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5770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代码12350王振宇高等教育出版社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备考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在心理学漫长的过去中,始终围绕着两个争论不休的基本问题:

第一,心理学是什么?

第二,怎样研究心理现象?

实质上就是一个“定义”和“方法”的问题。

1878年,德国心理学学家冯德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选择题)另一位领袖式的人物弗洛伊德则高举无意识的大旗,从根本上修改心理学的定义和方法。

(选择题)皮亚杰在康德的影响下,建构了一套全新的认知心理学,揭示出认知结构机能和结构演变的规律,对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认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皮亚杰的理论不仅震惊了思维领域,也推动了低级认识过程(如知觉)的研究。

(选择题)

2、理论是对通过观察所收集的经验事实加以假设后形成的一套由术语组成的句子。

(名词解释)

3、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名词解释)

4、发展理论是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讨发展机制的理论,它的任务包括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发展过程;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解释发展的因素和机制。

(名词解释)

5、很多心理学家的早期工作都是从描述开始的,最典型的人物当数格赛尔,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经典的实验,详尽地描述了儿童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化的发展事实,最后归纳出年龄常模和发展理论。

(选择题)

6、认知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认知发展是社会化的前提。

(选择题)

7、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一般系统论就是对整体和整体性的科学探索,从而把以前被看作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的概念变成一个可定量描述的,可实证研究的科学概念。

(选择题)

8、发展理论具有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的作用。

9、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这一作用可从吉布森对知觉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

吉布森从机能主义的理论出发,指出知觉是一个主动的适应过程,其意义是有助于有机体与环境作斗争以求得生存,并使子孙后代绵延不绝。

(选择题)

10、发展理论的主题(四个主题)

第一,心理的实质(名词解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

(选择题)

在机械论的观点中,整个世界好像是一台在时间和空间中运转的机器,他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力学。

反应在心理学中,其哲学来源是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和休馍的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儿童成了可以根据成人的意愿任意塑造的原料。

与机械论相反的是机体论,把人看作是一个生命系统而不是机器,这一思想起源于布莱尼茨;机械论认为儿童知识像海绵吸水一般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机体论认为,儿童能通过积极的同化建构他们的知识。

(选择题)

关于个体化社会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最彻底的是以维果茨基为首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第二,量变与质变;发展理论更重视质的变化,也就是结构的变化。

第三,遗传与环境(或称成熟与学习)

第四,理论自身的建设

11、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

论联系实际的本意在于一切科学研究要有理论的指导,科学研究要有经验的支持,理论要能够归纳事实,解释现象和预测趋势。

第二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格塞尔)

1、在心理学界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两种对立观点:

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所具有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物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名词解释、选择题)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所处的环境、教育、社会条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名词解释、选择题)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选择题)

2、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的基本观点(行为剖面)五大观点

第一,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的顺序,

格赛尔认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选择题)

第二,发展的性质

格赛尔认为,儿童的生理成熟表现为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外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

(选择题)发展的本质就是结构性的变化,结构性的变化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

(选择题)生理结构的变化按生物的规律逐步成熟,而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

(选择题)

第三,发展的原则(简答题)

(1)发展方向的原则:

由上而下,有中心像边缘,由粗大向精细。

(名词解释题)

(2)相互交织的原则:

具有广泛性,体现在各种活动中,通过相互交织,使相互的力量在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显示出各自的优势,达到互补的作用,最终把发展引向整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

(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颈强直反射是格赛尔发现的人类的一种反射(新生儿睡姿的分析,发展在出生后3个月内)。

(4)个体成熟的原则:

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阶段,所谓准备是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5)自我调节的原则:

自我调节还能加强成长天性的不平衡和波动,即当儿童突然想前进入一个新领域后,又会适度退却,以巩固一下取得的进步,然后再往前进。

如果父母容许婴儿自己决定吃和睡的时间的话,婴儿会减少喂乳次数和增加白天觉醒的时间。

(选择题)

第四,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

行为模式是指神经运动系统对于特定情境的特定反应。

(名词解释)

智能诊断就是以正常行为模式为标准进行比较,来对被检查的儿童作出客观的鉴定。

(名词解释)

1940年,格塞尔公布了格塞尔发展量表,它的基本理论依据就是每一个反应都标志着一个成熟阶段的一种行为模式。

格塞尔把诊断的范围确定在动作能,应物能,语言能,应人能等四个方面,很好地概括了儿童发展的重点,学术界公认这是迄今为止对儿童行为项目的最好的分析和概括。

动作能分粗动作和细动作;应物能是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应物能是后期智力的前驱;(名词解释、选择题)言语能可为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线索;应人能是儿童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

(名词解释)

年龄常模就是成熟的指标,是特定年龄阶段中某一行为模式的平均水平。

(名词解释)

格赛尔在研究行为模式、归纳常模、编制量表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个别差异。

(选择题)

第五,育儿观念

尊重儿童的天性,是正确育儿的第一要义。

(选择题)

3、对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的评析

第一,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格塞尔发展理论的争议,集中在年龄常模上,该常模带有太多的一致性,而发展的事实却带有太多的多样性。

4、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应注意什么)(简答题)

格赛尔的成熟势力学说向我们揭示出成熟机制在儿童身心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解过程中的重要性。

(选择题)

第一,在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

第二,利用成熟条件,及时教育;

第三,全面理解成熟理论,积极进行文化传递;

事实上,儿童的“不成熟”也被美国心理学家发掘了它的独特价值。

(选择题、简答题)

(1)有适应作用

(2)有准备作用

(3)有可塑作用。

5、提前教育,过度教育的危害(简答题)

提前教育,过度教育的危害已经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打击着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出现了叛逆情绪,事实上,超越儿童生理成熟度的任何干预都会给儿童的正常成长发育带来近期或远期的伤害。

一味倡导提前甚至是超前教育,不但严重损害了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还损害了儿童潜能的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的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缓慢,甚至造成心理压抑和情绪伤害。

第三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华生经典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

1、经典行为主义基本观点包括:

什么是行为主义,如何研究人类思维,行为主义的思维,行为主义的习惯,行为主义的情绪,行为主义的人格。

2、1913年华生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行为主义者所看到的心理学》类似宣言的论文,举起了既反对机能主义,又反对构造主义的行为主义大旗,成为行为主义学派的领袖。

3、刺激和反应都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S-R成为了行为主义理论的标记,最基本的刺激-反应的联结称之为反射;当一个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一个替代刺激所引起时,就形成条件反射,引起条件反射的那个替代刺激就是条件刺激。

(选择题)

4、观察法是华生坚持并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5、华生按不同的言语形式将思维分三类:

(1)习惯的思维

(2)无声的思维

(3)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

6、华生认为人的行为习惯是什么(简答题)

一个人的习惯是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习惯的形成,实质是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因此条件反射就是习惯的单位。

华生认为年龄和练习的分配会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

华生通过实验发现,在限定时间内练习的次数越少,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就越高。

(选择题)

7、华生强调情绪是一种模式反应,儿童具有三种非习得性的情绪反应:

惧,怒,爱;儿童所具有的三种非习得性情绪是以后再环境中发展为习得性情绪的基础,而导致情绪发展的机制便是条件反射。

(选择题)

8、斯金纳操作性行为主义体系的观点包括:

行为的分类,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儿童行为的变化,操作行为主义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9、1968年美国政府授予斯金纳最高科学奖励-国家科学奖章,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一枚金质奖章。

美国《时代》杂志称斯是美国在世的心理学家中最有影响的最引起争辩的人物,是新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选择题)

10、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两类:

一是应答性行为或应答性学习;二是操作性行为,它不是由刺激激发,而只是有机体自身时不时发出的行为。

11、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与其他操作行为主义者对行为的定义有3个特点:

(1)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绝不是由刺激引发的。

(2)操作性行为的研究不去考察那些机体内部可能会影响行为发生但又无法直接确定的因素。

如动机,内驱力等。

(3)操作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

12、强化是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所谓强化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

(名词解释、简答题)

13、强化有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固定强化与偶然强化,此外强化还分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所以积极强化(正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消极强化(负强化)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

(选择题)

14、斯金纳把人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

(选择题)

15、为了控制儿童的行为,研究工作要具体考虑四种条件的变化。

(简答题、论述题)

(1)第一基线,即儿童在实验操作以前的状态(如刚入园的幼儿哭泣);

(2)第一实验期,即给予一定的刺激(老师对刚入园的幼儿表现出亲切);

(3)第二基线,即取消第一实验期所给予的刺激,以检查第一实验期的作用;

(4)第二实验期,将第一实验期给予的刺激再度施于而,从而确定第一实验期所给予的刺激作用。

16、为了减少学习的强制性,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斯金纳主张采用程序教学法来替代传统教学。

(选择题)程序教学法是应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的原理,通过教学机器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

17、程序教学法体现了斯金纳的三个原则

(1)小步子前进原则

(2)主动参加原则

(3)及时反馈原则

18、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的模式,社会学习的研究。

19、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

(名词解释)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之为替代强化,而学习者通过别人的行为和结果的观察所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

20、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就是一个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普遍过程,这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简答题)

(1)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定向过程。

(选择题)

(2)保持过程

(3)运动复现过程

(4)强化和动机过程

21、观察学习的模式(简答题、论述题)

(1)行为模式(传递动作)

(2)言语模式(教师讲课)

(3)象征模式(媒体,广播,电影,小说)

(4)抽象模式(句子结构,语法)

(5)参照模式(算珠来协助计算,教材中的例题,例句)

(6)参与性模式(幼儿学习舞蹈)

(7)创造模式

(8)延迟模式(幼儿看到没有立即做,而是过段时间自己照着做)

延迟模式指的是观察榜样示范后得到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仍能再现示范行为的模式。

(名词解释)

22、班杜拉对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提出以下观点:

(论述题)

(1)当个体有攻击倾向时,任何一种情绪状态的唤醒都可能触发攻击性行为;

(2)情绪状态的唤醒具有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可能,但情绪唤醒状态的减弱也有助于降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

情绪状态的减弱有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本身,二是通过认知因素;

(3)接触或观察到的攻击性行为能增加观察者的攻击倾向。

23、影响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的三方面因素是家庭,社区文化氛围和信息传播工具。

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最主要来源。

(选择题)

24、对于人,行为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决定”论以及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环境的说法,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突破,也是他的重要理论贡献。

(选择题)

25、对经典行为主义的评析(简答题、论述题)

贡献:

(1)使心理学从哲学的边缘跳入科学之林;

(2)使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内省转入客观经验研究;

(3)使心理学走出学院的围墙进入广泛的实用领域;

(4)对儿童心理和教育提供有益的指导原则(论述题)

①教育和训练的目标和标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因地制宜;

②坚决反对体罚儿童;

③从小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主张;

④重视家庭护理,身心教育。

局限:

首先华生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次强调客观的,实证的,可重复的经验研究,排斥任何形式的内省,造成研究方法单一,不利于心理学的研究;再次,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既否认遗传的重要性,又否认儿童主观状态对发展的影响,夸大教育环境的功能是片面的,不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和整个心理科学的事实。

26、对斯金纳操作性行为主义的评析

(1)丰富了华生的S-R公式的内容;

(2)比早期的行为主义更坚定。

27、对班杜拉的评析:

观察学习更加接近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指出观察学习的重要性,他的研究内容更具有社会针对性。

28、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1)创设丰富环境,形成适宜学习条件;

案例:

《故事会让孩子充满自信》;老师通过发现问题找出原因,环境中缺少适宜刺激引发孩子相应的行为;教师随机调整环境,引导幼儿,可见,环境中刺激的适宜与否,对孩子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

(2)积极运用强化原理,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如果行为结果受到强化,行为的出现概率就会增加。

案例1:

《他并非真的无所谓》

教师基于工作经验赢不能改变某幼儿行为的有效刺激,后来契机出现,教师将幼儿在意的这点作为强化物,在幼儿做出操作性行为出现后,及时予以强化,,于是幼儿的良好行为出现的概率就越来越高;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有不同,同一强化物对每个个体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应慎重选择强化物

案例2:

《男男记录》写日记方式;

这个案例中教师选择的是社会性强化物,采用的是书面记录的方法;当幼儿出现适宜的行为时,就在日记里记录作为强化,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概率,在院所里最常见的基于强化的原理方法是代币法

案例3:

《好孩子评比栏》

这是一个运用代币法对幼儿进行行为塑造的案例。

全班每一个幼儿都是行为强化的目标,施用同样的评价标准。

幼儿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及他人的行为评价;但是代币强化的目标行为不明确,首先表现好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概括性的概念,其次目标行为缺乏重点教师的目的是要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此案例中缺乏对学习习惯本身的理解;再次,目标行为在施用对象上缺乏针对性,幼儿发展水平有差异

案例4:

《谁能获得星星》

幼儿受兴趣的驱使主动参与活动,这是有效的及时强化,强化的结果是该幼儿继续积极参与活动,遵守规则,并持续到活动结束,,,当幼儿表现出所要强化的行为后,教师立即予以代币,并向幼儿陈述给予代币的理由,这让幼儿清楚看到代币与行为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该行为的出现,同时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评价是具体的,让幼儿清楚理解了在学习活动中应该坚持的良好行为

(3)利用消退方法,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案例1《聪明的老人》

案例中老人综合运用了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强化和消退的原理,解决了问题,老人首先运用强化原理,通过给予报酬提高孩子吵闹出现的概率,逐渐孩子将吵闹和报酬结合起来,当习惯了这种奖励之后,老人逐渐减少了强化物,这使得孩子的吵闹行为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

案例2《消退疗法治疗儿童饮食行为障碍》

案例中孩子们都是由于被家长强迫喂食引发饮食行为障碍-条件反射性拒食,逐渐发展为厌食,这是一个习得性操作行为,研究者认为饮食行为的强化刺激是家长强迫喂食的频繁出现,于是采用消退法,劝说家长不要强迫幼儿进食,要养成自动进食的好习惯

消退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操作性行为的强化物事件,然后逐渐减少或取消强化物事件,以减少该操作行为的出现概率

(4)发挥榜样作用,促进社会学习。

案例1《好吧,妈妈等你》

案例中,幼儿观察到妈妈的行为及结果,于是幼儿学会了一个新的行为,并立刻表现出来,孩子在观察,观察发生在身边的所以行为及强化性结果,以习得新行为;妈妈最终承认错误,并保证不会再犯,这种心平气和解决冲突的做法是很好的示范

案例2《老师的眼神》

充分说明了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是一个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普遍过程,包括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强化和动机这4过程

新来老师给了作者温暖,因此老师成了他观察模仿的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注意。

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定向作用;在选择吸收了榜样的行为后。

就以符号的形式保存这就是保持过程;当作者进入幼儿园工作时,观察学习的过程进入运动复现阶段;作者示范的范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他老师都不同程度表现出类似行为,这些行为对作者来说都起到了强化作用,同时子啊自身工作中也逐渐建立了一套自我评价标准,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强化和动机过程

第四章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霍尼的基本焦虑理论,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

1、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一书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三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分别是《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关于性欲论的三篇论文》。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包括:

梦的研究,本能和力比多,人格的结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停滞与退化,儿童的焦虑,弗洛伊德的方法论。

3、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其特点就是泛性论,《梦的解析》在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4、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就是借这个力量以达到其目的,它是游离不定和不可摧毁的,力比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它与人格的发展是一致的在力比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停滞和退化的两个危机,力比多的停滞也叫执着或固结。

5、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冲动。

(选择题)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称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营养本能,后期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死本能指的是生命具有趋向死亡的本能。

(名词解释)

6、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将心理结构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其中潜意识主要被解释为被压抑的愿望和本能冲动,前意识是平时未被意识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的观念。

7、在《自我与本能》中,弗洛伊德建立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新学说,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新的人格结构。

本我是最原始的系统,它处于思维的初级过程,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各种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本我追求快乐原则,追求最大的快乐争取最小的痛苦。

力比多就围困在本我中,对于婴儿来说,本我的能量总是指向于周围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尤其是母亲,这就是所谓的“伊底帕斯情结”随着儿童对这些对象的了解,进入儿童的人格形成心理活动的代表—自我的核心。

自我是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

(选择题)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一面产生于本我,一面连接着现实。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即考虑到现实作用,使个体能适应实际需要来控制活动方式。

自我的心理能量来源于本我,而心理能量的消耗主要用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

人格结构的最后一部分叫超我,当儿童从伊底帕斯情节中解脱出来并以父母自居时,便出现了超我,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8、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分为五个阶段(简答题)

(1)口唇期(0-1岁)细分为前后两期,前期0-6个月,后期为6-12个月。

婴儿出生后,最大的生理需要是获得食物,维持营养,从吸吮动作中获得快乐;

(2)肛门期(1-3岁)除吸吮外,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排泄,排泄时所产生的轻松的快感,使儿童进一步注意到自己的身体,注意到生殖器官;

口唇期和肛门期又称为性欲的前生殖期。

(选择题)

(3)前生殖器期(3-6岁)婴儿由三岁起,即显然无疑地有了性生活,三岁幼儿的性生活和成人的性生活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生殖器尚未成熟,以致缺乏稳定的组织倒错现象的存在整个冲动力较为薄弱。

这里儿童所谓的性生活指的是儿童依恋异性父母的伊底帕斯情结;

(4)潜伏期(6-11岁)进入潜伏期,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

(5)青春期(11-13岁)安娜·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当恋母的情感涌现时,第一次体验就想溜之大吉。

她指出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对家长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以及经常采用克制冲动的方法:

禁欲和升华。

9、弗洛伊德学说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简答题)

第一,心理发展是有阶段的;

第二,心理发展是有其生理基础的,性欲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

第三,儿童早期的性经验与家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0、在心理性欲的发展过程中,停滞和退化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中,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11、口唇期的儿童如果受到过度看护或曾经力极大打击或曾被剥夺权利,会产生口唇期停滞,表现为极度追求口唇的愉快,如大口吞食,吮吸手指头,咬铅笔之类的东西,或嗜烟嗜酒。

12、焦虑的分类:

真实性焦虑,神经病焦虑和道德的焦虑。

13、弗洛伊德认为产生神经病焦虑的原因是由于性的节制。

(选择题)

14、焦虑的来源,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倾向来自遗传。

15、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无论是真是的焦虑还是神经病倾向的焦虑,其根源都是由于力比多得不到发泄。

(选择题)

16、焦虑的防御机制(简答题)

(1)压抑(眼不见心不烦的状况)

(2)反向作用(是自我为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做出的相反举动,并以夸张的方式强调对立面,矫枉过正,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3)投射(把自己欲望或态度转移到别人身上)

(4)退化(成人表现出孩子气,打架;儿童表现为吸吮手指头,尿床,撒娇)

(5)停滞(固结)(固结在特定的满足方式如吮吸)

前面提到的升华,自居其实也属于防御机制。

17、精神分析法的三个要要点:

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暗示(包括梦的分析),移情。

(选择题、简答题)

18、后来常用的谈话法,临床法,个案法,都是从弗洛伊德的研究中沿袭和引申出来的。

19、新精神分析学派主要反对弗洛伊德学说中生物学倾向,把文化,社会条件,人际关系等因素提到精神分析的个性理论的首位,代表人物:

霍尼,弗洛姆,沙利文,埃里克森。

20、霍尼的基本焦虑理论包括:

童年经验的重要性,基本焦虑和防御机制。

21、著作《女性心理学》于1967年重版后,霍妮被公认为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