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6542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docx

初三记叙文写作与阅读1

第一、二讲记叙文专题讲解

一、记叙文的含义及要素

1.含义: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体。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以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所谓文本整体把握即从内容、结构、形式、文体特点等方面整体上感知、理解、概括文本的能力。

2.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二、记叙文的线索与人称及其作用

1.线索类型:

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等。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

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串式结构”,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技巧:

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2.第一人称:

真实可信,亲切,自然,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可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3.记叙文线索的形式:

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4.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事件)。

三、记叙文的要点

1、问文章体裁?

(主要类型)

答:

此文是一篇。

2、文章内容?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

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3、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4、主旨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抒情、议论句。

5、文眼?

①标题②主要人物、情节③主要的事或物(“物”的象征义)④线索

6、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品味题目?

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补叙(略)

9、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10、结构形式?

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递进式

结构特点:

开篇点题,层次井然,倒叙插叙,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设置悬念,主次详略等。

11、把握人物形象:

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12.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13.文章的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对比、象征、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志

14、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15、破折号作用: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单项训练]        

(一)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

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   )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   )妇女。

那孩子正用一把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

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

那妇子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

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

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

“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

“谢谢,不用!

”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我(    )了。

半晌,我喃喃地说:

“噢……对不起!

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

“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

”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我(     )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打弹弓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我慢慢发现,小男孩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旁边移一点,打一弹,再偏移一点,然后再慢慢往回移。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夜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

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

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今天打不中了。

”我想。

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我便转身向回走去。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代号依次写在空格里。

A.明白  B.沉默 C.疑惑 D.怔住 E.一位 F.一个

2.文中有三处画横线的语句,写的是什么内容?

这样写在作用与意图是什么?

3.小男孩是个盲童,他母亲让他练习打弹弓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前文中能与“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相照应的是哪一句?

5.找出最能体现母亲对小男孩鼓励的一句话和一个表情。

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表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7.给本文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二)担   子

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

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新,偶尔几声鸟儿鸣叫,让人好不惬意。

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

草鞋在前,皮鞋在后。

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黑的,不时发出缕缕光亮。

在这条道上,这两双脚曾有过无数次同行。

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

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人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

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也是一二年才有的事。

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

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

“爸,我来挑吧!

”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

“我顶得住。

”草鞋人汗流满面地说。

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

“叭”担子变成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

草鞋人跌进了山间杂草中。

“爸!

怎么了?

怎么了!

”皮鞋飞奔过来,草鞋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

但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

“爸,我来挑吧!

”皮鞋人抢着担子,说。

“刚才是草鞋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

”草鞋人执意不让。

“伟伟听话么?

”草鞋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

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

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

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

“很听话,他常常念着您呢!

”皮鞋人觉得前面的两次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因此这次增添了后半句。

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许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

“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

”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

“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你再挑吧!

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

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在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

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上街道移动着。

马家溪的村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做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

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

走过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

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驼腰前进。

望着前面草鞋人负担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

1.在人称上,本文采用第__________人称的写法;在记叙顺序上,全文采用__________。

2.开头一段的自然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4段是插叙,请简析它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找出对“草鞋人”进行描写的4个句子。

(1)穿着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貌及动作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态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侧面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请分析加线的“草鞋人知道:

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猎豹夕阳

①我第一次见到它,是在风雪的夜里。

我是个优秀的登山探险者,经常在这种天气下工作。

当时我的帐篷扎在海拔三千多米处雪峰的腰上,它从帐篷外面进来,我惊呆了:

一只多么优秀的猎豹!

棱角分明的头颅、光洁柔软的皮毛、强壮发达的肌肉、稍稍卷曲的鞭尾,混身上下透出一股逼人的精气和孤独。

它一眼也不看我,卧下来凝视火盆,一动不动。

我拨了拨火盆,炭火很旺地燃烧着。

看来它不会伤害我,因为它不屑,而且它连“怕火”这种动物共有的本能都抛弃了,这使我更惊异。

它是怎么到这来的?

又是什么原因使它到这来的?

想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是不可能的!

我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②次日醒来,猎豹正用冷森森的眼光看着我。

见我醒了,它一转身出了帐篷。

我追到帐篷口,掀起了帐帘。

雪地里,它以猎豹家族最优美的姿势向山上跳跃攀爬。

我收拾好了行囊,也出发了。

我决定抛开原先设想的登山路线,跟随猎豹走,这大自然的精灵值得我信任。

山越来越陡,我根本无法再背着帐篷往上爬,上面也不会有扎帐篷的地方,而山顶的夜风能够在十几秒内把我冻僵,所以我一定要在天黑之前登上山顶,到了中午,峭壁已经陡得使我看不见山顶了。

这时候,我第二次看到了那只猎豹。

③它剧烈地喘息着,紧张地盯着我,足有十秒钟,然后掉头上了另一条路。

我不知道上面发生了什么事让它折回来看我,但我知道必须跟着它,因为它长久地在自然中搏杀,感觉比人要灵敏得多。

它一定察觉了什么危险而来阻止我。

我上了山的另一边。

正是风口上,雪几乎糊住了我的登山帽,我需要不断地清理它才行,风雪不断抽打在我身上,冰冷和孤独几乎窒息了我,但我无暇去想了,我必须快!

我看着猎豹的背影,目送它再次远去。

因为陡的缘故,它已经不能跳跃奔跑,它把爪甲深深地抠进雪中或是岩缝里,身子紧紧贴着峭壁,向上攀爬,像一只爬墙的壁虎那样敏捷和谨慎。

我充满了一股激情,这激情使我在一瞬间忘记了一切。

不久,我突然感到峭壁猛地震动了一下。

凭经验,我知道另一边发生了雪崩。

上帝,要不是那只猎豹,我一定死了。

我不禁对它充满了感激。

      

④临近黄昏的时侯,我终于到达了山顶。

我第三次看到了猎豹。

它迎着轰响如雷的厉风,蹲在这山顶亘古不化的积雪中。

它身上均匀地撒着金色的阳光,像一尊金塑的雕像,凝重,庄严。

它就这么一动不动看着远方。

天地都在沉默,惟有风在鸣。

⑤只见在夕阳映照之下,天际处,火红的霞光如大片的玫瑰,点染得群山俱羞,变幻出的橙红色的光华,又从远天一直流到我们的眼前;流云在疾风骤行中如千军万马,轰鸣驰过我们的头顶。

夕阳尽情的燃烧在天地间,谱写着光与火的诗篇,叱咤着万种豪迈与柔情,书写着苍穹的无限壮美。

      

⑥我忘记了人和动物的界限,和猎豹一起熔进这部不朽的天作之中。

我忘情地把手搭在它的头上。

它用尽全身力气,向那夕阳长啸一声,长啸声中迸发出冲天的激情,一直奔射到夕阳之外,拥抱着天宇中的一切!

⑦天快黑了,我们必须下山了,我推了推猎豹,它不动,再推,还不动。

这时我才发觉它已经被冻得僵硬了。

啊,这猎豹,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竟是为了看一次这样的夕阳!

我由衷地对它产生了敬畏。

我回想着昨晚的情景,终于明白它为什么会钻到我的帐篷里:

未达心志,它不愿死,它必须取暖藉以保持生命的延续!

现在它真的如愿了,并报以生命中最后的一声长啸。

它与天地同在了,而且永远。

 ⑧下山后,我辞去了登山的差使,因为想起那只猎豹,我便自惭形秽,加上这次登山没能完成我的主顾给我的任务。

但,我一生中这最后一次的登山已经嵌入了我的生命。

1.阅读①— ⑦段,感受“我”对猎豹的感情发生的变化,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好奇→→→

2.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③段写风雪的肆虐有何作用。

 

3.作者在登山途中,三次看到猎豹,从猎豹的三次表现中,你能够感受到猎豹的哪些精神,请简要说明。

 

4.本文讲述了一位登山者的经历,文中的许多内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内容,说说你的感悟。

(60字左右)

80

 

(四)《幽径悲剧》选段

①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

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

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②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

它成了燕园中的鲁殿灵光。

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

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

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

④我隐隐约约地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

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

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了,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

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

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

1.第①段中作者笔下的藤萝让人愉悦,请你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美。

藤萝的美美在,美在闯入鼻官的花香幽微淡雅;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②段中说:

“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在第③段却又说:

“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

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请你概括说明。

“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的原因:

 

“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的原因:

 

3.第④段中说:

“它(指藤萝)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了”;此文写于1992年,也就是说藤萝被毁于“文革”结束十余年后,请你综合这些信息,结合选段的有关内容,说说作者借藤萝的悲剧意在表明什么。

 

(五)看山老爹

①太阳醒了。

看山老爹醒了。

②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

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③同一***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

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④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⑤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⑥温则为雨,寒则为雪。

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

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

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

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

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

⑦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⑧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jí)与荒漠。

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

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

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⑨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

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

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

⑩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

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

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

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

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⑾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

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

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

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

⑿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

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

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

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

⒀太阳醒了。

大山绿了。

看山老爹笑了。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揣着( )

(2)贫jí( ) 

2.结合语境,品味语言。

 

(1)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2)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3.第⑾段中写“他的心很广阔”,后面却又说“他的心又很窄小”,前后是否矛盾?

请说说你的理解。

 

 

4.看山老爹心中的梦想是什么?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5.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暗线索是,其中插叙了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

 

 

6.再读上文,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

材料一(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是因为一天落日一天太阳又再度升起之中所累积的力量……于是,岁月就在孤独的行走中慢慢流逝,我们终于被感动。

材料二我们往往不缺乏为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材料三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些人,他们普通得常常被我们忽略,可是这个世界,却因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善和暖,一点一点美好起来。

 

(六)手帕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

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

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

”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

”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

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

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

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

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镍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

”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

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

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

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

”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

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

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

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

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

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

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

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

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

“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

"怎么会不记得呢?

"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

 

 

2.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谈谈母亲的性格。

 

 

3.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

 

 

4.你对"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