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6104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docx

初三化学空气与氧气复习及练习题

空气与氧气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

2、实验现象:

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

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

表达式:

磷(P)+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

4P+5O2

2P2O5

5、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E、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紧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

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铁等物质?

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

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

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

(按体积分数):

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

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空气成分口诀:

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

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

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

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

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

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

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

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特点:

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

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

氧气不易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

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碳(C)+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化学方程式C+O2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S)+氧气(O2)

二氧化硫(SO2)

化学方程式S+O2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

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

磷(P)+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注意:

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

镁(Mg)+氧气(O2)

氧化镁(MgO)

化学方程式:

2Mg+O22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铁(Fe)+氧气(O2)

四氧化三铁(Fe3O4)

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注意:

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

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

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O2)

二氧化碳(CO2)+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

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

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

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

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

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

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

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蒸馏)

(1)具体过程

(2)注意:

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药品:

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MnO2)

B实验原理:

表达式:

过氧化氢(H2O2)

水(H2O)+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2MnO22H2O+O2↑

注:

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气密性检查:

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

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D、步骤:

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

、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表达式:

氯酸钾(KClO3)

氯化钾(KCl)+氧气(O2)

方程式:

2KClO3

2KCl+3O2↑

注意:

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 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

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C、装置:

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

(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连接装置:

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装入药品:

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

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

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⑧再停止加热

E、易错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

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

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三、催化剂:

1、概念: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

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

注意:

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3、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

(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

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练习题

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C.若大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仅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大气还能保持洁净

D.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

2.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目的是除去生铁中多余的碳和其他杂质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是因为和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D.夏天鱼池内放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

3、在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B.空气C.氯酸钾D.氯化铜溶液

4、对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混合研磨,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分别点燃一小块棉纤维和羊毛纤维,都产生了烧焦羽毛的气味

D.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5.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6.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化工生产方式是()

(A)得到的产物为绿色物质

(B)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C)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D)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全部重新组合成无毒的物质

7.2008年9月27日我国航天员成功完成了太空漫步。

为解决航天员的呼吸问题,舱外航天服应能提供的物质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

8.据报道,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月球制氧机”,这种“月球制氧机”可利用聚焦太阳能产生的高温加热月球土壤,制得氧气。

据此可推测月球土壤中一定含有()

A.氧化物B.氧气C.水D.氧元素

9.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10.下列物质中不能在氧气里燃烧的是()

A.氮气B.焦炭C.硫黄D.天然气

11.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

B

C

D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氢气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

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

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

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H2何时收集满

1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A.因为磷燃烧能产生白烟,所以可用于制作烟幕弹

B.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被用来制造灯泡中的灯丝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燃料

13、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

立刻打开弹簧夹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答:

如水资源缺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品种咖快灭绝,地球臭氧层受到破坏,土地荒漠化等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4.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2、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P29)

2、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或焚烧。

ABCDE

一、填空: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其中二氧化锰起______作用,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或_____。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__________________,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15、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某同学用右图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后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请你帮助这位同学找出两种可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答:

当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的中间,如果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便发生月食。

 

3、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电灯、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双氧水开展如下研究。

(1)图1中仪器①的名称。

(2)小杨同学将MnO2与水泥按一定比例

加水混合、凝固,制作成小块状固体,加入图2装置中制氧气,以方便实验结束回收二氧化锰。

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打开旋塞,从长颈漏斗口注水至,关闭旋塞,继续注水,使漏斗中液面略高于试

管中液面,一段时间后,高度差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其中块状固体应放置在处

(填“A”或“B”)

(3)利用图2装置反应一段时间后,需停止反应,其操作是。

17、(5分)现有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问题:

 

(1)在加入药品之前应对实验装置进行。

(2)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和收集O2的一套装置是(填字母番号)。

写出用此装置制备O2的文字表达式。

(3)若选用A装置制备气体时应考滤的因素是。

18、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

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

总结

实验一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三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1)请你帮小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

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