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5783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docx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

1、词序不当

2、成分残缺

4、答题技巧:

A、句子成分的缺失我们可以通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进行判断。

提取句子主干,就是将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提取出来。

排除了定语、状语等其他成分的干扰,句子的主要成分是否缺失就十分清楚了。

例如:

西安居中国古都之首,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这个句子通过提取主干,我们可以发现“西安”是主语,而“都城”是宾语,缺少谓语,应该在第一个分句之后加一个“是”字。

三、成分冗余

1、成分冗余,指的是表示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词语在句子中同时出现,从而造成句子语

义重复和句子累赘。

这一考点需要考生对词语的意思有较好的理解和运用。

2、例如:

因为经常与外国人接触,他练就出来了外交家的口才,很快同留学生成了好

朋友。

解题:

“练就”这个词语就有“练出来,练成功”的意思,所以后面的“出来”就多余了。

3、答题技巧

A、认真读句子,注意相邻的两个词意思是否完全相同,如果相同,句子可能就是冗余的病句。

B、注意冗余的典型题型:

数量词前后成分重复、表示程度的词语重复。

C、有些句子表面上没有冗余的成分,但是句子中的某个词所包含的意义还是与其他词相互交叉了,例如所给出的例题就是。

四、搭配不当

四.指代不明

(1).“费解”,“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

例1:

到北京参观奥运村及新改造后的“地铁”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参观”怎么会是“归途”?

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

例2:

从六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从字面上看,好象59岁以下和100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力。

作者的意思大概是“60岁以上的”。

(2).“歧义”,“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理解意。

A.两种解释一正一误。

例3:

一辆乳黄和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过去。

(容易使人误会为两辆颜色不同的电车。

应该把“和”字改为“夹”字,或者在“一辆”后面加“漆了”二字。

例4:

在几天时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很大的收获,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精神非常愉快。

(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5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

应该把“逐日”改作“都有”。

B.两各解释都可能。

例5:

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该说“全渠144华里,现已勘测完毕”;如果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

例6:

制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着作。

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着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着作”。

例7:

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是“其他学校”,还是“其他领导”,发生歧义。

C.把读者引入歧途。

这种错误在于字面上并无歧义,但是作者的本意跟字面上的意思不同。

如果按照字面讲,就是误入歧途。

例8:

中华民人共和国成立了,共同纲领颁布了,妇女在法律上是平等了。

(从字面上看,是说“妇女彼此之间在法律上平等”,但是实际上作者是说“妇女和男子在法律上平等”。

例9:

制造郑州花园口决口,直接淹没豫皖两省13个县619万多人口。

(照字面看,这619万人都淹死了。

作者的本意该是:

直接淹没豫皖两省拥有619万多人口的13个县。

例10:

张老师才到我校,许多老师还不认识。

(到底是谁不认识谁?

不明确,应在最后加上“他”)例11:

小明和小华的同学来了。

(到底是小华的同学还是他们两人的同学?

五.否定不当。

“无时无刻不……”的用法:

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表示永远、不间断。

例1:

这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不感动得流泪呢?

(反问句中的否定词要注意,这句话最终表达了否定的意思,与本意正好相反。

应把其中一个“不”字去掉。

例2:

春运期间,为防止类似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监管与督查力度。

?

例3: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六.词语误用

例1:

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词语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

例2:

今年的产量减少了一倍。

(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应改为“一半”或“百分之五十”)

八.自相矛盾或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这里要先界定一下病句中所说的“不合逻辑”的外延。

首先,“语法不是逻辑”,例如“白马不是马”,这个句子结构是正确的,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是正确的,“白马”概念和“马”概念是种属关系。

但从语文字面的意思角度看“白马”应该是“马”才对。

其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大家都这么说,都懂得它的意思,交际双方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

例如“好不热闹”,按说该是很不热闹的意思,但实际上等于“好热闹”,甚至程度还要加深。

以上两种都不属于“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

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1:

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停下来了。

(“突然”和“渐渐”矛盾。

例2:

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斗争的无比力量。

(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

应删去“无比”。

例3: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

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

例4: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有”与“没有”矛盾,改“没有”为“唯一”)

(2)。

范围不清

例5:

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例6:

他们一面拚命地向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拚命向上爬,但是终不免跌落深渊。

”)

(3)。

强加因素

例7:

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

例8:

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

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

主客倒置

例9:

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例10:

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例11:

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

(既然世界上都没有,那中国怎么又有呢?

应把“没有”改为“仅有”)

例12:

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先在全班后到全校)

例13:

一天一夜没停的吵闹声又响起来了。

例14:

五一期间,我校全体初三学生基本全都没有休息,在家认真复习。

?

九.一面与两面前后不对应

例1: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前后不呼应,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前后不呼应。

例2:

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例3:

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障。

十.并列不当

例1:

这个商店出售饮料、汽水和啤酒。

例2:

参加这项活动的都是共青团员和中学生。

一、实词使用不当

1、单音词和双音词选用不当。

有的地方该用双音词,就不应该用单音词;有的地方该用单音词,就不必硬把单音词加以双音化。

例如:

⑴这儿的河流,流程都不太长,但水量很丰,流势很急。

(“丰”应改为“丰富”或“大”为好。

⑵大坝拦挡住河水,一个人工湖形成了。

(“拦挡”应改为“挡”)

2、选错近义词:

有些词的意义相近而又有些细微的差别。

很容易用错,选词时仔细斟酌。

例如:

雨滴和汗水混大一起,他们的衣服湿透了。

(“雨滴”改为“雨水”)

3、代词用错。

例如:

我们明明知道先进单位的缺点,却不认真地帮助它,反面毫无原则地掩盖它,这是不负责作的表现。

(句中第一个“它”指“先进单位”,而第二个“它”却指“先进单位的缺点”,第一个“它”应改为“这些缺点”)

六、重复多余

1、重复。

重复大都是粗心大意造成的。

例如:

⑴他能评上三好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学习,热心为集体服务而评上的。

⑵玲玲用不干净、没有消毒的纸擦伤口,结果伤口发炎了。

⑴的主语里有“评上”,谓语里也有前后重复,后边的“而评上的”可删掉。

⑵的定语“不干净”和“没有”消毒在语意上重复,这里只用一个就行了。

2、成分多余。

例如:

⑴他举起右手,用手从头上摘下帽子,用手拿在手里,吹了吹帽子上的尘土。

⑵听了小宋的介绍,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李芳。

七、词类误用

各类词都有各自的语法功能、规范用法。

不按照词类的语法功能和语文习惯乱用词类,叫词类误用。

词类误用有下面几种:

1、名词误用。

例如:

⑴每次查房、会诊之后,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怎样把病历写得完整、条理,清晰,告诉她怎样诊断疑难疾病,怎样自理特殊病人。

⑵我们永远记忆周总理谆谆教诲。

2、动词误用。

例如:

⑴那是一个多么感动的情景啊!

⑵思维这个词,可以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使用。

(“使用”改为“用法”或“使用方法”。

3、形容词误用。

例如:

⑴只有迅速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我们才能相称大好形势的要求。

⑵他的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增加了我们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

(改“沉重”为“沉重感”。

八、不合逻辑

1、更替概念。

例如:

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看来,大家的希望不一致。

(句子前边用了“看法”后边换成了“希望”包含在“看法”当中,那就应当把“看来”改为“不过”。

2、前后矛盾。

例如:

⑴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

⑵夜,寂静无声,只有雨滴在嘀嘀嗒嗒地响着。

3、判断不成立。

判断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断定,如果断定不了,判断就不成立,这个判断就不起作用。

例如:

⑴青年从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⑵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植物的主要产区。

⑴的“青年人”不是“时期”,二者不能组成一个判断。

“青年人”可改为“青年”,最好改为“青年时期”。

⑵的“红壤”是一种土壤,不是“产区”、“红壤”要改为“红壤区”。

4、多次否定引起混乱。

例如:

⑴难道能否定这次讨论会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吗?

⑵尘土太厚,这又怎能不让卫生检查团的人不皱眉头呢?

⑶市场经济的大好形势鼓舞着画家和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文艺工作者”为大概念不能与小概念“画家”并列。

⑷他的书籍里装满了书。

有文艺书、历史书、政治书、画片、杂志等。

(“文艺书”为大概念,不能与下面小概念并列。

5、包含正反两方面意义的词语配搭不当。

“好坏”、“高低”、“是否”、“多少”这一类词兼有正反两方面的意思,这类词语只能和含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其它词语搭配,如果只顾一方面,而忽视了加一方面,就会造成判断不当的错误。

例如:

⑴能否做好教学工作,决定于老师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

(前面“能否”为两个方面,后面“有”只一个方面,不配搭。

⑵对科技人员强调专,是不是可以忽视他们的红呢?

还要不要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呢?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是不是”“要不要”包含着两个方面,“是肯定的”只是一个方面,前后不配搭。

6、条件关系用错,条件结果关系颠倒。

在复合判断中,有充分条件判断、必要条件判断、充要必要条件判断、相容的和不相容的判断。

在使用这些判断中,要恰当运用,否则就会产生错误。

例如:

⑴只要刻苦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

(取得好成绩,“刻苦努力学习”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条件关系用错。

⑵陈小宇同学今天没来上课,一定是病了。

(没来上课的原因较多,不一定是病了判断条件不充足。

⑶只有提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实行责任制。

(条件和结果颠倒)

7、强加因果关系

一件事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前因后果。

如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那就是强加的。

例如:

⑴我厂今年重视了产品数量,所以产品质量下降了。

(产品质量下降的原因并不一定是“重视了产品质量”,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⑵在前一阶段外语学习中,由于我重视了读、写练习,因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

(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九、复句常见的语病

十、歧义句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的:

1、多义词引起歧义。

一个句子里有某个词是多义的,这个句子可能成为多义句。

例如:

⑴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可指颜色,也可指色情而言。

⑵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望”。

2、多音词引起歧义。

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那么在书面表达时就可能有歧义。

(口头表达不一定出现歧义。

例如:

⑴这个人好说话。

(“好”可读“hao4”,指爱好,喜欢;也可读“hao3”是“易于、便于”的意思,但书面反映不出来,故存在歧义。

⑵这人头发长得怪。

(“长”可读“chang2”,指长度大;也可读“zhang3)

3、同音词引起歧义。

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书面表达上没歧义)

例如:

⑴这是致癌物质。

这是治癌物质。

(“致、治”都“zhi4”听起来有不同理解,口头表达有歧义。

⑵产品全部合格。

产品全不合格。

(“部、不”都读“bu4”,听起来意思正好相反。

4、结构划分不同形成歧义。

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在语法结构上划分不同就会产生歧义。

例如:

⑴89全国高考题:

“我要炒肉丝”。

(“炒肉丝”,可理解为动宾结构“炒肉丝”也可理解为是一菜名,是一个名词。

⑵咬死了猎人的狗。

(此短语可理解为动宾结构“咬死了猎人的狗”,也可理解为偏正结构“(咬死了猎人)的狗。

”)

5、语义不明引起歧义。

说话中某些词或短语语义不明确,也会引起歧义。

例如:

⑴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着名学者章太炎的书。

(加点短语可指章太炎所着的书,也可指章太炎所收藏的书。

⑵开刀的是他父亲。

(“开刀的”可指医生,也可指病人。

6、指代不明出现歧义。

例如:

⑴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也可指李大伯。

⑵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提包。

(“提着黑色提包”的可指“张原”,也可指“老人”。

病句识别技巧

一、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1.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搭配不当,“事件”不可以“批评教育”)

2.我们家乡美丽而富饶,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果树、棉花、甘庶,此外,还适宜栽种梨树和枣树。

(分类不当,“梨树和枣树”都是“果树”)

3.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语序不当,应为“听取和讨论”,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4.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

(语意不明,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计“三千余元”还是单“诉讼费”“三千余元”)

二、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

1.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应将“有效的”调至“方法”前)

2.昨天,许多代表热情地在休息室里同他交谈。

(应将“热情地”调至“同他交谈”前)

3.这期培训班是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和国家经委联合于今年五月底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名职工代表参加了这次培训。

(“联合”应调至“举办”前,让位于时间状语)

三、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1.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教导处开会,研究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问题。

(表意不明,是“三个学校”还是“三个学生会干部”)

2.国产轿车的价格低,适于百姓接受,像“都市贝贝”市场统一售价才6.08万元,“英格尔”是6.88万元,新款“桑塔纳”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

(重复,“十几万元”本为约数,不可以再用“左右”)

3.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端正党风、增强党的凝聚力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语序不当,“一种”应在“行之有效”之前)

4.华能集团三电厂今年对锅炉设备进行了改造,吨煤发电量增加了倍,煤消耗量域少了倍。

(用词不当,“减少”不可以用倍数)

5.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后,国内外同行对其先进的功能大加赞赏,先后有二万三千多人次前来参观。

(用词不当,“人次”是复量词,不可以做主语)

6.早晨五六点钟,通往机场的街道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人群。

(用词不当,“人群”是集合名词)

四、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

1.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搭配不当,应为“从……中”)

2.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

第二天,世界各人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介词使用不当,应为“对”)

3.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主客体颠倒,应为“对青年人来说”、“对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

4.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应删去“对于”)

五、出现了关联词(连词),可能是搭配不当、残缺、语序不当

1.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必要条件,用“只有……才”)

2.尽管你的礼品多么微薄,但在农民心上,却象千斤重的砝码。

(关联词和副词搭配不当,此处应用确指的“这么”,“无论”和“不管”后应用不确指的“多么”)

3.他虽然是个农民,平常喜爱学习,识不少字,编秧歌也在行。

(关联词残缺,应在“平常”前加“但是”)

4.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关联词位置不当,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前,应将“不是”调至“质量”前)

5.如今“阿Q”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内,不但进入了教科书,而且活跃在各媒体上。

(语序不当,出现了递进关系,程度重的应放在后面,应为“不但活跃在各媒体上,而且进入了教科书”)

6.用语不妥贴,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条理,拖沓冗长,就会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令人误解甚至费解。

(语序不当,应为“费解甚至误解”)

六、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

1.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语意不明,“他”到底指谁,指代不明)

2.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时对自己的评价:

一个温情主义者。

(语意不明,“自己”到底是指“老人”还是指“老人”的“哥哥”)

3.由于这次交通事故,淮海路宛平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

(重复,“为此”就是“由于这次交通事故”)

4.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游戏软件,否则,不出新软件,就难以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重复,“否则”即“如果不这样”的意思,与“不出新软件”重复)

七、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1.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宾语中心语残缺,应加“的经验”)

2.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

(“达到”的宾语中心语残缺,“损失”后加“的目的)

3.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搭配不当,“看到”与“乡音”不搭配)

八、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

1.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搭配不当,“培养”与“失足青年”不搭配)

2.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偷换主语,“工厂”不可以“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

3.我们也学小孩子一样,掐了一把花,直到花和叶全焉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到山涧里,随水漂走了。

(偷换主语,前面主语是“我们”,后面已暗换成“花”,所以应改成“把它们丢到山涧里,随水漂走了”)

九、出现了疑问旬、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

1.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疑问句再加双重否定,变成了三重否定,不合逻辑)

2.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无时无刻不”相当于“每时每刻都”,此处与“忘”用,与后“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矛盾)

十、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有“为……所”和“被……所”的结构,没有“受……所”的结构,要将“所”字去掉)

2.到目前为止,人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应为“由……决定的”)

3.它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经过的写法叫倒叙。

(应去掉“它是”)

十一、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重复

1.在交通干线上设卡收费的方案必须经地方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公诸于社会。

(“诸”即“之于”,“于”与它重复)

2.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绝伦,可以堪称一流,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赞誉。

(“堪”即“可以”,“可以”与它重复)

3.听了他对事实真相的陈述,我在心里由衷地感谢他。

(“由衷”即有“在心里”的意思,重复)

4.《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

(“躬耕修典”即“编纂”,重复)

注:

类似的错误用法还有“过早夭折”、“过分溺爱”、“卫冕桂冠”、“令寒舍蓬荜生辉”等。

十二、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

1.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外面又刮了风,街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了,修伞的心里非常着急。

(语意不明,“修伞的”可能是“修伞的顾客”也可能是“修伞的师傅”)

2.2003年8月3日晚,在北京天坛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当晚祈年殿的灯火辉煌,更显得雄伟壮丽。

(搭配不当,误用“的”字,偷换主语,造成“灯火”与“雄伟壮丽”不搭配,应删去“的”字)

3.湖南省历史博物馆近日展出了数以万计的八千年前新出土的栽培稻。

(语序不当,应将“祈出土的”调至“八千年前”)

十三、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能否”是两面性的词语,与后面不一致)

2.我怀着恐惧的心情,担心灾难会不会降落到姑妈头上。

(“担心”“不会”,不合逻辑)

十四、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