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5248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docx

美术教育毕业讲课教案

 

《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

专业:

准考证号:

成绩: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

完成时间:

 

论文摘要: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美术欣赏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产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使学生达到明是非、知善恶、辩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恶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 美术欣赏 创造性思维 人的全面发展

正文: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为纽带,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对于美术的意义还在于是一个新的图像化(视觉艺术化)时代。

视觉信息的便捷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品位,人们不再会仅仅满足于人工技艺产生的精湛,而更加注重作品产生的个人审美体验,这样艺术作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生活化就是必然趋势,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也显得更为迫切。

由于艺术作品更多地要满足人们高速增长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那种较长时间的纯人工创作显得极不适应,如果说摄影术的产生导致了美术步入现代,那么信息技术必然把美术推向未来。

对于这个未来人们有着种种的前瞻和设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未来的人们都将有更高的艺术素质(这不仅是精神需要也是生存竞争的需要)相比现在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

在这转型变革时期对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体系都是全新的课题,也是急待理清思路投入实践的全新课题。

美术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题只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随着多媒体使用信息量增大,学科课题综合化都必将大大拓展美术欣赏的容量。

高中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以列为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美术选修课等构成全民的艺术素质教育,突现了美术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找准位置就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二个方面,才能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

不能认为开了美术课就是素质教育了,观念不转变美术照样搞应试教育(如重技巧、轻欣赏,重课外、轻课堂,重特长生、轻多数学生等)。

美术教育要跳出低层次,实现其阶值就必须改变以掌握专业技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美术欣赏(既使是技能技巧教学也必须更多融入欣赏内容,对于特长生更应当重视美术欣赏及文化素养),纠正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顽症:

艺术教育不艺术(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无新意)、普通教育不普通(“重技轻理”过于强调专业技能)。

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

美术欣赏课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学校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中的特殊任务,当教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美术欣赏课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几年来的美术欣赏教学使我积累了一些的经验,归纳出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四点重要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国的传统教育,包括解放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的确不重视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

几千年封建专制政策传统的和“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及近几十年经济的计划管理模式以及过多的政治运动影响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视,这种社会结构偏爱有知识、有技能但因循守旧、被动驯服,因而忽视乃至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创造,“创造”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学习”这种人云亦云的能力每个人(包括动物)都有,但遗憾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人类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文明的象征。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

”美术欣赏课利用美术作品的内涵不确定性,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能以我为主、自圆其说,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

“想象是极其重要的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

”世界的发展大多是从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美术欣赏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对相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能力。

虽然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形成惊人的作品,但由于形象语言的多样性,也能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一种广义的形象思维文化教育。

这对于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是最为有益的。

因为这种教育用于大多数,对于创造性思维普遍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如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提倡成品再创造和艺术的大众化、流行化,艺术家运用他们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些简单的、有意义的作品,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创作的公有财产。

1958年艺术家贾斯伯琼斯创作的《三面旗》画的是三面大小不一而又有渐变形式的美国国旗。

这件作品力图使人人都熟悉的图像,复制出来让观者看,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和冲击力。

这便是创作,既简单又富有联想,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创作,美术欣赏课正努力提高美术教育这方面的功能。

如废物造型创作,从材料到构思,完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化腐朽为神奇,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特别是结合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素质。

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新型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

如广告欣赏、标志欣赏、家具欣赏、店面欣赏、环境艺术欣赏等实用性强,想象空间大的课题,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体现,增强了学习兴趣参与欲。

学生的创造力在恰当的指导下,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步骤过程到结果,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体验。

如在我校五十年校庆之前进行庆徽设计,同学们结合我校的特点及对标志的理解积极构思,细致描绘,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创造性思维锻炼。

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创造性思维比较常见,效果非常好。

二、审美能力的教育

审美能力就是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处存在着美与丑、对与错的对比。

学生时代正处在豆蔻年华,感情自然而纯真,对世界的美丽与美好的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求。

但对社会一些对立变化认识还是很肤浅,所以校园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教育尤其重要。

“美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美术是视觉形象艺术,美术教育就重视视觉形象的运用。

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心灵情感的共鸣,思想冲击,陶冶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利用艺术的感染力,感召力,观尽大千世界中的艺术精华。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美的本质,美的真谛。

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

运用直观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视觉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

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

光凭教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

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

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

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方能产生情感共鸣。

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不仅从蒙娜丽莎的脸上看到,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地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同时,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透溢出来,表现出一种彻底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

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的魅力在于通过刻画劳动的美,表现出一种自然淳朴的情感,坚实而凝练的笔调描绘出法国农妇朴实、勤劳、诚挚的品格,优美的自然风光,饱含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意趣。

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另外美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心情愉悦,激发学习兴趣;恶劣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心情郁闷,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通过美化育人环境,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广博知识的源泉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

“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

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旁征博引,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

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来源于社会,并依社会而存在,所以,欣赏美术作品必须要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风俗、人文等。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

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

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

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

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

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定要涉及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区别,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出:

山水画是散点透视,因为山水画是移步换景、边走边画,不是很注重客观现实,重写意;而风景画是焦点透视,因为风景画是站在一个点不动进行作画,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写,重写实。

这几千年的艺术也造就了东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东方人重情感,西方人重理性。

由此会延伸到很远、很深。

好的美术作品,欣赏者要有一定的知识做前提,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外部的形式结构,作品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背景,内部情感意蕴。

所以在欣赏的同时,大大的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四、人格境界的提升

情感境界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

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境界。

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起来可以陶冶情操,完善意志,使欣赏者的人格境界得以提升等。

《长江万里图》如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民族自豪感;拉斐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大卫》表现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与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

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感,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

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现在全中国正在轰轰烈烈的推行素质教育,而美育教育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决定了它在美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美术欣赏尽管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有许多深入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

我国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也需要认真调查研究。

美术欣赏在自身科研方面相对滞后的状态,应该努力以改善。

美术欣赏真正切实地实施起来,还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需要进一步探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可以预期的是,通过我们共同努力,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会更加突出。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育,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创造美的能力。

”这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话,它确立了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前所未有的地位,也赋予了作为美育内容之一的美术教育应担负的重要责任。

因此,美术教育作为现代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的艺术索质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

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艺术素质方面,又有着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道德修养

  做人要讲人品,德行和操守,这是人类社会在个人修身方面的最高规范。

尽管符个时代,各个地区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若干方面又是相通的。

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说:

“才者,德之益也;德者,才之师也。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

“德育先于智能。

”在我国古代孔夫子办学起,就制订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美术教育的价值。

魏曹植说:

“存于鉴诫者图画也’’。

近代鲁迅先生说: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通过美术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服从本阶级的道德规范,并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家们不仅日益有志于让孩子们提高鉴赏能力,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而且他们也火心通过伟大美术作品讲述的故事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赫伯里德认为,教育唯有应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承受的压制,才能真正达到完整人格。

事实上,艺术的教育在完善人的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并不弱于说教,而在某种程度上,它又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这是因为艺术靠形象的感染,而艺术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家费尽心血在灵魂上的升华,它不仅刻化了艺术形象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社会的客观要求。

当复杂的人生与纷繁的社会浓缩在艺术作品中的时候,便容易看出是非曲直,进而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就如我们能从德德拉克洽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董希文《开国大典》等作品中,感受到人民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渴望。

而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罗中立的《父亲》、王式廓的《血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作品便能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崇敬,对苦难的同情,对罪恶的仇恨。

因此,美术充分运用了视觉手段,把难以言传的东西形象化,调动人们的审美感受,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达到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的目的。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人是社会的人,而对生活、社会、自然应具有欣赏、感受美的能力,才有生命的意义。

阿恩海斯曾指出:

“生活的唯一意义便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

艺术是我们所能得到的完成生活使命的最有利的工具之一,如果不让人得到这一利益,实际上就是对他的剥夺。

”的确,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种魅力,使人欣赏时能够完全沉醉,整个心情,精神都非常的愉快和满足。

这种魅力或特殊的美感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有美,这种美刊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追求的美感作用正是美术的美所决定的。

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美感能力,而美感教育的最先途径是从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而开始的,或者是首先应该培养人的审美的“眼光”,以审判的眼光去改变实用目的视觉态度。

而要把普通人的眼睛训练成艺术家的眼睛,其重要途径就是美术教育,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时,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各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规律的感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感受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启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愉悦,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的效果。

审美能力,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核心。

在新世纪倡导素质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21世纪是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成为适应残酷的生存竞争环境的必要条件。

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大众的创造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曾接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有自己的审美态度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

相反,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人,虽然工作认真踏实,但很少创意。

许多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都指出:

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业艺术家或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他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培养创造精神的主要手段就是视觉的训练,通过视觉的训练,去建立感官与外界的和谐与习惯的关系,构筑一个统整的人格魅力。

一个人的视觉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入具象向意象发展,对于一个普通人的眼睛是见什么像什么,要从这种“像”中培养对形体的比例概念,并善于将彼此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形体的大小、高低、粗细、方圆等以及色彩的冷暖、明暗、块面的大小等相互关系,之后,再动手描绘,由简及繁的物象写生,逐步认识明暗与色彩的规律,掌握观察和表现物象的方法,把握物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完整系统的表现能力。

随着视觉能力的发达,真实情景渲化为一种文化内涵,进入意象层次。

因此,通过对大众实施美术教育,加强视觉能力训练,并着重意象训练,不仅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深度,而且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美术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过程巾有着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正如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妙所言,“美术在更大强度上,应该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智能、身心等方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他把美术视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每个受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现今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美术教育将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注释:

[1]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一八一四至一八七五)创作了一幅名为《拾穗者》(LesGlaneuses,1857)的绘画作品,这幅作品如同米勒的其他作品一样直到画家晚年才引起人们关注。

二十世纪末期,年过七旬的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AgnèsVarda)受这幅作品启发拍摄的一部名为《拾落者》的纪录片在西方国家则立即引起

[2]著名艺术家卡斯帕·豪泽尔(德语原名:

KasparHauser,1812年4月30日-1833年12月17日)。

[3]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宗教压迫以及教育改革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

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4]》《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为董氏最著名的代表作。

[5]罗中立(1948年——)于一九七八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

《父亲》一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6]王式廓(1911—1973)字子容。

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由村人。

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

早年学习美术,1930年入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开始学习西画,并关心革命。

“九一八”事变后,担任爱美中学南下请愿团二大队队长,赴南京参加全国学生的联合示威游行,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

《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设,1998年版,第189页。

[2]张宝教:

《天大以综合素质标准评价学生》,《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29日,第57页。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与职业》1999第7期,第76页。

[4]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1日第1版,第95页。

[5]席勒:

《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5页。

[6]王石礅:

《中外美术鉴赏》,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00年01月01日第1版,第14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