的相关文件,形成了《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技术操作规范》三稿。

(7)专家审评会: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技术操作规范》三稿又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书写要求,起草了《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1部分:

内治给药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2部分:

外治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3部分:

小儿针灸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4部分:

小儿推拿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5部分:

小儿拔罐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6部分:

小儿灯火燋法》6项“标准”的四稿,并在各课题组和项目组内反复研讨、修改。

2013年3月10日,又邀请了10位著名专家召开了专家审评会,他们是:

中国的中医儿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陈昭定、王霞芳、时毓民、丁樱、张士卿、董幼琪,中医儿科专家王素梅、向希雄,文献和标准化研究专家虞舜,马来西亚中医儿科专家林文贤。

会议对项目组起草的6项“标准”四稿作了审评,认为基本符合中医儿科临床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对少数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

项目组汇总专家审评意见,再作研讨、修改、补充,形成了《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技术操作规范》6项“标准”起草阶段的初稿。

(8)标准化专家审评:

《中医儿科内治给药法、灯火燋法等技术操作规范》6项“标准”的初稿完成后,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暂行办法(修订草案)》的要求,发送给中医药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的所有专家,请予审评。

在约定的时间内,共收到13位委员回复,其中8位专家表示对于所提交的各项文件均表示“同意”,有5位专家提出了各种建议和修改意见。

项目组认真学习了委员会专家的所有意见,对于6项“标准”起草阶段的初定稿再次审修,形成了《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1部分:

内治给药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2部分:

外治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3部分:

小儿针灸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4部分:

小儿推拿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5部分:

小儿拔罐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6部分:

小儿灯火燋法》6项“标准”的初稿修订稿。

(9)行业内广泛征求意见:

从2014年1月起,在《中医儿科杂志》上分6次逐期刊登了《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1部分:

内治给药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2部分:

外治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3部分:

小儿针灸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4部分:

小儿推拿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5部分:

小儿拔罐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6部分:

小儿灯火燋法》6项“标准”的初稿修订稿,接到中医儿科同行提出的修改意见12件,吸取其中有价值的内容,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3.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全稿参考的相关技术文件

所有的名词术语要求规范,中医学名词术语符合相关中国国家标准(已有国际标准者按国际标准),西医学名词术语符合相关国际标准或中国标准。

其他科技术语、名词及名称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公布的名词。

撰写体例规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

标准的结构与编写》(GB/T1.1-2009)执行。

疾病名称一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为准。

经络穴位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为准。

中药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为准,药典未收载者,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本草》正名为准。

计量单位一律按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及《量和单位》(GB3100-3102-86)执行,单位名称用国际通用符号表示。

数字用法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1987年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

标点符号使用按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

(2)各部分参考的技术文件

《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1部分:

内治给药法》

GB/T1675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ZYYXH/T247~286–2012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中医药学名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2部分:

外治疗法》

GB/T1675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ZYYXH/T1.1~1.18–2006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ZYYXH/T247~286–2012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中医药学名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