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364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docx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稿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

当前,一些媒体报道,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占到30%,甚至报道中小学生只有17%的人心理是健康的。

对此,许多专家指出,由于测试量表、测试人群和抽样样本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测试标准不同,许多调查所得出的结果是值得怀疑的。

专家们认为,当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

当然,一些专家也提出,由于这些心理障碍问题是动态的,有的问题会积累,遇到某些特殊的情况或诱因可能会突然爆发。

因此,从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应该在中小学生中普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地方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认为是心理治疗,将学生视为有心理疾病的患者,用测量病人的量表来测量学生,用医生记录病史的办法建立心理治疗档案,有的辅导教师甚至穿上白大褂,给学生造成心理紧张和压抑。

更为严重的是,有的竟然给学生用药物治疗。

一些专家呼吁,要防止医学化的倾向,决不能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医学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混为一谈。

上海彭浦中学校长冯永熙说,首先应当弄清楚的是,学生到底是病人还是健康人,媒体宣传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也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如何科学地使用量表、解释量表值得研究。

有的专家认为,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大类上分为障碍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障碍性问题属心理疾患,比较明显,人数也比较少。

发展性问题是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际范围扩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而非心理疾病。

这类问题在中小学生中比较多,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和解决,有的也会发展为障碍性问题。

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奇教授认为,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目前我国少年儿童身上确实存在着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

现在孩子所面对的问题有许多是从前的孩子不会遇到的,而适应这种变化,不仅是他们面临的发展任务,同样也是成年人面临的发展任务,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认识。

很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分析研究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研究过程本身是否客观科学。

一、儿童心理问题概述

儿童心理问题是指儿童在身心的发展上明显偏离正常,即在身体、行为、语言、智力、情绪与人格的发育上与正常同龄儿童有重大差异。

“偏离”是一个统计学概念,一般是指常模均值加减二个标准差以外的范围。

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积极意义的偏离,如智力超常、天才儿童;

二是消极意义的偏离,如学习困难、品行与情绪障碍、身体机能发育迟缓等,有时称为“问题儿童”或“异常发展儿童”。

1.研究重点

异常发展研究的具体任务侧重在解答儿童异常发展的三层次疑问:

(1)什么是异常发展?

描述儿童异常发展的表现、发生频率和背景;

(2)为什么会异常发展?

解释异常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病因与病理机制;

(3)怎样预防异常发展?

提供异常发展的家庭、学校、社会防治方法与措施。

2.心理问题的判断标准

(1)社会文化标准。

(2)发展标准。

(3)症状标准。

(4)经验标准。

上述四项标准都要使用统计学的概念与方法,因此,统计标准是判断异常发展的一个基础标准。

此外,还要考虑异常行为发生的频率、时限和是否具有突变性。

只有那些频率高、时限长、突然改变的异常行为才应重点关注。

3.儿童心理问题分类

台湾吴武典(1996)采取相近的分类方法,将学校中适应困难的行为区分为六类:

1)外向性行为问题:

即通称的违规把过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包括逃学、逃家、不合作、反抗、不守规律、撒谎、偷窃、打架、破坏、捣乱、伤害等。

2)内向性行为问题:

即通称的情绪困扰或非社会行为,包括:

畏缩、消极、下合作、过分依赖、做白日梦、焦虑反应、自虐、自杀行为等。

3)学业适应问题:

成绩不理想,但并非由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往往兼具有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

包括:

考试作弊、不做作业、粗心大意、偷懒、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低成就等。

4)偏畸习癖:

或谓之不良习惯,多与性格发展上的不健全有关。

包括:

吸吮拇指、咬指甲、肌肉抽搐、口吃、偏食、尿床、烟酒药瘾、性不良适应等。

5)焦虑症候群:

由过度焦虑引发而来,有明显的身体不适应症状或强迫行为,通常称为经神官能症或神经质行为。

如:

紧张、发抖、呕吐、恶心、心胸不适、全身无力、由过度焦虑所引发的强迫思考、强迫动作、歇斯底里等。

6)精神病症候:

其行为明显脱离现实,属於严重的心理病态,包括精神分裂、躁郁症等。

二、儿童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又称行为治疗,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改变人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

现代行为治疗同时关心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和意识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不利行为。

行为治疗的一般原则有:

取得患儿和家长的充分合作,详细了解病史,确定问题行为,选择合适的矫正方法。

行为治疗方法一览

方法基本内容

正强化 运用喜好的刺激作强化物,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率;

惩罚 施加惩罚物或取消正强化物,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率;

负强化 除去厌恶刺激,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率;

消退 停止强化使行为出现频率降低,或停止惩罚使原减少的行为又增加;

间歇强化 有时强化,有时不强化,以增加良好行为或减少不良行为;

塑造 建立新行为,从不会到会,以增加行为数量和行为的力量与强度;

渐隐 逐渐变化刺激,使个体对这个适当的刺激作出反应;

链锁 通过一连串刺激-反应链来建立较复杂的系列性目标行为;

厌恶法 将厌恶刺激与不良强化物多次重复配对,使减少不良行为;

模仿示范 通过示范、观察学习来增加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消除不良行为;

指导  通过言语和书面指导以及身体接触上的动作指导,使个体控制行为;

情景诱导  有意识地运用情景和场所来控制行为;

代币法   用红旗等作代币当强化物来矫正行为,代币积累起来可交换糖果等;

自我控制  患儿自己对自己实施矫正程序,以抑制不良行为或增加良好行为;

系统脱敏 在放松条件下从弱到强呈现刺激或情景,以使个体逐步脱敏与适应;

生物反馈  通过电子仪器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

三、常见问题的辅导

1.攻击行为的辅导

(1)认知和情感的自我监控策略:

(2)角色取替训练:

(3)人际问题解决训练:

(4)生气控制训练:

(5)行为管理。

2.欺骗行为的辅导

初级预防策略:

实施“诚实教育”,发展说真话、面对问题、真诚负责的美德。

次级预防:

目的在防微杜渐,避免学生养成说谎欺骗的行为习惯。

矫正治疗:

3.偷窃行为的辅导

(1)过度矫正法:

(2)反应代价法:

(3)内隐敏感法:

(4)分化增强法:

4.焦虑行为的辅导

(1)放松训练:

(2)自我教导训练:

(3)系统减敏感法:

(4)社交技巧训练与练习:

5.拒学行为的辅导

(1)初级预防。

(2)次级预防。

(3)矫正治疗。

6.孤立行为的辅导

(1)仔细观察,审慎诊断,找出被孤立或自我孤立的原因。

(2)采取必要措施修正其被孤立的原始因。

(3)练习社交技巧,重建人际关系。

(4)采取合作学习制度,协助儿童建立适切的人际关系。

7、网络使用问题

Goldberg最先提出了网络成瘾症(IAD)。

加拿大学者Davis主张用“病态因特网使用”(PIU)的术语来替代。

国内研究者所翻译的Young的标准,在下面五个以上问题中回答“是”,可被诊断为“网络成瘾”:

①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

下网后还想着它)?

②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

③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

④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

⑤你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如:

紧张、抑郁、无助)的方法?

⑥你是否对家人或朋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

⑦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或朋友关系?

⑧你是否常常为上网花很多钱?

⑨你是否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如:

烦闷、压抑),而一上网就来劲?

⑩你上网的时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

网络成瘾的干预

(1)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2)加强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工作。

(3)开展网络心理辅导。

(4)网络脱瘾团体辅导。

台湾目前的咨商专业人员王智弘发展出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五步骤:

第一步觉:

协助当事人觉察自己的上网行为已经失当。

第二步知:

协助当事人认知到导致其过度上网行为的潜在心理问题。

第三步处:

协助当事人去面对现实,处理潜在的心理问题!

 

第四步行:

协助当事人发展并执行改善过度使用网络行为的行动计划。

第五步控:

协助当事人应培养出对时间的敏感度与对自我监控的能力。

四、预防胜于治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些专家认为,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应当划分出几个层次,以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任务,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二是心理咨询,是被咨询者的心理需要,是有一定心理问题人的一种自我要求;三是心理治疗,即具有较严重心理疾患的人所需要的专门心理治疗。

这种情况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较少。

因此,心理治疗不应当是学校的主要任务。

原上海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张声远认为,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一种消极目的,预防和发展才是积极目的。

学校心理辅导不只是防治学生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而是要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个性性格的完善发展、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

“预防胜于治疗”,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比矫正学生心理问题重要得多。

正如上海师大心理学教授傅安球所指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而不是问题矫正。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务之急是转变教育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坚持学生心理各要素的协同发展。

当前,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在一些学校尚存在模糊认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些地方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一种手段,一切围绕提高学习成绩,只偏重于学习心理教育。

比如,进行智商测试、学习焦虑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试前心理调适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应包括:

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抗挫折耐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是,第一,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第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第三,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石家庄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曹朝阳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几项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不仅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二是坚持主体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学性和积极性;三是相容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四是活动性原则,要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五是成功性原则,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六是协同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懂得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要重视心理教育中对学生心理的各种要素要协同发展,以收到协调、同步、互补的功效。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在心理发展水平上达到正确与充分的程度,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上表现出全面与和谐的特征,在发挥潜能和适应环境方面有高效和成功的表现。

五、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

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

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

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

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

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

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

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

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

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

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

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

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

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

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

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3、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下面我们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

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

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

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

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

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

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

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

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

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

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

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

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六、青少年逆反心理现象

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老师、家长及专职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们,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同时又表现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

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

为此,揭开逆反心理民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它的良策的问题便撂在我们面前。

1、逆反心理及其一般的心理机制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时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

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

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

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