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6679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部分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

(1)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

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积极:

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

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1)推行均田制;

(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

(3)整顿吏治;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

(1)理财措施:

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

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节省了军费开支,设军器监,提高了武器质量,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

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3.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

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

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内容

(1)“二一九法令”: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3.评价

(1)进步性:

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局限性:

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五、明治维新

1.背景

(1)国内危机:

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危机:

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

(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

2.措施

(1)政治:

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2)经济:

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文化:

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

(4)军事:

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评价

(1)进步性:

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其他国家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局限性:

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六、戊戌变法

1.背景

(1)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

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维新派的准备:

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2.内容

(1)政治:

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2)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军事:

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4)文化教育:

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4.评价

(1)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

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上: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考向一 中国古代的经济改革

(1)经济改革的原因

①旧的经济政策阻碍社会发展。

②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如商鞅变法。

③统治面临危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如王安石变法。

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2)经济改革的内容

①制度方面:

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经济管理政策。

②金融方面:

货币、金融体系。

③其他方面: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改革。

(3)经济改革的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改变了社会形态,如商鞅变法,促使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③清除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命题点:

唐代币制改革

(2015·课标全国Ⅰ,45)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指导语

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从名称、样式、重量等角度解答。

试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指导语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币制统一、范式固定,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试答:

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考向二 确立法律儒家化的法制改革

(1)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①儒家化的启动: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引礼入法”。

②儒家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纳礼入律”。

③儒家化的成熟:

隋唐时期,“礼法合一”。

(2)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意义

①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礼”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定法律的依据。

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都是依据“礼”的原则制定的。

②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使“德治”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法律的正统。

③在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中,对于以纲常礼教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制度的维护不断强化,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有根本作用。

2.命题点:

隋代法律制度改革

(2017·课标全国Ⅲ,44)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指导语

据材料信息“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概括其特点是改变前代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据材料信息“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概括其特点是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据材料信息“删繁就简……‘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概括其特点是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试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指导语

结合材料实行新法的背景,从法律的演变,法律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对整个法律进程的作用等角度组织答案。

试答:

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考向三 关乎政权稳定的廉政改革

(1)中国古代“吏治”成败得失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吏治”的许多做法,如科举、考核、监察等制度和诸多惩贪律法的建立,在整个中国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首创,影响深远,并对后世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①中国古代“吏治”成功的原因

皇帝重视“吏治”。

重视官员教育和培养、重用贤能良臣。

有完善、严密的制度律法和严格的实施程序、方法。

全面“考核”保提拔,严格“问责”法律化。

②中国古代“吏治”失败的原因

立法严而执法宽,渐不克终。

皇权至上,“天下之法”沦为维护皇权的工具。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官本位思想强化。

(2)中国古代“吏治”对当今反腐的启示

①树立“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

强化廉政法律最高权威,树立“法贵责上”观念。

刑罚不避权贵,平等执法,树立法律无等级观念。

②有相当完备、严密的制度保障

健全惩贪法律法规,建立严密法网。

严格规范执法司法程序,重典治贪。

加强“刑法监督”,完善监察立法,坚固最后一道拒腐防线。

③必须强化“官德”教育

选任官员重视道德品行,促进其奉公守法,勤政爱民。

加强官德修养教育,促进其修身节欲,严以律己。

3.命题点:

清朝养廉银制度

(2015·课标全国Ⅱ,45)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指导语

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这些银两……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引发民变”“雍正帝……决定改革”等信息概括。

试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指导语

养廉银制度的作用可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

试答:

答案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考向四 探索近代化道路的政治改革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洋务企业、近代海军、近代教育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2)发展阶段

①经济工业化: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②政治体制民主化:

政治体制近代化出现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③思想文化近代化:

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

4.命题点:

清末地方警察制度改革

(2018·课标全国Ⅲ,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

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

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

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指导语

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在此基础上从西方的影响、治安的需要,维新变法和地方官员的推动等方面概括。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指导语

“不同”从西方因素的影响,“官商合办”,管理的体制与规范等方面说明。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1.(2018·济宁高三期末,3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建立伊始,户籍极为混乱。

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制订户籍新法,把人口按年龄区分黄(3岁以下)、小(3岁~10岁)、中(10岁~17岁)、丁(18岁~60岁)、老(60岁以上)。

次年,把成丁由18岁改为21岁,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役二十日,纳租粟三石,绸绢二丈、绵三两。

户口不实便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开皇三年下令,州县官吏检查隐漏户口,称为“大索貌阅”,即为了编定户籍,地方官每年要亲自查验户口、年龄、疾状,称为貌阅,对户主的手实(申报)加以核对。

但大索貌阅成效有限,对于大批依附于强宗大族的隐庇户口仍无能为力。

隋文帝便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法——由中央政府制定“输籍定样”,即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州县,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下乡,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从中析出若干小户。

经过历年检括,开皇九年(589年)隋朝旧境之内的民户由隋初的四五百万户增加到六七百万户,大业二年(606年)又增到八百九十万户。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文帝推行户籍改革的背景及其改革举措。

(9分)

(2)据材料,说明隋文帝户籍改革举措的意义。

(6分)

答案 

(1)背景:

隋初户籍混乱;强宗大族隐庇人口。

举措:

制订户籍新法,按年龄区分人口;命令官吏清查隐漏户口;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

(2)确保了政府赋役征收,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强宗大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户籍制度的完备,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2018·滨州二模,4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武十五年,明朝废除了御史台的三院制,置都察院统一行使监察权,并且赋予监察官以单独进奏的权利,使其真正成为皇帝的耳目之司。

废相制、提高六部地位以后,为防止部权过重,明朝创设了以六部长官为监察对象的六科给事中,至此原为谏诤皇帝而设的给事中,变成了直接对皇帝负责、以监督六部官员为主要职能的独立监察机关,过去的进谏权完全流于形式。

明朝的地方监察体制,仿唐制划分全国为十三省监察区,各省设监察御史行使监察权。

皇帝也临时派出巡御史巡察地方,出巡御史具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特权。

在《请司职掌》与《大明会典》中都设有专章规定都察院及六科的职责、权限及活动原则等。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法的历史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7分)

答案 

(1)调整机构设置,监察体系独立性增强;完全服务于皇权;固定监察与临时巡察相结合;监察权的运行规范化。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监察制度的经验;整顿吏治,防治腐败,保障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为后世监察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2018·课标全国Ⅰ,4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分)

答案 

(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解析 

(1)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年序纪年”“诸侯王之年纪事”;“年号”纪年;“通用于全国”。

在此基础上概括“区别”。

(2)历史意义根据以下材料信息概括:

“统一”“明白是哪一年”“被沿用”“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

4.(2018·湖北四地七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4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7年,基督教传教士傅兰雅、狄考文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1890年共编出教科书98种。

1897年,师范生陈懋治等人合编《蒙学读本》,“是为我国人自编教材之始”。

1898年吴稚晖等人在无锡亦自编教材,凡分七编。

“前三编,就眼前浅近之物,引起儿童之兴趣。

四编专重德育。

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

六编注重作文修辞。

七编选史汉诸子及唐宋名家论说。

”庚子以后,随着大批日文西书的译介,特别是成套教科书的引进,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中国新式教科书的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

其间,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局做出了重大贡献。

1906年,学部公布审定通行的教科书名单,蒙学教科书主要为文明书局所出。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

(6分)

答案 

(1)特点:

深受西方影响;教科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体现中国近代化特征;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2)意义: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5.(2018·课标全国Ⅱ,4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订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层面统领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宝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9分)

答案 

(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

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

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6.(2018·湖北八校高三二模,44)(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任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为落实《单一欧洲文件》规定的在1992年年底前建成欧洲统一大市场的规定,并改革欧共体的财政预算制度,于1987年提出了《单一欧洲文件:

欧洲的新边界》报告(又称《德洛尔报告》),德洛尔计划提出分三阶段创建货币联盟:

第一阶段加强欧共体各国货币和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完全实现资本自由流通;第二阶段建立欧洲货币局(即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第三阶段建立和实施经济和货币联盟,以单一货币取代成员国货币。

1989年6月,欧共体12国在马德里召开首脑会议,通过了德洛尔提交的《关于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报告》(即“德洛尔报告”)。

1990年7月1日,欧共体开始实施经货联盟第一阶段计划,法、德、英、意、比、荷、卢、丹八国率先实行资本自由流通。

1994年1月1日,经货联盟按期进入第二阶段,成立了欧洲货币局,选定法兰克福为欧洲货币局所在地。

1999年1月1日,欧洲经货联盟开始实施其第三阶段目标——创立单一货币“欧元”……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铸币正式流通……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