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69605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docx

教育学概论习题18章配答案选择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古代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B)。

P3

A、私学B、官学C、书院D、大学

2.汉代的太学属于(A)。

P3

A、官学B、私学C、书院D、私塾

3.我国汉代太学的基本教育内容是(C)。

P3

A、传记B、诸子C、经学D、诗赋

4.我国的私学产生于(B)。

P3

A、原始社会末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汉代以后

5.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A)。

P4

A、识字教育B、音乐教育C、道德教育D、算术教育

6.历史上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是(C)。

P5

A、白鹿洞书院B、岳麓书院C、东林书院D、象山书院

7.中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为(C)。

P5

A、四书B、五经C、六艺D、七艺

8.“六艺”中的“书”为(C)。

P5

A、艺术教育B、书法教育C、文字教育D、政治伦理教育

9.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是(C)。

P6

A、孔子B、孟子C、朱熹D、王阳明

10.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采用的选士制度是(B)。

P7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文官制

11.隋朝以后,我国主要采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C)。

P7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文官制

12.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D)。

P8

A、天津西学学堂B、京师大学堂C、天津水师学堂D、京师同文馆

13.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

P8

A、癸卯学制B、壬子学制C、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14.(A)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正式学制的开端。

P9

A、癸卯B、壬子-癸丑C、壬戌D、近代学制

15.壬子癸丑学制中学阶段采取(A)。

P9

A、四年一贯制B、五年一贯制C、六年一贯制D、三三分段

16.壬戌学制以(C)的学制为主要学习的蓝本。

P9

A、日本B、德国C、美国D、英国

17.近代中国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是(D)。

P9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1904年学制D、1922年学制

18.1905年清政府设立(B),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P9

A、国子监B、学部C、提学使司D、督学

19.新中国第一个学制确立于(B)。

P10

A、1949年B、1951年C、1958年D、1967年

20.《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于(D)。

P11

A、1985年B、1993年C、1994年D、1999年

21.西方教育历史中,中世纪的“三艺”指(B)。

P14

A、天文学、修辞学、辨证法B、文法、修辞学、辨证法

C、天文学、算术、辩证法D、算术、几何、天文学

22.“产婆术”是由(C)创立的教学方法。

P20

A、柏拉图B、亚里斯多德C、苏格拉底D、卢梭

23.下列那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C)。

P20

A、孔子B、杜威C、苏格拉底D、赫尔巴特

24.下列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阐述,正确的是(A)。

P21

A、其代表作是《政治学》,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年龄分期的教育家

B、其代表作是《理想国》C、主动脉张胎教D、强调早期教育

25.《政治学》是(A)的主要代表作。

P21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卢梭

26.下列哪部著作被称为“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D)。

P23

A、《爱弥尔》B、《教育漫话》C、《理想国》D、《大教学论》

27.卢梭的教育著作是(B)。

P23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育》

28.作为一门学科规范教育学,通常以赫尔巴特的(C)为标志。

P23

A、《大教学论》B、《民主主义与教育》C、《普通教育学》D、《爱弥儿》

29.杜威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是(B)。

P24

A、《普通教育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教育目的》D、《大教学论》

3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下列哪位教育家首先提出来的(A)。

P25

A、孔子B、老子C、孟子D、朱熹

3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

P27

A、《学记》B、《孟子》C、《大学》D、《中庸》

32.哪一本书是家训之祖?

(A)P27

A、《颜氏家训》B、《大学》C、《论语》D、《师说》

33.《师说》主张选择教师的标准应该是(C)。

P28

A、资历B、地位C、道D、年龄

34.第一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教育学》的译者是(D)。

P29

A、严复B、辜鸿铭C、蔡元培D、王国维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A)。

P30

A、凯洛夫B、赞可夫C、苏霍姆林斯基D、马卡连柯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1.具有“学校教育制度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的教育特征体现在什么社会之中。

(C)P36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B)。

P46-48

A、延续和传播文化B、决定文化传统的特点C、整理、发展和创造文化D、创造独特的学校文化

3.我国教育法规将教育规定为社会主义性质,这反映了(B)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P42

A、经济B、政治C、文化D、科学技术

4.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则崇尚实际,这主要体现了(C)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P45

A、经济B、政治C、文化D、科学技术

5.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于二十世纪哪个年代(D)。

P51

A、60B、70C、90D、80

6.到二十世纪(D)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得以传播,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P51

A、60B、70C、80D、90

7.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个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名字是(B)。

P51

A、《21世界议程》B、《增长的极限》C、《学会生存》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8.就学人口比例、小学人学率、中学入学率、大学入学率、文盲比例等属于(A)。

P53

A、压力指标B、状态指标C、响应指标D、信息指标

9.以下不属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是(B)。

P59-61

A、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B、发展速度的持续递进性C、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

10.以下哪种行为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的规律(B)。

P60

A、以刺激性的语言责难学生B、布置过多、过难的作业

C、体罚学生D、满堂灌的课堂教学

11.“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特点。

P60

A、顺序性B、间断性C、稳定性D、可变性

12.“同年龄的儿童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个性倾向性方向不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特点。

A、不均衡性B、个别差异性C、稳定性D、可变性

13.“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C)

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少年期

 

第三章教育目的

1.(A)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在身心发展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与要求。

P66

A、培养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目标D、课程与教学目标

2.我国古代“明人伦”的思想是一种(A)。

P67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教学目标D、课程目标

3.(C)是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P69

A、罗素B、洪堡C、卢梭D、沛西能

4.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

P73

A、杜威B、涂尔干C、凯兴斯泰纳D、秦梯利

5.主张培养“自然人”的观点是(A)。

P70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B、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C、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D、社会本位论

6.下列命题陈述中,与个人本位论基本假设不符合的是(D)。

P75

A、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个体是自足完善的

B、个体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只是一个抽象、一个虚名

C、个体拥有一个逻辑上先于具体社会历史的超验自我

D、个人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

7.关于个人自由的价值辩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P79

A、思想自由、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B、个体自由是促进个体生长的必要条件

C、思想自由、行动自由是创造文明的前提条件D、个人自由是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

8.以下关于“自治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P85

A、它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B、它有助于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承担责任

C、它是学生学会运用自由的根本手段D、自治教育是不需要纪律约束的教育

9.(D)提出的教育目的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

A、林则徐B、张之洞C、梁启超D、蔡元培

10.下列描述中与近代学者蔡元培教育思想不符的是(A)。

P87

A、强调忠君和尊孔教育B、推崇个性的自由发展

C、主张教育独立、思想自由D、重视美育和世界观教育

1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对教育目的论述出自(B)。

P88

A、1958年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

C、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2.(C)将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P88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3.“三个面向、四有新人”提出于(B)。

P88

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4.对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句话的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C)。

P92

A、美与真是相通的B、儿童思维的天性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富有诗意的创造离不开对美的感受

C、美育对智育具有促进作用D、智育对美育具有制约作用

15.以下关于“个性发展”的描述中不恰当的是(C)。

P96-95

A、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单个个体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言的

B、个性发展是相对于社群内部众多个体的高度趋同发展而言的

C、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全面发展而言的D、个性发展是指个体独特内在潜能的发展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说到“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这句话反映了教师是(C)的劳动作用。

P101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C、人类灵魂的塑造者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达的是人才培养的(B)。

P104

A、间接性B、长期性C、复杂性D、主体性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指教师工作具有(C)。

P105

A、长期性B、创造性C、示范性D、主体性

4.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特点。

P106

A、复杂性B、创造性C、连续性D、示范性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权力作出了(B)方面的权力。

P110-112

A、5B、6C、7D、8

6.教师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力,这表示了教师在(A)方面的权力。

P111

A、科研学术活动权B、教育教学权C、管理学生权D、进修培训权

7.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这表示了教师在(C)方面的权力。

A、科研学术活动权B、教育教学权C、管理学生权D、进修培训权

8.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C)。

P117

A、高等教育B、在职培训C、继续教育D、终身教育

9.儿童明显有一个适合做某事的内部时间表,未到时间实施的训练效果不大。

这体现了儿童发展阶段的(C)思想。

P118

A、环境—学习理论B、发生认识论C、自然成熟论D、条件—反射理论

10.强调环境和学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的核心思想。

P119

A、环境—学习理论B、发生认识论C、自然成熟论D、条件—反射理论

11.2-7岁阶段儿童“语言开始发展,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B)阶段。

P119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

12.7—11岁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推理,能够进行逻辑概念,以及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具有了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C)阶段。

P119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

13.对事物的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属于认知风格的(B)。

P122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沉思型D、冲动型

14.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B)。

P126

A、柏拉图B、赫尔巴特C、杜威D、斯宾塞

15.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

P126

A、柏拉图B、赫尔巴特C、杜威D、斯宾塞

 

第五章课程理论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P130

A、杜威B、洛克C、斯宾塞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

P133

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制的是(A)。

P133

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

P134

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

5.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下列描述中最为恰当的是(A)。

P134

A、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B、主要与次要的关系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D、强迫与自愿的关系

6.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

P137

A、斯宾塞B、卢梭C、杜威D、爱伦凯

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

P136

A、必修课与选修课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8.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B)。

P138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9.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

P139

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

10.“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

(D)P139-140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11.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隐性课程”,这一学术概念的是(A)。

P142

A、(美)杰克逊B、(美)杜威C、(美)克伯屈D、(美)阿普尔

12.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

P143

A、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综合课程

13.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

P136

A、必修课与选修课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4.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P144

A、过程模式B、目标模式C、连续模式D、断续模式

15.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

P146

A、杰克逊B、杜威C、克伯屈D、斯滕豪斯

16.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

P148

A、目标理论B、过程理论C、纵向理论D、横向理论

17.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

P149

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

18.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P149

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

19.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P149

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

20.关于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

P149-150

A、课程的逻辑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逻辑方面,课程的心理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心理方面

B、课程的逻辑组织只考虑教材本身,课程的心理组织考虑的是教材与儿童的关系

C、课程的逻辑组织强调按知识本身固有的、内在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课程的心理组织强调按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

D、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互不相容、相互排斥的

21.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属于课程的(C)。

P150

A、纵向组织B、横向组织C、直线式组织D、螺旋式组织

22.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显形课程D、隐性课程

23.新中国课程发展史上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并实行“一纲多本”教科书制度的是(B)。

P157

A、模仿苏联阶段B、教育革命阶段C、文化大革命阶段D、改革探索阶段

24.我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在(D)。

P160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25.关于研究性课程的性质,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D)。

P164-165

A、它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取为本位的课程B、它以活动或过程的形态存在

C、它是一种在探究活动中逐步生成的课程D、它是一种以预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

26.关于研究课程的学习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

P166

A、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B、主要采用文件夹评价、操作性评价

C、更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D、评价本身构成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一部分

 

第六章教学理论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

P169

A、主体B、客体C、中介D、范式

2.“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C)规律。

P168

A、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B、知情意统一

C、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D、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3.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

P170

A、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C、基本能力D、基本素质

4.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

P170

A、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C、基本能力D、基本素质

5.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

P176

A、体力B、智力C、创造力D、个性

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

P173

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7.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D)。

P171

A、基本技能B、观察力C、想象力D、思维能力

8.“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P175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不符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的这项是(C)。

P175

A、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主要的认识任务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教学应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

D、不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0.“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P176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

P177

A、教学的概念B、学生身心发展C、教学任务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2.将新知识、新事物引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是教学基本阶段中的(A)。

P177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D、检查和巩固知识

1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

P178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D、检查和巩固知识

14.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

P180

A、思想性B、科学性C、拓展性D、趣味性

15.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

P180

A、思想性B、科学性C、拓展性D、趣味性

16.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

P181

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P187

A、备课B、上课C、课后教导评价D、反馈

18.在运用讲述法时,教师不应(C)。

P188

A、尽可能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联系B、在讲述过程中,可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C、不结合其他的方法D、为学生提供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范例

19.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

P193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第七章学校德育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

“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B)P198

A、《义务教育法》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教师法》D、《中小学行为规范》

2.《小学德育纲要》颁布于(B)。

P198

A、1985年B、1993年C、1995年D、1999年

3.《中学德育纲要》颁布于(C)。

P198

A、1985年B、1993年C、1995年D、1999年

4.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一种标准称为(B)。

P200

A、道德评价B、道德规范C、道德认识D、道德行为

5.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