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6506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docx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新建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摘要: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资源,其重点是开发农村人口的智力,积累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安徽这样一个农业大省转变成为一个农业强省,进而实现工农业的相互支持,双重并进,最终实现安徽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从近几年来看,安徽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影响农村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但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

论文针对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从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转移、优化人力资源环境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迁移性开发。

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

论文对于加强安徽省人力资源投入,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省的目标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对策

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

在实现这一战略方针过程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由于我国农村耕地等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人力资源数量大、素质低,因此,仅靠开发耕地等物质资源来拓展农业发展的空间还很有限,只有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才能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十二五规划”指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依靠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人的因素在安徽省的发展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可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一)、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十一五”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然而安徽省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发挥在那方式仍较粗放,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仍较不高,农业抗再见在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创业就业能力不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仍面临许多问题,耕地减少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更加突出,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尚不够健全,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要素价值流失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水平落后。

(二)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总体价值分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所辖范围内的农村人口进行的教育培训、激发潜能、合理配置、健康保护等一系列综合性的行为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技能

水平,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现实与潜在的劳动力资源储备;其重点是开发农村人El的智力,积累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安徽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安徽崛起的战略基础。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

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分强调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政府投资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导致了农业的落后与农村的贫困,加上在改革开放后农村基础教育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人力资本投资的责任主要由财政大多困难的县乡一级地方政府承

担,又导致农民负担过重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经常被拖欠,使得城乡居民应平等享受的基础性人力资本投资很难惠及农村,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进而形成一个缺乏就业竞争力的弱势群体,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也难以根除,严重制约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也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原

则。

换言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安徽省的“三农”问题相对于全国其它地区更为突出,成为影响安徽省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同时农村教育文化落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大量农民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农民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通过市场机制以及宏观调控等经济手段,合理配置全社会的经济资源,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促使城市和农村、农业与非农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彻底改变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人力资本

增加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贡献。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安徽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战略核心。

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逐步下降,但它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

因此,中部农业省份更应端正对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认识,树立农业和工业同等重要的观念,做到城乡经济一起抓,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都需要科技进步的推动,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

而科技进步取决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只有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才能适应专业化、科技化的产业。

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量有技术、懂管理的生产经营者,实现农村人才的多元化,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体制创新,从而提高农村产业经济效益。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安徽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支撑

城镇化是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逐渐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城镇规模与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伴随着居民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

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载体,城乡经济结合的桥梁,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消化器,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它可以通过逐步聚集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促进

农村市场主体的形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城市带动农村、工业促进农业起到枢纽作用,最终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格局。

此外,小城镇还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它往往会发展成为农村区域性的科教文化中心,从而担当起推动广大农村社会进步的重任。

城镇化既是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资源利用深度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生产布局合理化的经济发展演进过程,而这些都依赖于各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离不开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

城镇化需要生产要素的集聚,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对生产力有决定性的影响;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发挥最大作用,产生最大效益,同时也有利于现代城市文明的形成。

因此,城镇化需要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中部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城镇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支撑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安徽省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途径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易程度起关键作用。

一般而言,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越高,其获取转移就业信息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生存能力越强,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越少,选择转移的范围越广,转移就业的成功率越大,职业稳定性越强,获得的收入也越高。

受教育程度和素质水平高的农村劳

动力比素质低的更容易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进行转移,也更容易获得收入较高的工作。

,要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从整体上提高其教育文化素质。

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各类教育培训等开发活动。

只有大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才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并使他们真正能够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根本性因素,必须通过多种方式途径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与持续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不足

目前安徽部分地区在大陆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对农村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与高度重视,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不足,致使在农村具有带头致富的人才非常缺乏。

另外,部分地区对农村人才的认识存在偏差。

忽视了一部分懂技术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未能充分发挥他们在安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不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较少,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人才队伍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2、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首先体现在教育投入不足上。

近年来安徽农村教育得到很大发展,小学入学率有很大提高,对农村贫困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大大加快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上长期对教育事业的忽视,投入仍然不足。

农村人均教育固定资产投资为8.01元每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53元每人达17.52元每人。

可见安徽农村教育投入在水平在全国是很低的。

其次对农村人力资源投入不足还体现在医疗卫生投入不足上。

安徽农村医疗保健水平尽管这些年有所改善,但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还有相当差距,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还很差,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只有一人1人左右,低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

农村各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还没有建立起来。

农民因病致平、因病返平的现象还很普遍。

3、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劳动力转移规律表明,劳动力一般都是有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转向经济发达的地区,由劳动生产率低、人均收入少的部门专项生产率高、人均收入好的部门。

农村由于本身经济落后,人们收入水平低,缺乏吸引人才大风动力,加之城镇化的推动,农村人才向城镇转移是必然趋势。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需要大量使用技能的劳动者和致富带头人,然而由于农村的生活、工作条件艰苦,而且待遇不高,政府对农村人才的认识不足,对各类实用人才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缺乏鼓励农村人才扎根第一线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导致他们不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发挥他们的才干,导致大量农业人才外流。

二、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点分析

(一)、农村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素质偏低

1、安徽省人口众多,长期以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引导下,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但总人口和农业人口均呈现上升趋势,总人口数量由1995年的6000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6827万人,农业人口数由1995年的4956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5276万人,但增长幅度越来越慢,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农业人口比重由1995年的82.6%下降到2010年的77.29%,但是目前农业人口在安徽省总人口中的比重仍占据主要部分。

随着人口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数量的增加,从业人员和乡村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在增加(图一)。

根据2011安徽统计年鉴安徽省2010年从业人员4050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599.3万人,乡村从业人员3076.5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78.8万人,乡村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是2010年的比重仍达到75.96%,这充分说明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

2、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表一)。

2010年农村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认字很少的人数比2000年减少了2.28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2000年增加了6.01人。

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所占比重最大,达54.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总体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达85.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14.7%。

虽然农村高中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在迅速增加,但是其发展进程还是比较缓慢的。

且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认字少的劳动力比重达9.4%,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文盲率8.1%多出了1.3个百分点,体现了安徽省农村与城镇居民文化素质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比重高于全国5.7%的平均水平,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比重低于全国17.4%的平均水平。

这说明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在全国处于偏低的状态,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

安徽省人力资源数量与GDP及产业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则更为显著。

2、政府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力度不够,统筹规划性不强

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断加强,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长期以来,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农村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农村培养、稳定、集聚人才的能力不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相对较差,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人才流失导致的结构性问题更趋严重,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其教育内容、专业设置。

技能培训等项目都是主要针对城市里的二、三产业,这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是为农业发展培育的各种农业技术人才太少,显然不利于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在医疗卫生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尚未达打破完全覆盖,很多农民仍处在这一体系在外,而且随着合作医疗的推进,管理资源的短缺和管理能力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3、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内容与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脱节

农村教育仍然是为应试教育服务,以升学为目的,教育内容不符合国家农村实际需要,考上大学的农村学子毕业后不愿回到农村,造成农村人才的流失。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经费不够,农村办学条件差。

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农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4、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深,自我开发意识较差。

生活在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广大农民对于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经验性的认为农村劳动不需要培训,从而不需要再自己身上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源投资。

农民笃信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政府组织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他们更多地持有谨慎态度,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很多地区受到阻碍,收效甚微。

三、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因素

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无序盲目流动,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劳动力流动呈现自发性、分散性、小规模和不规范的特点。

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以户籍划分的劳动力市场,严重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其作用和程度都非常有限。

虽然绝大多数市、县、乡建立了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服务机构,但劳务需求信息、劳力资源供给信息的收集、发布渠道有限。

由于我国目前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网络尚未建立,至使有些用人单位招不到人,而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打不到工。

落后的经济也严重制约了安徽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的贫困也是他们无力支付高昂的费用。

(二)、政治因素:

劳动力管理制度上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健全。

劳动力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存在劳动力制度性障碍,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制度尚未建立。

相应的就业制度急需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健全,目前仍未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

目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不统一、不公平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中屡受诟病的“硬伤”之一。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城乡分割为主要特征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并未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种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最主要的特征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着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改革一直把重点放在城市,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将农村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斥在外,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严重落后于城镇,并与农村经济改革相脱节。

从年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上看,城镇人均占有达455元,农民人均占有达15元,相差整整30倍。

安徽省人力资源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过去的制度和政策所造成的。

(三)、文化因素:

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其在接受、培养相应劳动技能方面有一定差距。

受到传统农业自我完成型低水平经济的影响,农民学习文化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了农民进入非农业生产,这样形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中的主题障碍。

尤其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区,由于产期生活在贫困中,农民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命”的宿命观。

四、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一)、解放思想,加大农村改革开放的力度,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有序高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1、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在安徽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大力加强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为农村发展培育一批优秀的农业专业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并依靠他们带领人民脱贫致富。

3、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

(二)、强制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注重人力资源系统开发,整体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

1、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政府要转变观念,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引导群众认识职业教育,拨款加强职业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探索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把职业教育与农村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整合现有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利用好教育教学资源。

3、保证农村教育经费充足到位,保证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三)、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创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环境;

1、健全管理制度,减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消除制度障碍,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组织保障。

2、在不断深化劳动和改革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市化步伐,变户籍登记制度为人口登记、管理稽核和了解人口分布和变化的制度,使之成为一种地域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的自由迁移。

3、必须加强规划,在收入再分配方面向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倾斜,花更多的钱帮助农村将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起来。

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社会保险制度。

我们可以根据国情和农村的实际加强规划,分步实施,并使其逐步纳入社保体系,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有效提高,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最终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农村所有的人口。

(四)、大力推动乡镇企业以及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投入,实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形成良性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既包括由农业到非农产业的转移,还包括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人口和经济在特定地域内不断聚集的过程。

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联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

2、通过城镇化不断吸纳农村人口而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现代意识和竞争能力,全面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达到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并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与有序转移形成良性循环。

3、从目前来看,我们必须打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瓶颈”,如通过加快城镇户籍制度、用地制度的改革,消除城镇化的体制、政策障碍;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异地搬迁,引导新办企业在城镇规模区落户等,实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网络,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五)、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1、大力开办农村人才市场,通过初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

围绕农村种植业、加工业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将人才市场搬到农村基层。

2、加快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库和相应的农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3、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坚持以服务为本,及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提供各种人力资源、技术和信息服务,采取优惠措施,提供宽松条件和待遇,吸引城市人力资源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潜力巨大,如何把这种人力资源优势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关注安徽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的问题。

本文通过调查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提出了几点对策。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充分考虑当前农村的人力资源现状,不断探索、调整思路,制定出适合安徽省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应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安徽省农村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为建设和谐安徽做出应有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