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7117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x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区域概况

(一)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位置及土地总面积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属我国黄土高原东部,与本省的晋中市、忻州市、临汾市及陕西省的榆林地区为邻。

其东傍汾水,西濒黄河,北起兴县燕子山,南至石楼县风尾山;市境南北长约220公里,东西宽82〜133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22.2'〜112°19.45'、北纬36°43.87'〜36°43.9',土地总面积为21132.71平方公里(计2113271.38公顷,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数)。

2、地形地貌本市地势由东向西、自北向南倾斜。

境内的吕梁山脉纵贯全境、

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并构成本市的地貌主干。

其中:

东部平川区是吕梁山地向汾河谷地的延伸部分,属晋中盆地边缘,地面平坦,耕作精细,土壤肥沃;西部黄土丘陵区是吕梁山地向黄河峡谷的延伸部分,除少数高大山体(如紫金山、汉高山等)外,整个地表均为深厚黄土覆盖,地面切割支离破碎,梁、峁、丘状地相间,沟壑广布,水土流失严重;土石山区是掼以吕梁背斜为中心的吕梁山地区。

3、本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干燥多风降水稀少,夏季炎热雨量丰沛,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雨雪少。

年辐射总量介于130〜14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时数达2476〜2871小时,年平均气温6.7〜10.4C,无霜期133〜178天,年降水464〜607毫米(多年平均506毫米、折合降水量106.7亿立方米),且大部集中在6〜8三个月降落。

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和大风。

4、土壤条件

本市土壤面积为18633.6平方公里,包括耕作土壤和自然土壤(面积分别为8184.2平方公里和10449.4平方公里)。

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褐土、栗褐土、山地草甸土、潮土、黄绵土等。

其中:

褐土面积为5378.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川区和岚县盆地,其耕作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仅1.14%(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则较高,有机质为4.7%);黄绵土面积为7094.1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吕梁山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0.66%;栗褐土面积为3218.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吕梁山西麓,其土层深厚、疏松多孔,易于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

5、水资源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47亿立方米,其中:

地下水资源量8.899亿立方米。

本市属黄河流域,吕梁山东部为汾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岚河、文峪河、磁窑河、双池河和孝河等;吕梁山脊西部为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岚漪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和屈产河等,其中三川河为市境内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达4161平方公里;主要水库有文峪河水库、张家庄水库、陈家湾水库、阳坡水库、吴城水库等。

6、矿产资源

吕梁矿产资源丰富。

本市域内的原煤储藏量在山西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含煤面积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3%,涉及到河东、宁武、西

山、霍西等四大煤田,其煤质优良、煤种齐全,且煤层厚、埋藏浅;还有铝、铁、白云岩、钾岩、硫磺、石膏、石棉等矿产。

(二)社会经济条件

1、行政区划设置

本市现辖13个县(市、区),即离石区(原为离石县)、孝义市、汾阳市、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和交口县。

2000年辖236个乡镇,2001年撤乡并镇后为15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4662个村民委员会。

2、社会人口状况

2000年全市总人口341.67万人,人口密度160人/平方公里,其中:

城镇人口77.46万人,占总人口的22.67%;市区人口9.21万人,占总人口的2.7%。

另据2004年11月编制完成的《吕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市域总人口349.7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25%,其中城镇人口87.4万人,规划城区人口17.4万人。

据实际调查,建城区内人口现状为12.5万人。

3、经济发展状况

吕梁市劳动力和旅游资源丰富,乡村劳动力113.9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34%,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全市有较有影响的景点20处,其中:

寺庙古建筑7处,自然景观6处,人文景观3处,革命胜地4处,旅游业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

随着全国、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吕梁市经济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煤炭、炼焦、化工、冶金工业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名优特产市场前景广阔,主焦煤被煤炭部称为“国宝”,石棉全国争相定购。

钢球网架在全国居先进水平,享有很高声誉。

杏花汾酒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而驰名中外,誉满全球。

土特产品沙棘打入国际市场,红枣年产6万多吨,居全省之首,远销东南亚国家。

核桃年产1万多吨,其中“汾阳核桃”享誉海内外。

200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853910万元,农业总产值174066万元,粮食总产量545827吨,油料作物产量65982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149元,第一产业157166万元,第二产业398620万元,第三产业298124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525元。

200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49617万元,其中:

第一产业177295万元;第二产业735769万元;第三产业436553万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02万元,农业居民人均纯收入1491万元。

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

4、交通运输条件

近年来,由于孝柳铁路、夏汾高速公路、太原到离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全市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吕梁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农用地现状

200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486421.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的70.3%。

包括: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1、耕地耕地589475.71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39.6%。

包括:

水浇地88560.29公顷、旱地500186.67公顷、菜地728.74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5%、84.9%和0.1%。

耕地主要分布在晋中盆地、

吕梁山东部和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分布较多的有临县、兴县、汾阳、柳林、文水等县(市)。

2、园地园地15111.0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

包括:

果园14649.39公顷,桑园和茶园65.58公顷,其他园地396.09公顷,分别占园地面积97%、0.4%和2.6%。

园地分布在晋中盆地边缘及广大丘陵地区,面积分布较多的有文水、汾阳、兴县、柳林、交城、孝义、临县等县(市)。

3、林地林地666866.66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4.9%。

包括:

有林地354917.41公顷、灌木林地220541.87公顷、疏林地49652.7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7743.95公顷、迹地3063.55公顷、苗圃947.18公顷,依次占林地面积的53.2%、33.1%、7.4%、5.7%、0.5%和0.1%。

林地主要分布在吕梁山两翼的交城、中阳、交口、方山、离石、兴县等县(区)。

4、草地草地66457.35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5%。

包括:

天然草地62074.75公顷、改良草地216.37公顷、人工草地4166.22公顷,分别占牧草地面积的93.4%、0.3%和6.3%。

主要分布在岚县、方山、中阳、文水、离石、交城等县(区)的土石山地区。

5、其他农用地其他农用地148510.9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0%。

包括:

农村道路8202.2公顷、坑塘水面559.24公顷、农田水利用地4995.75公顷、田坎134753.77公顷,分别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5.5%、0.4%、3.4%和90.7%。

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布较多的有临县、兴县、石楼、柳林、孝义、岚县等县(市)。

(二)建设用地现状

2000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为79402.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

包括: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2073.2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90.8%。

包括:

城市用地3514.49公顷、建制镇用地2580.37公顷、农村居民点55690.94公顷、独立工矿8729.89公顷、特殊用地1557.59公顷,分别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4.9%、3.6%、77.3%12.1%和2.1%。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布较多的为临县、孝义、汾阳、文水、柳林、离石等县(市、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的人口相对集中、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展较快,因而相应的建设用地就较多。

2、交通运输用地5107.4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4%。

包括:

铁路用地468.61公顷、公路用地4635公顷、民用机场3.87公顷,分别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的9.2%、90.7%和0.1%。

交通运输用地分布较多的有汾阳、文水、孝义、兴县、离石、交城等县(市、区)。

3、水利设施用地2221.3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8%。

包括:

水库水面1640.73公顷、水工建筑用地580.65公顷,分别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73.9%和26.1%。

主要分布在汾阳、文水、孝义、交城、兴县等县(市)。

三)未利用地现状

2000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为547447.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9%。

包括:

未利用土地和其它土地。

1、未利用土地520094.57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95%。

包括:

荒草地233379.1公顷、盐碱地1173.35公顷、裸土地22236.54公顷、裸岩石砾地73018.03公顷、其他未利用土地190194.03公顷,依次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44.9%、0.2%、4.3%、14%和36.6%;另有少量的沼泽地和沙地,面积分别为43.94公顷、49.59公顷。

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多的有兴县、临县、石楼、柳林、交城、离石等县(市、区)。

其中的荒草地主要分布在兴县、临县、石楼、岚县、方山、离石、交口、孝义等县(市、区)的低山丘陵区,盐碱地则多分布于汾阳、文水、孝义、方山等县(市)的平川低凹地带。

2、其它土地27352.92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5%。

包括:

河流水面14831.13公顷、苇地377.94公顷、滩涂12143.85公顷,分别占其它面积的54.2%、1.4%和44.4%。

其它土地分布面积较多的有临县、兴县、岚县、柳林、交城、文水等县(市)。

三、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1、山地丘陵为本市土地的主体。

全市平川区、丘陵区和山区的面积之比大体为1:

58:

57,面积分别为169051公顷、974020公顷和970200公顷。

大面积的山地丘陵加之植被覆盖率低,土地生态条件脆弱,宜大力发展林牧业。

2、优质耕地资源紧缺。

全市耕地中水浇地仅占15%,菜地比例更少,有几个县没有菜地。

坡耕地面积占80%以上,耕地肥力水平低,而且分布不平衡,全市89%的水浇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川区的文水、汾阳、孝义、交城等4县(市)。

3、水土流失严重。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469100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9.5%,约占山地丘陵区面积的3/4。

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1〜1.8万吨/km2年,在黄土丘陵区平均高达3万吨/km2年,水土流失使全市每年损失土壤氮素6.2万吨。

全市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45%、全氮含量仅0.04%、速效磷含量5ppm以下。

土地瘠薄不仅难以有效接纳天然降水,而且还加大了蒸发量,使土壤自我调节功能十分微弱。

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态条件,导致了农业气候条件的严重恶化,也制约了农、林、牧业的发展。

3、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土地干旱缺水山区农业是典型的雨养农业,降水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农作物产量的高低。

吕梁市的降水特点是降水量不足,雨水集中,而且强度大。

虽然平均年降水可达400-500mm但降水量的2/3都集中在7、&9月。

这既加剧了水土流失又降低了雨水利用率,对几乎没有灌溉条件的山区农业来讲,无疑是一大不利因素。

4、化学物品用量增加,农业环境破坏严重山区农民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而施用化肥、农药以及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的情况仍有存在,对土壤、水体、农作物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除此以外,近2O年来,山区的糖厂、纸厂、淀粉厂、食品厂、化工厂、以及铁、锌、铅等工矿企业发展迅速,并星罗棋布,三废排放大量增加,造成

了对当地大气、水体、土壤、农作物和食品的污染,给农业生产及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5、用养失调,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吕梁市山区具有人

均土地资源丰富,宜林、宜草面积大,而且矿产资源多等特点。

但由于受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不少地方仍停留在广种薄收、只用不养的掠夺式经营方式,至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耕种条件不断恶化。

不少人仍然局限在耕地里打转转,不能充分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林、牧业和多种经营,以至于资源利用结构不够合理,迄今为止还有不少农民生活相当贫困。

6、交通条件较差,影响山区综合开发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对交通条件的改善非常重视,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山区的交通条件还十分落后。

吕梁市不少山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属于“资源型”,而且有不少山区旅游用地资源丰富,可以发展为“旅游型”,但交通不发达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7、滥开滥挖现象普遍,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严重近年来矿产

资源较为丰富的山区,资源的滥开滥挖现象非常普遍,从业者急功近利,根本不考虑国土资源的保护与复垦,国土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矿区复垦问题急待解决。

8、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意识保守据有关资料报道,

山区具有大专文化水平的人数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30%,甚至有的地方全村也没有一个高中生,许多人是文盲,更多的人是科肓,不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种什么、吃什么;产什么、用什么,满足于

有饭吃、有衣穿,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而且商品意识也相对比较淡漠。

另外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多子多富”的思想仍较普遍,致使山区计划生育工作普遍较差,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粮食的矛盾日趋尖锐。

除此之外,许多农民为改善生活条件,发财致富,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往往会产生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的行为,如乱砍滥伐、开垦荒坡、滥用化学物质,任意排污等。

四、土地利用对策及建议

1、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是导致山区土地资

源利用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一定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具体做法可在缓坡农田区,以机修梯田为主,实行等高种植;在大于25°的陡坡上以人工开挖水平沟,鱼鳞坑等工程措施,及封山育林,种草种树等生物措施,尽快控制水土流失,积极推广良性的生态循环同心圆式种植方式,改良生态环境。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全部土地资源据

有关部门调查,农耕用地比重过大,过度开荒等问题在吕梁市山区土地利用中较为普遍。

这与该区地多水少,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宜林、宜牧土地广阔,矿藏及旅游资源丰富等特点很不协调,必须合理调整。

本着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应结合当地实际条件逐步过渡到以下几种类型:

林特型,对水热条件较好,土壤肥力较高而坡度较小的山区,在大力发展水源林,水保林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特产;林牧型,对山体坡度较大的地区应大抓种草种树,封山育林,育草,逐步过渡为以林牧为主;矿业资源型,对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以矿业开采为主,开发拳头产品,带动其它产业,同时注重废弃矿区的复垦和还林还草,改良生态环境;旅游型,吕梁市有许多山区都是优美的风景区。

如交城县的玄中寺、文水县的则天庙、方山县境内的北武当山、离石市白马仙洞等,在这些山区,应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开发旅游用地,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开发与文化,考古,会议,民俗,教育,探险,狩猎等专业性旅游开发相结合,提高旅游用地效益。

3、加强土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投资目前,吕粱市多数山区农耕地,林地,牧地基本建设与管理都较差。

加强土地基本建设,大力发展集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保证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投资问题是关系到山区土地资源能否合理开发的关键,要鼓励农民投资,就必须实行农业用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并进一步明晰各类农业用地使用权的归属,将林地、草场等的使用权推向市场,允许租赁,转包,拍卖,继承等,对荒山荒坡等实行公开招标,抵押开发,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鼓励农民向荒山进军,发展山地庄园,这样不仅可增加对土地投入,而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山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4、因地制宜,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由于地形而引起水、土、光、温、湿等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多层次的生物圈。

山区气温相对较低,冬季寒冷,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相对较少,土地较少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少,生态环境良好,再加上存在水蚀、风蚀等,土壤中难以富集有毒有害物质,农产品的质量

要比平原地区的优良,有适宜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

同时,山区剩余农村劳动力较多,拥有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劳动力资源。

此外,山区众多的旅游资源也给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首先应重点发展特色林果业.山区宜林果面积较大,果品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果品资源。

发展产品经济价值高的林果产品,不仅可以改善山区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各区县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选择发展生长适宜、市场销路好、产品价值高的品种。

加强果树结构调整与品种结构优化升级。

政府要加大推广林果品种的资金投入,建立果品科技示范基地,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种植带头农民,加强果树结构调整与品种结构优化升级。

其次是大力发展绿色养殖业和种植业.山区林场、园地和山场面积较大,具有发展养殖业的资源优势。

但是农户掠夺性使用草场、山场的传统养殖方式很容易造成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而大规模集约

化养殖在缺乏对畜禽粪便和污水处理利用措施的情况下,往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现在市场对对安全、优质、无残留、无疫病的肉蛋等食

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绿色养殖,不仅可以为市场提供绿色畜产品,还可以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养殖业持续发展。

山区发展绿色养殖业,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探索合适的立体种养模式,高效循环利用平面、空间和温、水、肥等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物种的生物链,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实现山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山区地广人稀,农民庭院都比较大,而且水源条件较好,管理方便,具有发展庭院立体经济的良好条件,每家都可因地制宜发展果树、蔬菜或养殖业,这样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把庭院作为推广新技术的示范基地,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

山区远离城市、远离污染,发展绿色种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应该把大力开发绿色食品作为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山区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产品的就地利用,加工,不仅能从产品到成品的过程中获得直接增值,而且可以通过相互利用的过程,克服山区交通不便,资金缺乏之困难,走加工,再加工,增值,再增值的道路,从成品,资金,技术等方面促进粮、林、牧的发展。

5、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兴起于20

世纪80年代初的生态农业其核心是按照自然、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通过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和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和自然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发过地区的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保护农业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

因些,本区也应积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因地制宜搞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积极稳妥地扩大生态农业试点规模,把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环境优势,提高试点水平,加快生态农业县建设步伐,促进农业与环境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6、依靠科技进步,运用高新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综合性强、技术性也强,农业投人物质效益的提高,生态破坏的恢复与重建等许多问题,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

如利用遗传基因工程可培育出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危害。

在控制化肥污染方面,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培育出有效利用和能够自身固氮的作物品种,减少化肥的使用。

山西省在农业污染防治方面已取得一批先进成果,其中保肥增效剂的开发研制成功,可大幅度提高化肥使用率,为控制化肥污染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应大力推广。

利用高新技术来促进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将是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

7、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山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山区干部和农民文化素质较差以及科学技术落后的现状是制约山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改变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讲,要靠发展基础教育和系统教育,全面开发智力,但实践证明,单靠这一条还不够,这是因为一方面山区要办大批学校国力民力无法承受,另一方面,单纯发展基础教育,不能为目前改变经济贫困和农业落后起多大作用。

由此可见,必须大力发展成人职业教育,在县、乡、广泛办农民技术学校,聘请农业技术人才到山区服务,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

8、把开发矿业、发展交通作为山区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梁市山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开采条件十分优越,因此,调整山区产业结构,要注意发挥这个优势,通过开发拳头产品,带动其它产业。

交通建设不仅是资源开展的前提,而且是促进山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山区优势的发挥起着极大的作用,山区群众说得好:

“要想富先修路”。

修路不仅能使群众早日致富,而且也会给山区带来人才,带来技术,带来信息,使山区土地的综合开发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总之,对山区土地资源应树立大农业观念,实施大农业开发。

从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人手,首先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

把庭院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技术的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

同时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通过发展采矿业及旅游业增加土地的投入,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积极开发宜农土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山区土地开发利用措施及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生产的发展促生态环境的改善,以生态环境的改善保农业生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