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3812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7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docx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戴红色镜片看白纸,白纸变成红色,这是因为()

A.眼镜片只能透过白纸反射光中的红色光

B.眼镜片挡住了白纸反射光中的红色光

C.白纸只能反射红色光

D.白纸反射来的光通过眼镜片时,被镜片染成了红色

2.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早晚长、中午短,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B.水中看到的蓝天白云是光的反射现象

C.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因为黑板发生了漫反射,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D.海市蜃楼看到是实际物体的虚像

3.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20cm

C.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10cm/s

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4.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

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5.如图是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的大小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关

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D.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在玻璃板后成一实像

6.一个半径为5m的圆形蓄水池装满水,水面和地面相平,在池中心正上方离水面3m高处吊着一盏灯,一个人站在岸边,他的眼睛距地面的高度为1.8m,则他要看到灯在水中所成的像,人到岸边的距离不能超过()

A.1mB.2mC.3mD.4m

7.如图所示,人眼看不见哪一个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

A.a物体B.b物体

C.c物体D.a、b、c三物体

8.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人从侧面看去()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9.一束光线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到另一种透明介质的表面时,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若光线与界面夹角是

时,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夹角为

,则反射角和折射角度数分别为()

A.

B.

C.

D.

10.地球的自转让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现象,若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假设),则“日出”和“日落”时间,相比现在()

A.“日出”提前,“日落”推迟B.“日出”推迟,“日落”提前

C.“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D.“日出”和“日落”都会推迟

11.在研究光现象的实验时,小红在玻璃杯中放入一根木棒,从侧面观察到如图甲所示,当他倒入一定量水后,从同样的角度观察这根木棒时,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B.

C.

D.

12.如图所示,小易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平面内”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

D.验证“反射角等于人射角”时,入射角不能为0°

13.如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如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小明同学将蜡烛分别放在甲、乙、丙、丁不同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cm

B.图乙四个位置中,移动光屏,有4个位置上的蜡烛可以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放在丙位置,若凸透镜上有一个泥点,则在光屏上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

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

1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恰好在屏上能看到烛焰缩小的像,由此可判定凸透镜的焦距()

A.小于9厘米B.大于9厘米

C.等于9厘米D.大于9厘米而小于18厘米

15.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上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幕上成一清晰的像。

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16.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

C.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

17.关于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8.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的是()

A.

B.

C.

D.

19.飞船在进入预定轨道并关闭发动机后在太空运行,甲宇航员在这飞船中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另一乙宇航员站在月球表面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结果是()

A.甲乙测量结果和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一样

B.甲乙都无法测出物体的质量

C.甲测量结果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大,乙的结果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小

D.甲测不出物体的质量,乙测得和地球上一样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20.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直线传播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_______(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_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21.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

一位同学很粗心地仅画了三根光线,没有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请帮助判断,其中入射光线是________,折射光线是________,反射角大小为________,折射角大小为________,玻璃在分界面的哪一侧________。

22.医生在为张红同学检查视力时,张红通过平面镜观察视力表,如图所示。

张红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是________。

23.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的地方,像到小红的距离为_____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_______(选填“衣领”或“平面镜”)

24.太阳光线与水平面成45o角,现用一平面镜把太阳光线反射到竖直向下的水井中,则平面镜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________。

25.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

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______(填“虚”或“实”)像;

(2)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

之间的距离为______m;

(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说明水位______(填“上升”或“下降”)了0.5m。

26.一条弹簧,受到15N的拉力时长8cm,受到5N的拉力时长6cm,受到10N的拉力时,弹簧伸长__________cm,没有受到拉力时,弹簧长__________cm.

27.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

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是运动是________(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28.小球受到20N的拉力,请画出小球受到的拉力。

__________

29.如图所示,电视遥控器对着天棚也能遥控电视机。

图中从A点发出的光经天棚MN反射后射入电视机的接收窗口B,试画出其光路图。

__________

30.如图所示的两架敌机,一架是实际飞机,一架是从潜水艇上观察到的该飞机的像,请作图确定哪架是实际飞机。

__________

三、探究题

31.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下数据:

空气中的入射角i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

17°

24°

3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2)当光线以32°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等于________°。

(3)根据表中数分新,用塑料薄膜和水制成一个“水凸透镜”,与外观尺寸相同的玻璃凸透镜相比,“水凸透镜”的焦距更________(填“大”或“小”)。

(4)该同学在得出以上结论后想要继续研究光在其他透明介质的分界面折射时有什么规律。

表中是光在几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图是光在这几种介质中发生折射的光路:

介质

玻璃

空气

酒精

光速(m/s)

 

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和图中的光路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当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3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1)王刚同学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蜡烛A通过玻璃板所成的是虚像;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如图所示,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________;要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2)在确定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________(填“A”或“B”)侧观察:

王刚同学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3.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并利用液体透镜探究“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如图所示。

(1)在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首先在两个透明玻璃长方体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然后将水注入橡皮膜,制成液体透镜;再将液体透镜放置在两个玻璃容器之间,如图甲所示。

让光线沿图示方向射入玻璃容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偏向主光轴。

如果此时再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则折射光线偏折的程度________(填“会改变”或“不改变”),在玻璃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在用液体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

若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厘米刻度时,则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

A.放大,倒立的实像B.放大,正立的虚像

C.缩小、倒立的实像D.缩小、正立的实像

(3)为了探究“影响液体透镜折光能力强弱的因素”,物理兴趣小组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

此时,他们是在探究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________是否有关,在此探究过程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34.现代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但在某些岔路口,人车相撞的交通事故有所增加。

有人猜想:

事故的出现与行人横穿公路时的错误判断有关。

(1)如图所示,小马准备横穿公路时,正好有一辆汽车从距岔路口100m处以72km/h的速度驶过来,如果公路宽12m,则小红以1.2m/s的正常步行速度能否在汽车到达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

__________

(2)若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小红能完全通过公路,则小红的步行速度至少达到多少?

__________

35.2016年G20国际峰会将在杭州举办,最近,交通部门在市内大多数路段设置了测速器,对车速进行检测。

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

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多少?

__________(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太阳光包括:

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太阳光照射白纸时,白纸反射太阳光的七种色光,当七种色光射向透明的红色眼镜片时,透明的红色眼镜片只让红光通过,其它的颜色被透明的红色眼镜片吸收,只有红光通过镜片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白纸变成红色,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C

【解析】

【详解】

A.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早晚长,中午短,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A正确;

B.水中看到的蓝天白云是平面镜成像,是光射到水面发生的反射现象,故B正确;

C.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黑板上的字是黑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漫反射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C错误;

D.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实际物体的虚像,故D正确。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是相等的,物体大小不变,像的大小也不变,故A错;

B.经过2s,物体向前移动了10cm,铅笔到平面镜的距离变为30cm,此时铅笔与它的像的距离变为60cm,故B错;

C.像相对于镜面的速度与物体相对于镜面的速度是相等的为5cm/s,故C错;

D.根据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的对称性可知,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故应选D.

4.A

【解析】

【分析】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会发生折射,产生折射现象.当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当水面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侧壁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再从水中斜射入空气里,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光路图,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分析.

【详解】

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线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作出人看到亮斑的位置P点,如下图所示。

当水面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Q点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B

【解析】

【详解】

通过玻璃板成的像是等大正立的虚像,只要物体大小不变,像就不变,像的大小只与物体本身有关,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B是正确的;

因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接到,则C选项是错误的;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并不会成实像,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6.C

【解析】

【详解】

水平面相当于平面镜,由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知道,物点S与水中的像点S′关于镜面对称,若人在某位置时恰能通过水池的边缘看到灯在水中的像,即此时光源发出的光恰好通过水池边缘反射入人的眼睛,光路图如下图如示:

由反射定律知道∠α=∠β,由题意知道,DS′=3m,DA=5m,BC=1.8m,故两个直角三角形△DAS′与△CAB相似,由于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所以,

,故人到池子的最远距离是:

=3m。

7.C

【解析】

试题分析:

我们看到物体是由于光进入人的眼睛.如图所示的两条光线的反射光线的区域内的所有点,我们都可以看到.a点和b点在人眼睛的观察范围内,c点没有在人眼睛的观察范围内.人眼看不见c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故选C.

考点:

本试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现象.

点评:

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我们看到物体是由于光进入人的眼睛.只要在人眼睛的观察范围内的物体我们就可以看到.

8.B

【解析】

【详解】

镜子表面光滑,发生镜面反射,垂直照射的手电筒的光,反射后几乎还是向上的,人眼在侧面看,几乎接收不到镜子的反射光线,白纸表面粗糙,发生漫反射,手电筒的光反射后,各个方向都有,人眼在侧面看,可以接收到少量的反射光线。

两种情况相对比,白纸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较多,人感觉更亮。

故选项B符合题意。

9.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40°,所以入射角为

90°−40°=5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50°;反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

90°−50°=40°

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120°,所以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

120°−40°=80°

则折射角为

90°−80°=10°

故选D。

10.B

【解析】

【分析】

根据光的折射和光沿直线传播分析作答。

【详解】

由于存在大气层,太阳光射入大气层的时候会发生折射,导致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阳光就可以照到地球上某些地方,如果没有这层大气,太阳光将沿直线传播,太阳要在地平线以上时,才能看到日出,故日出会延迟;同理,由于存在大气层,太阳光射入大气层的时候会发生折射,导致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阳光就可以照到地球上某些地方,如果没有这层大气,太阳光将沿直线传播,太阳一到地平线以下,就看不到了太阳了,即日落会提前。

故选B。

11.B

【解析】

【分析】

【详解】

当他倒入一定量水后,从同样的角度观察这根木棒时,光从水中传播到空气中时,由于光的折射,看到木棒的像比实际位置偏高,即看到的木棒向上折断,故选B。

12.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光屏能显示光路,并且可以从不同方向看到,因此光屏发生的是漫反射,故A错误;B,将显示反射光线的光屏向后折转,可以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B正确;C.验证“光路可逆”时,可将原激光灯放在反射光路中,使光线沿反射光线射入,不一定要用两个激光灯,故C错误;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可能为0

,当入射角为0

时,反射角也为0

,故D错误。

故选B。

13.C

【解析】

【分析】

(1)焦距是指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根据图读出便可,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可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到焦点上;

(2)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3)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

(4)凸透镜成像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详解】

A.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40.0cm−30.0cm=10.0cm

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故A错误;

B.根据“一倍焦距分虚实”知一倍焦距以外是实像,以内是虚像,因为甲乙丙在焦点以外,所以成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大小不变;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像将完好,但亮度会变暗,所以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故C正确;

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根据图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原理是相同的,故D错误。

故选C。

14.A

【解析】

【分析】

【详解】

因为此时恰好在屏上能看到烛焰缩小的像,所以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即18cm

2f,所以f

9cm,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选A.

15.C

【解析】

【详解】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知,即减小透镜到投影片的距离,增大投影仪和屏幕间的距离,才能将屏幕上较小的画面变大。

故选C.

16.B

【解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A、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静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A错误;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也向东行驶且速度更快时,西子号上的乘客可以看到和谐号向东行驶,故B正确;C、若西子号静止,和谐号向西行驶,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但题目中“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C错误;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且西子号较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不可能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D错误.故选B.

17.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错误,符合题意.

18.B

【解析】

【详解】

A、如图,重力是定值,不随质量的变化而变化.不符合题意.

B、如图,重力跟质量成正比,重力随质量的增大而成倍增大.符合题意.

C、如图,重力随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不成正比.不符合题意.

D、重力跟质量成反比,质量增大,重力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D

【解析】

【分析】

【详解】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虽然宇宙飞船上物体的质量与地球上的质量一样大,但由于宇宙飞船上的所有物体都处于失重状态,因此在运行的宇宙飞船中根本无法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月球对物体的引力虽然比地球小,但可以借助月球的引力测出物体的质量,又因为质量与物体的位置无关,所以乙测得质量和地球上一样。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0.左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是光的传播方向要发生偏折。

水槽内没有注水时,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O点;当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后,光从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