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6680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6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docx

村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

××县××镇××村村寨规划

××搬迁安置点

(2016-2030)

说明书

 

2016年03月

前言-1-

第一章规划总则-1-

一、规划依据-1-

二、规划指导思想-2-

三、规划原则-2-

四、规划目标-3-

五、规划内容-3-

六、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3-

七、安置区规划选址要点分析-4-

八、规划安置方式-4-

九、规划搬迁对象及方式-4-

十、规划范围及期限-5-

第二章现状分析-5-

一、××村概况-5-

二、迁出区概况-6-

三、迁入区概况-7-

第三章规划布局-7-

一、规划思路-7-

二、规划布局-8-

三、规划性质及规模-8-

四、规划用地-8-

五、安置点特色与风貌-9-

第四章住宅建筑设计-10-

一、宅基地规划-10-

二、设计原则-10-

三、户型设计-10-

第五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规划-11-

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1-

二、道路交通规划-11-

三、竖向规划-12-

四、绿化景观规划-12-

五、给水工程规划-12-

六、排水工程规划-13-

七、供电工程规划-14-

八、电信工程规划-14-

九、环境卫生设施规划-14-

十、环境保护规划-14-

十一、防灾减灾规划-15-

第六章产业发展定位-15-

一、产业发展思想-15-

二、产业发展原则-16-

三、产业发展措施-16-

四、产业发展步骤-16-

五、产业发展目标-17-

第七章分期建设规划-17-

一、建设目标-17-

二、近期建设规划重点-17-

三、近期建设项目表-17-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建议和措施-18-

一、实施建议-18-

二、实施措施-18-

前言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云办发〔2015〕27号)和《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有关工作的通知》(云贫开办发〔2015〕156号)。

2015年9月,我省抓住了国家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的重大机遇,全面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

云南省全面实行三年行动计划至今,共启动131个示范建设点,涉及16个州市,65个县市区,规划实施易地搬迁1.4万户5.5万人,规划总投资27.9亿元,在2016年省级预算工作中,云南省计划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将在2015年的基础上新增13亿元,达到25.55亿元。

较上年增加104%。

同时省级财政为省级易地扶贫平台公司筹措的63.4亿元项目基本金已完全到位,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建房补助、融资贷款等后续工作做好了准备。

××佤族自治县××镇属于这131个示范点,16个州市,65个县市区范围内,同时秉承云南省的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镇全面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计划。

本次搬迁安置点规划将为××镇未来扶贫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镇易地扶贫搬迁计划的良好开端。

由于××镇部分村庄拥挤、饮水困难,农民居住条件艰苦,且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问题,严重威胁山区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所以,受地质灾害、不良居住环境的影响,××镇实施搬迁安置规划。

2015年,××镇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该镇易地搬迁项目涉及赛弄村、贺南村、中××村、××村、安拐村、班奈村6个村委会12个村民小组10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搬迁安置231户。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是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专项扶贫工程,通过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根本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

××佤族自治县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断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制,切实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投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自项目启动实施以来,××佤族自治县积极发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并有效整合各部门资金,实施各项目工程。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民生改造和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

通过实施建设,连片特困群众的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完善全县村庄规划,增强村庄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引导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5〕51号)和《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沧市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大会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临发〔2015〕38号)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6号);

3、《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村[2000]36号文);

4、《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5〕51号);

5、《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云办发〔2015〕27号);

6、《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有关工作的通知》(云贫开办发〔2015〕156号);

7、《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沧市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大会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临发〔2015〕38号);

8、《××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佤族自治县村庄规划提升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沧政办发〔2016〕21号);

9、《××佤族自治县××镇总体规划(2014—2030)》;

10、《2015年××镇政府工作报告》;

11、《××镇××村脱贫发展规划(2016—2018年)》;

12、××镇关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文件;

13、搬迁安置点1:

500电子地形图;

14、其他相关文件及资料。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以工促农、以工哺农”的政策。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做好规划实施和具体部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组织动员和支持引导农村自主投工投劳,依托资源优势,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科技培训工作。

调动农民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逐步把广大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新村。

三、规划原则

1、政府主导、农民为主

县级人民政府是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的组织者,要加强领导和协调,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县级建设主管部门是农村危房改造的直接承担者,要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危房改造的主体,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建设美好家园。

2、城乡统筹、因地制宜

统筹考虑安置点所在区域内城乡产业关系、用地布局、配套设施、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相互关系。

尊重自身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安置点建设、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总体要求,明确村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范围、人口集聚、居民点缩减、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规划目标。

3、突出特色、保护生态

结合基地周边自然环境特色、文化特色,塑造美丽有特色的村庄形象。

一方面使社区内自然与人共生,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自然融于社区,社区融于自然;另一方面,打造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环境,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建筑风貌、建筑布局等方面,既体现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一般要求和特征,又体现特色要求,尽可能的展现地方传统特色和地域文化,避免“千村一面”,注重地方文化元素的应用。

4、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整体规划中,充分尊重村民在生产、土地使用和农房建设上的主体地位;在特色民居设计上,设计应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重视户型的经济实用性,创造出符合农民群体要求的类型产品;在景观环境设计上,设计应结合农村环境特点,打造休闲自然的农家风貌;在项目内的设施、场地设置上,考虑方便农民举行节庆、婚丧嫁娶等群体活动使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5、统一规划、合理实施

科学合理编制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规划和年度计划;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按照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实施动态的分片建设,提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四、规划目标

在云南省易地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开动的大背景下,××镇认真落实移民安置工作,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和“城乡统筹、优化布局、需求导向、方便建设”的要求,坚持“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先规划、后建设”和“多规合一”的原则,集聚群众意愿和智慧,制定出群众认可、可操作性强的搬迁安置规划,规范和推动村庄建设。

本次规划立足实际,着眼于未来,在××镇总体规划目标的框架下展开,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壮大特色种养产业,大力开发农业生态种植和乡村旅游服务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农业生产、乡村形态成为景观资源和经济资源,为群众提供安居乐园,把××安置点建设成为××镇农村扶贫规划建设的展示窗口。

五、规划内容

1、现状综合分析及现状问题解析,对安置区将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2、安置点规划建设:

规划建设过程中主要实现道路交通与安置点所在村保持一致,在安置点内部布置相应的宅间、宅前道路。

公共服务设施依靠安置点所在村配套设置,在此基础上对安置点内部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主要对环卫设施、商业设施、文化休闲设施等进行完善。

同时对市政设施及景观进行完善和梳理。

3、风貌控制和引导规划:

本次搬迁安置点在规划过程中特别对特色民居设计方面(建筑风格、层数、屋顶、色彩、材质等)提出控制引导要求。

本次规划民居建筑以一层的本土民居建筑为主,色彩以红瓦白墙为主色调,形式以部分坡屋顶为主导。

4、规划(实施方案):

明确重点建设项目的内容、规模,以及投资估算、实施计划和方案等,指导后期实际建设工作。

六、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西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是国家在新形势下探索新世纪扶贫工作新途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有益尝试。

也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县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多山少坝,当地佤族有着靠山而居的习俗,文化教育落后,习俗观念陈旧,生产方式粗放、落后,当地百姓住山、种山、吃山,但不养山,给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部分地区形成了“山穷、土瘦、林衰、水枯”的局面,到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境地。

目前,全村464人的特困人口主要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缺乏、生态破坏严重、地方病发生率高的高海拔深山区、严重干旱缺水的石漠化地区,已丧失了就地解决脱贫致富的环境条件,是全县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八五”、“九五”以来,县委、政府结合中央、省、市对生存条件恶劣的特困人口,实施有步骤的易地扶贫的有关精神和我县具体实际,提出了“佤族让山、傣族让坝”的号召,并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

“十一五”以来,在省、市领导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先后批准我县实施了2001年度国家西部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和2003年度国家西部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扶贫效果十分显著,为我县今后进一步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积累了经验并为继续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项目建设符合中央扶贫工作会提出的“我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应放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特困的地区”战略部署,符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区域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二,项目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项目的实施,通过对安置区域山、水、田、林、路进行合理规划,使项目区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使移民迁出区的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较大程度的改善我县贫困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效遏制了逐年恶化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项目的实施是促进便将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需要。

项目的实施,通过加强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从根本上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减少边民外流,进一步加快我县经济、文化的发展步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

七、安置区规划选址要点分析

1、充分考虑地质问题。

在选址时要通过地质探测,专家分析等多个步骤,充分考虑地质的可建设性,避免将来由于地质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

2、充分考了建设的难度性。

在移民安置选址时,要对确定的安置点区域内地形进行全面的分析,确保建设的可行性与投资的最少化。

3、充分考虑居住的舒适性。

在搬迁安置点选址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常年风向等自然条件对地块的影响,考虑未来居民的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4、充分尊重民意。

在移民安置选址的过程中,要大范围的咨询民意,特别要听取该区域的搬迁安置对象,尊重他们的意见,才能打造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安置居住生活区,才能更好的体现处处为人民着想的原则。

八、规划安置方式

农村移民安置方式对比分析

安置方式

安置特点

适用范围

生产安置费兑现方式

安置性质

农业安置(含农业复合安置)

方式简单、安置费用低、风险小

移民生产技术低;土地资源多

兑现到集体,用于流转土地和土地整治

安置与补偿并举

非农安置(含自谋职业、二三产业、城镇安置、投亲靠友)

不从事农业生产、不占有耕地;风险大

土地资源紧张;素质高、生产经营和谋生技能强的移民

一次性兑现到个人

金额发放;重补偿、轻安置

长效补偿安置

生产安置方式不限,可从事农业、非农业生产等

移民生产技能低;土地资源少

按一定比例统筹,用于长效补偿。

安置后每人每月由固定收入

分阶段发放;重补偿、轻安置;与后期扶持政策结合可基本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社会保障安置

通过保险来解决生活来源问题

无生产能力的鳏寡孤独人群

金额统筹,用于保险金发放。

安置后每人每月有固定收入,直至死亡

分阶段发放;与后期扶持政策结合可基本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结合本安置点对上表进行对比分析,选择一种适合××的安置方式。

本安置点移民生产技术低,土地资源多。

安置区居民完全靠农业种植维持生活,同时考虑到安置区居民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生产技能较低,除了农作以外,基本不懂其他生产技能,所以选择农业安置方式集中安置。

九、规划搬迁对象及方式

本次规划搬迁对象为××镇××行政村大寨自然村13组,搬迁方式为部分搬迁。

共搬迁30户122人到××安置点。

十、规划范围及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搬迁安置规划控制范围为××搬迁安置点征地范围。

2、规划年限:

依据《××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佤族自治县村庄规划提升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沧政办发〔2016〕21号),以及农村扶贫工作建设发展目标和本规划的发展实际,确定本次规划期限为:

近期2016—2018年,远期2019—2030年。

第二章现状分析

一、××村概况

(一)自然资源条件

1、××村民委员会距离××镇政府34公里,距县城101公里。

平均海拔1540米,最高海拔1700米,最低海拔1100米。

年平均气温22℃。

全村辖19个村民小组,农户756户2756人,居住净有佤族。

全村国土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836亩(旱地8385亩,占85%,水田1550亩,占15%)、林地面积33875亩,人均占有耕地3.6亩。

2、地貌特征。

平均海拔1540米,最高海拔1700米,最低海拔1100米,属山区村。

3、气候土壤。

年平均日照约2000小时,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6℃,年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属中亚带气候,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土壤多为碱性,适宜种植水稻、玉米、核桃、甘蔗、茶叶等,养殖牛、羊、猪、鸡等。

4、建筑情况

现状建筑高度一览表

建筑高度

一层建筑

二层建筑

三层建筑

合计

建筑面积(m2)

45660

10652

0

56312

比例(100%)

81

19

0

100

现状建筑结构一览表

建筑结构

砖混建筑

砖木建筑

土木建筑

合计

建筑面积(m2)

15692

23520

17100

56312

比例(100%)

28

42

30

100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经济收入:

2015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1942.98万元,年人均总收入5430元,其中,除去政策性惠农收入和高物价成本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30元。

2、农业方面:

粮食主要以水稻等为主。

2015年,全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88.4亩,粮食产量99.77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62公斤;大牲畜存栏197头,生猪存栏2161头。

教育卫生方面:

全村有1所小学,在校学生共272人,有教师28人;有1个村级卫生室,有村医3名。

3、主要产业:

甘蔗、茶叶、烤烟、核桃,多采取家庭自主经营。

2015年,种植茶叶561亩,产值16.8万元,收益11.2万元,每年能为农户均创收1150元;种植甘蔗3705亩,产值544.63万元,收益326.78万,每年能为农户均创收4200元;种植烤烟483.8亩,产值203.19万元,收益97.52万元,每年能为农户均创收1380元;累计种植核桃2350亩,挂果面积49亩,2015年核桃产值9.63万元,收益7.6万元,每年能为农户均创收250元。

(三)贫困现状

由于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村经济发展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

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

2015年,全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30元,低于国家扶贫标准。

全村756户2756人,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608户。

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464人。

其中:

因病致贫67户,因学致贫21户,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致贫44户。

总体情况是因病致贫。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瓶颈”制约明显。

截至目前,全村通组公路5条合计17.7公里为简易土路,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同时,农田灌溉渠系和防灾设施陈旧老化,灾害发生频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

三是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发展滞后。

教育方面:

现有村级小学1所,有教职工28人,现共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2人,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学校硬件设施落后。

卫生方面:

现有村级卫生室1个,缺乏标准卫生室,整村卫生条件稍差。

科技方面:

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水平低下。

信息方面:

全村只有村委会和村小学已覆盖4G网络,各村组均没有通网络,信息化发展滞后。

四是产业发展基础差,农民增收十分困难。

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发展单一、零散,群众增收十分困难。

二、迁出区概况

(一)基本概况

大寨自然村10组属××镇××村民委员会。

属于山区。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4公里,国土面积0.4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15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甘蔗、烤烟等农作物。

有耕地402亩,其中人均耕地3.8亩;有林地268亩。

2015年末,有农户28户,人口106人,其中农业人口106人,劳动力5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7人。

2015经济总收入91.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二)贫困状况及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2015年末,××村大寨自然村10组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人均口粮320公斤,贫困发生率为35%。

导致贫困现状的原因主要是:

1、迁出区地质属古滑坡体,不适宜居住。

迁出地大寨自然村10组落于山体陡坡地区,居住的群众以佤族为主体,两地居民世代依靠原始方式开垦耕地。

由于大寨自然村10组属于地质灾害隐患点,随着时间推移,地质灾害逐渐影响到住房,村内地质多处出现裂痕。

地质灾害隐患已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一是大寨自然村10组现居住地地势不平,公共基础设施简陋,群众居住条件差,若进行就地改造难度大、投资多,且成效不明显。

二是农业发展基础设施落后。

(三)存在问题

1、该村群众居住地地势险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差,搬迁人口全部居住在山区,人口过多,面积过窄,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山高坡陡,土壤贫瘠,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一是住房是人畜混居的土木结构石绵瓦房,群众生活卫生环境极差,极其影响群众身体健康;二是主要种植甘蔗,经济来源较少,贫困发生率高,在原地建设难已脱贫致富。

2、村民住宅多为自建房,建筑质量、结构及建造时间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布局凌乱,房屋间缺乏协调,虽然风貌相对整齐,但建筑格调上有一定的出入。

存在人畜混杂现象,卫生条件较差;住宅电力布置混乱,存在安全隐患。

3、道路差、未硬化、不通车,无法形成环状。

4、公用服务设施缺乏

主要表现在配套项目不够齐全,配套面积指标不能满足村民生产和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需求;集体经济为零,无法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没有人畜粪便、污物和无害化处理的公共设施;文化和娱乐活动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

5、村组内部环境差

村庄中人畜混杂,牲畜粪便、污水乱排乱放,导致居住环境极差;随处可见容易滋生蚊蝇和发生疫性的污物、垃圾等,村内卫生防疫还是一片空白;电线乱接,不但影响村庄内部环境,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6、市政设施匮乏,管理不到位

村庄虽然已通自来水,但供水管网缺乏统一规划,线路走向杂乱,且管网为枝状。

无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排水沟为土沟,堵塞严重,或者没有;公共厕所为简陋旱厕,没有进行改造;村内住宅、庭院基地高度随意设置,没有与道路和排水沟统一考虑。

7、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引导

村庄内,临时建筑乱搭乱建现象严重,村庄基本上停留在自发的小农经济的意识上,村庄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引导。

8、禽畜圈舍用地与村民区混杂

村子中,禽畜圈舍与村民区为伴,且家禽家畜产生的粪便随处可见,严重污染村庄环境,影响村民健康。

9、抗灾、防灾设施不全

没有建立消防设施,在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上的投资为零;家庭自备消防设施缺乏;国家规定消防站责任区为10km,但村庄距离消防站在10km以上。

三、迁入区概况

1、自然条件

搬迁的安置点位于××村××坝头××,东与中××村水田接壤,西与通往大寨自然村的山路(“嘎地”路)相连,南与本村林地相连,北与通往××村委会道路和××完小相连,距××村大寨自然村迁出点6公里,征地总面积为3.87公顷,均为可建设用地,全部属集体所有土地。

2、地里气候及地形地貌

安置点内属于缓坡地形、西高东低、无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属亚热带暖湿气候类型,气候条件好,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及水资源。

海拔135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2100毫米,年平均日照18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