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2812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机的使用原则:

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器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按钮固定。

7.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使用。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

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流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合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mA值和曝光时间,在调节仟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摄影原则:

1.有效焦点的选择:

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胶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

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

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通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5.虑线设备的应用:

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仟伏时,一般需加虑线板、虑线器。

6.肢体摄影时,必须包括上下两个关节或邻近一端的关节。

7.在同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个位置时,肢体同一侧放在胶片同一侧。

X线摄影步骤:

1.阅读会诊单:

仔细阅读会诊单内容,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2.确定摄影位置:

一般根据医嘱用常规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情况加照其他位置,如切线、轴位等。

3.摄影前的准备:

去掉一切影响X线穿透力的物质,有条件者换上专为患者准备的衣服,投照下腹部、脊柱应事先做好肠道准备。

4.选择胶片尺寸:

根据投照方式,要求范围,胶片应放置于适当位置。

5.安放照片标记:

标记应放在暗合的适当部位,不可摆在诊断范围之内。

6.摆位置对中心线:

依照部位及检查目的,按标准位置摆好体位,尽量减少患者痛苦,根据要求将中心线对准被摄部位,并校对胶片位置,是否包括要求投照的肢体范围。

7.测量肢体厚度:

8.训练呼吸动作:

摆位置前根据要求做好呼吸或屏气动作的训练,要求患者完全合作。

9.选择焦片距:

按部位要求选择好球管与胶片的距离。

10.选择曝光条件:

根据投照部位、体厚、生理和机器条件,选择最佳KV,mA及时间。

11.曝光:

以上各步骤完成后,再校正控制台各曝光条件,是否有错,然后曝光。

在曝光过程中,密切注意各仪表工作情况。

12.曝光结束后,操作者签名,特殊检查部位应做好记录。

 

1、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

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

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

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

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

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

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

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

体厚超过15㎝或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

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

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

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

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

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骨骼部分)手正位

位置:

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

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

位置:

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将小指和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内转,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度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中心线:

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二、三和四掌骨互相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手前后斜位

位置:

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将小指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内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外转,使手与暗盒约成45度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

中心线:

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三、四、五掌骨互相分开,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拇指前后位

位置:

(1)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肘部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外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

(2)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前用沙袋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内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

其他四指伸直,也可用对侧手将其扳住,避免与拇指重叠。

中心线:

对准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1)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和其周围结构也都能清晰显示。

(2)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常被遮蔽,显影不清。

拇指侧位

位置:

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或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

拇指外侧缘紧靠暗盒,其余四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止抖动。

中心线:

对准拇指,与暗盒垂直。

腕关节后前位

位置:

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

腕关节放于暗盒中心,手指握拳,使腕部掌面易与暗盒靠紧。

中心线:

对准尺骨和令人满意的桡骨茎突联线的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所有腕骨、尺桡骨下端与掌骨近端的后前位影像。

腕关节侧位

位置:

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

手和前臂侧放,将第五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暗盒。

尺骨茎突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

对准桡骨茎突,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腕骨、掌骨近端和尺桡骨下端的侧位影像,但都相互重叠。

腕关节骨龄片

位置:

左手掌面向下,五指自然分开,平放并贴紧暗盒;中指与前臂成一条直线,拇指和食指约成30度角。

X线机球管焦点到胶片的垂线正对第三掌骨头。

焦片距85cm。

如左手有伤残应拍摄右手,方法同左手。

日期及编号铅字置于小指下方和尺骨外测的暗盒边缘处(以刚好照下为准),字头向外,字符由近侧向远侧依次排列,最后一个字符为汉字“左”或“右”。

显示:

一次曝光拍包括左手掌、指骨、腕部至桡尺骨远侧端骨干3-4cm的正位X线片。

腕关节轴位

位置:

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将腕关节掌面放于暗盒的前1/3处,腕部垫高约3cm左右。

然后嘱患者将手掌极度后倾,并用对侧手扳住被检侧手指,使保持后倾姿势。

为了使腕豆骨和钩骨的影像不致互相重叠,可将手指稍偏向桡侧。

中心线:

向肘侧倾斜25~30度,对准第三掌骨底部上约2cm处,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

显示大多角骨掌面、舟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三角骨和腕豆骨等轴位影像。

舟骨后前位(尺偏位)

位置:

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暗盒放于20度角度板上,或将暗盒前端用沙袋垫高20度。

腕部平放于暗盒上,这样可使舟骨与胶片平行。

然后将手掌尽量偏向尺侧,肘部也向外偏,使舟骨和它的邻接面分开,舟骨就能清晰显示。

中心线:

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联线中点,与摄影台垂直,与暗盒成20度角。

如不垫高暗盒,而将X线球管向肘侧倾斜20度角,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显示部位:

此位置显示腕部的后前位影像,而舟骨和它的邻接面影像尤为清晰。

尺桡骨前后位

位置:

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背面紧靠暗盒,前臂长轴须与暗盒长轴平行。

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

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尺骨和桡骨的前后位影像。

尺桡骨侧位

位置:

患者者在摄影台边侧坐,肘部弯曲。

前臂摆成侧位,尺侧紧靠暗盒,桡侧向上。

肩关节放低,尽量与腕和肘关节相平,这样可避免前臂移动。

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

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尺桡骨侧位影像。

尺桡骨下1/3互相重叠,桡骨头与尺骨喙突也有重叠现象。

肘关节前后位

位置:

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

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肘部背侧紧靠暗盒。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关节相平。

中心线:

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肘关节、肱骨下端、尺骨和桡骨上端的前后位影像。

肘关节侧位

位置:

患者者在摄影台边侧坐,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手掌面对患者,拇指向上,肩部放低,尽量与肘关节相平。

中心线:

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肘关节、肱骨下端、尺桡骨上端的侧位影像。

肘关节尺骨喙突斜位

位置:

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先将肘部放成前后位姿势。

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肘部背侧紧靠暗盒。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部相平。

然后将手内转,手掌向下,上臂保持不动。

中心线:

对准肘关节,并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此位置能将喙突清晰显示,不与其它骨骼重叠。

肘关节轴位

位置:

患者面向摄影台正坐,上臂紧靠暗盒。

肘部极度弯曲,使手指与肩部相接触。

将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上方2.5~3CM处。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部相平。

中心线:

(1)对准尺骨鹰嘴突上方2.5CM处,与暗盒垂直。

(2)向肩部倾斜30度,与前臂垂直,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

显示肱骨下端的前后位和尺骨上端的后前位重叠影像,鹰嘴突显示尤为清晰。

肘关节:

骨折或病态时投照位置(正位)

遇有肘关节因外伤或疼痛不能伸直的患者者,可用下述位置(或者采用上臂正位或者下臂正位)投照。

位置:

患者面向摄影台正坐,将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

前臂下部和下臂上部离开暗盒,使前臂和上臂与台面形成的角度相等。

将沙袋垫在前臂和上臂下面,上下臂固定。

中心线:

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肘关节前后位影像。

肱骨下端和尺桡骨的上端都稍有失真,但桡骨小头的盆状关节面影像却很清晰。

肘关节:

骨折或病态时投照位置(侧立位)

位置:

患者面向摄影架直立,被检查侧肘部的外侧紧靠暗盒,肘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对侧躯干离开摄影架,成为斜位,使被检侧肘关节易于靠近暗盒。

中心线:

对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肱骨前后位

位置:

患者仰卧摄影台上,手臂伸直,手掌向上。

对侧肩部用沙袋垫高,使被检侧上臂容易紧靠暗盒。

暗盒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如病变局限于一端,可包括邻近一侧的关节。

暗盒长轴须与肱骨平行,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

对准肱骨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肱骨前后位位影像。

肱骨侧位

位置:

患者仰卧摄影台上,对侧肩部用沙袋垫高,被检侧上臂紧靠暗盒。

手臂与躯干分开,肘关节弯曲,前臂内转,使肱骨内外上髁相互重叠,成侧位姿势。

暗盒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如病变局限于一端,可包括邻近一侧的关节,暗盒长轴须与肱骨平行。

中心线:

对准肱骨中点,并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肱骨侧位影像。

肱骨穿胸位

位置:

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被检侧上臂外缘紧靠暗盒,肩部下垂。

对侧手臂抱头,肩部抬高,使两肩不致重叠。

被检侧肱骨外科颈部位对暗盒中心。

中心线:

通过对侧腋下,对准被检侧上臂的上1/3处,与暗盒垂直。

屏气情况:

曝光时应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

使胸腔内充有多量气体,借以增加对比度,并可给短曝光时间。

显示部位:

显示肱骨上2/3的侧位影像。

肱骨上部轴位

位置: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肩部和上臂垫高约10CM。

上臂外伸与躯干垂直。

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手掌放于台面,头部转向对侧。

暗盒横立于肩关节上部,内缘尽量靠紧颈部,肱骨头对暗盒中心。

暗盒背面用沙袋支撑固定,不使倾斜或动摇。

中心线:

与躯干平行,对准肱骨头,与暗盒垂直向内侧(肩关节侧)倾斜10度,使肩关节的显示更为清晰。

屏气情况:

曝光时应嘱患者屏气。

显示部位:

显示肱骨上端和肩关节的轴位影像。

肩关节前后立位

位置:

患者直立于摄片架前,背靠暗盒。

暗盒上缘超出肩部软组织,肩胛骨喙突对暗盒中线,身体健侧约向前转35度,使肩胛骨与暗盒平行并紧帖。

被检侧手臂与躯干分开,稍向内旋,手部靠腰,肩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

对准肩关节中心,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能清晰显示关节广盂与肱骨头间的间隙。

锁骨后前位

位置:

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锁骨中点,对台面或暗盒中线。

头部转向对侧,使锁骨与台面靠紧。

手臂内转,手掌向上。

肩部下垂,使肩部与胸锁关节相平,将锁骨中点对暗盒中心。

中心线:

对准肩胛骨上角,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锁骨的后前位影像,较前后位摄影更为清晰。

肩锁关节后前位

位置:

患者直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二臂下垂,两侧肩锁关节对暗盒中线,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纵的中线。

患者两手下垂,肩部下垂,锁骨成水平状。

中心线:

对准第三胸椎体,与暗盒垂直。

屏气情况:

曝光时嘱患者屏气。

显示部位:

显示两侧肩锁关节后前位影像。

足前后位

位置:

患者坐于摄影台上,对侧下肢伸直或弯曲。

被检侧膝关节弯曲,足底紧靠暗盒。

暗盒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

第三跖骨底部放于暗盒中心,并使暗盒中线与足底部长轴平行。

中心线:

(1)对准第三跖骨底部,与暗盒垂直。

(2)向足侧倾斜15度,对准第三跖骨底部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

经位置显示全部趾骨、跖骨和距骨前面的跗骨(包括舟骨、骰骨和第一、二、三楔骨)的正位影像。

距骨和跟骨因被胫腓骨下端所重叠而不能显影。

足前后内斜位

位置:

1、卧位: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对侧下肢伸直,被检侧膝部稍弯曲,足底部紧靠暗盒。

暗盒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

第三趾骨底部放于暗盒中心,使暗盒中线与足部长轴平行。

然后将躯干和下腿向对侧倾斜使足底与暗盒约成30~45度角。

2、坐位:

患者坐于摄影台上,两膝弯曲,被检侧足底部紧靠暗盒。

暗盒上缘包足趾,下缘包足跟。

第三跖骨底部放于暗盒中心,使暗盒中线与足长轴平行。

然后将被检侧下肢内倾,使足底与暗盒约成30~45度角,并用对侧下肢支撑被检侧膝部。

中心线:

对准第三跖骨底部,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所有足骨和各关节的内斜位影像。

跟骨轴位

位置:

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对侧膝部弯曲。

被检侧下肢伸直,踝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踝部极度弯曲,可用一绷带绕于足部,嘱患者向后拉住。

如患者踝部不能弯曲时,可将下肢用沙袋垫高,使足部长轴与台面形成直角。

中心线:

向足底倾斜35~45度角,对准第三跖骨底部,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

显示跟骨轴位影像。

踝关节前后位

位置:

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对侧膝部弯曲。

被检侧下肢伸直,将踝关节(即胫骨内踝上方1cm处)放于暗盒中心。

足尖前倾,下腿长轴与暗盒中线平行。

中心线:

对准内外踝联线上方1cm处,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踝关节、胫腓骨下端和上部距骨的前后位影像。

踝关节外侧位

位置:

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于台面,对侧膝部向前上方弯曲。

被检侧下肢伸直,踝部外侧紧靠暗盒。

膝部用沙袋垫高,足跟摆平,使踝关节成侧位。

将内踝上方1cm处放于暗盒中心,与暗盒垂直。

中心线:

对准内踝上方1cm处,与暗盒平行。

显示部位:

显示踝关节的侧位影像,胫腓骨下端互相重叠。

胫腓骨前后位

位置:

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摆成前后位。

暗盒上缘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

如病变局限于一端者,可公包括邻近一侧关节,使小腿长轴与片盒中线平行。

中心线:

对准下腿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胫骨、腓骨和邻近关节的前后位影像。

胫腓骨外侧位

位置: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近台面,对侧髋和膝部向前上方弯曲。

被检侧下肢伸直,小腿外缘紧靠暗盒。

暗盒上缘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

如病变局限于一端者,可仅包括邻近一侧关节。

小腿长轴与暗盒长轴中线平行,足跟稍垫高。

中心线:

对准小腿中点,垂直暗盒。

显示部位:

此位置显示胫骨和邻近关节的侧位影像。

膝关节前后位

位置:

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

暗盒放于被检侧膝下,髌骨下缘对暗盒中心,小腿长轴与暗盒中线平行。

如膝关节不能伸直,可将暗盒用沙袋垫高,使肢体与暗盒靠近。

中心线:

对准髌骨下缘,垂直暗盒。

显示部位:

股骨下端、胫腓骨上端和膝关节的前后位影像。

膝关节侧位

位置:

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近台面。

对侧一肢向前上方弯曲,被检侧膝部稍弯曲。

膝部外侧缘紧靠暗盒,髌骨下缘放于暗盒中心,暗盒前缘须超出皮肤1cm。

髌骨与暗盒垂直,股骨内外髁相互重叠。

中心线:

对准胫骨上端,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此位置显示膝关节、股骨下端、胫腓骨上端和髌骨的侧位影像。

如位置准确,股骨内外髁应相互重叠。

股骨髁间凹后前位

位置:

患者跪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髌骨下缘放于暗盒中心,小腿长轴与暗盒中线平行。

患者身体前倾,用双手支撑,使股骨长轴与台面成70度角(与小腿成110度角)。

中心线:

对准髁间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此位置显示膝关节间隙和股骨髁间凹的后前位影像。

 

髌骨轴位(俯卧位)

位置:

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对侧下肢伸直,踝部用沙袋垫高。

被检侧膝部尽量弯曲,并嘱患者用被检侧的手拉住小腿。

暗盒下缘放于髌骨下方约5CM处,大腿长轴与暗盒中线平行。

中心线:

对准髌骨下缘,通过髌骨和股骨间的关节间隙,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

显示髌骨和股骨的关节面和髌骨的轴位影像。

股骨前后位

位置: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足稍内转,使两足尖相互接触。

暗盒放于被检侧的大腿下面,大腿长轴与暗盒中线平行,上缘包括髋关节,下缘包括膝关节,如病变局限于一端,可仅包括一侧关节。

中心线:

对准大腿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股骨、髋关节或膝关节的前后位影像。

股骨侧卧侧位

位置:

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近台面,对侧髋部和膝部稍弯曲,放于被检侧下肢的前面。

被检侧髋部伸直,膝部弯曲,踝部垫平固定,暗盒放于大腿外侧缘的下方,大腿应与暗盒平行。

踝部止方可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

对准暗盒,并与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股骨下2/3和膝关节侧位影像。

髋关节前后位

位置:

患者仰卧摄影台上,被检侧髋关节放于台面中线。

下肢伸直,足稍内倾,使两侧足尖相接触。

股骨头放于暗盒中心(髂前上棘-耻骨联合上缘联线的中点向下垂直2.5cm处)。

中心线:

对准股骨头。

显示部位:

此位置显示髋关节,股骨头、颈、大小粗隆和股骨上段的前后位影像。

髋关节侧位

位置:

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于台面。

下肢伸直,大腿外侧缘紧靠台面,使股骨长轴平行暗盒中线,股骨颈放于暗盒中心。

对侧髋部弯曲,与躯干成直角,X线就不致被对侧下肢挡住。

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25-30度,通过被检侧大粗隆,摄入暗盒。

显示部位:

此位置显示股骨头,颈和股骨干上端的侧位影像。

股骨颈侧卧跨退侧位

位置:

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近台面,对侧髋部和膝部稍弯曲,放于被检侧下肢的前面。

被检侧髋部伸直,膝部弯曲,踝部垫平固定,暗盒放于大腿外侧缘的下方,大腿应与暗盒平行。

踝部下方可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

以股骨颈为中心向头侧打45度角度,对准暗盒。

显示部位:

显示股骨上2/3。

头颅后前位

位置: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两手放于胸前或头旁。

踝部下方垫以沙袋,将足稍抬高,可使患者较少舒适。

头部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前额及鼻部紧靠台面,使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暗盒上缘超出头顶,下缘包括下颌骨,或将鼻根放于暗合中心。

中心线:

对准枕外隆凸下方3厘米处,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此位置显示颅骨的后前位影像。

头颅侧位

位置:

患者仰卧于摄影床上,头部侧转,被检侧紧靠台面。

对侧前胸用沙袋垫高,肘部屈曲,用前臂支撑身体。

头部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于台面垂直,头部摆成完全侧位。

暗盒上缘超出头顶,下缘包括下颌骨,或将枕外隆突与眉间的中点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

对准外耳孔前方或上方2厘米处,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此位置显示颅骨的侧位影像,但靠近胶片侧的颅骨、蝶骨和鼻副窦较为清晰。

视神经孔后前位

位置: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肘部屈曲,两手放于胸旁。

踝部下放垫以沙袋,将足稍抬高,头部转向对侧,被检侧眼眶放于暗盒中心。

听鼻线与暗盒垂直。

中心线:

对准被检侧眼眶中心,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此位置使视神经在眼眶的外下方显影。

面骨后前位

位置: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肘部屈曲,两手放于胸旁。

踝部下放垫以沙袋,将足稍抬高,头部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与垂直。

前额抬起,鼻部与颏部紧靠台面,使听眦线与台面约成45度角。

鼻尖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

对准鼻尖,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眼眶、鼻骨、上颌骨、颧骨、颧弓等的上部面骨的后前位影像。

鼻骨侧位

位置:

患者俯卧摄影台上,头转成侧位,对侧胸部稍抬起,肘部弯曲,用手支撑下颌或放于面前。

头部矢状面与暗盒平行,瞳间线与暗盒垂直,将鼻根下方2cm处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

对准鼻根下方2cm处,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鼻骨的侧位影像。

骶骨前后位

位置: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面对台面中线。

头部和肩部用枕头垫高,两膝稍弯曲并垫高。

暗盒上缘包髂骨嵴,下缘超出耻骨联合。

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5-15度,对准耻骨联合上方,与骶骨中心垂直。

如腰椎前突曲度显著者,中心线倾斜度应增加5-10度,这样可减少骶骨失真度。

显示部位:

显示骶骨前后位影像。

骶骨侧位

位置:

患者侧卧摄影台上,背部与台面垂直,骶骨对台面中线。

两侧髋部和膝部稍弯曲,腰部用棉垫将侧弯腰椎垫平。

暗盒上缘包髂骨嵴,下缘超出尾骨尖部。

中心线:

对准髂后下棘前方8cm处,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腰骶关节、骶骨和尾骨的侧位像。

骨盆前后位

位置:

患者仰卧摄影台上,身体正中面对台面中线。

两下肢伸直,或将膝关节稍弯曲。

足稍内倾,两足尖相对。

骨盆摆事实平,两侧髂前上棘与台面的距离必须相等。

两侧髂前上棘联线中点下方3cm处放于暗盒中心,暗盒上缘包髂骨嵴,下缘包耻骨联合。

中心线:

对准暗盒中心,并与垂直。

显示部位:

显示全部骨盆腔、髂骨、耻骨、坐骨、髋关节和股骨上端的前后位影像。

骨盆入口位:

位置:

将X线管向头侧倾斜35°,中心线经耻骨联合中点至胶片中点;由此位可观察骶髂关节上端双侧关节间隙的对比情况,由髂骨后方向内、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