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6002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docx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心理

第三章识字写字学习的心理

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如何提高学生识字和写字的效率是我们语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了解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心理规律,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

汉语的特点

(一)汉字的特点

语文教育,是汉语文教育,是以汉语、汉字和汉文为凭借的。

研究语文学习心理,必须认识汉字的特点、汉字认知规律。

汉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集形、音、义于一体,由于见“形”知“义”的特点,汉字认知入门不难,但汉字结构复杂(其构字零件可分为笔画、部件、整字三级),信息量大,且符号繁多(常用字3500左右),因此识字教学具有先难后易的特点:

初学阶段难,但字识得越多越容易学。

汉字的种种特点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汉字符号繁多,以语素定型,孤离性强: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3500个字,《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7000个字。

记录汉语所以需要这么多汉字,是因为汉字记录的是语素。

现代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字记录一个语素,从书面上起到了分化多义音节的作用。

语言中的同音词,大都写成不同的汉字,脱离了语境,同音现象基本上不影响意义的表达。

同音汉字在以语素或词的形式单独使用时,不会受到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干扰,所以可以不进行词的定型,不实行分词连写。

文字作为语言的书面形式,不可能把语言所传达的所有信息都记录下来,因而是语言的不完全信息。

对此做出相应补偿的是,文字可以不按句而按词或按语素出现,可以脱离一定的上下文和语境孤立的出现。

文字的这种特点被称为“孤离性”。

音位文字的孤离性体现在以词定型上,汉字的孤离性体现在以语素定型上。

(2)汉字是音义二维的语素文字:

汉字基本上使用一个字记录一个语素,即用一个特定的形体记录一个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汉字的形体同时与音、义两方面发生联系。

这两种联系并不是等同的,汉字专字专用,与语义的联系具有特定性,与语音的联系不具有特定性。

因为汉字所记录的词义或语素义具有特定性,而汉字在记录汉语的时候,可以在书面上分别同音词或同音语素,所以说汉字与语义的联系具有特定性。

因为汉字与语义的联系具有特定性,与语音的联系不具有特定性,所以在存在民族共同语的前提下,不同方言地区的人可以用汉字来交流思想。

同样的道理,汉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沟通古今。

(3)汉字构形具有理据,绝大多数是形声字:

春秋战国时期就把汉字构形的有理性用到识字教学中,称之为“六书”(汉代的文字学家分析小篆系统所得出来的六种造字、用字的条例)。

六书讲的是用汉字记录汉语的六种表词法。

汉字记录汉语的方法可以概括为4种:

表形(象形字)、表义(指事字、会意字)、表音(假借字)、音意兼表(形声字)。

汉字在造字初期是依据它所记录的某一个词义来构形的,在字形和词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可以利用字形分析来了解词义。

在现代汉字中,形旁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是提示,二是区别。

所谓提示,指的是形旁具有“见山之旁知山,见水之旁知水”的表义作用。

形声字形旁的区别性能突出的体现在声旁相同的同音字上。

大量的形声字是在假借的基础上通过加形旁或改形旁分化而成的。

汉字由假借到形声大大增强了汉字的表意的理据。

由于早期形声字是在假借字上加意符形成的,如果本源字和分化字存在着意义上联系,那么声旁不仅有示音作用,而且有示源作用。

至于后期直接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形声字,由于受到早期形声字声旁示源功能的类推影响,也往往选择具有示源作用的声旁。

例如:

“诽”字的音义来源于“非”,“闺”字的音义来源于“圭”,“湄、楣”等的音义来源于“眉”,换句话说,“非、圭、眉、尉、支、斯”等字作为以上形声字的声旁,不仅有标示语音的作用,而且有指示语源的作用。

这是语言的同源系统在文字系统上的体现,也是构成形声字声旁的一种理据。

形声字声旁具有表音作用,因为声旁本身也是汉字,所以声旁的表音性质与拼音文字的字母表音决然不同。

周有光测查,现代汉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是39%,李艳、康加深的结果是66.04%。

形声字的形旁提示语义,声旁提示语音,声旁相同的字以形旁区别,形旁相同的字以声旁区别,即使是形旁相同的同音字,也可以用不同的声旁区别。

汉字构型的理据,尤其是形声字的构型理据,为记录汉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人们学习和掌握汉字提供了方便。

(4)汉字是方块形,结构复杂:

现代汉字的构字单位分为笔画、部件、整字三级。

一个汉字,不论有多少笔画,多少部件,都要均衡的分布在方方正正的框架里,不能超越,所以,汉字又被称为“方块字”。

方块形的汉子以平面作为信息分布形式,字形结构复杂,各有各的模样,视觉分辨率高,有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

便于形成书法艺术。

(5)汉字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

汉字文化造就了人们的语素意识和审美心理。

这种文化传统,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沉重的负担,是汉字走上拼音化道路的巨大障碍。

这些特点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优点和缺点是共生的。

比如:

汉字符号繁多是特点,作为优点来说分辨性能好,作为缺点来说是难学难用。

汉字形声字多是特点,作为优点来说是便于视读,并且形成了书法艺术,作为缺点来说是难于安排字序,检索困难。

(二)汉文的特点

汉字的特点使汉文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具象性:

汉字起源于图画,“山”耸立之形,“水”是穿流之状,汉字的直观形象性,为人们提供了想象的广泛天地。

一个“飞”字,让人看到一种飘飘欲仙的神态;观形象的汉字组成的文章,人们脑海里不禁浮想联翩,各种画面纷至沓来,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因此,认知汉字、阅读汉文有利于充分开发大脑的潜力,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协调发展。

以形象譬喻的方法构造词语,是汉文读物的具象性的又一表现。

词是表现概念的,一般应以概括的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但是汉语中不少词语并非如此。

例如,哲学著述中广泛应用的“矛盾”一词,源于古代“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是一个比喻说法,由于习用为常,人们都承认它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几乎忘了它不过是一个略带几分夸张的寓言故事的浓缩。

类似的词语还有“薪水”、“本末”、“分寸”、“狐疑”、“鲸吞”、“蚕食”、“瓜分”、“吃醋”、“吹牛”、“拍马”、“续弦”、“下海”、“国手”、“大腕”、“明星”等。

有的词不仅状象,而且拟声,如“哽咽”就传达出哭泣时气息阻塞喉咙的声感。

有的拟声词不是一般地诉诸听觉,还能表现事物的质感(如“伶仃”)、动感(如“扑通”)、视感(如“哇”)。

大量由双声、叠韵、用音重复构成的连绵词,以“比物取象”手法十分逼真地表现了视、听、嗅、味、触、心理诸感官摄取的感受,如“徘徊”、“踯躅”、“犹豫”、“踌躇”、“伶俐”、“滂沱”、“嚎啕”、“朦胧”、“蹒跚”、“匆匆”、“津津”、“酽酽”、“亭亭”、“田田”、“甸甸”等等。

至于成语、谚语、歇后语的比喻形象,就更加丰富、生动了。

综上所述,汉文读物的具象性特点,不仅有利于生动形象地反映自然界、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而且可以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表达得通俗易懂;其丰富、鲜明的形象色彩,使得书面符号的抽象性、枯燥性大为消减,正适应少年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特点。

2意合性:

汉文中字词在使用时无形态变化,“积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靠的是意义关联,即意合方法。

汉文的意合特点,使得字词组合非常灵活,富于弹性。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随时“造”出新词来。

例如:

仿照“治国、治家、治山、治水”,类推出“治河、治海、治田、治厂、治校、治脏、治乱、治差……”。

汉文的意合手段,极大地简化了语法关系,以简洁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内容。

例如动宾组合,基本用法是表示行为与直接对象的关系(读书、走路),除此之外,还可表示多种关系:

行为和结果(写文章);行为和工具(开刀);行为和施事者(住人);行为和原因(晕车);行为和目的(跑分配);行为和身份(跑单帮);行为和处所(挑山工);行为和方式(吃小灶);行为和缘起(反贪)。

英文、俄文若表示如此复杂的关系,则非借助名目繁多的语法手段和词形变化不可。

古诗词充分利用汉文的意合手法,使诗句的简练达到了极致。

“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黄庭坚《子瞻诗句妙一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都是有名的例子。

马致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仅用九个名词,而无一动词和连词,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秋天旅途风俗画,这种高超的技巧,是在汉文意合功能的沃土上开放的一朵奇葩。

3简约性:

汉文特别讲究简约,因为汉字集形、音、义于一体,小小方块承载着多种信息,以字为书写单位,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无需空开位置,这就使得同样一本书,如果英文用10万个词汇的话,汉文只要6—7万字就够了。

因此,联合国用五种文字印刷的同一文件,中文本是最薄的。

汉文“以字组词”的办法不仅使得词语组合灵活自由,辞约意丰,而且使常用字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据语言学家研究,4000个常用字可构成9万个词语。

汉文重于意合,略于形式,常常省掉一些虚词,甚至连一些主要成分也略去了,不但表达经济,而且生动多了。

例如: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省去“如果……就”);“初一饺子初二面”(省去了主体“谁”和行为“吃”);汉文中的紧缩语一般都语义明确,不易混淆,如:

研讨、知青、文革、全国人大,等等。

古代汉语沿袭下来的一些习惯用法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促成了现代汉文的简约,例如:

大江东去、蚕食鲸吞、国将不国、惟你是问、强国富民,等等。

汉语的简约性造成了汉文读物的以少胜多、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优势,也带来了易于误读歧解、颇费揣摩的困难。

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训练,没有比较扎实的语言文字工夫,想在汉文读物的艺术宫殿里揽奇探胜是难以胜任的。

4整体性:

汉文的整体性特点,是指确定的语义理解依存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由于汉语中多义字居多,一个字的确切意义只有在语境中才能获得。

例如一个“白”字,在“白纸黑字”中,指颜色;在“红白喜事”中,指丧事;在“交白卷”中,指空无一字;在“白匪”中,喻反动;在“文白夹杂”中,指白话文;在“念白”中,指戏曲只说不唱的台词;在“颠倒黑白”中,指正确的一面;在“白字先生”中,指认错写错字;在“白专道路”中,又用来指代不关心政治。

字是如此,词和短语也是如此。

例如同一个“不会说话”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他不会说话,小时候打针聋了耳朵”,指丧失说话能力;“他不会说话,只会埋头苦干”,指不夸夸其谈,少说多做;“在陌生人面前,他不会说话”,指腼腆胆小,不善言辞。

即使是句子,有一些也要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才能表达确定的意思。

张志公举过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是人民日报”这句话,孤零零的说,谁也不懂,会不假思索地判为错句;可是下面的说法又能成立了:

“我们两个每人买了一份报,我是光明日报,他是人民日报。

”可见语境作用之大。

一些有歧义的话语,一旦进入语境之后歧义也就立即消除了。

例如:

“小张有一个女儿很骄傲”,可以是“小张很骄傲”,也可以是“女儿很骄傲”;但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歧义便自动消失了:

“小张有一个女儿很骄傲,一有机会就向别人夸耀女儿的才华。

”“小张有一个女儿很骄傲,一有机会就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才华。

更为有趣的是,同一个字(或词语)在不同语境中会获得相反的意义,如“沽名钓誉”(买)——“待价而沽”(卖),“救人”(救护)——“救火”(消灭);而意义相反的字(或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又会获得相同的意义,如“中国女排大胜日本队”——“中国女排大败日本队”。

句子和篇章的关系也是这样。

鲁迅《秋夜》开头一句话: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

孤立地看这个句子,不但看不出它好在哪里,简直要责怪作者有点罗嗦了;但是,如果从全篇看,就会发现,开头这句话为的是营造一种氛围:

窗外只有两株枣树,别无他物,人坐在屋里,抬头望窗外,爱看是两株枣树,不爱看也是两株枣树,没有挑选的余地,多么单调、孤寂的环境呀!

从全文看开头这句话,我们不禁要赞叹鲁迅以朴素手法传达感情的“无技巧”境界了。

汉文的整体性特点,决定了汉文的阅读必须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必须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综合——分析——综合”的思路,即采取整合性阅读方法,强调领悟、涵泳、神摄的功夫,注重语感、文感、情感的把握。

5人文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联系与沟通的纽带。

人通过语言接受并认识世界,世界也通过各种途径塑造着语言。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汉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宗教的诸多烙印,从形式到意义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这种人文内涵也渗透在汉文之中。

渊源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汉文词汇施以显著的影响。

数以万计的成语典故,从来源看,有上古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有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黔驴技穷),有历史事件(负荆请罪、破釜沉舟),有名人趣闻(高山流水、煮豆燃萁),有诗文名句(扑朔迷离、石破天惊);以表现手法和作用看,有的富于夸张(九霄云外、龙飞凤舞),有的寓含哲理(塞翁失马、否极泰来),有的辛辣讽刺(蝇营狗苟、一丘之貉),有的歌颂赞扬(凤毛麟角、中流砥柱),有的善意规劝(未雨绸缪、亡羊补牢),有的则以教训警醒后人(祸起萧墙、功亏一篑)。

汉文中也留下了宗教的投影,如:

“因缘、红尘、地狱、顿悟、神勇”等词语来自佛教文化,“芸芸众生、一尘不染、大彻大悟、极乐世界、想入非非、在劫难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类成语、俗语,或传达了佛教教义,或折射出佛教思想。

中华民族的一些心理特点在汉文中也留下了印记。

如崇尚偶数,认为偶数含有成双成对、对称和谐之义,是吉利祥和的象征,因而古代诗词大多为偶句(以格律诗为最),讲究对仗,喜用骈句,成语以四字结构居多,喜庆佳节爱挂对联,文章章法注重前后呼应、首尾圆合。

浸润着人文精神的汉文读物,饱含着民族的情感因素。

学生阅读汉文,同时也是在接受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6审美性:

汉文读物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主要有:

音乐美。

利用双声、叠韵、叠音、声调等因素,再辅以音节、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使汉文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

成语多为四字组合,平仄相对,错落有致,平声舒缓上扬,如敲钟鼓;仄声曲折下抑,如击木石,读起来既有鲜明的节奏感又富于变化,如:

风起云涌、聚精会神、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汉语有很强的模拟声音的能力,如:

北风呼呼、旌旗猎猎、磨刀霍霍、泉水丁冬,文人利用这一特点创作诗文,不但拟声,而且显神,如“千水千山得得来”(贯休《陈情献蜀皇帝》),“得得”模仿走的声音,又状写走的神态,可谓形神兼备了。

形体美。

汉字一面以简略的线索勾勒、标志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显示出科学的美;一面又以抽象概括手法,传达出人的主观感受,显示出艺术的美。

字形构造讲究疏密、穿插、避让、排叠,体现出匀称而有变化的形态美,以至造就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书法艺术。

结构美。

中华民族崇尚统一、擅长综合、追求和谐的特点,体现在汉文中的便是讲究章法的完整、统一、对称、均衡。

自古以来的文章大家,似乎不满足于一般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进一步刻意求新、求异、求美,先有“起、承、转、合”,后有“八股”(八股文走向反面,有复杂的原因,此处不予赘述);对联讲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律诗有首、颔、颈、尾四联,词更有词牌、平仄、韵脚的限制。

此外,还有含蓄美、意境美、对称美等等,不再一一阐述。

如此丰富的审美因素,使得汉文阅读过程伴随着联想和想象,充溢着愉快和欢乐,成为一种陶冶性情、有益心智的高品位精神生活。

第二节:

汉字学习的历程

一、汉字学习历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关系

汉字的学习要建立在儿童一定的言语水平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推动了儿童心理的发展。

汉字是音、义、形三个因素构成的方块图形。

汉字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实际的情况看,人们都是在具备了一定的言语水平的基础上学习汉字的。

具备一定的言语水平这是儿童学习汉字的必要前提。

否则学习汉字就合看一般的图形、符号没有什么区别了。

儿童是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基础之上学习汉字的。

他们要动用自己的观察力、记忆力等多种能力来进行汉字的学习。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儿童不仅要分别记音、义、形这三个因素本身,特别提字形本身的结构关系,同时还要建立音、义、形三者之间的统一联系。

所以识字的过程也是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分析综合过程,必然引起儿童心理结构的某些变化与改组。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说儿童学习汉字不是越早越好。

也不是越多越好。

每个儿童由于有心理发展水平快慢等的差异,学生的识字的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异的。

汉字的阅读过程是先经过属性分析和部件分析,然后才由“字”转录至“字义”。

二、写字的心理历程

写字是人的大脑、眼睛、手臂、手腕、手指等功能的联合协调的活动。

初学写字的人是很难顺利地进行写字的一系列动作的。

从初学的行为表现看他们很容易紧张和疲劳。

视动之间不协调。

视觉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调节动作。

书写的动作也不能保持连续性。

学生之间在写字的能力表现上也有差异。

有的吃力、有的就顺畅一些。

学生因个性不同字的风格也不同。

男生和女生在写字的能力和风格上也都有差异。

一般来说学生的写字的学习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习要素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初步感受写字的基本要求,怎样做、怎样放本子、字的组成要素及其字的结构。

第二阶段是能够感知字的整体,不是一笔一划照着写而是在统观整个字的布局基础上进行书写。

第三个阶段是书写达到自动化阶段。

一次能写一个长的句子。

书写的练习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教师要在重视书写能力的基础上耐心帮助学生,要仔细的讲解和示范,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个别的辅导。

不能操之过急。

第三节:

学生学习汉字音形义的心理过程

一、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字都读成一个音节,都是单独的一个个方块图形,形与音脱节,看到字形直接读不出音来。

目前虽然有汉语拼音作拐棍,但毕竟要转个弯,多一个环节,增加识字心理过程的复杂性。

同时,汉字字数多,字形结构复杂,类似性大。

以字数来说,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时代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共收集单字9353个。

晋朝吕忱著的《字林》,收字12824个。

宋朝王洙、司马光编的《类编》,收字31000多个。

清康熙时代编的《康熙字典》,收集了46964字。

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收集单字48000多个。

新版的《辞海》,单字14800余个。

比较通用的《新华字典》,选收了8500多个。

以字音说,。

例如,同是一个bei音,就有好些汉字代表,在字形结构上说,也复杂细致。

这样形体繁杂的汉字,对于分化抑制能力尚处于低级阶段的学龄期儿童来说,要他们一笔一划都辩认清楚,而且精确地记住、写出,是比较困难的。

由于汉字的字形和字音没有必然的关系,增加了认字心理过程的复杂性。

二、学生学习汉字字形的心理特点

(一)字形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汉字的难点

1字形的掌握要难于字音和字义的掌握

由于初入学儿童有了一定的口语基础。

据我国的调查,也有相类似的水平,如三岁时可听懂1000个语左右,六岁时可以听懂2500——3000个词,这就是说。

,儿童在入学前口头语已达到听懂3000个词左右的水平,所以从字的音、义与字形相对来看,字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儿童学习的新因素,是他们经验中所缺少的,从认识论和心下学的观点看,没有旧经验的支持,认识新事物要困难得多。

因此,三者比较起来,字形的掌握就比字音、字义难了。

字形的掌握是初入学儿童识字的难点。

有研究显示,字形遗忘率高于读音,解义。

学生写字“形错”字,超过音近、义相相混字的三倍左右。

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汉字形音脱节,看到字形不能直接读出音来。

学生要通过专门的学习才能形成形与音、义的结合。

即便是有拼音也是增加了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的复杂性。

另外,汉字的字形结构较复杂,它是有式样不同的基本笔画按一定数量,一定量度,一定的空间配置,构成一些偏胖部首或它结构单位,并按照一定的布局搭配组合而成。

这样就使字形掌握中的感知、分析综合的难度大大增强。

儿童的识字大多是在初步掌握口头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

但由于汉字形音脱节,而不能靠口语基础;现代汉语中象形与形声线索初学汉字的儿童也难于利用,因此掌握字形对他们说来,就成了缺乏旧经验支持的全新的任务。

2汉字的形状、度量和空间配置是掌握字形的难点

从头来学习方块图形符号的汉字,学生必须感知字形结构,特别是要识别其空间配置。

然而,以知觉为例,初入学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知觉占优势,精细的辩别能力尚不高;空间知觉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能够较正确地确定周围物体的位置,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高低、方位,和估计物体的距离,及周围熟悉的环境的空间关系。

但是,他们的空间知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发展水平还是不高的。

而掌握方块图形符号的汉字,首先必须通过对字形结构的感知,特别是对其空间配置的识别。

他们在感知字时,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对辩认汉字的形状、度量和空间配置就会感到困难。

(二)学生学习字形时出现的心理问题举例

1对字体个部分的感知问题

儿童初入学识字时,常分不清字体各部分的左和右,正和反,里和外的关系,往往把数字、字母、汉字笔划与反,写颠倒,写混,写漏。

对汉字的基本笔划如刂(竖钩),(竖提)等常常搞错。

最感困难。

2知觉字形的问题

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儿童知觉字形的心理现象,有时他们很难对一些汉字的笔划作出“度量”。

他们对自己所写的“笔度错”的字,该出头的没出头,该不出头的出头了,该长的没长,该短的又长了,看半天还看不出到底错在哪里。

而一个汉字要写得出,需要达到高一级的精细辨别水平,因为它不仅要形成字的形、音、义的联系,而且还要形成字形本身结构之间的联系,而后者较难,这也是儿童识字初期以字形为重点的心理学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以字形为难点是从儿童识字的总体,特别是从识字初期来说的。

在具体教学中,要考虑因人制宜,因字制宜。

随着识字量的增多,义的重要性又逐步突出起来。

(三)影响学生对汉字字形辨认难易度的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认识了一些汉字后,汉字笔画的多少对于字形的辨认和识记,影响不大,辨认合体字字形的难度与构字部件的熟悉程度有关。

若构字部件是儿童所熟悉的,辨认较易,反之就难,但随着构字部件的增多,辨认难度也会增大,对那些难以分解为单元部件的字,虽笔画较少,亦难以掌握。

这是因为识了相当数量汉字的儿童己习惯于按构字部件掌握合体字字形。

对必须以笔画为辨认单元的汉字,相形之下就感到困难。

但另一方面,儿童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后,对掌握新的字形来说,困难程度就会逐渐降低以至消除。

学生辨认字形的完整性与精确性的水平,是随着他们所掌握的汉字知识,用言语分解汉字的构成部分以及对不同字形进行互相比较的能力的发展而提高的。

开始,学生对于字形的结构知识一无所知,也不会称呼笔画的名称,因而不能对字形进行口头的划分和对不同的字形,特别是有小异的字形,进行比较。

同时,由于七、八岁儿童的往意力不稳定,精细的知觉能力没有充分的发展,不会对字形作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于是,往往只能笼统地反映字形的大致轮廓,或是只觉察到字形的一些明显的笔划,对于字形结构中的细节极易忽略。

因而他们能够认知一部分汉字,但是再现却非常困难。

由于这时认识汉字不是建立在精确地掌握字形的笔画与结构的基础上,所以遇见了字形相近的字往往因不能分化而产生误认。

此外,儿童学习时是否集中注意,对学习本身是否具有兴趣,以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学方法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影响着儿童对字形的掌握。

(四)初入学儿童熟记字形的心理过程

经研究学习汉字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字形结构各组成部分和形、音、义三者建立模糊联系的泛化阶段。

这时他们对汉字这一复合刺激物的字形形成了粗略的、不够稳定的暂时联系。

表现在再认和再现时,常有波动和泛化现象,以致产生种种错误。

如出现偏旁部首“张冠李戴”,基本字“移花接木”等的结构混淆和增减笔划的细节错误。

主要反映了儿童感知汉字时的不够完整性和缺乏精确性。

第二阶段,对字形结构各组成部分和形、音、义三个基本因素之间建立统一联系的初步分化阶段。

这阶段的本质特点是对汉字的基本部分和整体己巳达到初步分化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