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文化爱岗敬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3284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德文化爱岗敬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师德文化爱岗敬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师德文化爱岗敬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师德文化爱岗敬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师德文化爱岗敬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师德文化爱岗敬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师德文化爱岗敬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师德文化爱岗敬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德文化爱岗敬业.docx

《师德文化爱岗敬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德文化爱岗敬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师德文化爱岗敬业.docx

师德文化爱岗敬业

也谈师德文化

——读《教师要有大情怀,心中装着民族和国家》有感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我们社会主义师德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广大优秀教师在自己的职业道德生活中体现出的一种优良品质。

一、爱岗敬业的道德境界——乐教勤业。

如果我们退出道德规范的视境,把“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作为教师个体的道德品质来看,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情感,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书育人这一职业,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二,态度,即尊重自己的职业选择,尊重职业的规范和要求,重视职业的社会意义的实现。

第三,行为,即按照职业规范或要求行事,克尽职守,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完成或实现工作任务。

“爱岗”、“敬业”、“尽职”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职业道德品质的主要框架,其基础是对教师职业的全面而深刻的道德认识。

我们可以从教师个人对待自己职业的情感和态度的倾向性角度,将现实生活中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境界大体划分成四个层次,即厌教、功利、热爱、乐教。

这四个层次代表着四种不同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也标示着教师个人在爱岗敬业方面由低到高不断近善向上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厌教。

现实生活中,有少数教师因种种原因误入教师行业,他们对教书育人的工作不但没有任何兴趣,而且充满厌恶和反感,只是由于人事制度限制等等方面的原因滞留于教师队伍之中。

他们对待教师这一职业的态度有轻蔑,有无奈,缺乏起码的敬重感。

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他们看来纯粹是一种令人感到去之而后快的约束,他们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纯粹是出于外在的压力。

第二个层次是功利。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有一部分人出于种种功利性目的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而且他们工作的直接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因此他们成为雇佣型教师。

这些人从职业情感上说或许不感兴趣,或许有些喜欢,但支配他们的不是情感,而是功利追求。

他们的职业态度或许是认真的,或许是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但一切都围绕着功利目的的实现这一目标设计。

因此,这部分人基本上把师德规范、原则等理解为必要的、外在的约束;他们的职业敬重感如何、履行义务的情况如何。

完全看他们的功利目的实现程度,在行为表现上具有不稳定性。

第三个层次是热爱。

处于这一道德境界的教师,无论他当初为什么选择了这一职业,到此阶段他们已对这一职业的社会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

所以,他们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对制约教师的职业规章、制度、原则等能够自觉认同,并且内化于心。

在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体现出主体性、自觉性、主动性,教育行为中表达出的道德自律性。

第四个层次是乐教。

这是对“热爱”层次的进一步升华和超越。

进入这种境界的教师,他们从事职业工作已不单是出于喜欢和热爱,而是因为对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有着深刻、全面的认识,并且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

这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得到内心的极大充实和满足,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达到物我两忘、醉迷其中的“孔颜之乐”之境地。

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正是此意。

北京市小学特级教师霍懋征更形象地表达这种境地之意味:

“我一见到学生一到课堂上,就来神了;我想学校,想学生,不能离开他们去休息。

”到了这个境地,师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已不是一种压力和约束,相反,教师的行为成了师德原则和规范的最好诠释。

以上四种境界,第一种是我们应当唾弃和否定的,第二种是我们承认其合理性的同时应当自觉超越的,第三种是我们应当大力肯定和倡扬的,第四种是我们应当向往和追求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一种基本的或起码的道德要求。

二、爱岗敬业是乐教勤业的动力来源。

爱岗敬业精神是教师自觉承负社会和国家所规定的教师义务的体现,有了这种精神,教师就能把教育这种平凡而且艰苦的劳动当成光荣而充满趣味的工作来对待;换句话说,爱岗敬业精神是教师乐教勤业的巨大激励力量。

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重复性劳动单调而缺乏新鲜感、刺激感;而且,至少从目前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相对来说还比较低,社会上对这一行业还存在偏见。

那么,是什么构成了无数教师兢兢业业、勤于奉献、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内在动力呢?

是什么使教师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的呢?

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是教师正确的师德义务观念。

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思想观念使教师摒弃了庸俗的价值观,摆脱了世欲的偏见,忍受了社会的误解,理解了种种不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教育事业之中,忠于职守,以奉献为乐趣,为幸福;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和道德价值观,鼓舞着广大教师在差强人意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中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爱岗敬业精神是教师乐教勤业的动力源。

当岗位职责成为教师积极情感的对象,而不是一种捆缚或约束时;当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教师的精神寄托,而不是无关于己的身外之事时,当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已经和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爱岗敬业”就从一种道德准则或道德规范转变成了教师个人的道理理想,并进而必然构成教师的行为表现。

在“爱岗敬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理想的支配下,教师自然不会把教育活动视为一种苦事,他会因自己的道德理想的体现或实现而感到兴奋,感到骄傲,感到幸福。

同样,在这样一种精神支配下,教师也不会视平凡的工作为平凡,不会视琐碎的工作为琐碎,而是会认真对待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件小事,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上下功夫,在简单却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体验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

“孺子牛奖”获得者,几十年如一日扎根青海高原土族乡村的刘让贤老师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为,恰好是一个说明。

刘老师说:

“我的生命在一批又一批孩子们身上延续,我的乐趣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寻找,我的幸福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获得。

假如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追求,假如教师走上三尺讲台只是出于功利性的“谋取稻粮”的目的,或者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那么,很难想象教师会忍受得了教育工作的单调、乏味和清苦,更难以想象教师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或拥有充实、富足的生活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会成为人在面对各种矛盾冲突时的价值选择,原因只在于,这样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进取向上、克尽职守、积极奉献的内在动力支持。

前面我们在论及师德修养的道德境界时,曾申说这样的观点,即爱岗敬业是乐教勤业的基础,乐教勤业是爱岗敬业的进一步延伸和超越性发展,此种观点对“爱岗敬业”的动力机制作用也是一个较好的说明。

在爱岗敬业精神的推动下,教师“乐教”的情感体验和“勤业”的行为表现,就会模糊生活与工作的界限,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时时处处以教育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就会模糊个人利益的得失,以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为重,主动、自觉、创造性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全面履行教育义务。

所以,师德修养的关键一环,就是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

说它关键,是因为它既是师德的核心和基础,又是促进教师不断改善的动力源泉。

三、爱岗敬业才能在岗位上有所作为。

教师在岗位上能否完成教育任务,能否取得工作成就,以及取得成就的大小,决定于诸多因素,例如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包括社会舆论的支持和工作气氛)、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自己的学识修养等等。

当然,教师能否做到爱岗敬业也是决定他的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更明确地说,只有爱岗敬业的教师才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

这是因为,爱岗敬业的不懈追求能够为教师正确处理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诸种矛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或提供必要前提。

第一,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

加里宁说:

“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付给我们,要他们来教育这些按年龄上最容易受影响的人,托付教师们来培养、教育和造就这代青年人,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希望和自己的未来都完全嘱托给他们。

”国家和人民的这种委托不是无条件的,在将儿童交给教师的同时,规定了教师应当履行的责任或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的规定是保证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教育目的全面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在综合认识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

因此,教师能否自觉接受并贯彻执行国家和人民的旨意,能否遵循各种教师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规约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关系到工作成就的高低。

反言之,如果教师谋求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接受教师规范,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而我们早已明确这样一点:

爱岗敬业是教师对各种规范、要求的自学认同和内化,是自觉承诺履行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的表现。

所以说,爱岗敬业是教师有所作为的基本保障。

第二,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自觉地、不断地完善自我。

教育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对教师的素质有很高、很严格的要求。

可能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教师,但并非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应该有丰富的学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养……这些素质要求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来达到。

那么,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动力来自何方?

来自教师对教育活动的客观要求与自身素质水平之间矛盾的深刻认识,来自解决这一矛盾的不懈追求,来自深层次的爱岗敬业精神。

有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就能够对自身素质水平有一个理性认识,并使之与教育事业、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不断接近,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提供保证。

假如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很难想象他能够切实体认自身水平与教育要求间的矛盾,很难想象他会在完善自我智能结构、道德素养方面有自觉的努力,因为他不会有这方面的需要。

如果说不断完善自我是教师在工作上有所作为的基础,那么爱岗敬业就是基础的基础。

第三,爱岗敬业能帮助教师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提高工作效率。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劳动。

教师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处理千差万别的矛盾冲突。

这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必备前提。

教师要想取得工作成就,必须有社会的理解、同事的支持、家长的配合、学生的自觉努力,而“爱岗敬业”的精神在这些方面大有助益。

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可以感染同事,使他们与自己同心同德、齐心合力完成育人大业;可以感染家长,在家长心目中树立威信,使家长和自己的沟通更加顺畅无阻;可以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进取向上、勤奋努力的榜样,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按照自己导引的方向发展成长;爱岗敬业精神也可以影响社会各方的敬重和支持,使之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理解教师的劳动价值,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这一切,无疑将有助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巩固并不断发展教育成果。

概括起来说,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反之,搪塞、敷衍、马虎,对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追求的教师,只能是一事无成空嗟叹。

四、爱岗敬业精神的实践体现。

虽然说“爱岗敬业”是所有职业道德的共同特点,但它相对不同的职业来说有不同的道德要求。

把握师德中“爱岗敬业”的特殊要求,从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活动中切实体现敬业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是为人师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作为一个师德规范,“爱岗敬业”的基本导向是教师尽职尽责,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完成教育任务。

具体来说,它主要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以下几方面的道德精神。

第一,教书育人,尽职尽责

教师的本职工作或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因此,教书育人也就成了“爱岗敬业”规定了的教师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

能否自觉承负这一道德义务,完成育人大业,是衡量师德修养高上优劣的重要标准。

在“教书育人”这一基本职责当中,“教书”只有工具价值而无目的价值;或者说,教书只是一种手段,是育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育人是教书的目的之所在。

因此,如果把“教书育人”作为一个师德规范或具体的师德要求来对待,追求的重心应放在“育人”上面。

甚至可以这样说,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是育人,教书只是实现这一目的、履行自身职责所不能不选的手段。

据此而言,如果我们以“教书匠”自居,淡忘育人这一中心目标,就是本末倒置,就不可能切实履行教师义务。

教师既教书育人相对于单纯教书来说,意味着承负更多的社会义务,这一点在第三章“教书育人”的师德原则阐述中已有说明。

教师的爱岗敬业,实际上是对“教书育人”职责的肯定和认可,所以,要体现爱岗敬业,必须从教书育人的要求出发,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用优秀的文化成果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保证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强调的。

第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书育人一事,看似简单,实则繁难。

要使一个自然人完成社会化,要把一个平常人造就成一个有用之材并使之学会创造幸福,享受幸福,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

与此同时,除了教师的培养之外,影响人发展的还有诸多因素,它们可能与教育导向相一致,也可能和教育导向相悖逆。

因此,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教师的担子非常艰巨。

这就要求教师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着力雕塑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勤奋努力,教诲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道德导向一方面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培养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兢兢业业,勤奋好学;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执着追求教育目的的全面实现,以高度的奉献精神对待自己的利益得失和工作苦累,以不知疲惫的精神状态直面繁重的教育任务。

同时,“诲人不倦”还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和对待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错误、缺点和反复,在培养和诲谕学生时表现出充分的耐心和坚强的毅力;正确理解和处理教育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和困难,百折不挠地肩负起培养“四有”新人的历史使命,而不是一遇挫折,遭受一点打击,碰到一点难题便自暴自弃,灰心沮丧,退避畏缩。

第三,认真工作,不敷衍塞责。

培养和造就人不像制造一种物质产品那样有严格的“工序”规定,教育是一种教师以全人格影响人的活动。

因而,教师职业没有也不可能有严格清晰的职责划分,不能说谁是教书的,谁是育人的,谁是专职管理的。

每一个教育者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负责,故此,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认真对待学校的全部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哪怕是“细枝末节”的活动,不塘塞推脱,不敷衍塞责,不马虎了事,团结集体,精诚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教坛无小事。

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通过大是大非问题的处理来体现,而往往是于“小事”上显风格,于细微处见精神。

教师在具体细致、甚至琐碎繁杂的事务上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是否敬业,是否热爱本职工作。

第四,勤奋钻研,科学施教。

“爱岗敬业”的一个基本要求,或爱岗敬业精神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教师勤奋钻研,科学施教。

教育活动有其客观规律,能否认识、理解和正确运用教育规律,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效率。

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依靠经验教育人,他会着力总结教育规律,发现真理,并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科学施教;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批改作业、管理班级,他都会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置于科学认识的照察之下,在教育规律限定的范围内科学地规划、组织、实施,因材施教。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敬业不单是对本职工作有一个积极的态度问题,而且包含着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追求最优教育效果的主体性要求。

换句话说,教师的敬业作为一种道德选择,它体现着动机与效果统一的综合追求。

第五,淡泊名利,育人为乐。

由于教育工作清贫却又艰苦,从业者奉献多而获取少,所以在公私义利关系方面最能检验和体现教师的敬业精神。

毫无疑问,那些不求闻达、不慕名利、不谋富贵、甘为人梯、乐教勤业的教师具有崇高而伟大的敬业精神;相反,那些一事当前“私”字当头、斤斤计较、只关心个人名利得失、不肯奉献只问索取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什么“敬业”精神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大力倡扬广大教师不忮不求、敬业勤业的精神,鄙视那些利欲熏心却混迹于教师队伍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孔子之所以被后人颂为“万世师表”,虽颠沛流离、累累遑遑却教诲不辍,一生始终如一倾心执教的道义性追求是一个主要原因。

相反,那些教坛上营蝇狗苟之徒,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

应该强调的是,在现代社会中,“爱岗敬业”的师德规范不是要求为人师者“净尽人欲”,而是要人们通过辛勤的教育劳动谋取合理正当的利益满足。

反而观之,教育是关乎他人幸福、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大事业,在它面前,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当然是最重要的。

所以,要求教师“淡泊名利”,以教育人才为乐,是合情合理的;而如果教师以追名逐利为乐趣,那么教育目的就无法实现,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