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4078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docx

福州八中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1

福州八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命题:

吴家娜校对:

李熙

第一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

刘巽达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

最先“发难”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类的冗词赘句。

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

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

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

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

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

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阅读答案。

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

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

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

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

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

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才会感染到青少年。

毕竟,对语言最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遏止,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式微。

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光明日报》2015年01月14日02版)

6.下面对“语言癌”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常见到的“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等)”之类的冗词赘句。

B.在生活中表达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不分场合,全都将句子“拉长”。

C.服务行业中为让人听起来感到委婉、温顺、礼貌,故意使用长一点的句子。

D.已扩散并渗透到大众口中、标语、平面媒体、文字语法中  语言表达现象。

7.下列对“语言癌”产生的因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点赞、播放音频和视频代替文字表达,使用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导致“语言癌”生成。

B.中文“恶性西化”,大家只顾学英文,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C.电视记者常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

D.大陆电视节目中的“口水”较多;现实中,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语言癌”这一概念能迅速升温,是因为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和热议,击中了命门。

B.两岸的“语言癌”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但在症状上,并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

C.台湾有关部门的应对方策虽然可喜,但在全社会形成说“雅语”的“雅风”更为重要。

D.治愈“语言癌”的过程中,既要吸纳流行语中健康生动的词语,也要适时对语言清污。

答案

6.B(A是最先“发难”的个例,C是在服务行业的表现,D是后果及影响。

7.D(“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是现象,是例子,不是导致“语言癌”产生的因素)

8.A(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和热议”是“击中命门”的结果,而非“迅速升温”的原因)

2、古代诗文阅读(36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患盗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

或问刘子日:

“盗可除乎?

”对日:

“何为不可除也?

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或日:

“请问盗源?

”对曰:

“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

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

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

且律:

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

且律:

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

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

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

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

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

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

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

故仲尼有言: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推而广之,亦曰:

“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

”引而伸之,亦日:

“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

”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

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

于是令州郡:

“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

”欲重其事。

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升龠(yuè):

都是像酒杯一样的容器。

②臧武仲句:

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

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

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

③沈命之敝:

“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

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慢:

缓慢

B.为盗乃甚逸也                      逸:

快活

C.若夫衣食素周其身                  素:

向来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        犹:

相同,一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有助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的本质。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

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地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何为不可除也?

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5分)

译文:

                                                   

(2)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

(5分)

译文:

    

答案                                                

1.A(“慢”应解释为“玩忽,轻视”)

2.C(①是盗贼出现的一个原因,④是说明在衣食足的基础上才能对百姓施以道德教化)

3.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平息盗贼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社会土壤)

4.

(1)为行么不可以平息呢?

但是盗贼产生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

(2)如今百姓衣食不足,徭役赋税不公平,道德教化不开展的原因,是地方官的过失吗?

参考译文:

天下正在忧心盗贼蜂起。

有人问我说:

“盗贼可以平息吗?

”我回答说:

“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

但是盗贼产生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

”那人又说:

“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我田答他说:

“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盗贼产生的根源。

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徳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

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

富足的年代没有盗贼,是生活无忧;政治修明的年代没有盗贼,是贫富差距不大;教化盛行的年代没有大的社会乱子,是人心顺畅.如今不致力于人人丰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不致力于“教化”的方法使盗贼受到“感化”却致力于用刑法禁止做盗贼。

这是纵火燃烧却要用杯水去扑灭大火。

说到法律(的作用):

(是)让偷东西者受刑。

将伤人者处死,其惩罚的力度够重了;但是盗践却没有因此而平息,并不是不害怕处死。

只因想到无法生活下去,以为(与其)眼睁睁等待死亡。

不如铤而走险另找生路。

说到法律(的规定):

(是)让听有能够自首的盗贼,免除他们的罪行,有的还赏赐他们穿戴佩剑,官职和实禄,其恩泽够深了;但是盗贼却不受招安。

并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无法安定的生活下去,以为做百姓是太痛苦,当盗贼是太快活。

然而不是人民愿意做强盗,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逼出来的。

盗贼不来自首。

也并非他们不想自首,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让他们不愿悔过自新。

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

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圉,哪里还敢如此呢?

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那么即使烦劳专管捕逐盗贼的官吏,加重督促逮捕盗贼的科条法令.原本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现在有关部门不从源头上担忧考虑。

如一味依靠惩办州县地方官,这就如同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

所有百姓经过九年的拼种,就可以储蓄足够三年吃的余粮;有了足够三年吃的余粮,这以后可以把礼义教给他们。

如今百姓衣食不足。

徭役赋税不公平,道德教化不开展的原因,是地方官的过失吗?

我担心这样做(指惩办州县地方官)不会有什么收效,而地方大小官吏都怕因此定为死罪而互相隐瞒:

以致动乱事件增多的弊端,几乎又要出现了。

所以孔子说:

“要我办理诉讼案件,我不过也和其他办案人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诉讼。

”推而广之,也可说:

“要我使用军事手段,我不过也和其他将领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战事!

”再引申推广,也可以说“要我镇压盗贼,我也过也和其他州县官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土壤!

”何不也返回到根本的治理办法去呢?

自从西夏元昊侵扰边境,国内盗贼蜂起。

山东一带更加厉害。

天子派遣侍御吏督促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

于是下令州郡:

“盗贼出现却不能捉住,长吏要牵连受罪。

”要加重其事的惩处力度。

我认为在防备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8.颔联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9.本诗的诗眼是“悲”字,围绕“悲”字,始终写了哪几种悲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答案:

答: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凄冷悲伤之情;

②烘托,“寒云”伴着友人而去,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凉心境;“暮雪”伴着诗人而归,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回家时的孤独悲伤之感。

答案 首联交待送别时的环境,枯草寒风,友人别离,“悲”油然而生(同时由此确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起到提挈全篇的作用);颔联写送别的情景,紧扣“悲”字,“寒云”“暮雪”尤其渲染了悲情;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表现了诗人深藏内心的身世之“悲”(与前面的惜别、伤怀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的高潮);尾联写到别离本不胜伤怀,想到身处战乱,与友人后会无期,“悲”更不自胜,以“悲”作结;全诗以“悲”流贯,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3)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请在答题纸第10题处标上小题号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

,。

答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3、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

选择

【英国】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

”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

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

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

”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

”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

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

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

”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

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

”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

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罗?

”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

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为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

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

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 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

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

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

但他爱我,我也爱他。

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

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

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

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

”他说。

“是的。

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

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耄,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

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

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

“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

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

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

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

”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

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

”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

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

他工作够忙的。

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

”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

”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

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

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肖夫人美丽娴雅,举止得体。

从她身上的穿戴,到她屋里的陈设,都显出生活的富足、气派,她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感到十分满意和快活。

B.年轻人认为肖夫人“幸运”,肖夫人却相信“选择”,话不投机,谈话气氛也不够和谐,但年轻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

C.肖夫人学生时代的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困的学艺术的学生,一个是富有的显赫商人的儿子,在对比中,前者代表了现实,后者代表了浪漫。

D.肖夫人的举手投足和富足生活给了“年轻人”一个印象,使他甚至也使读者误解了肖夫人年轻时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小说作者的刻意安排。

E.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娓娓叙写肖夫人与年轻人交谈的情形,接着写她谈年轻时的选择,到“最后,我决定了”,使情节达到高潮。

答案 AD解析 B项,“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的分析有误,与“艺术气质”无关。

C项,应是前者代表浪漫,后者代表现实。

E项,对小说高潮部分的判断有误,高潮部分在结尾。

(2)小说中肖夫人丈夫回来的一段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6)

(3)小说中几处划线的句子分辨表现了年轻人怎样的心理?

请简要分析。

(6)

(4)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描写肖夫人丈夫仪表不凡,充满艺术气质,同时表现肖夫人夫妇体面、富足、和谐的生活,突出肖夫人选择的正确。

 

  ②巧妙、俭省地交代肖夫人年轻时的另外一个追求者,曾经“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如今潦倒、落魄的生活境遇,并侧面说明肖夫人选择的正确。

 

  ③情节安排显得张弛有度,并加深年轻人对肖夫人的误解,使结尾更具“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审美效果。

(意对即可)

(3)第①处:

轻视、嘲弄的心理,认为貌美的女人多数都蠢笨,眼前的肖夫人也不例外。

  第②处:

厌倦、掩饰的心理,不想听肖夫人罗嗦她年轻时的浪漫故事,为避免失态赶紧接话。

  第③处:

意外、惊讶的心理,肖夫人年轻时选择的竟然是“学艺术的穷学生”,吃惊之余一时不知所措。

(意对即可)

(4)观点一:

肯定、赞美。

①从多处叙写可看出,作者对肖夫人肯定、欣赏的态度。

如“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等。

②从肖夫人选择时痛苦煎熬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内心的矛盾,真实地反映出抉择之难。

而从最终选择穷学生的表现中,可看出她对真爱的不舍和坚定。

③肖夫人坚信“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而现在丈夫能给海军上将画肖像,恰说明肖夫人向往艺术,追求浪漫,能摒弃眼前的浮华,有眼光,不短视。

  观点二:

否定、讽刺。

①从多处描写可看出,肖夫人对现在有钱的生活感到快活和得意,很想得到别人对她的恭维和赞美,显得有些浅薄。

②从肖夫人选择时希望两个追求者能“两全其美”,和她“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对浮华的向往,对真爱曾经的动摇。

③肖夫人的丈夫,靠艺术脱贫而至于富有,但却将艺术媚俗了,结果是给海军上将等权贵画肖像。

最初选择浪漫的肖夫人还是为庸俗所侵蚀,最终选择了庸俗。

(言之有理即可)

4、实用类文本阅读(25)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25)

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

——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

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的窗户也处于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便“开窗,通风!

”将已经打开的窗子开到最大,门也敞开,然后满意地坐下:

“这样好。

”办公室调整,刘先林拒绝套间办公室,唯独看中空气对流的办公室。

有人找他时,他就在靠门的办公桌上,从高高两摞书间昂起头来。

  在“文革”中,中国测绘局的科研人员被打发到工厂去。

很多人打牌聊天闲度光阴,而刘先林却在车间学会了工人师傅的本事:

车、刨、铣、钳各工种。

比如当年大家都觉得没用处的计算机,刘先林竟然在全北京没有几台计算机时,凌晨在别的单位上机,为此,他前半夜就要去排队等候。

  刘先林喜欢流通的空气,流通的空气里有充足的氧气,是刘先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刘先林的生命。

在这样的富氧环境中,刘先林研究出来JX系列解析测图仪,这个专攻图像处理的系列设备,成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终结者。

目前可以直接快速获取影像并记录于硬盘的领先世界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也已是刘先林研究成果中的“待嫁新娘”。

测绘界使用的都是高级精密的设备,从纯进口国到出口国,刘先林在其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研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最高褒奖,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获得过两次,而这两次得主都是刘先林。

刘先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直奔主题”。

  刘先林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产品,都不应华而不实。

实验时,他戏称自己是

“胶布工程师”,用胶布粘贴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研制JX-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

因为刘先林认为:

“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