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446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玉溪市经开区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926年12月,中共中央汉口会议认为,自北伐军攻克九江、南昌后,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已发生“各种危险倾向”,“其中最严重的倾向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一方面军事政权对于民众运动之勃起而恐惧而日渐向右。

”……会议要求“一切群众组织和运动,尽可能的和国民党合作。

”基于此种认识,中共中央认为应当()

A.扶助国民党左派领袖B.继续大力开展工农运动

C.争取国民革命领导权D.与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最严重的倾向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表明当时的中共担心工农运动过于激进,因此排除B项。

根据“军事政权对于民众运动之勃起而恐惧而日渐向右”,“尽可能的和国民党合作”表明当时的中共对国民党右派的行为有所警觉,但未体现出要与其彻底决裂,排除D项。

材料强调并未提及中共对国民革命领导权的争取,因此排除C项。

材料之意是在右派进行分裂革命阵营时,中共应继续加强与国民党内拥护国共合作的左派之间的合作,也就是扶助国民党左派领袖,A项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2.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

“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

……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

”这说明(  )

A.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B.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C.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D.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C

【解析】A项中的“殖民统治”说法不对,广州此时仅是通商口岸;清政府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但人民对外国人毫无畏惧,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社会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D项说法错误。

3.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B.郡守C.刺史D.县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

材料信息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答案选择D项。

后来刺史职权渐重,到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居郡守之上,掌一州军政大权;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这都等于割据政权;从严格意义上讲,“刺史”的工作对象是地方官吏,是监察性质的职务;“牧”的工作对象是百姓,是行政性质的职务。

故C项不正确。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A项不正确。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上所属各县,故B项不正确。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刺史制度

【名师点睛】关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第一,着重把握其发展演变历程:

开始于秦朝、发展于汉、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朝;第二,全面理解对监察制度的评价:

(1)积极作用:

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2)局限性:

并不能从根本从解决封建官僚体系集团的腐朽问题,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越发突出。

4.“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材料信息“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可知这些说法体现的是合作协商的重要性,能够体现新中国合作协商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明史》记载:

“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

万历十九年命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以上材料表明()

A.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B.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C.江西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直接反映的是明朝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供不应求的现象。

ACD中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未得到体现。

故本题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明朝的经济发展

6.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

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伦”。

这则材料的历史背景是()

A.平反昭雪工作已在全国展开

B.“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局面结束

C.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D.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

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则材料的历史背景是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局面结束,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恢复高考

7.有学者认为,以北伐战争为中心的国民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独立自主、对内具备有效效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国民革命过程最能体现出其努力实现“对外独立自主”的历史事件是()

A.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国民党一大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的关键词“国民革命”。

A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排除;国民党一大召开是1924年,国民大革命1925年,排除B;C发生解放战争胜利后,排除。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工人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声势蓬勃开展起来。

在工人运动的高潮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

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壮举,是中国近百年反帝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故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名师点睛】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

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

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8.一般认为,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

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式破坏是在(  )

A.鸦片战争期间B.甲午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期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时中国还没产生民族工业;BC项时不时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只有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对中国全面侵华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式破坏,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日本的破坏

9.19世纪,民族资本家祝大椿创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让一部之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

”祝大椿这样做的原因是()

A.壮大企业规模,吸引外国注资

B.顺应世界潮流,采取股份经营

C.引进外国技术,实行产业更新

D.抵制官府倾轧,依赖外国特权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受到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依赖性。

从题干中“上海公益纱厂”由“华人独办”到“中英合办”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为抵制封建势力,依赖外国特权,与外国人合办。

故选:

D。

10.下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下面对此评价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提高效益

D.经营方式更加灵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材料反映了农村改革后农民价值取向的变化,其中金钱占44%,这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农村改革也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农民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农业规模化经营没有直接关系,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故C错误。

符合题意;农民价值取向的结构多样化,有利于经营方式更加灵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清末御史张瑞荫在一份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军机处的措施。

从军机处导致“有庸臣”“不至有权臣”来看,①②是符合题意的。

③项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④是错误的;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没有扩大统治基础。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12.观察下图,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

他当时是由(  )

A.上海飞往武汉

B.上海飞往南京

C.天津飞往北京

D.广州飞往上海

【答案】C

【解析】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是1920年由天津飞往北京的航线,故C正确;上海飞往武汉并不是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的航线,故A错误;上海飞往南京,也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广州飞往上海的航线也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C。

13.2014年5月12日海外网报道,《纽约时报》中文网10日刊登题为《中国把“门罗主义”用到亚洲》的评论文章指出,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可能会试图把美国挤出亚太地区,就像美国在十九世纪把欧洲大国挤出西半球那样。

”——也就是19世纪美国向欧洲发出的“别碰这个半球”的告诫。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国际格局形成中美两极争夺局面

C.中美实行了亚太地区利益新平衡

D.中美冲突的必然性影响世界安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国际格局并未形成中美两极争夺局面,中美也未实行了亚太地区利益新平衡,中美冲突也不具有必然性,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只能证明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确是进一步加强的。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际格局多极化

14.下面是英国输入中国的货物统计表。

造成该表所反映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农民穷困,购买力低

B.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外流

C.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

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看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协商关税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数量曾一度激增但一直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总体趋势变化不大。

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很难在中国市场畅销。

故选D。

ABC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

考点:

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列强的经济侵略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表格曲线型选择题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

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尤其是关键的数字信息界定答题范围。

第二步:

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是解题的关键。

第三步:

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15.某同学收集了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发言材料,材料中有“一边倒”“求同存异”“日内瓦会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这位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A.新中国初期的外交B.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发言材料的关键词即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

16.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本身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如王权与神权结合、用传统的国家制度建立政权、小农意识鲜明等等,它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却不能笼统称之为“反封建”。

对这话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该学者认为“反对清政府统治”不等于“反封建”

B.“传统的国家制度”主要是指君主专制制度

C.“小农意识鲜明”可以从《天朝田亩制度》中找到证据

D.这里“封建”指的是分封制下的“封邦建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里的“封建”不是指封邦建国,而是反清政府、反君主专制制度。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17.“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工资系团雪,攥会就化掉。

”这是一首流行于上世纪40年代的民谣。

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抗战造成了人民生活困难

B.国民政府发行的是假币

C.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D.美国经济侵略造成民族工业破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工资系团雪,攥会就化”可以看出物价上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中国国民党政府大量印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故本题答案选C项;A相关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抗战时期的;B项错误,国民政府发行的不是假币;D项与材料现象无关。

考点: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国民党统治后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货膨胀

【名师点睛】1945—1949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日益萎缩。

原因:

(1)国民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2)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3)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4)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政策。

18.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副对联:

“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

”对联中的局面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

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告台湾同胞书》是中国大陆政府结束炮击台湾的文件,并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所以排除A项。

C项与史实不相符合,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是在八十年代后才结束的,D项也是无关项,所以答案选择B项。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告台湾同胞书》

19.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B.推翻清朝统治

C.掀起民主革命D.寻求救国之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致远”号撞向敌舰、台湾军民誓师抗日是直接反映反抗外来侵略,义和团战士是反帝运动,也是反抗外来侵略,反抗外来侵略才是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其他几个选项均和图片的主题无关,例如义和团战士并不推翻清朝统治,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反抗外来侵略

20.冯友兰教授说:

“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灭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黑暗时期——中世纪。

”以下说法不能论证作者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要建立的是君权神授的封建国家

B.西方基督教思想对太平天国影响巨大

C.太平天国的纲领没有体现反对殖民主义本身

D.太平天国的主张不能超越封建社会,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1.20世纪末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在()

①两极格局结束②美国独霸世界格局形成

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④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C

【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故①正确;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美国独霸世界格局并未形成,故②错误;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多极化格局没有形成,故③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故④正确。

故①④组合正确,故选C。

22.西方列强在近代史上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显示被割占地区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得以实现的()

A.AB.BC.CD.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是割让香港岛,出自1842年《南京条约》;B出自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排除;C出自1895年《马关条约》,但三国干涉,日本没有得逞,排除;D是割让台湾,出自1895年《马关条约》,故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马关条约》

23.1895年恩格斯指出:

“当俾斯麦不得不实施普选权,我们的工人立刻就认真地加以对待,把奥古斯特·倍倍尔选进了第一届制宪帝国国会。

从此以后……他们就一直这样使用选举权,并成了世界各国工人的榜样。

”材料表明恩格斯()

A.批判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专制的本质

B.主张利用《德意志帝国宪法》开展合法斗争

C.指责俾斯麦推行虚假民主

D.揭露德意志帝国的军事专制特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关键信息:

“我们的工人立刻就认真地加以对待,把奥古斯特•倍倍尔选进了第一届制宪帝国国会”、“他们就一直这样使用选举权”。

题干材料反映德国工人利用手中的选举权进行合法斗争,B项正确;A项易受教材知识点而误选,题干材料未反映;C项易因“不得不实施普选权”表面上错误的认为是正确选项;D项“军事专制特点”未能从题干材料中体现。

考点: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24.中国古代农民早期采用的是耕耱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耱”来耱平地面和耱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

后来,则在耕耱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

“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  )

A.春秋时期B.西汉时期

C.魏晋时期D.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明显可以判断此题只能选择C魏晋时期,其他选项不符合此技术形成的时间。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耕耙耱技术

25.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是否具有成熟的经济、政治、文化前提?

“从政治上看,十月革命确实是一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但从经济和文化上看,十月革命又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的性质”。

其意在说明十月革命()

A.是典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B.缺乏成熟的革命理论指导

C.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D.并非完全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从政治上看,十月革命确实是一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但从经济和文化上看,十月革命又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可见,材料认为十月革命并非完全的社会主义革命所以选D。

考点:

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性质

26.下表反映了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前后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的变化情况。

税率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中国关税税率趋于正常化、合理化

B.中国商业性质的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C.促使大批传统手工业者、农民失业

D.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益无害

【答案】C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后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都大幅下降,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关税税率趋于正常化、合理化,故A错误;中国的雇佣关系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故B错误;关税税率大幅下降导致英国商品大量冲击中国市场,促使大批传统手工业者、农民失业,故C正确;中国关税税率大幅下降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利,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变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关税税率大幅下降的后果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英国商品大量冲击中国市场”的结论,据此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27.“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中国把传宗接代作为最大的孝顺,这种观念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  )

A.宗法制B.郡县制

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材料“古代中国把传宗接代作为最大的孝顺”,可知强调的是宗族血缘的沿袭,体现了宗法制,故A项正确;郡县制下打破了血缘关系,废除了世卿世禄,与材料强调的传宗接代不符,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上,并不是强调传宗接代,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调的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与传宗接代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8.1958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后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

阿登纳强调:

“法国和德国必须进入一个经常对话的时代。

”此后四年中,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的通信达40余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100多个小时的会谈。

这一系列举动()

A.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B.消除了法德之间的意见分歧

C.促进了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

D.提高了法德两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所学可知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标志是欧共体的形成,是1967年形成,与题干时间不合,故A项排除;“消除”的表述不合史实,题干中所述的一系列交往活动法德之间意见分歧的消除,有一定的作用而已,故B项排除;材料中法国与德国的会谈、交往有利于分歧的消除,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法德两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排除。

考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

【名师点晴】欧洲一体化特点:

1.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货币一体化:

使用单一货币──欧元。

3.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4.欧盟国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29.《文献通考》记载:

开宝(宋太祖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