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77645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docx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校园暴力

(一)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因素: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

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

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

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

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

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

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

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

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

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

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

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社会因素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

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

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

二、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常见区域:

区域一:

学校门口是高发区。

受校园暴力伤害的孩子大多数为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生,少数为高中生。

因为小学低年级孩子基本上都是由家人负责接送,到了小学四年级以后,孩子们基本上都可以独立上学和回家了。

通过情况分析来看,校园暴力发生最常见的区域一般都在校园门口,或者离校园门口不远处。

因为有些爱欺负同学的孩子非常清楚,离开校园后,学校便一般管不着了。

区域二:

在校园内操场上。

常见的时间段为课间休息,或者午间休息。

不要小瞧短短的课间休息,就那么十几分钟或者二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就足够一些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下手伤害其他同学。

区域三:

班级内或走廊中。

这种现象表面看好象同学间打打闹闹,个别有暴力倾向的同学会借此机会下手。

这种打常见方式有攻击、嘲笑、漫骂、拳脚相加,但又不会留下伤痕。

这种软伤害即使找到老师,因为找不到证据,往往不了了之。

区域四:

在放学的路上。

有些过早辍学的不良少年,经常会选择学生放学的路上下手,用威胁和殴打方式抢劫学生身上的财与物。

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同学间产生矛盾和误会,找帮手在路上等待,目标同学出现后,上前一起动手殴打与自己产生矛盾或纠纷的同学。

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和主体自身方面的因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培育新生代使其进入社会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场所,校园暴力首先直面学校。

从宏观角度而

言,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1、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倾向是引发校园暴力的关键

  一是学生和教师均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致于情绪紧张,容易诱发暴力性事件。

世界儿童发展组织曾在调查了75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发布了一个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个不良压力,其中包括学习压力、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同学竞争压力、教师言辞压力等,[2]这些压力显然都是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的。

压力太大,一旦达到个体无法承受的程度,其极端的宣泄方式就是暴力。

二是成绩较差者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挫折感。

从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来看,当人类受到挫折时,即会产生攻击行为,而暴力行为正是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

教育失败和学校对这种失败的反应结合起来,决定了反社会的后果。

[3]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差生自暴自弃,在盲从和厌恶中产生逆反心理,对优等生、对教师怀有强烈的敌意以致无事生非、滥施暴行。

这实际上是由于他们不能接受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强加给他们的“失败角色”,而意图通过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教师关注与同学“承认”的结果。

三是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

一方面少数学生动辄以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违法犯罪尚不自知,另一方面受害的学生大多乖乖就范,不懂得寻求保护自己的途径。

由于各类学校都把及格率、升学率、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因此在教育的内容上有所偏失,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法制教育也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另外,性教育作为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也迟迟难登大雅之堂,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小学女生把同学遭受“性暴力”当作挨打的无知局面。

[4]这种无知,无疑给了诸多校园施暴者以可乘之机,以致其一再恣意妄为。

2、教师权威的传统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良好的人际互动,为师生间的暴力冲突埋下了隐患;

而矫枉过正又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致使校园暴力不断升级良好的师生关系犹如“润滑剂”,能够很好地抑制双方暴力心理的冲动。

但是师生关系是相当复杂而微妙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说停留在口号阶段。

而之所以导致这一局面,则不能不谈到教师权威的传统。

在以往的社会中,教师拥有社会所赋予的绝对权威,能够行使包括体罚学生在内的各种权力,以传达一种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

学生则被要求尊师重道,不折不扣地听从教导。

不难发现,权威时代是极度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个体权益的。

正因为如此,随后的教育改革便提出了师生关系等、要给学生尊严的主张“,学生主体”思想也开始被广泛倡导。

然而实际生活中,却有一部分教师始终抱着“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错误观念不放。

他们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不允许任何反叛。

本来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就有较强的反抗权威的倾向,尤其是在这种“教师权威”已然式微的背景之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学生及其家长更是拥有了诸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之类的坚强后盾来向教师叫板,如果少数教师

仍以其自身于权威时代受教育的经验加诸今天的学生身上,无形之中,就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筑起一堵厚墙,隔绝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与日俱增。

这种冲突日益增加,发生教师为了表现权威而效仿权威时代的做法体罚学生的事件,以及学生为了反抗权威、证明自身存在而攻击教师的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实践中也有教师权威矫枉过正的现象,这种情况同样是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只是主张教师权威弱化,并不是说师道尊严也要丢掉,而且教师还有凭借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而形成的另一种威信,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因此有的教师在学生犯错时一味迁就忍让,害怕因为反击而被说成是虐待体罚学生,这是极不正确的,结果只会使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

3、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漏洞也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从教师培训过程来看,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而忽略了执业技巧,尤其是人际关系处理的

学习,以致有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虽然教学成绩突出,却基本不懂如何与学生沟通,引起学生的普遍反感。

假如教师除了旧式教育体制下的严厉苛责、打骂等方法外,对师生间冲突的解决完全一筹莫展,那么在双方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就很有可能使冲突升级,演化成暴力事件。

其次,从教师任职过程看,虽然一般要进行考核,取得教育局和学校发的教师执业资格证、教师聘

任证、上岗证、技术专业证等才能任教,但这种考核并不十分严格。

如某禽兽教师案的犯罪人,便是由校医当上教师,作案后才拿到资格证书的。

正是这种教师管理上的漏洞,让一部分缺乏教师特质或具有暴力倾向的人混进了师资队伍,直接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从师德建设过程看,一直以来都是正面宣传多,而严肃批评少。

事实上,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

学生的行为,倘若教师以暴力为表率,则学生亦必形成暴力倾向。

由于实践中忽视师德教育,故教师对学生滥施暴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也间接促进了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形成。

另外,对待教师通常是表彰奖励重而依法处罚轻。

如有的教师殴打学生之后,只支付了部分医药费和住院费,仍在学校上课,学校和城区教育局也没有做出任何处理。

[5]如果学校包庇袒护教师的暴行,则容易引发学生及其家长针对教师的新一轮校园暴行。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因此,校园暴力,

主要是学生的暴行,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归纳而言,促成校园暴行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家庭教育的失败

2、家庭结构的缺陷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1、暴力文化的泛滥

2、大众传媒的影响

3、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

四、主体自身的原因

学校、家庭、社会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一般而言只是为暴力案件的发

生提供了外在契机,其不良影响必须内化为主体自身的行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因此,主体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从而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

其中未成年学生因具有以下生理、心理特征而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体:

1、好奇心强,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极易接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由未成年人认知结构的不完整性所决定,许多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低下,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社会环境的感染,接受不良因素的暗示。

同时由于他们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严重缺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性质,因而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喜欢模仿别人,常常错误地将一些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视为英雄行为。

2、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极易为外界诱因的驱使而激发冲动

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因而在校学生一般情绪易于激动,性格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在受到环境刺激时,容易因冲动而使用暴力手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事实上,当他们冷静下来,大多都会为自己逞一时之快的行为感到后怕和悔恨。

3、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崇尚武力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一方面精力充沛,喜好追求刺激,另一方面年轻气盛,爱走极端,因此

一遇矛盾冲突,即任性而为,采用暴力手段,完全不顾后果的严重性。

4、叛逆心强,反抗权威意识浓烈

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一些学生在行为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偏执性,妄图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显示个体存在。

因此在受到父母、老师的约束,尤其是其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当时,内心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行为即失去常态。

学生针对教师的暴力报复便是这种心理严重失衡的典型表现。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一、校园暴力及其现象、危害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

从广义上来说:

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

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

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一)校园暴力现象

从近几年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校园暴力现象有逐步增长之势。

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

综合近年来各报章杂志的报道,职业中专,普通中学的校园暴力问题比重点中学和大学严重得多。

因此,我根据本市部分学生和心理学老师提供的案例可以把各类校园暴力现象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

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据警校学生反映,力量暴力在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

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

因为暴力已经对人性有歪曲的认识,严重的很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

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

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

(二)校园暴力的危害

近几年的有关报纸已经披露了我国数起由于同学的长期勒索、敲诈、抢劫、欺侮而发生的学生出走乃至于自杀的恶性事件,校园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

但是由于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而学校的收报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学校、家长才会得知,才会进行处理。

那么在学生受害期间,受害学生必然在学习、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受到影响。

简而言之,校园暴力的危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经常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

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

而对于老师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

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

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3.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

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如果这种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个人方面:

1、张黛眉、谢淑芬研究发现:

攻击行为的学生有社会认知缺陷的现象,他们对人际互动情境中的讯息归因、问题解决策略方面都出现僵化。

其它如脑神经功能的失调、长期的慢性疾病等也都与攻击行为有一定的相关。

2、享乐主义,需要金钱时,用暴力向他人索钱,满足个人需求。

3、仗着认识一些帮派大哥人物,有靠山而欺辱人。

4、被不同帮派吸收,凑钱孝敬老大,或为组织筹钱,进行恐吓勒索。

5、电视,电影暴力动作,幻想自己当老大而耍狠,或以暴力解决人际间的磨擦。

6、感觉家庭前缺亲情温暖,学校缺少真情、社会功利有无情,因而反抗家庭、

社会、学校,胡作非为,铤而走险。

7、学校过渡的容忍和姑息、加上社会的过渡保护,使多数的青少年形成温室的花朵,只知收获而不知耕耘;只要享受权利,却不愿去尽义务和责任;过分自我中心而无法尊重他人;号争辩或强词夺理,面对困难不愿解决,只知反抗逃避,使得与父母、师长或非我族类的朋友冲突不断。

8、此时的青少年情绪控制能力不如成人来得控制自如,在遭遇情绪不稳定、挫折或攻击时,往往会失控而实行暴力,以发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

9、自信不足,耳边的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互动来往,整日沉默寡言,与外界隔绝,缺少同样的良性刺激,是值得令人正视的问题。

10、缺乏适当的沟通技巧,说话长不经修饰脱口而出,甚至习惯以骂人的方式互动,令人感到难堪而引发冲突。

11、缺乏成就感的一种转移,学业的挫败、师长中的危险分子、生活中的不如意,只有以打架等暴力行为来压过别人的气势,已获得赢的优越感,证明自己不使用

12、以暴制暴,有时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被冤枉,觉得难以忍受及不平衡,所以选择暴力解决,或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承担责任,所以常喜欢替人抱不平,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

(二)、家庭方面:

1、父母和家庭因素与暴力行为问题有关的包括:

父母的健康情形、管教方式、或亲子互动关系等。

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督促孩子上学,导致孩子到处游荡,结交不良友伴,生活缺少重心,学习没有目标。

2、管教方式不当:

如过于严格易导致反抗攻击;过于柔弱易养成子女说谎或欺骗行为;放任不管则易使子女任性、放肆;期望过高易造成子女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则易使子女无所适从而紧张不安或投机取巧;父母(棒下出孝子)的打骂方式,易使孩子学会以武力解决问题。

3、亲子关系疏离:

在冷漠、拒绝的家庭关系中,子女情感的舒解与进化、处理情绪问题的行为模式,将受到不良的影响。

如与人保持距离、以冷漠猜忌的态度对待他人,如此与人很难建立亲密的关系,将使其一直生活在不快乐的阴影下。

4、破碎、单亲家庭:

根据以往研究,自幼失去父或母亲,会造成缺乏性别认同之人格发展上的困难,不论国內外的调查均发现:

暴力青少年属于破碎家庭的比例较一般的为高。

家庭教育功能不彰:

父母对子女态度形成影响比父母给子女的遗传因子影响更大。

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是每一为人父母者关心的首要问题。

5、贫困、失和家庭:

国內外调查均显示:

青少年暴力犯罪来自贫困家庭的比例较高。

另一方面,夫妻常久不和会造成子女紧张不安、阻碍其正常情绪的发展,促使其向家庭外寻求补偿,往往因结交恶友或忌妒或攻击他人以为补偿。

住居环境不良,住居环境不良会对成长其间的青少年产生错误示范或诱发犯罪等负面影响。

6、言语暴力:

父母以讽刺或刻薄的口气责骂孩子,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很大的杀伤力,孩子容易经由模仿使用相同的语言暴力对待同学,极易引发人际冲突。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学习的失败,常与未来破坏行为的出现与成人后的不适应有因果关系。

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別差异、不适当、不适应有因果关系。

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适当的标签学生、不一致的行为管理、不实用的课程、不当的体罚、及缺乏有效的增强等,都是造成学生暴力行为的因素。

2、生活挫折多于成就:

对于学业低成就的学生而言,是爹不疼、娘不爱、师不理的一群,来自家庭、学校、同伴间的挫折,往往使其更加自我放弃、或认同于不良的文化,而将成就感建立在拳头上。

3、同伴团体的压力:

很多的案例显示,青少年发生破坏学校公物、打群架等行为,常都受同伴压力的影响或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同,而盲目的跟从別人从事一些攻击行为。

4、学校辅导制度不够落实:

老师无法有计划的辅导行为偏差的学生,造成彼此感染、彼此学习模仿,上课捣蛋习惯、下课打架闹事,无视校规的存在。

5、老师辅导能力及知识不够:

老师本身欠缺辅导的技能,无法有效的辅导学生,而有的老师热衷于收入高的副业,却放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未能真心诚意的开怀学生,也是一大主因。

6、老师权威的低落:

由于家长的教育水准大幅提升,使得老师的知识水准看起来微不足道,再加上电视及报纸等媒体的泛滥,并提供比老师所教的还更新奇刺激的讯息,使得老师的专业权威日渐低落,而无法产生有效引导学生的力量。

7、师为尊,生为卑:

师生双方建立在权力基础上,谁有权力谁贏,一旦学生也有权力,如表达不满、暴力相向、便不法容忍,而导致双输的场面,因此,现代的老师应拋开尊卑观念,培养愿意聆听、尊重及接纳的态度。

(四)、环境方面:

1、传播媒体的泛滥:

暴力电影、电视、群众抗争等,让青少年在英雄崇拜的过程中,错误的相信:

暴力是解决事情的最佳途径。

并可在现实生活里,有机会模仿(大哥)、认同与实现英雄崇拜的错误信仰。

2、不理法律:

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很少考虑行为的后果,根本没想到暴力行为所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及后果。

3、重智重利的价值观:

对于其他的德育、美育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培养训练,所以每当孩子犯错时,师长常以责备、写悔过书的方式解決,有时青少年只为避免处罚而做妥协,在过程中没有真正的成长学习,很容易又再犯相同的错误。

4、黑道势力的猖獗:

因治安的败坏,青少年学习与模仿到以黑道来撑腰,认为只要有后盾,什么事情都不用担心,并可在金钱及他人的畏惧中获得甜头。

(五)、被害学生的特质:

1、被嫉妒型:

因成绩优良、家境富裕、面貌较好等,而遭人嫉妒加害。

2、自大型:

态度傲慢看不起別人、说话及行为夸大,易与同学产生纠纷冲突。

3、自卑型:

觉得自己是弱小、笨拙或多病的,易受同学欺侮。

4、孤独型:

单独上下学、独来独往,易落单成为受害者。

5、福贵型:

常上福利社、常带贵重物品、常拿钱给同学,常请吃东西。

6、好欺侮型:

凡事忍气吞声、不追究。

(六)、加害学生的特质:

1.怀恨报复型:

与他人有冲突或受到欺侮、或觉得老师处罚不公不当,因此心存不满或怀恨在心,以报复来讨回公道并消除愤怒。

2.游戏作弄型:

因模仿、恶作剧、好玩或为了与众不同,而产生欺侮同学或破坏公物的行为。

3.投机取利型:

为了生活享乐,在校内勒索他人金钱或物品,若有不从者则暴力相向,使被害人心里产生恐惊。

4.防卫过渡型:

不满同学对其违规行为的举发,或预测自己可能受到攻击与欺侮,或受到对方的挑衅,于是事先召集帮手,埋伏袭击对方。

(七)、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

人的行为与心理结构是密切联系的,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身上反应就不相同。

心理结构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校园暴力形成的根源,可以从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来分析。

1.从犯罪心理结构分析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结构有三个子结构,即动力结构,调节结构和特征结构。

动力结构是犯罪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个体活动起定向作用,而调节结构对犯罪人的动力结构起加强或削弱、发动或终止的调控作用,对其动机与行为起协调与监督的作用。

特征结构显示出个体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区别于他人的某种特征。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是以对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在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渐趋定型化,进而萌生犯罪意向。

犯罪意向的萌发,是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标志。

而犯罪心理外化为行为,是以主体具有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境的诱发下,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外化为犯罪行为的。

2.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在少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内部心理结构的动力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更为错综复杂。

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就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一大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